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如何评价姜夔的词?
原创

王国维如何评价姜夔的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且看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姜夔的内容。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期间耶?”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境界说下的一大命题。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从上面可以确定的是。王承认姜夔的格调是历代词人中首屈一指的。这也不是王的一己之见。白石词的清雅风貌历来被人所推崇。这种高雅的风致也是姜夔的人品、词品的特征。宋人有语“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抗百斛之鼎”范仲淹也评价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姜的这种格调产生除了个人特质外。还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南宋虽然偏安一方。但商品经济发达。士人的生活条件极其优越。比如姜夔长期依附的张鎡生活就极其奢华。可比石崇、王恺。说姜词”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大概是指他的词多以羁旅行役、男女恋情为题。但是否姜词在意境上就逊于苏辛。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狂、狷、乡愿三个概念都出于《论语》“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乡愿。德之贼”。苏辛狂大概是指他们开拓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地位。姜狷。有所不为。认为他固守藩篱并无过错。从这里看。王对姜还是较为肯定的。王国维对南宋词人这个群体是不满的。他认为吴文英、史达祖等人的词都是雕琢之作。是对苏辛词的反动。阻断了词的发展。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已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能修能。则白石耳。”

   这话就毒了。直接攻击姜的人品。说他人文不称。虚伪。姜夔出身贫贱。一生以清客身份往来于名臣公卿之中。浪荡江湖。自号道人。“为营三窟之计”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吧。但是。当时名流对姜的人品才华是极其推崇的。谓之“神仙中人”。当时之人“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四海之内知己不为少矣”连一代词宗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

  为什么王国维会这样鄙夷姜夔?确实毫无道理。这要看他的另一番表述。才会豁然开朗。“吾人谓戏曲小说家为专门之诗人。非谓其以文学为职业也。以文学为职业。铺啜的文学也;职业的文学家。以文学得生活;专门之文学家。为文学而生活。今铺啜的文学之途盖已开矣。吾宁闻征夫思妇之声。而不屑使此等文学嚣然污吾耳也。”《文学小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国维对遭到同时代士人诟病的柳永并无多言。而提到人品才华备受推崇的姜白石总是语带讥讽。因为放浪形骸的柳三变。毕竟有功名。毕竟是柳屯田。格调最高的白石终身未仕。在王国维看来是“职业文学者”。将文学作为营生作为工具。这是对文学的最大亵渎。最为可鄙。呵呵。我倒是想。要是王国维活到现在。对于“作家”这个职业作何感想。

其他观点: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是这样评价姜夔的: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第一流之作者也。”——《人间词话》第四十二则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人间词话》第四十三则

首先肯定他格调超高。然后说他的词干巴巴的。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意境。为什么会这样呢?姜夔师从“江西学派”。好用典故。堆砌成句。风格“冷峻瘦硬”。难免“以韵损意”的事常常发生。而这是与王国维提倡的是“意境至上”是相违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第一则就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所以王国维说姜夔的词是“犹有隔雾看花之恨”也。

说白了。就是姜白石的填词造句。意象堆砌。往往是借助古人之典。而不是自身情感的厚积薄发。所以他的词有象而无魂。感人不深。

举个栗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意境是出来了。但前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造境。就显得不新鲜了。 对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同样是以空间叹时间。意境上的差别显而易见。李白的八个字。涵盖了《扬州慢》全词要表达的意思。

其他观点:

且看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姜夔的内容。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期间耶?”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境界说下的一大命题。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是从上面可以确定的是。王承认姜夔的格调是历代词人中首屈一指的。这也不是王的一己之见。白石词的清雅风貌历来被人所推崇。这种高雅的风致也是姜夔的人品、词品的特征。宋人有语“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抗百斛之鼎”范仲淹也评价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姜的这种格调产生除了个人特质外。还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南宋虽然偏安一方。但商品经济发达。士人的生活条件极其优越。比如姜夔长期依附的张鎡生活就极其奢华。可比石崇、王恺。说姜词”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大概是指他的词多以羁旅行役、男女恋情为题。但是否姜词在意境上就逊于苏辛。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狂、狷、乡愿三个概念都出于《论语》“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乡愿。德之贼”。苏辛狂大概是指他们开拓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地位。姜狷。有所不为。认为他固守藩篱并无过错。从这里看。王对姜还是较为肯定的。王国维对南宋词人这个群体是不满的。他认为吴文英、史达祖等人的词都是雕琢之作。是对苏辛词的反动。阻断了词的发展。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已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能修能。则白石耳。”

   这话就毒了。直接攻击姜的人品。说他人文不称。虚伪。姜夔出身贫贱。一生以清客身份往来于名臣公卿之中。浪荡江湖。自号道人。“为营三窟之计”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吧。但是。当时名流对姜的人品才华是极其推崇的。谓之“神仙中人”。当时之人“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四海之内知己不为少矣”连一代词宗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

  为什么王国维会这样鄙夷姜夔?确实毫无道理。这要看他的另一番表述。才会豁然开朗。“吾人谓戏曲小说家为专门之诗人。非谓其以文学为职业也。以文学为职业。铺啜的文学也;职业的文学家。以文学得生活;专门之文学家。为文学而生活。今铺啜的文学之途盖已开矣。吾宁闻征夫思妇之声。而不屑使此等文学嚣然污吾耳也。”《文学小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国维对遭到同时代士人诟病的柳永并无多言。而提到人品才华备受推崇的姜白石总是语带讥讽。因为放浪形骸的柳三变。毕竟有功名。毕竟是柳屯田。格调最高的白石终身未仕。在王国维看来是“职业文学者”。将文学作为营生作为工具。这是对文学的最大亵渎。最为可鄙。呵呵。我倒是想。要是王国维活到现在。对于“作家”这个职业作何感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6:43

    白石,文学,词人,王国维,格调,意境,之作,乡愿,人品,词话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6:43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国维如何评价姜夔的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6:43

    且看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姜夔的内容。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