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迷。至今为止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历史学家也没有确切的说法(说法很多。但没有确切的结论)。而袁崇焕后来被崇祯处死。其中的一条大罪就是擅杀边帅。即擅自杀死了毛文龙。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杀死了毛文龙为什么会成为袁崇焕的一条大罪呢?我们首先就要从毛文龙的作用开始说起了。
毛文龙在明朝这边并不是很重视。但是关外的满清却对他非常重视。甚至把除掉毛文龙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之所以毛文龙如此为清廷所重视。是因为只要有毛文龙在。清军便不敢放手进攻明朝。也就是说。毛文龙能牵制住清军的主力。
那么毛文龙为什么能牵制住清军的主力呢?这就要从他的作战经历来说了。
毛文龙早年为瑷阳堡守备。因为不肯妄杀一人妄报一功所以一直没有升官。到了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春天。后金占领了辽东大部分地区。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100多人被后金军杀害。毛文龙义愤填膺。决心杀敌为亲人报仇。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要招募一批勇士到满洲势力范围打游击。毛文龙便毛遂自荐。被明廷授予了练兵游击的官职。就在当年。毛文龙率197名死士出发深入敌后收复辽南2000余里沿海的岛屿。抓住了后金守岛的将领胡可宾等人。在7月14日到了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率百人发动夜袭。擒获了后金外戚佟养真。然后又派部将偷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将领一名。史称镇江大捷。
在毛文龙拿下镇江后。后金对其非常重视。派出了四大贝勒当中的皇太极、阿敏率5000精兵攻打镇江。毛文龙手下这个时候就一二百人。便携带着军民进入了朝鲜。皇太极和阿敏就带着数千精锐进入了朝鲜境内。对毛文龙部进行了围剿。结果好几千人。在皇太极和阿敏这样顶级武将的带领下愣是没干过毛文龙的200多人的部队。
天启三年。毛文龙得到情报。后金要南下攻打明朝。毛文龙便兵分四路攻打后金。他亲自统领8000精锐从镇江出击。一时间后金境内狼烟四起。后金不得不放弃南征。当年6月16日。毛文龙又令麾下大将张盘从麻洋岛登陆。接受了流亡的辽民。先后接济难民共计4000余名。这些流亡的难民很多便追随了毛文龙。毛文龙实力大增。
到了7月初二的时候。毛文龙率军攻下金州。随后又收复了辽东半岛最南端的要塞旅顺。以及望海堡和红嘴堡。占据了辽南百余里的土地。到了当年10月。毛文龙又命张盘攻打复州和永宁。张盘夜袭复州。大破后金军。后金调来了更多的部队反击。张盘则在城中设伏。再次大破后金军。斩获无数。
1623年9月。毛文龙得到细作报告。努尔哈赤准备西征。攻打山海关一线。毛文龙亲率三万大军直捣后金故都赫图阿拉。后金当时在赫图阿拉的崇山峻岭中设有董骨寨、牛毛寨、阎王寨三座要塞。深沟高垒易守难攻 。9月13日。毛文龙攻下了董骨寨。激战到16日。又占领了牛毛寨和阎王寨。消灭了全部后金守军。到了17日后金军反攻。毛文龙又设下埋伏围点打援。大获全胜。努尔哈赤一看这样下去老家会被抄了。便直接放弃了西征。亲率主力来救。毛文龙在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之后直接撤退。不跟努尔哈赤的主力硬拼。对此努尔哈赤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初三。后金利用海水结冰。以万余骑绕袭旅顺。张盘坚守不降。后金军无计可施。张盘又在旅顺城外设伏。再次大败后金军。
而天启五年。毛文龙的上司。业余军事爱好者登莱巡抚武之望上奏。要在旅顺和金州之间的南关开运河。兵部一糊涂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张盘和他的属下不敢违抗命令只得奉命施工。结果情报泄露。张盘遭到后金军围攻。壮烈牺牲。如此一来。后金军就乘机重新占领了辽南各城。之后毛文龙又经过一番经营。重新占据了辽南各城。直到毛文龙死后才重新易主。
如此。毛文龙的东江军就成为了敌后的坚固堡垒。使得后金军不敢对明朝腹地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即便有所行动。也不得不赶紧撤回。如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进攻宁远。毛文龙派部将进攻海州。直插沈阳。行动极为迅速。只要努尔哈赤对明朝有大动作。毛文龙就会抄他老家。努尔哈赤被毛文龙搞得心力交瘁。到死都没能拔掉毛文龙这颗钉子。
所以。我们能从毛文龙的作战经历看出。毛文龙其实是明朝安插在后金后方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有他在。后金主力无法大规模地南下。等于是把后金主力牵制在了辽东半岛。而在毛文龙死后。皇太极便带领后金主力攻到了北京附近。这也是因为没有了毛文龙之后。后金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袁崇焕杀毛文龙。肯定是一件错事。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个人推测
按道理来说毛文龙的存在有利于袁崇焕的军事行动。那么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呢?在此我也只能给出我的个人推测。那就是袁崇焕于崇祯之间的五年之约。
袁崇焕于崇祯之间的五年之约
在崇祯登基后不久。便召见了宁远之战中大败努尔哈赤。当时名满天下的名将袁崇焕。在朝堂之上。崇祯问袁崇焕。平定辽东需要多久?袁崇焕回答道只要五年。于是崇祯便当了真。
而在朝议的间隙。就有同僚问过袁崇焕。你有什么把握能五年平辽?不想袁崇焕却说。只是安慰皇上而已。同僚便面露惊恐之色。言道皇上可没有当做玩笑。是当真了呀。袁崇焕这才回过神来。不想他的一句类似玩笑的话。却最终要了他的命。
确实。崇祯是把袁崇焕五年平辽的说法当了真了。袁崇焕也不好推脱。毕竟话已经说了出去。便想设置门槛。比如钱粮要充足。对此崇祯满口答应。只要袁崇焕需要。他就一定满足。接着袁崇焕要人事权。蓟辽地区的人事任命他要能说了算。对此崇祯也说没问题。给。最后袁崇焕要独断专行的权力。对此崇祯也没犹豫。赐了袁崇焕尚方宝剑。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总之就是。只要袁崇焕能五年平辽。蓟辽这块地方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崇祯根本就不会管。
这下袁崇焕的压力就大了。因为五年内他根本无法平辽。为什么五年内无法平辽呢?其实就要说到袁崇焕的战术了。他的战术体系其实是固守坚城利炮。然后依托坚固的城池不断地深入后金的地盘。把后金的地盘一点一点地吃掉。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打电子竞技时候的塔推战术。从自己家修箭塔一直修到对方的家里。这个战术体系虽然是最花钱、最耗时间的战术。但也是胜率最高的战术。可以说如果袁崇焕能坚持这套战术体系的话。后金不会有任何机会。
那么再说下袁崇焕的战术体系。
袁崇焕的战术体系
我认为袁崇焕的战术体系有两点。一是坚城利炮。二是关宁铁骑。
先说下坚城利炮。这点大家听了也许并不新鲜。但是我认为袁崇焕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袁崇焕非常善于使用大炮。其实大炮在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大型战役中。明军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大炮。而且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也远多于宁远之战时期的明军(袁应泰守沈阳、辽阳的时候明军有13万人左右。宁远之战的时候袁崇焕只有1万多人)。为什么同样是使用大炮。袁应泰的十多万人惨败。而袁崇焕的1万多人能获胜呢?并且他们遇到的对手也是同样的对手(同样的八旗军主力。同样的努尔哈赤)。这就是因为袁崇焕非常善于使用大炮所致。
当时袁崇焕所使用的是红衣大炮。其实是仿制了当时葡萄牙人的火炮。并且有可能在宁远之战的时候。袁崇焕雇佣了西方人做炮手。不但威力巨大。而且能够实现精准打击。因此在宁远之战的时候。明军的火炮才对后金军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后金军的主力其实是重步兵。在进攻的时候持盾进攻。如果是火铳这样的武器。在当时来说对重步兵造成不了多大的杀伤。而威力巨大的火炮则完全不同。如果还能打的准的话。保证你上去多少立马就轰死多少。即便在哪之后的200年。西方的拿破仑也因为善于使用大炮。使当时的法军一时间打遍欧洲无敌手。拿破仑也成为了人类史上顶尖的军事统帅。可以说。在袁崇焕的时代。善于使用大炮就是一个BUG的存在。
▲即便是200年后的拿破仑。也因为善于使用大炮。而成为了人类史上最为顶尖的军事家之一
之后的宁锦大战也证明了。只要明军坚守坚城利炮。后金军根本攻不下明军的城池。那么对付坚城利炮。后金军有办法吗?其实是有办法的。后金军的办法就是围点打援。即把城市包围起来。如果你明军来援的话。就把援军也打掉。围城的时间长了。城中的粮草补给用完。被围的城市就自然能拿下。
所以这里就要说袁崇焕战术体系的第二点:关宁铁骑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其实是用来对付清军的围点打援的。
围点打援有个关键。就是城市要能够围死。不让被围的城市与外界产生联系。一旦与外界有了联系。外界将援助物资运送到了被围的城市。那就意味着你根本围不死一座城市。这样耗下去的话。你围个十年八年。人家守个十年八年。最后你自己都会给耗死。这样的围就没有意义了。
▲在袁崇焕的手上。关宁铁骑的作用就是破掉对方的围点打援的
而关宁铁骑的作用就是突破对方的封锁。我的理解。关宁铁骑在城市被围的时候。会直接杀到被围的城下。与对方在城下硬刚。从而让己方的补给物资能运送到被围的城市。
那么为什么要与对方在城下硬刚呢?(其实如果我们翻看战史。袁崇焕遇到八旗主力的时候。从来都是带着关宁铁骑在城下与对方硬刚的。从未与八旗主力真的去打过野战)因为当时明军如果与后金军展开野战的话。基本胜算不大(野战在面对八旗主力的时候。明军就没赢过)。而关宁铁骑在遭遇数量对等的八旗军的时候。是能够占上风的。但经不住八旗军主力的围攻。所以如果在城下与对方硬刚。那么对方其实出动不了过多的兵力对战关宁铁骑。为什么?因为城头上有大炮。能形成一道火力封锁线。保证你进来多少死多少。而且背靠城墙。对方也不能在背后偷袭。关宁铁骑只要用心对付正面的敌人就行了。因此在城下与对方硬刚。关宁铁骑是能抗住八旗军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会在北京城下与八旗军决战。而不是在野外作战。因为在野外作战。关宁铁骑无疑会遭到八旗军主力的围攻。关宁铁骑总共只有一万人左右。也经不住六万左右八旗主力的轮番的、前后左右的进攻。
可以说。有了坚城利炮和关宁铁骑这两件法宝。只要袁崇焕能把这个战术体系一直贯彻下去。灭亡后金也只是时间问题。只可惜崇祯根本看不出这点。其他很多将领也看不出这点。能看出来的。当时只有袁崇焕。
袁崇焕的这套战术体系。是看清楚了当时军队作战能力的差距。那就是明军与八旗军进行野战几乎没有胜算。只有依靠坚城利炮打防守反击才是克敌制胜的唯一办法。所以就袁崇焕的作战来说。他需要的是时间。而且不是五年。甚至可能是十年、二十年。
愚蠢的崇祯
其实明朝的灭亡。都是崇祯作死作的。哪怕明朝换了一个万历一样的皇帝。成天不理朝政。明朝也不会灭亡。崇祯能蠢到什么地步呢?他就一直没看出明军其实不能与后金主力打野战。在他的生涯中。每次与后金主力大战。他都会催促前方部队尽快与后金军决战。与八旗军打野战。尤其是松山战役。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当中也没有改掉老毛病。一再催促洪承畴与皇太极决战。到了那个时候。之前遭遇了那么多的失败的情况下。在明朝只剩最后一只能与后金军抗衡的主力军的情况下。崇祯都没看出不能与八旗主力野战的问题。只能说明崇祯智商确实太低了。
在袁崇焕死后。他还把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部分给了祖大寿。一部分给了吴三桂。一部分用于围剿关内的农民军。这就使得关宁铁骑这支战略部队失去了他的作用。因为每部分的数量太少。所以也起不到破除围点打援的作用了。
▲明朝可以说是让崇祯给作死的
当然。崇祯最大的愚蠢就是没看出袁崇焕当时多少是有些跟他开玩笑的。把玩笑话当了真。使得一员战神级的大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是最高领导人的过错。
五年之约最终导致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很明显。袁崇焕无法实现五年平辽。那么在当时的袁崇焕来说。就只能一方面和皇太极谈判。另一方面做好大举进攻辽东的准备了(赌一把)。
在与皇太极的谈判中。其实皇太极是把毛文龙当做一个筹码了。皇太极表示如果能除掉毛文龙。那么他可以让出辽东。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骗小孩的把戏。不过这在当时的袁崇焕看来也未尝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真的杀了毛文龙就能得到辽东。那么杀了毛文龙也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如果袁崇焕当时要大举进攻辽东。因为对手非常难对付。而且主动进攻也不是他所擅长的战术体系。这就需要蓟辽地区所有的军队都必须听他的号令。他要求部队前进就必须前进。他要求后退就必须后退。如果有一支部队不听从他的号令。那么在作战的时候就很可能会产生联动效应。很可能会有很多部队都不听他的号令。那么袁崇焕所发动的进攻就容易被对方瓦解。所以不听号令的情况在当时的袁崇焕看来是不能发生的。
可偏偏毛文龙就不听他的号令。这应该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最大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象崇祯给袁崇焕的压力有多大。袁崇焕必须五年平辽。那么五年内他一定要有大的军事行动。在这样的行动下。他能允许有部队不听号令么?肯定不允许。
在袁崇焕看来。如果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能拿下辽东。那么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至于牵制不牵制后金军主力。在解决辽东问题之后也就不是问题了。所以袁崇焕最终杀了毛文龙。这也说明当时的袁崇焕肯定是在策划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皇太极出乎意料的举动除掉了袁崇焕
可以说。袁崇焕和毛文龙是皇太极最大的两块心病。有毛文龙在。皇太极无法大举南下进攻明朝。有袁崇焕在。皇太极赢不了辽东军。所以对于皇太极来说。除掉袁崇焕和毛文龙一直是他的两个战略目标。
在毛文龙死后。皇太极展开了一次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他绕过了山海关防线。带着八旗主力在蒙古地区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在喜峰口攻入了北京地区。这个军事行动在当时有多冒险呢?根据相关历史记载。皇太极在绕行蒙古的时候其实手下的贝勒、大将们都坚决反对他的行军路线。一旦他们进攻受挫。后路被断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同时由于主力都离开了辽东。这个时候辽东的防御其实是非常空虚的。袁崇焕如果带领关宁军主力进攻辽东。那么皇太极的老巢就会被端掉。
这个时候如果袁崇焕胆子再大一点。带着关宁军直接抄了沈阳。皇太极就彻底凉凉了。只可惜袁崇焕被皇太极牵着鼻子走了。在皇命面前他也不得不带着关宁铁骑回援北京。与皇太极大战了几天为北京解围。
只是这个时候的崇祯已经对袁崇焕失去了信任。在皇太极围攻北京的时候就将袁崇焕下了狱。最终处死了袁崇焕。可以说袁崇焕的死是令人惋惜的。大明战神级的人物死在了自己人手上。而皇太极之所以会搞出这么冒险的军事行动。其实背后很可能就是为了除掉袁崇焕。后金将除掉袁崇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崇祯却上了后金的道。真的除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了。
好了。以上就是个人分析为什么袁崇焕会杀毛文龙的原因了。总的来说。毛文龙的作用非常大。他能牵制住后金军主力。而袁崇焕杀毛文龙确实是做错了。但是这个举动其实是在崇祯的五年之约的压力下所做的。
通过对袁崇焕战术体系的分析。我基本能推断出。袁崇焕如果按部就班地做的话。平辽其实没问题。但五年之内要解决这个问题。袁崇焕就必须要冒一次很大的险。展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样大规模军事行动下。必须所有的部队都要无条件地听从他的号令。而毛文龙是不听他的号令的。为了能够保证军事行动的统一性。袁崇焕最终杀了毛文龙。
对于皇太极来说。他把除掉袁崇焕和毛文龙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以除掉这两人为目标。他通过大胆的军事行动使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的信任。最终促使崇祯杀了袁崇焕。
崇祯作为最高领导人。并没有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素质。也没有那样的智商。他无法领会天才将领的想法(不过当时能领会袁崇焕战术的人估计也没几个)。以至于在军事上一再犯下同样的错误。最终断送了大明王朝。
其他观点:
因为袁崇焕的偏执斩将。驻守鸭绿江口的东江总兵。在明朝与后金、朝鲜边界地带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毛文龙。仿佛辽东上空滑过的一颗流星。迅即消逝。其本来面目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是非功过更难评说。
关于毛文龙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40年。李光涛在他的《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一文中。清理了毛文龙的事迹。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作为东江总兵的毛文龙在此文中被说的一无是处。而袁崇焕的擅杀却被大加赞扬到了几乎偏激的程度:“袁崇焕斩所当斩。毛文龙死且有余辜。”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1980年代以来。研究袁崇焕成就卓著的阎崇年也有类似观点。他出于对袁崇焕的崇敬与偏爱。从评价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立场上。为其杀毛文龙百般辩解。极力证明此举“一无错处”。
毛文龙的历史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穷困潦倒。学过麻衣相术。摆过拆字地摊。后浪迹天涯。来到山海关边塞。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行伍生涯。
天启元年。经友人引荐。毛文龙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一名游击。后金攻陷辽阳时。他从海道遁回。乘虚占据鸭绿江边的镇江堡。升任副总兵。镇江堡被后金攻陷后。他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随后晋升为总兵。
皮岛又称东江。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在后金窥视辽东的形势下。这一地区对于明朝极具战略价值。毛文龙登岛后。披荆斩棘。筹备器用。召集流民。招商引资。南货绸布。北货参貂。挂号抽税。不过几年。东江就成了一方雄镇。
天启三年。毛文龙与部下计议后。率部攻下金州。命部将张盘驻守。自己仍退回皮岛。由于此战告捷。金州与皮岛形成互为犄角之势。陆路可以遏制后金南下。水路可以前往登州运粮。皇帝晋升毛文龙为左都督。并挂将军印。赏赐尚方宝剑。
当时朝廷上下都以为毛文龙在外海有牵制努尔哈赤的功劳。工科给事中杨所修的评价很具体。很精当——
“东方自逆奴(努尔哈赤)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腋间撩动而牵制之;奴未出老巢则不时攻掠。以阻其来;奴离窥关则乘机捣袭。以断其后。”
天启皇帝在谕旨中也多次称赞毛文龙:“多方牵制。使奴狼狈而不敢两顾。”
但站在残酷现实角度讲。孤悬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后金。要立于不败之地。谈何容易!
毛文龙不是呆将。他颇懂得周旋之道。皇太极即位后。他以明朝封疆大吏的身份。多次和皇太极联系。相约和好。维持边疆安定。崇祯皇帝鉴于他的独特作用。继续对他实施优容方针。
毛文龙毕竟是一介武夫。如此内有优容。外有周旋。始终握有一方雄镇后。他自然就有了一些拥兵跋扈的趋势。
抓大放小。对大局有益的情况下。毛文龙这点武人的毛病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但明末的朝堂十分狭隘。根本容不下毛文龙人狂势盛。因此对他的攻击掣肘。颇多。
但崇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客观冷静的。时常要为毛文龙说一些公道话。
袁崇焕从一开始就想收拾毛文龙!
崇祯元年新任“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离京之前在谈到平辽方略时。并没有把收复失地摆在首要位置。而是主张“先从东江做起”。说白了就是。先把势如割据。不受节制的毛文龙收拾了再说。照他的话说。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很明显。“可用则用之”只是他欲杀的托词。
上任不顾现实。即要官场权威。袁崇焕在此处一身的士大夫官僚毛病。难称英雄。
作为钦差督师大臣的下马威。袁崇焕上来即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海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此举不为针对后金。而是为了卡住毛文龙经济来源。逼迫他就范。
无可奈何下。毛文龙只好向皇帝申诉。说袁崇焕封锁登州沿岸。“是拦喉切我一刀。”
因为任命袁崇焕是自己的主意。并且已经授予了尚方宝剑。袁崇焕可以全权处置蓟辽、登莱以及天津一带军队的一切事宜。尤其还有袁崇焕那句“五年收复辽东”的豪言壮语在。此时的崇祯已经不好表态。
毛文龙见皇帝没有表态。再次上疏。倾诉孤撑海外的苦衷。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接下来的祸患。他提醒崇祯说。袁崇焕这是同室操戈。
崇祯能怎么办。只好充当和事佬。他淡淡地回复毛文龙说: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
言下之意。袁崇焕五年收复辽东。是当前第一等大事。这五年。大家都要忍耐一些。
让崇祯没想到的是。袁崇焕根本不给毛文龙从长商榷的机会。
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以巢穴擒虎的心机。抵达距离旅顺口陆路十八里、水路四十里的双岛。次日。毛文龙从皮岛赶来。双方拜会。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是忠君为国。其实是狭隘偏激。自取灭亡。
文人的心机是武夫没法比的。
六月初三日。袁崇焕检阅军队。毛文龙率领将官列队欢迎。次日。毛文龙设宴为督师大人接风。席间。两人密谈至晚间。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袁崇焕杀心已下是肯定的。
六月五日。袁崇焕在双岛召集毛部将士。犒赏随毛前来的三千五百人。话到一半。见时机成熟。袁崇焕突然向毛文龙兴师问罪。一口气宣布了十二条“当斩之罪”——
其一。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略巡抚管核;其二。全无战功。却报首功;其三。刚愎撒泼。无人臣礼;其四。侵盗边海钱粮;其五。自开马市。私通外夷;其六。亵朝廷名器。树自己爪牙;其七。劫脏无算。躬为盗贼;其八。好色诲淫;其九。拘锢难民。草菅人命;其十。交结近侍;其十一。掩败为功;其十二。开镇八年。不能收复辽东寸土。
袁崇焕开列的这些罪状究竟是否属实。已经无法核对。但即使全部都是事实。这十二条中也只有二三条够的上罪状。其余各条大多是官场或军队的通病。并非毛文龙独有。根本论不上“当斩之罪”。
豪言壮语的背后有时候是心虚不安。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即是如此。
他向在场的毛部将士大声说:“今日杀毛文龙。如果本部院不能为朝廷收复辽东全部领土。愿意用尚方宝剑偿命。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如果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
说完。袁崇焕又朝西叩头请旨。说道:“臣今日诛毛文龙。以肃军政。镇将中再有如文龙者。亦以是法诛之。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
把话说的这么绝。结果一语成谶。之后袁崇焕死得比毛文龙更惨。
袁崇焕明知五年复辽是空谈。为何又把话说得如此决绝?
只能说袁崇焕恐非真正的坦荡英雄。只是一时空豪迈。
因此《国榷》中说。袁崇焕杀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而一些朝臣对袁崇焕的批评更深刻。总结成一句话。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断大明牵制后金的战略臂膀。
袁崇焕杀毛文龙带来了哪些直接恶果?
不久。皇太极在无后顾之忧的有利下。率军突破长城边关。兵临北京城下。直接导致了己已之变。
此外。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哗变。几乎所向披靡。酿成山东大乱。不久。孔、耿又率部投降皇太极。成为南下攻伐的急先锋。
固然。孔、耿的叛变责由自负。但袁崇焕杀毛文龙。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其他观点:
文|小河对岸
袁崇焕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将之比作岳飞。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千古奇冤。是崇祯帝昏聩而酿成的惨剧。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咎由自取。并无冤屈可言。而还有一些人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乃是十足的大汉奸。
那么。袁崇焕之死究竟冤不冤呢?满清乾隆为袁崇焕翻案时。乃说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想来乾隆一定是听了不少评书演义。历史毕竟不是小说。“蒋干盗书”而使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该情节系虚构)。而蔡、张二人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何原因的情节。也只能出现在评书演义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蔡、张。没有经历任何司法审判。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辨白的机会。仅凭一张未经辨明真伪的通敌信就给错杀了。
而袁崇焕自下狱至处死。却历经了八个月之久。多番审判。而从罪名上来看。主要是两大罪。按《明史·袁崇焕传》记载:魏忠贤遗党王永光、等等谋兴大狱.....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杀害毛文龙)二事为两人(袁崇焕、钱龙锡。钱龙锡后被免死)罪。
且不论是否阉党挟私报复。而单从“罪名”上来看。此袁崇焕之两大“罪名”都绝对成立。也绝非是阉党能栽赃陷害的。岳飞被加以“莫须有”之罪。岳飞撕裂衣服。露出后背 “尽忠报国”的刺字。并手书“天理昭昭”。而时人皆骂秦桧弄权误国。而袁崇焕自下狱至被凌迟。却并没一句辩驳之词。而北京市民争食其肉、骂其汉奸。而在众多明朝遗民士大夫的文献笔记中。袁崇焕的形象也并不怎么好。
袁崇焕之案。所有指控都确确凿凿。而非凭空捏造。其它的“市米资敌”的等罪状。都是公开违反朝廷法度。绝非“欲加之罪”。所以。袁崇焕之案不但在当时不是冤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无法推翻此案的。
那至於袁崇焕是否通敌卖国。这倒不大可能。尽管袁崇焕也面临着此方面的指控与质疑。如据《崇祯实录》记载:....桂(满桂。明末著名将领。於北京保卫战中殉国)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袁)崇焕按兵不动。物论籍籍。
袁崇焕在大明已位极人臣。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虽然其时的大明举步维艰。但谁也预料不到大明会在十几年后崩局。而后金(满清)虽拥有军事上的主动。但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前。也没有完全占有辽东。而后金的人口较少。社会结构又简单。经济较为单一。抵制自然风险的能力甚为薄弱。不但汉人不看好后金政权。就连满清入关之后。也没有坐定天下的自信。而将辽东的汉人尽驱至关内。以防在中原待不住。还可以退回关外。
所以。皇太极对明清“议和”比崇祯帝还着急。迫切希望大明承认满清政权及其对辽东地区的侵占。故而。袁崇焕不可能置前程、名誉及家族安危於不顾。而在主观上“通敌叛国”。这应该也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原因所在。
崇祯帝之所以杀袁崇焕。还是因为对袁崇焕将辽东局势搞得越来越糟而失望透顶。其实无论是“私自议和”还是“擅杀毛文龙”抑或“市米资敌”等罪。只要袁崇焕能遏制住辽东的局势。崇祯帝都可以忍受。就像现今公司考核员工一样。只要业绩突出。什么迟到早退、差旅费、招待费不实之类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容忍。而一旦业绩不好。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袁崇焕在明末的作用有些被高估。袁崇焕的确打了几场胜仗。但主要是守城战。而守城战是被动作战。而非野战围歼。不可能给后金(满清)过大的重创。后金军队擅长野战而不利攻城。一旦觉得“城池”难啃也就放弃了。不可能牙齿都崩掉了还死抱不放的道理。而从袁崇焕累计的战报上看。显然有谎报战功之嫌(其实。“谎报战功”已成明军惯例)。而满清入关是在袁崇焕死后的第十四年。而以坚城固守。祖大寿、吴三桂等都足当其任。并非除袁崇焕不可。事实上。直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山海关还在明军的手里。
而崇祯帝应是受了袁崇焕“辉煌”战绩的影响。而对袁崇焕寄予厚望。便将辽东之事全盘委托给了袁崇焕。可袁崇焕上来就一顿忽悠。并对崇祯帝许诺“五年可复全辽”。事实上。从当时辽东的实际状况上来讲。明军并无野战进攻的能力。能守住已有城池已属不易。而以袁崇焕原先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方针上来看。长远看还是很有希望的。短期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显然不切实际。
可这“五年复全辽”的许诺。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袁崇焕。既不能武力复辽。袁崇焕就想到了与后金议和。一旦大明与后金议和成功。“五年复辽”的紧箍咒也就自动松解了。而议和的最大障碍。便是东江镇毛文龙势力的存在。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后金议和。而将袁崇焕杀毛文龙比作秦桧杀岳飞。
至於袁崇焕所列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很多都是当时明军的通病。甚至袁崇焕身上也有。而朝廷也更早知晓。并未追究。皆因仰赖毛文龙从后方牵制住后金军队。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史载:..(袁)崇焕虽诛(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而再从后来。清初分封四位汉人藩王(满清共分五位汉人为王。孙可望系势穷降清。并无军队与地盘)来看。除了吴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将。可见毛文龙部极具战斗力的。耿、尚、孔等携红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为后金军队攻城能力的不足打开了局面。而毛文龙虽为人骄恣。但东江镇军民(多系从辽东逃避后金屠杀的汉人。毛文龙在辽东的亲属百余人亦尽遭后金的屠杀)皆与后金仇深似海。屡屡从后金的后方乘虚袭击后金。毛文龙也因此被比作“海上长城”。
毛文龙被杀的三月后。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后金军队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甚至此后。后金(满清)军队能几次大规模入关寇掠。亦是失去了毛文龙部从背后牵制的影响)。而这对於崇祯帝来说。是极为震惊与失望的。不但袁崇焕“五年复全辽”的许诺早已成了泡影。反而将辽东的局势搞得更加恶化。崇祯帝也许会想到。倘若毛文龙尚在。何至于有今日之局面?
明末兵部尚书、学者王在晋就曾说道:“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袁崇焕虽不大存在主观上“通敌卖国”的可能。但的确“坏了事”。其逾越皇权。擅杀大臣。又公然违反朝廷的诸多法度。而使辽东局势越来越加恶化。以致崇祯帝对其失望透顶。而痛下杀心。其事虽很惨烈。但也正如王在晋所说。乃是“自取之祸”。也怨不得他人。
参考史籍:《明实录》等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59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袁崇焕,崇祯,辽东,太极,五年,努尔哈赤,明朝,铁骑,主力,东江
没想到大家都对两人都是明朝将领,都是忠臣,袁崇焕为什么还要杀毛文龙?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袁崇焕杀毛文龙。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迷。至今为止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历史学家也没有确切的说法(说法很多。但没有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