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指的什么?汉朝时为什么要来关闭?
原创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指的什么?汉朝时为什么要来关闭?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题主好。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绝句被誉为唐人七言绝句之首。诗中的关指的是古代的关隘。不是关闭的意思。所以题主理解错了。明月当然就是月亮了。问题是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关隘有何关系?野狐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吧。

首先“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互文。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古人对其定义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意。\"就是说上下两句看起来各说一事。但实际上是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相互补充。互文大多是上下句之间的互文。也有这种句内的互文。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木兰诗》中有很多互文的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杜甫有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互文。只是比较含蓄。酒肉与吃有关。冻死与穿有关。放在一起理解。就是有钱人家吃肉喝酒。穿着轻暖的裘皮衣物;穷苦百姓少吃缺穿。冻饿倒毙在路边。《论语》中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两句也是互文。上下句要放在一起来理解。意思是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爱。不能机械的理解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兄弟友爱。例子不用多举了。不懂互文。古诗文中有很多地方会不理解。或者会理解错误。

“秦时明月汉时关”属于句内互文。意思是秦时的明月照着秦时的关隘。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关隘。我们讲“盛唐气象”。唐代的边塞诗可谓是时代强音。很能体现“盛唐气象”而这句诗中月亮是明亮而硬朗的。关塞是坚定安稳的。从秦汉的一统天下。直到大唐盛世。这句诗有着历史的沧桑和雄浑。有着空间的广阔与深远。人与之对立也因此而有了永恒的感觉。“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有着战争戍边的艰辛。但更多的是一种从秦到汉。从汉到唐的一种统一强大的自信与豪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是对英雄的赞美。更是借以表达。秦汉唐大一统下的强大帝国。英雄辈出。却敌千里。为什么这首诗在唐边塞诗中地位很高。就在于它很好的有很艺术的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如果把这首诗解作。同情戍边将士。感叹无李广这样的英雄。那一下本色尽失。

就是今天。我们吟诵这首诗。也会生出很多的豪情。那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会把我们带入到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一回醉卧疆场的英雄。

其他观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指的什么?汉朝为什么要来关闭?

(原创)\"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

王昌龄的《出塞》共二首。另一∵首是巜采莲曲》。这句诗出自《出塞(其一)》。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出生年代不详。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四年进士。曾任江宁县丞。龙标县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史之乱时。还归乡里。因路过濠州。被刺史闾兵所杀。也有认为闾忌其才能。而被杀。如果真如此。只可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竟死于忌妒者之手。

王昌龄以诗名重一时。他的作品多为边塞、宫怨、闺情、送别为内容。善于用洗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致。其诗意味深婉。格调清奇俊爽。当时就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特别擅长七绝。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负。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二、《出塞•(其一)》原文、词语赏析、试译

\"塞”。指的是边塞。就是今人所说的边疆关口。\"出\"。从军出使的意思。这首诗是作者从军出使边塞所作。

原诗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词语赏析:

\"秦时\"。指秦汉时期。

“但使”。如果。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镇右北平。英勇善战。威震四方。被凶奴称为\"飞将军\"避之数年而不敢入塞。作者在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泛指扬威边塞、勇武善战的将领。

试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照旧照着汉时的边关。

自古以来远征万里的将士。

戍守边关仍然沒有回还。

只要象威震龙城的将军。

李广一样在边塞戍守。

决不会叫敌人的战马。

踏过天然屏障的阴山。

三、试析如下: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玄宗后期所创作。唐玄宗到了晚年政治昏庸。外族时犯边境。战事又常常失利。大约诗人针对当时的现实状况。发出了劳师力竭不能凯旋、如果有良将防守。烽烟自然息灭的感叹!

诗人匠心独到。第一句便见奇妙。明月、边关。本来是描写边塞的常用语。这里用了\"秦\"、\"汉\"两个字。而且秦月汉关相互依托。一下子就变得奇妙峭拔了。

诗人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用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囊扩了久远的时空。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把眼前的明月和关塞与当年秦国筑关抗胡、汉代守关御敌的众多战争历史联系起来。于是乎\"万里长征人未还\"。便成了秦汉以来世世代代戍边的悲剧。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就成了从古至今世世代的共同愿望了。

这首巜七绝》起势雄阔。意境浑远而音节高亮。统摄了全篇。成为边塞诗中的绝唱。有古人评价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赏析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七律》后。再来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

秦时的明月其实还是创作这首诗时的明月。这正如歌词中”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一样。当年那个月亮仍然沒有变化。也不可能有变化。仅仅是\"古月曾经照今人\"而已。

汉时为什么要闭关?题主所谓的闭关。实际上是修筑关塞。修筑关塞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戌守边关。以防外敌侵犯了。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不妥。尽请赐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其他观点: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游历。亲眼目睹了边关要塞。大漠战场。戍边将士。似乎眼前浮现出了。金戈铁马。烽火硝烟。河边白骨。他有感而发写了许多边塞诗。被世人称之为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出塞》就是其系列七绝边塞诗中的一首。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借古喻今。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隘。许多长途万里来戍边的将士再也没有活着回家。假若西汉驻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在世。就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

诗中表达了作者的对逝去的边关将士的悲悯。和对西汉杀敌报国英雄李广的仰慕。并籍此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此诗主题。意境。以及语句词意等如此清晰明确。为什么题主会提出:秦时的明月指的是什么?汉朝时为什么要来关闭?这么可笑的问题呢?是题主真的不懂这首诗的意思吗?真的读不懂吗?还是题主有意搞笑呢?我认为都不是。题主肯定读懂了此诗。那么读懂了。为什么会提出如此问题?原因是该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出现了两个时间概念:秦时。汉时。王昌龄为什么要用两个时间概念呢?为什么用秦时的明月?难道月亮还有朝代之分?不同朝代的月亮不一样吗?有人回答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互文修辞手法。这一句诗中的秦时月亮。与汉时关是互为补充。互为参照。互为渗透的。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如将此句译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意思就讲不通了。

笔者认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绝不是互文那么简单理解。也不单纯是为了修辞!那么他为什么要用两个时间概念?这就要明确\"秦时明月\"是不会变的。到汉朝也是如此。但。用\"秦时明月\"大家应该想到或联想到什么?秦始皇!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又联想到什么?关隘!万里长城的关隘是干嘛用的?抵御匈奴。汉朝的关隘干嘛用的?抵御匈奴。由此可见。\"秦时明月\"寓意不仅仅指月亮。其中内涵十分丰富。再进一步看:\"万里长征\"与\"万里长城\"一字之差。但都是:人未还!

由上分析。我们不会再简单的认为。\"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互文。就是秦汉时的月亮照着秦汉时的关隘。那么浅显的理解了吧。

如果就如此简单。王昌龄不会成为诗坛独领风骚的边塞诗人。七绝圣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2:00

    明月,阴山,边塞,关隘,月亮,秦汉,万里长征,边关,万里长城,这首诗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2:00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指的什么?汉朝时为什么要来关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2:00

    题主好。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绝句被誉为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