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
原创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邀答题!“德不孤。必有邻”。正确。而至于“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试答如下:

一。“德不孤。必有邻”。此乃是孔老夫子圣人圣言。但圣人“圣言”往往只具有普遍意义。而不具有典型意义。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说“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这是普遍现象。但有时候天却是暗的。云却在黑的。这就是典型现象。又譬如“一天三餐”。这是普遍现象。但有时候我们甚至一天两餐都搞得很勉强。这又是典型现象。典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但往往都是与众不同或出乎意料的。绝非普遍存在。

二。“德不孤。没有邻”。不正确;“德若孤。亦有邻”。同样不正确。我们常说“娘希匹老子好心没好报”。其实不然。这是气话。要相信好心必有好报。朱熹老人曾说过“德者居其中”。为什么德者“居其中”呢?有德者必然受人尊重。

“德不孤。必有邻”。圣人圣言。不要简单怀疑。

谨此。谢谢!

其他观点:

德不孤必有邻。天是蓝云是白。你助我我帮你。这世间充满爱。有德者受尊敬。好风气代代传!

其他观点:



谢谢老师邀请。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孔子的“论语”字面的意思是德不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这句话是对的。要看长远暂时可能存在迷茫。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今社会。无论多大年龄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交朋友的出发点和准则。现在差异很大。在古代朋友就是义字当先桃园三结义。高山流水遇知音都是如此。当今社会交朋友出现了迷茫和曲折。有一句盛行的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交朋友出发点是我有什么好处。我能得到什么帮助?我能不能得到利益?这样朋友的关系已经不纯洁了。为朋友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在这里看不到了。但是我对这一点还是执乐观态度。我相信大多数朋友之间的关系还是可靠的。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能够伸出友谊之手的。物质利益第一。金钱交换的朋友是有的。但我认为不是主流。

二远亲不如近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生活流动性非常大。不仅仅是北上广。其他各个大中城市外地人也很多。子女上学。然后出国留学的比例也很大。所以相当多数的家庭都出现远亲的状态。父母年岁大了。子女并不在身边。所以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当今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住在一个小区里的邻居。有事情有困难互相帮助解决。特别是一些小区。实行了小区养老。这些老年人更是互相帮助。天天在一起说说笑笑。很开心的。真正是体现了远亲不如近邻。

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开放度大。自由度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职的中青年可以参加各种社会的交流认识很多圈内的朋友。退休的老年妇女可以跳各种广场舞 老年人可以练习书法练习画画。可以结伴旅游。在今日头条也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网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点赞心情快乐愉悦。在所在的领域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在做这些显示德行的事情的时候。总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应该不孤。不过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种种局限性造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你所做的事情。不能得到认可。只能还要靠自己的继续努力。这个“德”字还要靠自己继续坚持。不能动摇。事情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事情结果也需要一个沉淀的时间。相信经过时间的考验。对你的“德”理解的人和支持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们相信并期待社会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4:23

    必有,朋友,自己的,这是,远亲不如近邻,事情,社会,都是,圣人,现象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4:23

    没想到大家都对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4:23

    谢邀答题!“德不孤。必有邻”。正确。而至于“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试答如下:一。“德不孤。必有邻”。此乃是孔老夫子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