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上高中时候。我看过陈建功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说《耍叉》。里面写到一个在五星级酒店看停车场的老头的困惑。老头发现总有背着大包的外国人和住店的外国人搭话。然后住店的外国人就给背包的外国人钱。后来老头打听出来。背包的是来中国旅游的。没钱。跟住店的要钱。老头奇怪。都敢出来旅游还不带钱。这是什么事情。要钱居然还有人给。这更没地方说理去。当年的我也不理解。这都是一帮什么人?放到现在就不新鲜了。只是穷游背包客而已。
当年的我不知道。明代我国就出了一位穷游的背包客。他常常独自旅行。或者只有一两个旅伴。他倡导徒步出行。喜欢细细慢品。拒绝走马观花。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说。“余谓游不必骑。亦不必同。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余之欲行者。正恐其同;其不欲同者。正虑其骑也”。这个人是徐弘祖。我们更愿意称呼他为徐霞客。他写的《徐霞客游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说徐霞客是穷游背包客有根据吗?咱们看看他的朋友和他自己怎么说。
徐霞客祖上是江阴望族。他高曾祖还可称巨富。到他爷爷这辈家道已中落。其父徐有勉戮力创业。徐家家业又有所恢复。但这份家业是否多到可以让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到55岁。几十年旅行都不用考虑出行成本?笔者以为恐怕还到不了这个程度。
徐霞客友人晚明名士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写到。霞客“力耕奉母”。需要力耕的人。会有钱长期外出旅游吗?当然。钱谦益这“力耕”的说法可能有所夸张。但作为徐霞客的好友。也绝不可能毫无根据。再假使徐霞客年轻时有徐有勉留下的家底。但他几十年基本不事生产。热衷旅游。到他晚年这份家业也用得差不多了。当他用生命最后4年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壮游时。经济状况已经捉襟见肘。让我们通过《徐霞客游记》的记载。看看他是怎么解决这次出游的旅费问题。
51岁的徐霞客遇到了静闻和尚。和尚说他用舌血抄了一部《法华经》。要去云南鸡足山供奉。于是徐霞客便和他上路了。崇祯九年九月十九离家。当月三十入杭州。当日徐霞客记到:“是日复借湛融师银十两。以益游资。”出门仅11天就开始借钱。可见他的旅费有多少。但先不要感叹。让我们往后看。还有很多钱等着徐霞客去借。
崇祯十年。徐霞客旅途中遇到了一次大挫折——湘江遇盗。是年二月十一。徐霞客与静闻泛舟湘江。当晚盗寇来袭。徐霞客将行李抛入江中。赤身跳水逃走。强盗走后。徐霞客除了別发的一枚银耳挖。已经一无所有。只有用银耳挖和邻船戴某换了一套衣服。暂解燃眉之急。“邻州客戴姓者。甚怜余。从身分里衣、单裤各一以畀余。余周身无一物。摸髻中犹存银耳挖一事。遂以酬之。匆匆问其姓名而别”。只有衣服。旅行也没法继续。怎么办?借。
好在此处离衡阳城不远。那儿有徐的朋友金祥甫。二月十三。弃舟登岸直奔金家。徐霞客本想通过金借几十两银子度过难关。谁想金也没钱。于是一直住在金家想办法。其间还不忘出去玩了几趟。直到当月二十六。金某从互济会得银百余两。这才借给徐霞客二十两。代价是徐家20亩田的田租。“是日忽阄一会。得百余金。予在寓知之。金难再辞。许假二十金。予以田租二十亩立券付之。”至于后来金祥甫有没有拿到田租。就不得而知了。
有了这二十两。徐霞客又上路了。不幸的是静闻和尚因为这次惊吓。不久便病死了。徐霞客焚化了静闻。决心一定要把骨灰带到鸡足山。
旅途中并不总是不顺。当年十月在广西。徐霞客得到了一个好东西。帮了他大忙。十月初十。中军唐玉屏给了徐霞客一块马牌。“以马牌相畀”。马牌是什么?马牌是明代军事人员给驿站出示的信物。我国历代都有邮驿制度。驿站要负责供应传递邮件的人员、军事人员以及部分官吏的食宿和出行工具。在徐霞客生活的明朝。驿站负责重要官员及有军事任务人员的食宿、出行。在明初驿站管理非常严格。非军事人员使用驿站是重罪。到晚明各种制度都有所松弛。但徐霞客这种自费旅游人员。一样无权动用驿站资源。可是有了马牌。徐霞客就变身成了任务在身的政府公务员。
此后的一段时间。徐霞客利用马牌解决了食宿问题。沿途驿站开始为他征用民夫抬轿子。吃饭也有人供应。这个过程中。有民夫不愿为他服务。出现了种种状况。十月二十五。徐霞客来到一个山村。村民为了躲他都逃到山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这个人还被他追得爬到房梁上。徐霞客强迫他下来。为自己搬行李。之后又勒令一位老妇人为自己做饭。抓到一个跛子为自己寻找抬夫。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他进入南宁。
除了借贷、马牌。让自己的名声发挥最大作用。也是徐霞客解决旅费问题的重要手段。比如通过好友陈眉公介绍。在他入滇之后认识了昆明名士唐大来。唐大来和徐霞客很谈得来。不仅资助了他旅费。还为他写了不少“介绍信”。保证他在后面的旅程有人接待。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朋友推荐。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徐霞客旅行的可持续性。
这种帮助一直延续到他旅行的最后一站鸡足山。在鸡足山徐霞客全身发疹块。两足俱废。由仰慕他的丽江木土官资助路费并派人护送回家。归家半年后死去。如果没有木土官。徐霞客恐怕要客死他乡。
能想到这么多办法。坚持旅行不辍。徐霞客算得上穷游界的楷模了。现在社会发达。人出行比古时不知便利了多少。选择背包穷游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说也颇有些人要做当代徐霞客。这固然是很好的。但我想徐霞客除了作为旅行家。还有一点极可贵。徐霞客事母至孝。年轻时不经母亲许可不出游。出游也会如期回来。不让母亲惦记。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我们去实现自我。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时。也该尽到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起码不要让父母担心才好。
其他观点:
徐霞客的旅游可以分两个阶段。最后四年的“万里遐征“算一个阶段。之前的旅游算一个阶段。他的旅费也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吴叔最近专注于写作《徐霞客游云南那些事儿》。很愿意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万里遐征“之前游历旅费的解决主要靠自己:
徐霞客从自20岁游太湖开始。前期旅游历时近30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市。这个主要是家乡周边省份。
这个时期徐霞客旅费的解决和我们今天的假日旅游差不多。主要靠自己。徐霞客有个还算殷实的家。尽管家道中落。但还有是个小地主家庭、家里面还有纺织作坊。尤其是有个支持他四处游历、又持家有方的伟大的母亲。
所以。前期徐霞客旅游旅费的解决主要靠家庭收入。
二、“万里遐征”是真穷游。旅费解决主要靠朋友:
徐霞客从崇祯九年至崇祯十三年(1636-1640)为后期。完成了西南万里遐征。这个时候。徐霞客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也是担心年老再不游历恐怕再也完不成计划。算是没有怎么准备好就上路了。
这次游历时间长、危险性大。尤其到的是蛮夷之地的西南地区。在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困难太多了。就算有钱。也不可能带着走路啊!更何况经历了湖南衡阳的”湘江浩劫“之后。徐霞客用家里的地租收入做抵押筹措旅费。家庭对他的资助已经指望不了。
接下来徐霞客在解决旅费方面的手段可谓是花样百出。有占公家便宜的时候。比如说在广西利用官方朋友赠送的马牌。沿途驿站接待的;有蹭吃蹭喝的时候。比如说徐霞客沿途到访、住宿了很多寺庙。基本都是免费的。
当然。最多的是徐霞客以一种“因友及友”的方式。认识沿途的各种朋友。有乡绅富户、有文人名士、有官方新老故旧。这些各色朋友或者提供接待、或者赠送物品、或者资助金钱、或者介绍下一段行程的朋友。用这样传递的方式维系着徐霞客的旅游。
难得的是。徐霞客身上有种独特魅力。能够和各路朋友、各色人物好好相处。获得他们的帮助、友谊。甚至成为生死之交。比如说丽江木土司。
以上回答只是吴叔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评论区说几句!
另外:
由于《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再加之历史变迁。说实话晦涩难懂。吴叔最近写作并在今日头条独家首发连载的《徐霞客游云南那些事儿》以一种轻松、幽默、谐趣的方式。解读徐霞客《滇游日记》。是“一段读得懂的万里遐征、一本读得爽的霞客日记”。有兴趣请关注本头条号:吴叔滇游记。
其他观点:
1607年的3月29日。徐霞客从家乡的胜水桥头第一次出游。畅游无锡惠山。泛舟太湖。
那一年。他20岁。
之后的34年间。他走遍了当时中国除四川之外的两京十二省。明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经过缜密的安排。开始了他的西南之行。
1639年。他来到祖国的西南端——腾越州(今腾冲)。这是他人生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他游历最远的一站。
他真的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背包客?
明末清初钱谦益《徐霞客传》中所写:“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襥被。不治装、不裹粮”。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作为一个能走遍全国的传奇人物来说那样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如果说徐霞客是个古代“背包客”。那么他也是一个野外出行经验极其丰富的老鸟。肯定会事先制定详细的出行计划。做好充足的准备。
结伴而行。良好的出行装备、旅伴的互助、充足的盘缠、友人的照顾、有限的交通工具等都大大减少了徐霞客旅行中的困难。为他完成‘背包之旅’创造了条件。
有学者查阅古籍得出:
徐霞客早年游名山大川之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亲朋好友相伴。如第一次游天台山时有僧人莲舟同行。同时有两个仆人帮忙负担行李;
第二次游天台山和雁荡山时有族兄徐仲昭同行;
游安徽的白岳山、黄山及福建的武夷山时有叔翁徐浔阳同行;
游庐山之时有族兄徐雷门、徐白夫同行;
游福建九鲤湖时有族叔徐芳若同行。
同时徐霞客每一次出行。都是仆人相侍。有时一人。有时两三人。
据记载。在湘江遇盗之时。徐霞客被强盗抢劫的箱子就有“竹撞”、“皮厢”、“皮挂厢”、“大笥”等。其所带物品主要有:
食品、生活用品;
书籍、资料;
书信、文稿;
碑刻拓片、抄录碑刻;
沿途所采标本和礼物等几类。其中还包括一些地方官员为他写的推荐信。
可见。如此完善的装备绝非一人之力可以携带的。所以说无论古今。出行能成功都是有计划。有钱钱的!
那么徐霞客泛游万里的经费何来?
徐霞客早期的盘费主要来自家庭支出。
他家世殷富。母亲经营有方。经济基础还是不错的。
但后期的西南之行。行程万里。时间长达4年。且途中三次遇盗。经费就成为问题。其来源应该主要有:
借贷。
地方官的资助。
同乡、朋友的接待和馈赠。
以及沿途居民的免费接待和资助。
当中。丽江太守木增对他的帮助尤大。
所以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老话能传到现在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这个朋友这得到了帮助。那么下一站去哪里?一定是离这个朋友不太远的地方。因为交通基本靠走嘛。那这个朋友也许会有亲戚朋友在附近。对吧?
好了。朋友写封信啊。拿个信物啊之类的叫下一站的朋友帮助一下咯。如此循环就一直走下去了。
所以现在还想穷游的小伙伴可以借鉴一下老徐的经验。
不要太天真。川藏公路上穷游女搭顺风车的种种遭遇听得不少了吧?
哈哈。这样的解释你们信么?不信没关系。留言区探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48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徐霞客,旅费,朋友,的是,崇祯,湘江,万里,驿站,都是,旅游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朝最牛驴友徐霞客,他哪来的钱到处旅游?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上高中时候。我看过陈建功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说《耍叉》。里面写到一个在五星级酒店看停车场的老头的困惑。老头发现总有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