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好的李景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那么不堪?
原创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好的李景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那么不堪?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朱元璋并没有看走眼。李景隆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大有“内奸”的嫌疑。笔者打算从李景隆的出身。他和朱棣的关系。以及靖难中的实际表现这三个方面着手。来聊一聊他究竟是不是内奸。

根正苗红的二代勋贵

李景隆。小名九江。是大明开国功臣追封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不仅仅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他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身份: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之母是朱元璋的二姐。而且姐弟关系非常好。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李文忠之母去世。随后不久即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李文忠和老爹李贞浪迹天涯。四处逃难。直到四年后打听到了朱元璋的消息。父子二人才算安定下来。念着姐姐、姐夫当年照顾自己的恩情。朱元璋把外甥当亲儿子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把李文忠的名字改为朱文忠。

李文忠“沉毅有智勇”。为明朝的建立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当时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李文忠在公爵之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和郑国公常茂。其中常茂是靠着他老爹常遇春的功劳。李善长是文官。大明军中实际的二号人物就是李文忠。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两年之后。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有野史说李文忠其实是被老朱所杀。这是得多恶毒才能说出这话?朱元璋是什么人?是敢做不敢认的人么?如果李文忠真是被舅舅赐死。那绝不会死后追封岐阳王。朱元璋对外甥过早去世十分伤心。再加上李景隆帅气儒雅。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出于种种原因。后世之人将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的能力捧到了天上。认为建文帝正是没有重用他。才导致了靖难战争的失败。李文忠死于洪武十七年。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李景隆和徐辉祖二人的起点差不多。一开始都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二代勋贵。

但是通过几年的历练。两人在老朱心中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差距。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李景隆是太子太傅。徐辉祖却没有被列入东宫班底。

蓝玉案之后。李景隆挂平羗将军印。出任甘肃总兵官。甘肃一带是西北防御的重中之重。朱元璋选择让李景隆出镇。无疑是对他能力的最大认可。李景隆在甘肃一待就是五年。直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才匆匆回京。此时朱元璋的身体已经江河日下。召李景隆回京。显然是来出任托孤大臣的。

李景隆从洪武二十年跟着宋国公冯胜一起北伐辽东开始。到洪武二十六年独立坐镇甘肃。朱元璋对他的考察时间是充分的。对他的能力也是信任的。老朱作为白手起家的典范。笔者以为不需要质疑他的眼光。李景隆必然是有能力的。

燕王和曹国公的关系

李文忠虽然和朱棣辈分相当。但二人之间差了22岁。理论上燕王和李景隆的年龄应该相差无几。事实上二人确实可能从小一起长大。相互之间知根知底。这从朱棣喜欢称呼李景隆的小名“九江”就可以看得出来。

靖难战争开始后。朝廷首选的统兵大将并非李景隆。而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但是在真定的一场偷袭战中。耿炳文不幸战死(据当代考证结论)。消息传回南京。引发了朝野震动。无奈之下。朱允炆只能不顾忌李景隆和朱棣之间的亲密关系。让他挂帅出征。耐人寻味的是。朱棣听到李景隆挂帅的消息乐坏了。在他口中。这位曹国公是一个就是一个赵括一般的无能之辈。

上语诸将曰:“李九江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輙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明太宗实录卷四上》

通过上文的简单梳理。李景隆跟着宋国公北伐的时候。朱棣还没跟蒙古人干过仗呢。后期你燕王坐镇北平。可人家李景隆戍守甘肃也不是吃素的。其实二人除了李文忠的纽带外。还有一层姻亲关系。

李景隆的正妻袁氏。是正一品高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袁洪的女儿。袁氏有一个兄弟叫袁容。娶了朱元璋的孙女永安郡主为妻。永安郡主又是谁呢?燕王朱棣的嫡长女。

靖难之后论功行赏。一开始没轮上朱棣的女婿袁容。又是李景隆跳出来说袁容当年有固守北平。“驱逐敌旅”的功劳。问题是这所谓的“敌旅”。不就是你自己么?为了小舅子封爵也是拼了。

靖难战争中的诡异表现

在靖难战争中。李景隆和朱棣有两次正面对抗。分别在郑村坝和白沟河。

郑村坝之战

先说郑村坝一战。当时朱棣率精锐北上偷袭大宁。打算收编弟弟宁王朱权的精锐护卫。李景隆得到消息后大举北上。先是分兵包围通州。切断外围燕军与北平城的联系。随即又在北平九门每个城门之外筑起营垒。对其完成全面封锁。最后在北平以东的郑村坝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坐镇。准备和南下救援的朱棣决战。

从战略角度出发。李景隆的布置没有问题。但是在攻打丽正门(今前门)的时候。明明大将瞿能快要得手。李景隆却不发援兵。表面上是嫉妒瞿能摘得头功。实际上呢?此后朱棣果然率军南下。靠着神奇的天象渡过白河之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这一场历时7个小时的激战(自午至酉)。《太宗实录》记载朱棣一方斩首数万级。俘虏亦数万人。但却并未击溃李景隆。双方各自回营。准备次日继续。

结果当天晚上李景隆丢下辎重。一溜烟退回了德州。关键是你自己跑也就算了。至少派人给包围北平的部队捎个信吧。李景隆只顾着自己。就把那些官军给扔在了北平。胜负未分你就跑。还死道友不死贫道。怎能让人不怀疑?

是夜。景隆尽弃其辎重。拔众南遁。遂获马二万余匹。诸将请追之。上叹曰:“杀伤多矣。降皆释之。遁者不须追也。况天气冱寒。饥冻而死者亦不少。宜抑止锋锐。勿过伤生。”诸将乃止。时敌兵违九门者尚未知景隆遁。犹固守不退。—《明太宗实录卷五》

白沟河之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兵出德州。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兵出真定。两路大军缓缓北上。再次向北平杀来。接到消息的朱棣调集精锐南下。双方在白沟河一线展开对峙。

这一次官军改变战法。既有熟悉朱棣打法的大将平安率骑兵突击。又准备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地雷”。结果在第一天的遭遇战中。燕军遭到惨败。整个建制都被打散。朱棣本人身边甚至只剩下三人。好不容易才逃回大营。

景隆、英、杰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四月二十五日。朱棣指挥全军渡过白沟河。再次和官军展开决战。当时朝廷方面的大将平安和瞿能已经在对决中占据了上风。甚至朱棣本人都差点为瞿能所杀。当时朱棣已经把所有的牌都打了出来。而朝廷一方李景隆的中军还没有出动。一旦这支生力军压下。燕王一方很可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景隆的中军帅旗突然倒了。古代作战。最重要的就是靠旗语进行指挥。因此帅旗一倒。前线官军都以为李景隆的中军出了问题。一时之间。官军旗号混乱。阵型开始松动。最终遭遇了崩盘。史书上记载是战场上刮了一股妖风。但是这面帅旗究竟是被刮断的。还是被人砍断的?大概只有李景隆自己知道。

结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仰仗的基本盘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团。这批人仇视朱元璋。要改革洪武朝的一切。除了削藩以外。武勋贵族也是打压对象。从李景隆的出身。和燕王的关系。以及实战经验来看。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是不合常理的。他的“内奸”身份是值得怀疑的。至于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的举动。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前期那么多的铺垫。难道是准备跟朱允炆一起陪葬么?当然不算。

其他观点:

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跟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自幼就是发小。按理说两个人关系应该很不错。可是李景隆这家伙。偏偏在靖难之役的时候。让自己的发小颜面无存。

当时耿炳文在前线没反应过来。被朱棣偷袭。从而打了个败仗。朱允炆立刻就紧张了起来。紧张起来什么就都不管了。连忙把自己的发小李景隆派上了战场。还给了50万大军。从此李景隆便走上了一条祸害朱允炆之路。

一、李景隆的50万大军。就是给朱棣送物资去的。

朱允炆让李景隆挂帅的时候。还特别得意。甚至给了便宜行事的权力。似乎自己就是刘邦。而李景隆便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兵家奇才韩信。

李景隆这个时候是啥态度呢?他觉得很无奈。你们老朱家的叔侄俩互相争斗。为啥要让我来收拾残局呢?

李景隆跟朱允炆是发小。这没错。可李景隆也是朱棣看着长大的。这也没错啊!这就等于是两位神仙打架。非要一个凡人来判定结果。显然是拿李景隆这个凡人开涮嘛!

为此李景隆打仗就很有分寸了。他知道啥时候该出手。啥时候该收手。比如说当时李景隆率领大军围攻北平九门的时候。就十分有分寸。

他手里有50万大军。所以九门一起围攻也不费劲。当时朱棣跑大宁去了。只有燕王世子朱高炽在北平镇守。

当时李景隆的手下都督瞿能都快要打下张掖门了。可这个时候李景隆的骚操作出现了。他居然让瞿能主动撤退。到手的北平城。就这么得而复失了!

等到朱棣回援北平的时候。李景隆又仓促应战。结果被朱棣大军内外夹攻。最终惨败。败退的时候。李景隆还不忘做一件事。他将50万大军所带来的所有物资全都扔了。只带着部分人马向南逃跑了。

这是什么情况啊?李景隆你小子是帮朱允炆的。还是帮助朱棣的?为啥给他留下这么多物资呢?这就是李景隆的迷惑之举。带着50万大军。寸功未立也就罢了。还给对手送了这么多钱粮。生怕对手熬不过这个冬天似的。

二、李景隆又带着60万大军。慷慨激昂地给朱棣送物资去了。

打了个打败仗。朱允炆不仅没有责怪李景隆。反而觉得李景隆之所以打败仗。是因为手里的权力太小了。因此朱允炆不仅给了他“专征伐”的权力。还再次给了他60万大军的指挥权。

比上次还多了10万人马。这回总能够立下大功了吧?结果倒好。李景隆和朱棣再次交手以后。他二话不说。又撒丫子跑路了。

你跑路就跑路吧。偏偏这60万大军。又把粮草辎重都丢给了朱棣。这是闹哪样啊?朱棣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深深的羞辱。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难道燕国就这么穷吗?连续施舍了两次了!

李景隆就是这么一个运输大队的大队长。专门把南边的物资往北边运送。动用的还都是南边的官方物流公司。你说气人不?

三、自带祥瑞。压根没人动得了他。你说气人吧?

这回朱允炆总归要收拾李景隆了吧?李景隆可是损失了数十万兵马。物资就更加不计其数了。这要是换其他将领。早就被砍一百次脑壳了。可惜他是李景隆。

当时御史大夫、宗人府的人都要求杀掉李景隆。后来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要求诛杀李景隆。吓得李景隆好几天吃不下饭。

可是朱允炆这个发小可真够意思的。他不仅没有诛杀李景隆。反而依旧对他委以重任。这是什么?这不就是自带祥瑞嘛!

当朱棣的大军杀到江南来的时候。朱允炆依旧十分相信李景隆。所以派遣他到朱棣那儿去和谈。表示要划江而治。

可是朱棣对此非常反感。严词拒绝。没多久朱棣大军杀到南京金川门的时候。李景隆居然主动开城投降了!

这发小当的实在是不够意思。人家朱允炆保护了你那么多次。现在你把发小逃跑的时间都给剥夺了。真够闹心的。最终由于李景隆的投降。使得朱允炆没时间跑路。只好一把火烧了皇宫。他本人大概率是被烧死了。

四、李景隆早就有投降之意?我看未必。

朱棣打开城门以后。做了皇帝。便将李景隆封为左柱国、太子太师。几乎是位极人臣的地位了。一般上朝议事。李景隆也在百官之首。

上笑曰:“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九江五败悉备。保无能为。”---《明实录》

由此可见。朱棣一点都没有亏待李景隆。可是李景隆当真在一开始送物资的时候。就投靠了朱棣吗?我看不见得。

因为两次兵败以后。只要朱允炆稍微动一下念头。那李景隆的脑袋可就要搬家了。李景隆的家人也都在南京。他没有必要拿着自己全家人的脑袋。去换取朱棣的信任。

况且当时朱允炆手里可以打的牌还有很多。朱棣真的未必就是对手。所以李景隆何必去押宝朱棣呢?

我看李景隆真正投靠朱棣的时间点。是在出城找朱棣和谈的时候。这个时候李景隆本来是代表朱允炆去和谈的。结果被朱棣给策反了。并且约定了事成之后给李景隆什么样的待遇。正是因为朱棣的这些承诺。使得李景隆终于动摇了。这才打开了城门。

总结:李景隆纯粹就是能力不行。

李景隆此前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有打过。朱允炆就敢把五六十万大军交给李景隆。这颗心可真够大的。比地球还要大。

很多人说李景隆其实很牛。是故意放水的。那么请问李景隆到底牛在哪儿呢?他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吗?显然并没有。

所以说李景隆的能力就是菜。就是不适合带兵打仗。至于他归降朱棣以后。仅仅一年时间。就被人家给弹劾了。从而只能在家闭门思过到去世。也算是活该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其他观点:

李景隆父亲李文忠。朱元璋大姐的儿子。

朱元璋大姐早死。朱元璋创下了偌大富贵。他姐姐是一天福也未享受。李文忠是一个好外甥。在朱元璋的亲自教导下。懂得爱民带兵。帮着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平定江南。转身又屡次率军北击残元。功卓劳多。可惜也早逝了。病逝的那一年。仅仅四十五岁。

朱元璋很伤心。

朱元璋把李文忠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名。又让李景隆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

明史上形容说“曹国公”李景隆宽肩窄腰、眉目俊朗。站坐皆顾盼伟然。出则雍容华贵。施施然一个美男子。为人温文尔雅。讨人欢喜。

自小读书偏爱读兵书武略。

所以。朱元璋也很疼爱他大姐的孙子李景隆。

李景隆本人也很争气。朱元璋脾气不好。偏于暴虐。但李隆基办事向来能领会朱元璋的意思。练军也罢。参与国际贸易也罢。办得都很漂亮。上下满意。很能团结人。情商不低。

为此。朱元璋 把他送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嘱咐表兄弟二人互相扶持。同享富贵。

朱元璋看人很准。可惜他看孙子不准。以为朱允炆特别孝顺就会做皇帝;看儿子也不准。以为朱棣似他。会重亲情。

朱允炆继位之后。果然如朱元璋所料。重用了总爱倡导“忠孝治国”的儒家大儒方孝孺、黄子澄和齐泰三个人。掌权不及三个月。既未有“收获民心”之政。也未有“立威在外”的军事行动。以为既然坐上了大位。天然地就会有权威。

于是。朱允炆悍然宣布“削藩”。

削藩就削藩呗。也是应有之举。古者有作为的皇帝都会某种程度地削藩。可惜朱允炆和他的班子政治谋略不行。搞出了人命。湘献王朱柏被逼自焚。还有四位藩王被废为庶人。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之多。封了朱家藩王有25家。25家藩王散布全国。领兵带将各各占据交道要道。军国重地。

湘献王自焚。25家藩王。家家自危。悲愤莫名。

朱允炆动作太大了。树敌太多了。

燕王朱棣是老政治家了。懂人性。懂政治。看明白了朱允炆犯了朱家子孙众怒。

于是。起兵反!

再来说说朱元璋老臣们的后代他们会怎么想。

比如徐达的后代徐增寿。徐辉祖。汤和的后代。这两个人是朱元璋时代得了“善终”的两个大功臣。

其他人没有证据不说。徐增寿是证据确凿的朱棣间谍。

徐增寿的大姐是朱棣的正妃。朱允炆曾经当面问徐增寿:“朱棣反否?”

徐增寿说:“燕王和先帝同气。富贵已极。怎么会反呢?”

然而话说不久。朱允炆就逮到了徐增寿向朱棣通报南京城中军事部署的证据。朱允炆亲自持剑斩杀了徐增寿。

李隆基也算功臣之后啊!

这些功臣之后。眼见了朱允炆大刀阔斧削藩。亲手持剑杀戮功臣之后。不给人留一点活路。事实告诉他们:大唱施行“儒家仁政”的朱允炆其实比朱元璋还狠。还要疯狂。你让他们作何感想?

反!他们也许不敢 。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实力。

但是朱棣反了。他们乐见其成。袖手旁观。坐观虎斗。应该是正常人的正常选择的。

如果朱棣派人偷偷找了他们。让他们暗中“助一臂之力”呢?等于给他们一个两边下注的机会。傻子才会拒绝吧!

先是朱元璋老臣耿炳文。曾经屡次打败张士诚。最后以他为主剿灭了张士诚的耿炳文;曾经横扫大同和陕西打败李思齐和张思道的耿炳文;曾经南征到云南。北伐到捕鱼儿海的耿炳文;与徐达同列第一等功臣的耿炳文。

在耿炳文南征北战时代。朱棣只是一个“随军练习生”的耿炳文 。

这个耿炳文受朱允炆命令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伐燕王朱棣。两军甫一接触。耿炳文大败。败则败呗。耿炳文的部将张保还投降了朱棣。张保到了朱棣阵营。竹筒子倒豆子。把他朱允炆军的一切情报都报告给了朱棣。

接下来吊诡的是朱棣把张保放了回去。耿炳文也没有把张保怎么的。任由张保在明军中大肆宣扬燕军的兵强马壮以及雄县和莫州惨败的景象。明军军心大乱。

耿炳文借势“又败逃”。把土地和人民留给了朱棣。死伤军人无数。

这事情。细想想有点意思。

只是后来朱棣当政。所有的事情都任由他去说 。历史书上写的是耿炳文之败全是因为朱棣英明神武罢了。后来朱棣登基第二年也就杀了耿炳文。

纵观李景隆一生所为。他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后来在朱棣朝代。李景隆官拜百官之首。李景隆为了不做耿炳文第二。仗势四处“欺男霸女”。“抢占民田”。“欺负官僚”。其实是自辱名声。故意惹得“官怨民愤”。失去了造反的能力。失去了政治影响力。终于得以“颐养天年”。富贵一生。福荫子孙。

何其有本事也!

一个人打胜仗不容易。但“恰到好处”地打败仗更不容易。

李景隆的每次败仗都恰到好处。

第一次围攻北平城。其时城内空虚。朱棣去了大宁搬取“朵颜三卫”救兵。本来明军先锋瞿能领着千余将士马上就要攻进北平城的张掖门了。李景隆下令“罢兵”。理由是不能“孤军深入”。

其时。李景隆手中有五十万大军。反而疼惜瞿能“孤军深入”。夫复何言。

两个月后。朱棣满血归来。在大兴附近的郑村坝和明军遭遇。朱允炆又来了神助攻。下旨嘱咐李景隆说:“不要让朕负杀叔父之名!”

瞿能父子三人都是当时名将。很能打的。左冲右突。明军也倍众于燕军。燕军莫之能当 。已成了“明军合围燕军” 之势。

奈何李景隆手持“不准伤了朱棣”的圣旨。再加上两军中都忽然发生了怪事:

先是朱棣所骑战马三次无缘无故倒毙。宝剑自动断裂。只得屡次换马换剑。一帮子人忙成一团。耽误了功夫。

瞿能见状。以为有机可乘。舍弃了歼灭燕军主力的机会。率军合围朱棣。意图活擒朱棣。眼看得手。朱棣周围亲兵已经被砍杀了几百人了。

其时。战场在沱沱河上。沱沱河上多旋风。忽然。一股风吹来。李景隆的帅旗迎风而断。李景隆带头大喊。“旗断了。”明军万众闻声回首。人人大惊。

说巧真巧。此时朱棣最能打的第二个儿子朱高煦带着千余重骑兵狂奔而来。一个猛冲。明军大败。李景隆跑得最快。辎重牛马士兵全都不要。只有一个字。“跑”。

瞿能无法。只得保护主帅李景隆去了。

此仗有点意思不?

也不知道是李景隆口才好。还是朱允炆脑子笨。或者是朱允炆身边有人有办法有能力替李景隆开脱。

李景隆几乎单身败回南京之后。不仅无罪。朱允炆还认为李景隆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权柄不够大”!于是又给了他“专征伐”之权。

然后。李景隆又做了一次“运输大队长”。

这一次也有郭宁妃的二弟。朱元璋的老战将老功臣兼凤阳人郭兴的小弟。打过陈友谅、张士诚。转战全国。大小百余战。曾经担任过朱元璋身边宿卫的武定侯郭英跟随李景隆打先锋。

然而。如此能打的郭英和李景隆还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给朱棣送去了大批的辎重兵马。

最后。就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了。

我说明白李景隆为什么如此不堪了吗?

我说明白耿炳文和郭英为什么如此作战不堪了吗?

谢谢阅读莫忘点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46

    朱元璋,北平,燕王,功臣,大军,二人,官军,辎重,南京,能力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46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好的李景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那么不堪?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46

    朱元璋并没有看走眼。李景隆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但是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大有“内奸”的嫌疑。笔者打算从李景隆的出身。他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