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原创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和宁古塔历史文化博物馆。

宁古塔也不是一座监狱。流放过去的人。就是在当地生活。但是却是奴隶身份。日子过的很惨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要蹲到监狱里。

宁古塔也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官员。文人。罪犯。只要皇帝乐意。统统都可以流放到宁古塔。

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流放犯人之地?宁古塔到底有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被人称为“人间地狱”?今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

首先。宁古塔在当时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还有大片未开发的原始部落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必然是让你去吃苦的。不可能把你流放到一个经济发达之地。早起的时候。朝廷流放犯人选择的都是南蛮之地。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南方已经被完全开发。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自然不适合流放。

那清朝就选择了自己的老家。龙兴之地东北。宁古塔位于东北边陲。但也不是最北边。这个地方。方圆百里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生活的都是野蛮的原始部落。直到康熙年间的时候。才设立了宁古塔将军。附近有8个原始部落投诚过来。

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当时有个文人吴兆骞。因为科考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透过这段描述。我仿佛就能看到东北老林子里。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其次。流放宁古塔。路途遥远。戴着枷锁、脚镣走3000里的路。途中就是一大折磨

在清朝。可没有咱们现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即便是有马车。一个犯人。也没有资格去坐。全凭两个大脚板子走。而且还是戴着枷锁、脚镣。路上还不一定能吃饱。睡好。

你想想。你走3000里。差大爷们也陪你走3000里。哪个心里没有怨气。这一走就是小半年。新娶的老婆放家里也不放心啊。

所以。这一路上。被当差的吆来喝去。随意折磨是常有的事。能坚持走完这3000里路的都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走到半路就挂了。除非你家里有矿。给当差的喂饱。你这一路上也许会舒服点。

也许会有人抬杠说:“北京到牡丹江哪里有3000里。明明是1422里”。大哥。你走的是高速。当年可都是泥泞小路。不都得绕圈嘛。另外。也没人规定。流放的一定是从北京出发。也有可能是从广东出发。

再次。宁古塔的这种可怕。也少不了文人刻意渲染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不乏一些文人。这些文人一大特长就是会写文章。因为受尽了路途中的苦。又到了一个完全不适应的环境下。为了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确实在这里受了很大的罪。就用文章极力来描述宁古塔的可怕。

比如被流放过去的明末文人王家祯。他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比如清朝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个人就很聪明。拿宁古塔和黄泉路对比。说宁古塔你不知道。但是黄泉路哪个老百姓会不知道。两相对比。更突出了宁古塔的可怕。

宁古塔真的这么不堪吗?其实也不是了。那里有很多的宝贝。人参、鹿茸、貂皮。在当时一抓一把。只不过在当时来说没人懂得去开发。

被流放过去的人。在当地都干什么

关于流放宁古塔。一般人只知道前半句话“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后半句“与披甲人为奴”。

也就是说。去给披甲人当奴隶。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呢?

披甲人。在满清社会属于最下等的人。一般是清朝的俘虏和俘虏的后代。他们被安排在东北。负责开发满清的龙兴之地。你想想。本身披甲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给最下等的人当奴隶。那还有活路吗?

有没有活路。得看你有没有本事。在当时。能在宁古塔舒舒服服的活下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化人。一种是手艺人。

位于边陲的宁古塔。还属于半开化之地。对文化和手艺的渴求是很旺盛的。所以。文化人和手艺人。来到宁古塔一般都会高看一眼。甚至高薪聘请。担任教科文卫方面的专家领导。

比如上面提到的诗人吴兆谦。来到宁古塔以后。被当地人请去当教书先生。因为文采出众。后来被官府的人挖了去当幕僚。在宁古塔生活20年后。吴兆谦临死前甚至还有点怀念那里的生活。

比如绍兴人杨越。因为犯事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和老婆两个人一起去了。因为杨越会做绍兴小吃。就在当地做了一些卖。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来越多。有钱能使鬼推磨。夫妻俩人在宁古塔没受一点罪。反而成了人上人。

当然。如果你没文化、没技术、没手艺。那么不好意思。最重的体力活在等着你。修路。开荒。挖矿。当牛马一样的使唤。吃的差。住的差。基本就是没有房子住。随便搭个茅草房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你看。不要再说什么读书无用论了。有文化。到哪里都能吃得开。

其他观点:

在古代。宁古塔确实是人间地狱。要不然。每当有人要被发配时。皇帝也不会说“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让人闻之胆寒的话了。当然还有一句就是“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但被流放。还要当奴隶。

当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对象。不是只有女人。男人更多。只是女人来这里以后面临的境遇更危险些。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为什么就那么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鬼。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的王家祯。曾经去过宁古塔。他在《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宁古塔就是中国北方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这个地方本人没有去过。但去过距其西部80多千米的一个地方。曾经路过宁古塔的。一路上给我的感受就是。茫茫林海。皑皑白雪。山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枝也是白的。一个字就是:冷!

现代人冬天去。那肯定是旅游是享受。但放在古代。就没有那么浪漫了。被发配到宁古塔。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死刑。只不过不是立即要命而已。

因为太过寒冷。不但冬季时间长。而且气温经常在零下30-40°。粮食是产不了的。要想活命。基本上是靠打猎。

当地的原住民或许没问题。但对那些从南方流放过来的人来说。寒冷就是最大的敌人。缺吃少穿。经常是分分钟要命。

因为宁古塔这里人迹罕至。自然是狼虫虎豹的天堂。这些流放之人。许多往往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在半路上被野兽或者饥民吃掉。呜呼哀哉了。

这些可怕的事情。都记录在了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里了:“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那些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幸走到了目的地流人。来到宁古塔以后。并不是说苦日子就到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开始。因为他们往往都是披甲人的奴隶。是要干活的。

所以说。宁古塔之所以让流放之人闻之色变。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的因素就是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处东北偏远之地。距离统治中心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异常遥远。在那个主要靠马车和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这样的距离。充满未知的凶险。对许多人来说就足以要了小命。

其次。东北极寒之地。动辄零下40度的低温。让在南方习惯了舒适气候的流人。很难适应。冻死冻伤都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极端寒冷的气候。非常不利于作物生长。食物严重缺乏。基本生活靠打猎。这对流放之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打猎本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说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但往往还没有学会打猎。就已经饿死或者被猎物反猎食了。

第四。那里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几乎处于原始状态。这些流放之人来到这里。极容易生病。因为缺乏必要的治疗。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头上。

第五。这些流人来宁古塔。可不是来享受的。许多是“披甲人”的奴隶。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战争来临的时候。还需要披挂上阵。累死战死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这些人远离故土亲人。那种思乡思亲之情。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精神折磨。才是他们生存的最大敌人。

所以说。300年前的宁古塔。就是一个让人待不下去的“人间地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许多被流放的人根本坚持不下去。这里既然这么可怕。管理又不严。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任人自生自灭。那么逃跑行不行呢?

跑。可以。但关键在于你得能跑出去!

一眼望不到头迷宫一样的森林、不知深浅的沼泽地、随时都会扑过来的野兽。是每一个想逃跑的人必须面对的。也是他们解决不了的死结。

有人逃跑的时候。管理者也不会派人去追。因为他们会因为前面说的原因。不得不再乖乖地自己回来。回来还有活路。那些没有回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半路死掉了。

著名的流人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已经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宁古塔的可怕。

这么一个让流放之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怪不得皇帝要将其作为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的名字有什么说法吗?那里真有一座古塔吗?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降清以后在顺治时期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后来因为文字狱牵连在1661年被发配宁古塔。

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的“塔”。就是“台”的意思;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满语里“六”发音为“宁古”。“个”为“塔”。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那里就是个蛮荒之地。根本没有什么塔。

把宁古塔作为特定的流放地。还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都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那种。几百年前。让他们只靠双脚。身带枷锁跋涉几千里。到关外边境苦寒之地。也是对他们一种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

其次。因为东北是清朝兴起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建立清朝以后。这里就被封了起来。不准许外人进入。也不准开发。所以。这里就是一片原始地区。和富庶的中原江南比起来。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让这些发配之人到宁古塔。也是为了增加这里的人口。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苦寒之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履行戍边的责任。

这些流放之人。许多也是“披甲人”的奴隶。奴隶就是要干活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身披战甲的人。是清朝特有一个阶层。地位介于清朝正规的军人和奴隶之间。主要来源就是作战时的降将降卒。

皇帝的打算。可谓一举两得。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哪些人呢?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中。除了那些穷凶极恶但又不至于死罪的犯人如盗贼外。一般情况下有这样几类人:

犯事的官员。这类人一旦被判流刑。往往都是一家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都受牵连。自然是一家子被发配到宁古塔了。

这类人里面。也有不同的。一种是财产全部被罚没充公的。这样子他们一路上的情况可想而知。能熬到宁古塔已经是殊为不易了。到了宁古塔。日子也是更加艰难。能活着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了。小到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没有钱财为自己打点了。

还有一种是财产受影响不大的。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虽然是被发配。但有条件改善待遇。

另外一类。就是个人犯事被发配过来的。说起来那可是孤苦伶仃。路上死掉的概率很大。到了宁古塔的。日子也不会好到那里。能够翻盘回去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最终都是老死的宁古塔苦寒之地了。

有没有可以发配结束回去的。当然有。不过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还都是背后有人有钱支撑才可以。不然就是回去。也有可能死在半路。

那么。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真实生活到底如何呢?这就涉及到清朝对流放之人的管理了。

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有边军。后来改设为宁古塔将军。除了负责这里的防务以外。这些流放之人的管理。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这些流放之人中。也分为三六九等。最一般的就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在宁古塔的生存最为艰难。基本上靠打猎为生。死亡率非常高。

另一类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给生产力落后的宁古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对提高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作用非常大。自然受到特别的关照。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当然和在南方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但饿死冻死什么的担忧就没有了。

过得最好的。当属那些比较有名的文人和官宦人家。宁古塔太落后了。这里的文化人少。受教育程度很低。被发配过来的这些文化人。自然也成了香饽饽。他们的用武之地就多了。当老师、做账房先生等等。这可比打猎做手艺强太多了。

流放到宁古塔的女人。日子可能会更艰辛。死亡率会更高些。

极端恶劣的气候。对于抵抗能力相当较差、身体羸弱的女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死亡行军。而且还要面对押运者的欺侮。许多人不堪忍受而自杀了。能够活着走到宁古塔。就是一种幸运。

而到了宁古塔。她们中的许多人。也是那个极度缺乏女人的世界里被抢夺的猎物。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是死是活。全看造化。

流放在宁古塔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流放生涯过得怎么样?

那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除了一般的罪人。还有许多是当时的名人和朝廷的王公大臣。他们过的自然是另外一种日子。毕竟以前都是同朝为官的同僚。宁古塔将军对他们还是很尊重的。也是宁古塔头面人物的座上宾。心里虽然苦。但日子自然无忧。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第一个汉臣。是康熙太子的师傅陈嘉猷。顺治十一年被判流刑宁古塔。与妻子带三子一女及三个仆人一起风尘仆仆地到了宁古塔。

其他后来陆陆续续被流刑到宁古塔的。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金圣叹的家人。吕留良的加入。方拱乾、方孝标一家。杨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张缙彦等等。

因涉及郑成功“通海案”的影响一家人被发配宁古塔的杨越。在康熙三年(1664年)。还编入水军。参加在黑龙江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后来。在宁古塔一带。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还开辟了进行物品交换的集市。促进了宁古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顺治十四年。即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明崇祯元年进士方拱乾。后来因为捐钱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而被赎罪才被准予解除流刑返回。归后。“既老且贫。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到处流浪。以卖字为生。令人唏嘘。

方拱乾属于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中的另类。绝对具备乐观主义精神。“无一日辍吟咏”。不但每天写诗。还著有关于宁古塔的书籍。如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陋俗的《鬼妾叹》和有助于研究古代宁古塔基本情况的《绝域纪略》。

同样因为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被流放的大诗人吴兆骞。不但家产被没收。父母兄弟妻子也都被流放宁古塔23年。

后来还是因为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的倾力相救。才得以从宁古塔脱身。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曾经给陈嘉猷的儿子当过家教。后来还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书记兼家庭教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巴海虽然是武将世家。却热爱读书。深知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特别优待那些流放而来的文人。准许他们开馆讲学谋生。

所以在巴海治下。发配到宁古塔的文人。日子过得比一般人要好很多。

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影响很大。

看来。有学问的人。到哪里都挡不住施展才华的机会啊。

比较悲催的是。吴兆骞因为长期在宁古塔。已经适应了东北的苦寒气候。回到江南以后反而不适应这里的湿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不知道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返回故土。究竟是喜还是悲。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主要的流放地。随着多年开发。这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清朝就又开辟了新的流放地。那就是新疆。

到晚清时期。清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犯罪之人被发往宁古塔的也越来越少。慢慢就不再流放了。

那些已经被流放在宁古塔的流人。有的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回不回来也无所谓了。再加上几百年的开发。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宜居性也越来越适宜。既然能够生活下去。还有谁愿意再为未知去冒险呢。

还有一部以吕留良案为背景的电影。名字就叫《宁古塔》。吕留良。就是那个传说中刺杀了雍正皇帝的女侠吕四娘的父亲。吕留良因谋逆罪遭全家抄斩。其学生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数千人被雍正皇帝发配宁古塔。以披甲人为奴。

这些人活着走到宁古塔的只有一半。许多女眷在路上就已经被兵卒折磨而死。境况非常凄惨。

现在的宁古塔。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白山黑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的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其他观点: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后来被当成流放地。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宁古塔是各族给朝廷进贡的转收站。

要说这宁古塔是怎么来的。还要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曾经有6个兄弟。这6个兄弟各占一方。而在满语当中。六有宁古的意思。个为塔。合起来就成了宁古塔。

那么又怎么成为了发配犯人的地方呢?这因为早年间。满族人从这里发家。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既可以修路筑桥。改变老家面貌。又给这里的人为奴。彰显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发配出去干苦力吗?这可要比砍头或者是满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着这么害怕吗?其实是我们想简单了。

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10个黄泉也不怕了。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路上没有累死。来到宁古塔也没有冻死。与披甲人为奴也不是好受的。

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其实披甲人的身份也不高。他们是满清入关的时候。那些“识时务为俊杰”的人。什么是识时务为俊杰的人?就是那些明奸。

他们的地位只是比奴隶高了一两个档次而已。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一两个档次。对于这些奴隶。可是有着非常高的生杀权。

毕竟天高皇帝远。在这里虐待犯人。根本就传不出去。侥幸传出去了。距离紫禁城三四千公里的距离。这一来一回。早就把这事给忘了。

被一些官老爷知道之后。把他聘请回去做了幕僚。整日饮酒作对。诗词歌赋。可谓是好生快活。但是说到底。只要一天在宁古塔。就是一天的犯人。

后来他朋友凑了钱。把他赎了回来。没想到回去之后。反而想念在宁古塔的日子。临死之前。还想着能够吃一口宁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无独有偶。有一个名叫杨越的犯人。在宁古塔生活的也还不错。他肚子里虽然没有什么墨水。但是有好的手艺。开了一家夫妻店。专门售卖绍兴美食。

宁古塔作为北方边陲之地。从来没有机会吃过南方的这些小吃。夫妻两人的店铺开业之后。很快便在宁古塔火了起来。有钱的就是爷。后来夫妻店越开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这些人在中原都是人中龙凤。因为种种原因被发配到边陲之地。瘸子里出将军。更何况这些人都不是瘸子。自然大放光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47:55

    的人,之地,都是,清朝,也不,犯人,之人,奴隶,文人,日子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47:55

    没想到大家都对“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47:55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和宁古塔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