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汉末三国是豪杰并立的时代。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就拿曹操来说。兖州反叛。宛城之败。赤壁之战。汉中、襄樊之战。曹操一生当中的惨败也是数不胜数。曹操面临的窘境。也是惨到无以复加。
再比如刘备。他的惨败战绩也是数不清。老婆女儿被俘虏的记载有三四次。每次都被别人打得屁滚尿流。但是刘备有毅力。每次惨败之后都挺过来了。最终多年的努力修成正果。三分天下。登基称帝。假如刘备也跟袁绍一样脸皮薄。早早的把自己气死。那后世也就没有蜀汉政权了吧?
所以。我个人很不赞同《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把他后期的失败和他前期的一些政策失误联系起来。
比如史书上说。袁绍不迎汉献帝。被曹操抢走了。让曹操掌握了主动权;袁绍对次错失打曹操的时机。等曹操羽翼丰满后才动手开战;官渡之战期间。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等谋士的良策。导致连连失策;袁绍还听信还谗言。逼走手下张郃、高览、许攸等人。导致自己内部离心离德。最终惨败。
这些案例乍眼一看。好像都是袁绍作死失败的原因。但其实只要稍微想想。难道曹操做的就比袁绍好么?
官渡之战前。曹操杀董贵人。而且他还是在拒绝了汉献帝的哀求后。狠下心杀的。
这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行为。难道心存汉室的人看不出?曹操在这些人眼里。他哪里还有什么人心?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汉书皇后纪下》
再说官渡之战。不可否认。这一战袁绍败的确实很惨。河北十万步兵和一万骑兵几乎全军覆灭。仅八百骑随袁绍逃回了河北。但是袁绍回到河北后。先是迅速平定叛乱。紧接着又纠集了七八万人跟曹操又打了一场。而曹操则不敢跟他硬钢。
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袁绍虽然在官渡败的很惨。但是河北的实力仍然还在。他的统治根基没有动摇。
这就跟曹操在赤壁之败后的情况一样。周瑜刘备赢了官渡。但并不敢北上豫州。去掏曹操的老巢。而当时的曹操。没有像袁绍那样颓。他先是平定内部异己势力。紧接着调集兵马找孙权报仇。后来通过西征马超、韩遂给自己找回了面子。
所以说。单论比惨。曹操根本不输袁绍。袁绍的官渡之败。也不是什么天崩地裂。不可挽回的失败。曹操能逆袭。刘备能逆袭。袁绍只要心态好。他也一样可以像曹刘那样逆袭。但问题就在于。而袁绍心态有问题。官渡一战把他的老脸给丢光后。他居然就莫名其妙的把自己呕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袁绍传》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内讧。搞得河北四分五裂。这才给了曹操吞并河北的机会。但即便是面对四分五裂。兄弟相残的河北。曹操也是用了五年时间才搞定袁氏兄弟。中间反反复复好几次。甚至有几次。曹操都想退兵不打了。
这就说明。袁绍即便是死了。他创立的基业仍然是很强盛的。我们现在讨论袁绍家族为什么会垮台。内讧是一方面原因。袁绍不纳忠臣良言也是一方面原因。但这些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要说主要原因。就是袁绍死的太早了。导致他没有自我调整。总结失败教训再图翻盘的可能性了。
最后再说说曹操和刘备。当年曹操、袁绍和刘备几乎是同时创业。曹袁二人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面。雄踞一方。带甲十万。刘备跟他们不能比。没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
后来袁绍开始掉队。被曹操干掉。但是干掉袁绍之后的曹操。也跟袁绍一样。开始各种昏招迭出。开始不纳良言。开始自负。导致了他的赤壁之败。差点重蹈了袁绍当年同样的惨剧。
就在曹操差点掉队时。刘备开始转运。这里说他转运。并不是说他沾了周瑜的光。侥幸赢了曹操一次。而是说他在赤壁之后。终于也像曹操、袁绍一样。建立起了他自己的核心参谋团队。
崛起之后的刘备。打的曹操非常狼狈。居然有了迁都避其锋芒的念头。
这说明。曹操、袁绍、刘备都是半斤八两的水平。曹操在组建参谋团队之前。他的军事履历也不比刘备强多少。袁绍晚年是刚愎自用。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曹操晚年也一样是刚愎自用。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若不是有孙权的神助攻。曹操极有可能像袁绍一样晚节不保。(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存在内讧的可能性)
所以说。我们说某某后期不行。这不是某某的个人问题。当时的群雄都一样。袁绍后期各种作死。曹操也一样各种作死(刘备也一样是各种作死)。
而袁绍则在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处理的时候死了。没有机会用时间解决问题了。所以他的评价就比较差。
因此。历史人物什么时候死很关键。如果曹操赤壁之战后回去就病死了。他也一样是袁绍的命运。而袁绍若是多活十几年。谁能保证他不是曹操呢?
其他观点:
袁绍一直都很历害。只不过后期他遇到了比他更历害的曹操。他而是败给曹操而已。要想了解袁绍后期为什么会失败。就得明白袁绍前期是怎么崛起的。
很多人过于关注袁绍的出身。而忽视了袁绍的才能。袁绍在前期能够迅速崛起。是出身+名声+才能的三重作用。
袁绍年轻时就是个有志向的人。当同年龄的纨绔子弟还在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时。袁绍就在四处结交英雄豪杰。私养宾客。礼遇士人。而且不应朝廷的征僻出来做官。因此还被大宦官赵忠关注。赵忠对身边的人说:
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声身价的事。喜欢养不怕死的人。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
也许赵忠的话透露出袁绍早年的志向。在东汉桓灵二帝时期。党锢之祸盛行。袁绍的行为往大了说是阴谋不轨。往小了说是私自结党。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听说后。也来劝袁绍不要这样。但袁绍连叔父的话都不听。依然如此。
也许是觉得时机成熟。袁绍开始出来做官。接受了当时大将军何进的征僻。担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后来又担任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在西园八校尉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
像袁绍这种出身四世三公的人。本身又有才能。做官基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袁绍选择了应征大将军何进。 成为何进的故吏。
袁绍出身士族。身边也是一大批出身士族的宾客、死士跟随。当时的士族势力正在逐渐崛起。但是与此不相称的是士族的政治地位却不高。一是因为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二是因为党锢之祸。严重阻止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利益。
袁绍作为士族的杰出代表。在跟随大将军何进后。就力劝何进杀尽宦官。并建议何进征调外军进京逼宫。最后袁绍也如愿以偿的杀了所有宦官。这极大的提高了袁绍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名望。
结果袁绍没有想到的是董卓进京后开始乱政。废立皇帝。肆意妄为。专擅朝政。搅得东汉朝廷乌烟障气。而袁绍公开与董卓决裂。又为袁绍增加了其在士人及天下人中的名望。俨然成为士族领袖及反抗暴政的杰出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朝廷的乱局有袁绍一大半的功劳。如果不是他建议何进杀尽宦官。何进也不会死。如果不是他袁绍建议招董卓进京。董卓也不会乱政。而董卓在与袁绍决裂后。为了拉拢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职务给袁绍。
为什么袁绍是十几路诸侯的盟主?
因为在这些人当中。袁绍的出身最好、名声最高、才能最多。不选袁绍作盟主。又能有谁呢?
在讨董结束后。袁绍回到渤海发展。相时渤海国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国。当时冀州的州牧是韩馥。由于袁绍巨大的名望及喜欢结交士人豪杰的习惯。有大批的士人开始跟随袁绍起事。
冀州牧韩馥名义是袁绍的上司。但是名望、出身、才能都不如袁绍。结果就被袁绍连哄骗带威胁。韩馥就让出了冀州牧这个位子。袁绍就开始控制了冀州。逼走了韩馥。
在这之后。袁绍又经过几年时间。打败了残暴的公孙瓒。统一了整个河北四州。一跃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而这一切袁绍只用了8年时间。
再接着就是袁绍与曹操的对决。其实曹操在早期一直是依附于袁绍的。两人是政治联盟。或者说曹操算是尊袁绍为主公的一股独立力量。两人在早期的合作中。各自击败了自已的对手。袁绍拿掉了韩馥。干掉了公孙瓒。曹操熬死了陶谦。杀死了吕布。逼死了袁术。赶走了刘备。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得很辛苦。几乎就要失败了。尽管袁绍折损了几员大将。但是袁绍兵多将广。打得曹操喘不过气来。要不是偶然的因素许攸的叛逃。曹操还够呛。袁绍之所以在官渡失败。并不是袁绍很差劲。而是曹操比袁绍能力更强。其实更关健的原因。是袁绍的内部出了问题。
袁绍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套用荀彧评价袁绍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意思就是:袁绍是百姓中的英雄。能够聚集人才而不能用好人才。
这就是袁绍最大的问题。能够聚集人才却不能用好人才。在早期袁绍的创业过程中。他利用自已的名望、出身、才能不断的聚集人才。为自已的事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仅用了8年就统一了整个河北四州。
但是袁绍发展壮大之后。人才就越来越多。人一多。问题就来了。人才是需要整合的。如果你不能整合好。利用好这些人才。人性的弱点就会显露出来。就会疲此争斗。各立山头。其实袁绍的内部就是这样。手下派系众多。各立山头。私斗不停。导致袁绍的内部一直很混乱。而袁绍无力控制。
就像官渡期间。许攸的叛逃也和袁绍内部的斗争有关。而最终导致袁绍的溃败。这也是袁绍在官渡失败的原因。
袁绍在后期对于手下人才的控制及用人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也是袁绍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袁绍能力不如曹操。所以就败给曹操。其实袁绍在与曹操对决前一直是在打胜仗和发展壮大。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野史日记】很高兴为您解答!
袁绍是一位官N+1代。其祖上都是为官的。出身“汝南袁氏”。在袁氏的四世之中。有无人位居三公。当然了。袁绍本人也是一位名人。在士林很有影响力。到了汉献帝的时候。他位居大将军。对得起袁氏出身。他也曾经是一位勇士。在朝廷都畏惧董卓的时候。他敢与董卓正面对抗。后来在京的袁氏族人都被董卓斩杀。袁绍发誓讨贼。登高一呼。天下百应。一举成为了最有实力的关东联军首领。袁绍之所以能够有此威信。离不开他的出身。这是他最大的政治优势。借助此优势。袁绍开启了属于他的人生。那么。袁绍都做了什么事情。让他的天生优势后来荡然无存呢?
野心显露过早
袁绍号召讨伐国贼董卓。一呼百应的关东军迅速集结。准备剿灭董卓。董卓无奈胁帝西迁。袁绍做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他居然谋划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这一决定。遭到了曹操等人一致的反对。值得一说的是。刘虞居然也反对。这样的情况发生。让袁绍很意外。也让其他的豪杰心中起疑。不禁在内心问自己。袁绍不是勤王?那么他想干嘛呢?
目光短浅的野心家
董卓死于吕布之手。李傕、郭汜大交兵。汉献帝四处奔逃。试图摆脱这两方势力。这是一个勤王的好机会。在汉献帝危难之时。伸出援手。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实力做到。此时此刻。袁绍遇到了这个机会。他也最有实力保护献帝。似乎这样的机会就是老天为袁绍量身定制。正如沮授所言:“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袁绍一听。觉得似乎有点道理。又问其他人的看法。这时颖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泰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这二位人才认为。此刻汉室难以匡扶。把汉献帝接到身边还要听他的命令。不听就是抗命。这不是个好主意。袁绍一听此言。觉得非常正确。简直太对了。于是否定了沮授的说法。气得沮授半死。哀嚎着说道:“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绍不从。
袁绍世代以忠义著称。如此才有诸多跟随者。而汉献帝落难之际。袁绍的做法让天下英雄失望。沮授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喂了鱼了。后来果不其然。汉献帝被曹操接走保护起来。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居然命令曹操。使曹操将汉献帝送至邺城。这当然是白日做梦。被曹操断然拒绝了。
让人寒心的将军
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遭到曹操和吕布的军事打击。迫于无奈。袁术让地位于袁绍。还有一套蹩脚的说辞。术归帝号于绍曰:“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卒强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续绝命救已灭乎?”袁绍一看。觉得袁术说的太对了。他当皇帝简直是顺理成章啊。但是直接称帝太无耻了。于是他就命令他的主簿耿苞给自己上密奏。请求自己称帝。就这样。袁绍得到了耿苞的密奏。他拿着密奏问将士的意见。这么愚蠢的计划当然是被全票否决。一时间袁绍的面子挂不住了。为了保全面子。他把目光递向了耿苞。意思是说。耿苞啊耿苞。我带你不薄啊。你怎么能劝我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情呢?于是下令把耿苞斩了。
跟着这样的人讨生活。哪怕你一百个忠心换来的还是替他背锅。人人自危的同时。寒了心的忠实部将。也都三缄其口。任其胡作非为了。
离心离德的失败
荀彧和郭嘉在公元192年相继离开了袁绍。投奔了曹操。袁绍一个接一个的昏招让袁绍集团离心离德。审配逼走了许攸。郭图气走了张郃和高览。田丰与沮授之言。袁绍又一句不听。终于在官渡之战。袁绍集团轰然倒塌。袁绍也从神坛跌入了谷底。
范晔的评价。也说出了袁绍之败因。
“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正是因为袁绍自身的短板。将自己天然的政治优势败光。最后导致袁绍集团不团结。人人自危。争名夺利。人心涣散。人才流失等等。由此观之。袁绍最后的失败。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329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袁绍,刘备,冀州,士族,河北,出身,的人,死了,人才,士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汉末三国是豪杰并立的时代。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就拿曹操来说。兖州反叛。宛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