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温和诸葛直明明发现了台湾,孙权为何还要杀他们?
原创

卫温和诸葛直明明发现了台湾,孙权为何还要杀他们?

好文

热门回答:

杀卫温和诸葛直的理由是“违诏无功”。这就有点意思了。到底是违了什么诏呢?

史书上只是说。吴国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入海求夷州、亶州。历尽艰辛、卫温率军抵达台湾。并在岛上生活了一年有余。

由于水土不服、疫病横行。一万大军损失了十之七八。只得撤军返回。还带回岛上的上千土著面见孙权。结果回来之后。直接就被下狱诛杀了。具体“违”的什么诏。如今已不可考。

试着分析。孙权之所以兵发夷州。无非也就三种可能:

其一、效法秦皇汉武。入海求取不死药

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历代君王走过长生之道的不在少数。无不是花费糜多。且没有成功的先例。

如果是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当成皇帝的业余爱好也没啥大不了的。但在天下三分的时刻。所思所想无非就是强兵求存。是没人有心思发展这种烧钱的兴趣的。

换句话说。即使皇帝本人有这样的意愿。臣工们也不会任由君主去胡闹。举两个三国时期的例子:

虞翻和张昭争论鬼神之说。结果虞翻直截了当地说。哪来的神鬼。所有的人都将回归尘埃。惹得孙权老大不高兴了。导致虞翻落了个流放的下场;

曹睿要效仿汉武帝的长生之道。下令拆取承露盘。结果在从长安运往洛阳的途中就莫名损毁、连部件也不知所终。成了千古谜案(三国志有载。演义有所加工)。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臣工们不允许帝王迷恋长生之道。如果卫温所受的命令真是如此的话。那大可拒绝啊。大不了落一个虞翻的下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夷州不可能有不死药。当时的夷州土人已经和吴国方面有了来往。看着那些土人的样子。以孙权的天资。岂会相信他们有不死药?

夷州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风流至亶州者。(陈寿《三国志》)

官员普遍呈现抵制态度。且夷州不可能有不死药。如此这第一种可能性。也就不太可能存在了。

其二、开疆拓土的野心

直到康熙朝。对台湾的争论中。还有人表示要放弃呢。以三国的情况来看。非要收服夷州以表示开疆拓土之功。未免太牵强了一些。

看下地图。当年的吴国几乎囊括了如今中国最精华的地方。但当年的情况。却是只有寥寥230万人口。孙权要那么多地干嘛?

开边是很耗费国力的。三国争霸的核心是中原。卫温去一次夷州就十损七八。这份代价是吴国承受不起的。

一旦国力损耗严重。曹魏、蜀汉方面打过来的话。那孙权就只能去夷州吃香蕉、啃凤梨了。

况且。当时虽没有什么海权的概念。但以东吴的地理条件来说。海洋中的一切都是他家后院。集聚力量、扎根中原才是王道。后院的物件。多会去取都一样。

卫温之后。再无孙权派遣官吏前往夷州的记载。这也算是一个佐证吧。孙权所为开疆拓土而去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个时机不太对。

其三、扩充人口增强实力

人口就是财富。平时的税收、战时的兵员。都有赖于充足的人口。虽然相比蜀汉。吴国的人口不算太少。但比起魏国来就大大的不如了。

吴国看着地盘挺大。但除了长江沿线之外。南方大部分地方都处于一个未开发的状态。除了地广人稀之外。还有着古越人诸部盘踞其中。古书上称这样的情况为“众不附”。

换而言之就一句话。这些地方你不光是征不到兵、收不到税;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给你玩一把背刺。这样的情况确实蛮危险的。所以才有孙权屡次镇抚山越。

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陈寿《三国志·吴书》)

在对待南方诸部的镇抚过程中。孙权得到了足够的利益。扩张自己的实力、减轻南方的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当时的夷州。可以令孙权动心的无非就是那句“夷州世相承有数万家”。即使按三家人出一个兵来计算。这也相当于是1-2万大军了。

虽然孙十万打仗不咋地。但这么多的兵力还是蛮有诱惑力的。毕竟陆逊灭掉潘临。所得不过两千兵力而已。

为了人口而去。这才是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前往夷州最可能的理由。而卫温返程之时。从夷州带回千余精壮土人。也印证着这一点。

后记:卫温、诸葛直之死

夷州之行。历时一年有余。虽然带回千余土人。但这远不能弥补病死七、八千精锐所带来的损失。

吴国的兵力不过23万。一下损失8千人。就占到全部兵力的3.5%。这对于吴国来说。显然是个重大的军事失败。必须要有人为此事负责。

虽然在夷州之行前。陆逊就曾经劝告过孙权。不能轻举妄动:

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归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

但让孙权来为损失负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先不说孙权本就是个好面子的人。到了晚年还变得猜忌好杀。

就说此时的吴国。孙权称帝也才三年啊。如果让君主认领了这个罪名。对于吴国的形象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只能由这件任务的具体执行人来负责了。

所以。卫温、诸葛直莫名其妙地被处死。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他观点:

卫温、诸葛直:最早到达并发现台湾的人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 黄龙二年(230年)正月。吴大皇帝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乘船出海。去寻找传说中的夷洲和亶洲。亶洲(疑似日本)据传就是当年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和数千童男童女浮槎蹈海去寻找不死仙药的地方。徐福等人抵达亶洲后“王。不来”。意思是在当地称王。不再返回中土。在亶洲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到后来已经有数万家。三国时。亶洲人经常过海到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来进行商品交易。由于亶洲太过遥远。东吴船队很难到达。卫温、诸葛直只驶抵夷洲(今台湾)。捕获了岛上的数千土著。折返回大陆。卫温、诸葛直是已知最早到达、发现台湾的人。次年。也就是黄龙三年二月。孙权以违抗命令。劳(师)而无功为名将卫温、诸葛直处死。

从《三国志》的叙述来看。彼时吴主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找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和徐福的后裔取得联系。而寻访徐福后裔的目的并未明说。从字面上看孙权派两人到海外去开疆拓土。好比后来西方人开拓海外殖民地一般。因为彼时亶洲居民已过万户。地方一定不小。但因条件所限。卫温等人无法抵达山遥水远的亶洲。只到达较近的夷洲。还掳来数千俘虏向孙权交差。

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出海究竟有何目的?

卫温(包括诸葛直)只是孙权麾下一位不太出名的将军。却因最早到达、发现夷洲(今台湾)而名标青史。但这位对中国地理有重大发现的人物。下场却很悲惨。从夷洲(台湾)回来后的第二年就被吴大皇帝孙权以“违诏无功”之罪而下狱诛杀了。

从《三国志》的记载看。当时卫温、诸葛直接受孙权诏命是出海寻找传说中的夷洲和亶洲。目的是寻访秦时方士徐福的后代。而孙权为什么要找徐福后代史料并未明说。从字面看好像是为了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因为文中特别提到亶洲物阜民丰。居民已过万户。卫温、诸葛直虽然没能找到亶洲。却成功抵达夷洲。还掳获数千男女。顺利返航

卫温、诸葛直虽然不曾寻访到亶洲。但却找到了夷洲。还掳来数千人口。也算完成了一半任务。虽未立下大功。但成绩也算有目共睹的。孙权不给封赏也便罢了。为何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将二人下狱处死呢?

显然。卫温、诸葛直不畏艰险出海远航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抑或另有隐情?究竟是何原因让对中国地理大发现作出重要贡献的东吴二将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白白丢了性命呢?

他俩虽未圆满完成任务。但也算完成了一半。虽未能找到亶洲。但却发现了夷洲(台湾)。即便没有功劳。辛劳总有吧?咋说也罪不至死呀 ?由此可见。孙权派二人出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找到夷洲。他最想要找到的是亶洲。

亶洲就是今天的日本。亦称瀛洲。当年秦始皇被方士徐福忽悠。派船队载着徐福和数千童男女及大量金银财宝出海为他寻找不死仙药。结果徐福抵达亶洲后却不回来了。而是在那里定居下来......孙权派卫温出海当然不为开疆拓土。 他就是为了寻找到徐福后裔。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和秦始皇一样。都是想得到那长生不老的仙药。

顺着这个思路。卫温和诸葛直的悲惨命运就不难理解了。孙权派你俩率万余将士出海远行。是为了到亶洲去寻找徐福后裔。再从他们那儿求得不死仙药。而你俩却避重就轻、避难趋易。就近到夷洲(台湾)去绑了数千土著男女回来销差。孙权内心的失望与恼怒可想而知。所以随便给安了个“违诏无功” 的罪名将二人斩杀。他当然不好明说二人是因为没有到达亶洲。没有找到徐福后裔。更没访求到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才被自己严惩的......

孙权布置任务时说的含混莫名。卫温、诸葛直不明就里。死得有点冤

自古以来。多数帝王对如何长生不老均有浓烈兴趣。秦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清雍正帝都曾遍寻民间秘方。打坐炼丹。吞服“仙药”。只为延年益寿。最好是永远不死。永享万代之福。吴大皇帝孙权虽然只是偏安一隅的小霸主。但也未能免俗。

彼时魏、吴、蜀三足鼎立。东吴盘踞江南。时刻受到北边强大曹魏的威胁。与西边的蜀国也貌合神离。明争暗斗不断。在天下未定。攻伐不休、国不泰、民不安的时候。孙权还不能说自己要继承秦始皇的遗志去干些劳民伤财、虚无缥缈的事。譬如到海上去求取不死仙药的事他只敢想。却不敢明说。

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成了“千古一帝” 。在国力达于极盛时。派徐福、栾大等方士出海求取仙药也曾饱受诟病、质疑。何况你孙权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之君。你若明说。张昭等软硬不吃的老臣不群起反对才怪。

所以孙权非常有可能以远征夷洲、亶洲为幌子。派卫温、诸葛直二将去海外寻访秦汉遗民。最终目的是求取不死仙药。

在布置任务时。孙权肯定把开疆拓土和掳掠人口的事放在首位。但也顺便提了下到亶洲寻访徐福后裔。顺便向他们买点长生不老药回来的事。因他不便直说。语焉不详。卫温、诸葛直不明就里。按他交代的表面意思去执行了。却忽略了其内心最在意之事——到亶洲求取不死仙药。这自然让孙权失望加恼怒。

如果卫温、诸葛直善于揣摩孙权的真实想法。察觉到孙权是让他俩出海寻药。在没有找到亶洲及徐福后裔的情况下。他俩是决不会轻率返航的。一定会往更渺远的海上驶去。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彼时孙权已经年过半百。在古代已经是老迈不堪的衰朽之年了。他定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来日无多。所以急欲和自然规律鏖战一番。所以才不惜工本打造海船。派卫温率万人出海求取能长生不老的仙药。

而卫温、诸葛直都不是点头会意之人。都没有将孙权的心思猜透。他俩不畏艰险。劳师远征。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海上漂泊。最终发现了夷洲(台湾)。似乎完成了孙权布置的一半任务。但却没有找到亶洲。没见到传闻中的徐福后代。没有能满足孙权内心最在意需求 ——长生不老仙药。最后落得个以“莫须有罪”被下狱处决的悲惨下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插图源自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北海茫月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53

    孙权,诸葛,吴国,不死,台湾,徐福,开疆拓土,后裔,东吴,数千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53

    没想到大家都对卫温和诸葛直明明发现了台湾,孙权为何还要杀他们?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53

    杀卫温和诸葛直的理由是“违诏无功”。这就有点意思了。到底是违了什么诏呢?史书上只是说。吴国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