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
原创

“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代诗人李绅写下的两首《悯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启蒙唐诗。而作者李绅悲天悯人。敢于为农民发声的可贵品质。也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不过。当后来李绅官至宰相。已经有能力改变农民生活状况的时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残酷的剥削者。不再奉行“悯农主义”了。李绅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悯农)

要搞清楚这件事。就得从李绅的《悯农》说起。

李绅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书令李敬玄。地位显赫。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随着后来李氏家族渐渐远离权力中心。等李绅出生时。他的父亲李晤已经只能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官了。

李绅自小便有再次振兴家族的志向。他勤奋学习。终于在后来中了进士。成为了当时的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到亳州探访亲友。恰好碰见了同年中榜的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两人作为文人诗友。又是多年不见。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当二人踏上亳州城东的观稼台后。李逢吉眺望远方。心有所感之下。当即吟诗一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这意思是说。假如升官就像登台一样简单就好了。

而李绅则将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农夫身上。在看到他们汗如雨下、辛苦耕耘庄稼的情景后。一时感慨万千。于是他便吟出了流传千古的《悯农》两首。

(李绅)

在听得这两首诗后。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并且他还希望李绅能将这两首诗写下来送给自己。以留存今日同游的情谊。

实际上。李逢吉在听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句后。心中就已经打好了算盘。这句诗表面上是在悲痛农夫。但其实是在暗指朝廷无能。像这种大逆不道的诗句。正好可以成为李逢吉高升的垫脚石。

于是在回京之后。李逢吉当即将李绅的诗句呈给武宗。告发李绅写反诗。不过。武宗在见到诗句后。却认为自己“久居高堂。忘却民情”。反而李绅的诗是一种适时的提醒。李绅由此而得到了晋升。

或许是这一个险恶的朝廷倾轧。让李绅心惊胆战。从此他性情大变。开始变得为官暴戾。常常提升税目。鱼肉百姓。而当日那位悯农伤时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记不得了。

(刘禹锡像)

李绅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当地百姓整日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离乡。选择奔逃向外地。而当下属向李绅禀报此事之后。李绅却反而说:“用手捧麦子。饱满的总会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随风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在发迹前。常常到一个名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并且称呼李元将为叔叔。而后来当李元将想反过来巴结他的时候。哪怕李元将自降辈分。称自己为“弟、侄”。李绅都是不屑一顾。一直到李元将把自己称作“孙子”。李绅才终于接受。

而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一诗中。也表现出了李绅生活奢侈的一面。这个故事是说。刘禹锡受邀到李绅府上做客。李绅的歌伎将刘禹锡深深吸引。因此刘禹锡希望李绅将歌伎赐给自己。于是他写下了“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样的诗句。意思是说。李司空见惯了这些排场。心中毫无波澜。而我这个苏州来的刺史。却早已经被吸引得断肠了。后来诗中的“司空见惯”。则成为了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看得多了不足为奇。

李绅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终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最终。在朝廷倾轧中。李绅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也算是报应吧。

(参考资料:《旧唐书》《云溪友议》《唐才子传》)

其他观点:

说起李绅这个诗人。或许有人觉得陌生。但是提起“锄禾日当午”这首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

李绅生于官宦之家。曾祖父李敬玄早期是唐高宗李治的侍读。后官至中书令。封赵国公。父亲李晤曾担任金坛。乌程。晋陵等地的县令。可以说李绅是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但是在他六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李绅就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但是在李绅15岁时。她的母亲也去世了。李绅从此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也许是李绅曾经流浪的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底层百姓。有了深层的感受。所以李绅写下了《悯农》这首诗。并被后来的唐武宗读到。唐武宗很受感动。便封李绅未尚书右仆射。但是李绅在这个位置还没坐热乎时。就被小人给陷害。被贬到瑞州做司马。李绅也许是在这个时期受够了冷眼和漂泊。后来他的心思有了变化。他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他想往上爬。所以最后李绅投靠了李德裕门下。成为了李党头马。

也就从这个时候。李绅一步步地走向权利的高峰。并且变得和以前就像是两个人似得。

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的就像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一样吗?今天就让有书君带大家一起走进李绅。

李绅做了大官后。奢靡享乐之心就腾腾地升起。什么节俭啊。简朴啊。统统都抛到脑后了。享乐才是他人生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府邸修的非常的华丽。而且他还在府中养了很多歌女供他享乐。

刘禹锡有一次参加李绅的宴会。酒喝到酣处。李绅就把歌女叫出来起舞弄乐。供大家欣赏。其中一位美女和刘禹锡确认了眼神。刘禹锡就当场给姑娘写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其中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司空是李绅的官名。司空见惯浑闲事。就是李绅对这种香艳纷奢的场景见的太多了。可见李绅平时的生活有多奢靡。

不过李绅也没有辜负刘禹锡。直接把这个歌女送给了刘禹锡。这样随意地转送歌女。可见他家里当时养的歌女不少。他平时的生活有多奢靡。

而且李绅的奢靡还表现在他的饮食上。他的每顿饭基本上都要花费几百贯钱。多的时候会上千贯。而且他还喜欢吃鸡舌头。但鸡舌头就那么一点点。所以为了让他吃的爽。每次厨子都会杀很多只鸡。以至于一吃鸡舌头。他家的后院的鸡就堆积如山。而且这样的奢靡。还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所以。那个写出千古名句让我们珍惜粮食的李绅。真是让人看走了眼。而他本人却因为高官厚禄。被奢靡享乐蒙住了眼。

吃好的。住好的。每天花天酒地的肆意地享受着他的人生。肆意地浪费着粮食。金钱。

李绅终究是抵不过享乐主义的诱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初衷。忘记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而他也在享乐主义中一点一点地沦陷了自己。

二、李绅骄傲自大。当官后目中无人

李元呢。因为年龄比李绅大。而且混的也比李绅好。所以李绅经常称呼李元为叔叔。当然李元也是没少接济李绅。给了李绅很多的帮助。

可是李绅当官后。架子马上就起来了。脸是说变就变。比翻书还快呢。

李元因为李绅发迹了。也就上门来找李绅。而且李元因为想巴结李绅自降了身份。谦卑的称呼李绅士兄长。

李绅摆起谱来是没完。他官职高了。可比李元不知高出多少。所以他对这个兄长这个称呼不满意。

而李元把自己降到侄子辈。称呼李绅为叔叔。李绅还是不满意。那脸拉的长的。那说话的语气。一直逼着李元将自己降到孙子辈。称呼李绅为爷爷。李绅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对自己的同窗好友也是如此。一次他朋友的奴仆跟其他市民在街上发生了冲突。结果他把奴仆和市民都给处死了。但是事还没完。他把那个奴仆的主人也就是他的朋友也给抓来了。抓来之后。他厉声问道为什么来到此处却不来拜见我。这样的场面和态度。把李绅的好友吓得直给他磕头饶罪。不过李绅还是不解气。最后把他同学给一顿好打。放了回去。

由此可见李绅这个人真是心胸狭窄。当了官之后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恨不得把地位比他低的人都踩在脚下。让他们臣服自己。巴结讨好自己。李绅的丑恶嘴脸可以说一步步地显露出来。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心态。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好官就怪了。

三、李绅为官时非常阴狠。滥杀无辜

李绅又奢靡又自大。他能是一个好官吗?接下来看看他的所做所为。

在李绅在淮南道当政时。学生们参加科考都是坐船来的。一般这个时候。船家都想涨船价。毕竟学生都急着赶路。涨一点钱也无关紧要。可是这次碰见了李绅。可能当年李绅也被船家欺负过。正好这次就来个新账旧账一起算。

可怜的船家。就因为一次提价。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扔到扬子江里淹死了。就算是坐地涨价。也罪不致死呀。李绅这个官当得也真是阴狠了点。

从这可以看出李绅这个人还真是很残忍阴狠的人。真是滥用职权。滥杀无辜。他有着一个非常极端的性格。处事不分青红皂白。只是由着自己的性情。

就像前面他朋友的家仆和市民起冲突。他也是直接处死。当官不为民做主。况且李绅这种阴狠的性子。在他管理范围的百姓也是很受罪的。可以说李绅为官。是没有百姓不痛恨他的。

李绅奢靡。自大。阴险。这样的他是不会留青史的。在历史上他只是留下淡淡的几笔。而且还是不好的评说。后来吴湘的案件又被重审了。发现吴湘并没有强娶民女。虽然贪污。但是款项也并不多。所以罪不致死。

虽然李绅那个时候已经去世了。但是朝廷依然对他追究了责任。削了他的官。并且让他的子孙不能进入仕途之路。这样的惩罚。对于李绅来说其实也是自作自受。

虽然李绅这首诗影响很大。我们也经常会用它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

但是我们还应该教育孩子。做人要厚道。要清清白白守住道德底线。有时候可能一念之差。就变得贪婪骄横。偏离了初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绅的这种两面性人格。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同时也警示着我们每一个人。要谦虚踏实。不要被权力和利益迷失了那个原本的自我。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观点:

“锄禾日当午”。只是提起这一句。很多人都能够把整首诗都背诵下来。可以说这首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不过。我们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经常会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然而几首《悯农》的作者。我们顶多只知道一个名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事情。我们却一概不知。这是为何?作者李绅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书中从来不提呢?

从小父母就用《悯农》来教育我们要好好节约粮食。小时候每每看到这些诗。总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能够体恤民间疾苦的人。甚至于很地方的食堂也都挂着这样的标语。提醒人们要节约粮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绅在才学上面确实算得上大才子。很轻松的就考中了进士。而且到最后官至宰相。但是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他当上宰相以后。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多。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人。可以说李绅算得上是一个吃货。

比如在他当官的时候。为政苛爆严厉。因为于此很多村民都吃不上饭。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乡。按理说李绅身为一个父母官应该以百姓的疾苦为主。应该将百姓当做自己手心里宝。但是他却将自己治下的百姓称之为麦子。逃走的百姓的呢称之为秕糠。而将留下的留下的百姓称之为饱满的麦子。可以说相当残暴。不把自己的百姓当人看。虽然他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是人品完全抵不上这个职位应该拥有的品德。

而且发迹以后对自己的朋友更是十分的无理。李绅在没发迹以前和李远将关系很好。他把李元称之为自己的叔叔。但是等后来李绅发迹以后。就让李远将自称为孙子。虽然是李远将自称自己是李绅的孙子。但是李绅也没有拒绝。而且正是因为在吃上面讲究。可以说极尽奢华。据史书记载他特比喜欢吃鸡舌头。每餐都要吃一盘鸡舌头才能下饭。而毕竟一个鸡只有一个舌头。可以说算得上浪费。

当自己贫穷的时候自己还写粒粒皆辛苦。但当自己发迹可以后却奢侈到浪费粮食。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尴尬。当然这还没有完事。李绅性情苛急在他镇淮南道当政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扬州。那时候学生们要坐船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船家们都想涨点钱。毕竟大部分考生都着急赶路。涨一点钱也无关紧要。但是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李绅。可能是当年李绅也被这些船夫欺负过。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只是船夫没想到这一次提价竟然就把自己的命不明不白的扔到扬子江里面去了。即是是坐地起价也用不着用人命来抵偿。从此也看出了李绅性格的激烈。

虽然说李绅后期顽劣的事迹有很多。虽然吃鸡舌这事也考证不得。但是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就是说李绅看习惯的事情。刘禹锡却看不惯。讲的是李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绅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能够怜悯百姓的好青年。而且李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在冬天收蛤。在大冬天的下水去抓可以说是和送死没有区别。他的手下说我们的命也是命。把李绅说惭愧了才让这件事就此作罢。

李绅再后来绅构陷扬州江都县尉吴湘。找个理由将他杀死可以说无论怎么来看李绅发迹以后都算是一个残忍的人。虽然他写的诗歌能够贴近自然。具有社会特点。能够通过几行诗就能反映出社会现实。而且选材经典。仅仅只是选择了锄禾这样几个小点。就能够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能够把内涵隐藏在自己的诗句中去。可以说李绅最光辉的时刻都在他还没有发迹之前的时候。但是发迹之后和发迹之前作对比。相差甚远。

可以说李绅是大部分人都有很大误解的人。大部分人对他的理解大概都是因为悯农这首诗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个能够体恤民情的好官。而且是一个能够和民众同乐的好官。但在历史上实际上来说。他鱼肉百姓。不把百姓当成自己衣食父母。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而且两极分化严重。但这也给与我们从侧面教育孩子的机会。不光要教育孩子节约。还要教育孩子做人要厚道。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0:06

    自己的,可以说,的人,奢靡,李元,是一个,百姓,刘禹锡,司空见惯,在他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0:06

    没想到大家都对“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0:06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代诗人李绅写下的两首《悯农》。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启蒙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