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史思明啊。来。我跟你讲!
提起安史之乱。我们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安禄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气上。安禄山比史思明名气大很多。这并非说史思明不如安禄山。而是安禄山的风头太大。
安禄山长得又肥又胖。经历也很传奇。从一个偷山羊的小贩。经过多年努力。化身为大唐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且深受唐玄宗信赖。
史料记载:
“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不可否认。安禄山是权力游戏中的佼佼者。满朝文武。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只怕一个李林甫。别看安禄山是个三百多斤的胖人。肚子都能没过膝盖。但安禄山跳起胡舞却能流转如飞。
除此之外。杨贵妃、唐玄宗还曾给安禄山过生日。杨贵妃还给安禄山举行过三日洗澡的仪式。所以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戏份最重。也最能吸引眼球。史思明同样老奸巨猾。只是他表现得相对委婉。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拿来接力棒。开始了下半场。
狡诈多端。假意归降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发小。他们曾经一起偷过山羊。一起参军。一同在朝廷身居高位。天宝年间。史思明屡立战功。任知平卢军事。唐玄宗曾经亲自召见史思明。予以重用。天宝十一年。在安禄山的帮助下。史思明升任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
唐玄宗待安禄山不薄。对史思明也不错。但狼就是狼。不论为喂他们多少肉。他们也没有满足的那一天。等到羽翼丰盈。安禄山果断举起大旗造反。而史思明是其手下头号悍将。
公元755年。史思明攻克饶阳州郡。公元756年。攻克常山。史思明长于统兵。手下部队精锐善战。在中原大地上几乎所向披靡。大致也只有郭子仪、李光弼才能暂时阻止他的前进。
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着手派兵遣将抵御叛军。公元757年。安禄山疾病缠身。眼睛也瞎了。被次子安庆绪所杀。此刻。唐军和叛军处于胶着状态。李亨派出郭子仪和李光弼。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
安庆绪接替安禄山成为伪燕的第二位皇帝。叛军不同于官军。本身就是叛乱分子。加之安庆绪水平有限。很多将领不服安庆绪的管束。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位。安庆绪见史思明兵力强盛。还不听调度。就有意干掉史思明。接管他的军队。
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奉安庆绪命令。率五千骑兵到达范阳。准备废掉史思明。史思明摆下酒宴款待阿史那承庆、安守忠。而暗地之中。史思明命军兵解除这五千军兵的武装。并给他们穿资路费。打发这些军兵回家。如果不想回家。就编入史思明的军中。
明显。姜还是老的辣。安庆绪不仅扳不倒史思明。还被其吃掉五千人。阿史那承庆、安守忠还成了史思明投降李唐的投名状。
史料记载:
“李光弼使衙官敬俛招之。遂令衙官窦子昂奉表。以所管兵众八万人。及以伪河东节度高秀岩来降。”
为了暂时的利益。史思明放下身段。投降了唐军。实际上。这只是史思明的缓兵之计。
风云再起。史思明自立为帝
皇帝是为九五至尊。上天的儿子。这至高无上的宝座。在数千年年间。无数争端都因其而起。史思明作为一位枭雄。自然也想尝尝做皇帝的滋味。
公元758年。局势稍有安定。唐肃宗着手想废掉史思明。因为双方都很清楚。此时是乱世。先下手为强。只有杀掉史思明唐肃宗才能安心。而史思明也断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史思明手下近十万人马。兵强马壮。想要解决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暗杀。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个名为乌承恩的人。因为他原来就是史思明的旧部。
老奸巨猾的史思明。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端倪。乌承恩的小儿子还留在范阳。这天晚间。乌承恩叫来儿子。告诉了其来的真实目的:
“吾受命除此逆。明便授吾节度矣!”
意思只要杀掉史思明。那么我就是节度使了。只是他不清楚。床下。还有两人在偷听。而这两人正是史思明安排的。很快。消息传回史思明耳中。旋即史思明将乌承恩父子抓住。乱棍打死。
史思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他史思明没有做错什么。他再二次背叛是被逼的。史思明的这一招。不仅找到了再次反叛的借口。还将口实踢给了唐肃宗和李光弼。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自立为帝。是为伪燕的第三位皇帝。而在此之前。他已经用计将安庆绪干掉。
难兄难弟。同样被儿子所杀
既然再次造反。那么史思明还是梦想着夺回长安。奈何李光弼还挡在他的面前。河阳之战。在李光弼的英明指挥下。史思明被杀得大败。损兵折将狼狈不堪。然而。在公元761年。史思明在北邙山大败李光弼、仆固怀恩。找回了面子。河阳三城也再度被史思明占据。
一时间。战争再次陷入僵持阶段。史思明这个人。和安禄山有些类似。残忍嗜杀且阴险狡诈。他对待手下将领常常是非打即骂。
或许史思明忘记安禄山是怎么死的。没有安排好他的儿子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况且史思明也算不上智者。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激怒了他的儿子史朝义。
史思明为人残暴。而史朝义待人温和。颇受下属追捧。一次。史思明在陕州战败。要求史朝义修筑一座三角城。并限时一天造好。用来储备粮草。
史朝义不停地赶工。但时间太短了。在史思明视察的时候。还是没有完成。史思明这家伙对儿子放下一句狠话:
“等攻下陕州。就宰了你这个杂种!”
不论史思明如何不待见史朝义。那毕竟也是亲儿子。史朝义听到父亲的话。被吓得瑟瑟发抖。据史朝义对父亲的了解。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他会真的会这么干。
为了保命。史朝义联合手下将领。成功抓住了史思明。安禄山和史思明不愧为兄弟。连死法都这么相似。不久史思明就被史朝义派人绞死。结束了他的一生。史思明的死。让叛军失去了顶梁柱。安史之乱不久后被平定。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就此开始。成为唐朝的噩梦。
之所以。史思明没有安禄山有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场叛变更正确的讲。应该是安禄山之乱。史思明只是在安禄山的基础上延续了叛乱。
之所以人们对史思明不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安禄山是头。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截止到杨贵妃被弄死为止。后面的历史大家就不怎么感兴趣了。
其他观点:
这是一个误解。史思明虽然是安禄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残暴、破坏力甚至还在安禄山之上。是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的叛军将领。尤其是叛乱中期史思明降而复叛。使安史之乱又多延长了一倍以上的时间。
叛乱初期。史思明稳固了叛军的后方老巢
叛乱初期。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即将西进攻打潼关以进入关中。
但除了安禄山主力之外。其他各路攻势都被唐军挡住。又有颜真卿、颜杲卿兄弟联络河北各地地方官竖起平叛大旗。安禄山老巢失火;安禄山占据山西的企图又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粉碎。叛军局面并不乐观。
在河北老巢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安禄山派史思明回军。仅仅九天。就趁着颜杲卿尚未准备好攻占了常山郡。颜杲卿被俘。之后史思明在河北各地一路攻杀。各地地方官临时组织的军队都败在史思明手下。河北彻底落入叛军手中。
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新唐书》
之后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东出太行进入河北。北方驻守营州(现辽宁朝阳)的刘正臣也整合了平卢节度使管辖下仍然忠于唐王朝的唐军向南攻打范阳。史思明北拒刘正臣、西战郭子仪李光弼、内镇颜真卿等各地义军。忙了个焦头烂额。虽然屡次败于郭子仪、李光弼手下。但河北整体仍然在叛军控制之中。
等到潼关失守。郭子仪、李光弼退兵回山西。并调集山西唐军主力去灵武与唐肃宗会和。史思明随即挥军北上。趁刘正臣不备击溃了平卢军。之后又攻占了常山。再次打通通往山西的道路。并击败了颜真卿。彻底稳定了河北叛军的大后方。
不断的胜利使史思明势力大增。劫掠来的财富也是堆积如山。在安禄山攻略关中的时候。史思明组织了两路大军。一路与蔡希德、高秀岩会和十万大军西进山西攻打太原。一路尹子奇十余万包括异族骑兵在内的军队攻略江淮。
虽然这两路分别被李光弼和张巡挡住。但当时叛军声势浩大。唐军防线各处都是危机重重。
(史思明)
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之后。安庆绪败走相州。史思明降唐复叛。掀起了叛军新的一个高潮
之后唐军反攻。郭子仪长安洛阳两次大战胜利。安庆绪败走相州。叛军主力被击败大势已去。安禄山的首席谋士严庄投降了唐朝。史思明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奉十三郡兵八万籍归于朝”。唐肃宗也把史思明任命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这次招降对双方都是儿戏。唐肃宗存着事后算账的念头。史思明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双方关系破裂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史思明私下继续招募兵马。唐肃宗私下拉拢史思明手下。双方矛盾激化。史思明虽然畏惧在相州的郭子仪等九节度六十万唐军。但已经撕破脸了。就援助已经被围困数月的安庆绪。在相州城外击溃了唐军。并顺手杀了安庆绪等人。自立为第三任燕国皇帝。
史思明新朝新气象。趁着相州大胜、郭子仪也被免去军权的有利时机。开始了叛军的新的一轮进攻。不但攻陷了洛阳。还首次派军进入了江淮地区。并与李光弼在河阳(现河南孟津)附近争夺。这里是唐代三座黄河浮桥中的一座。战略价值极大。
苦战之后。史思明用计击败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占领了河阳。虽然这是唯一一次史思明与李光弼对战取胜。但史思明却成为了叛军当中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人的将领。这也是史思明人生的最巅峰。
上元二年二月。思明以计败光弼兵于北邙。王师弃河阳、怀州。京师震恐。益兵屯陕州。《新唐书》
巅峰之后就是跌落。史思明的残暴让部下恐惧离心。被儿子史朝义和部将囚禁并缢杀。史朝义成为燕国第四任皇帝。史思明时代结束。
史思明从叛乱开始就一直是叛军的领导人之一。并在杀死安庆绪之后当了2年的燕国皇帝。最后的史朝义又维持了一年多叛乱才结束。
如果没有史思明。叛乱初期安禄山、安庆绪没有稳固的后方。其攻势不会如此的顺利;
如果没有史思明。安庆绪将被困死在相州。叛乱将提前三年零九个月结束;
如果没有史思明。洛阳不会第二次落入叛军手中。江淮之地也不会被叛军攻占。
史思明是唯一一个曾经战胜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当世名将的叛军将领。虽然其取胜有唐军内部的原因。但其军事才能也是少有人能比。明代王世贞评价“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评价说如果史思明不死很有可能推翻唐朝。当然。这个评价过分了。这种残暴之人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离推翻唐朝还相距甚远。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其他观点:
安史之乱前夕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李林甫去世后。安禄山自认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能压制他的对手。于是和杨国忠的夺权逐渐公开化。最终在755年十一月矫诏讨伐杨国忠。集结15万大军以范阳根据地就起兵了。而当时的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追随者。当然他和别的追随者还不太一样。他和安禄山是同乡。所以关系更近一些。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是平卢兵马使。也就是安禄山的部下。
之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僭越称帝。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两京。而在757年的春节。安禄山没被大唐打倒。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安庆绪继位。成为叛军的新首领。但是安庆绪并没有安禄山身上那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威仪。也就是说安庆绪虽然做了叛军的首领。远没有父亲安禄山的影响力。其中史思明就对安庆绪不怎么信服。毕竟。论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禄山之上。但他是安禄山提拔上来的。所以能拥护安禄山。而安庆绪对史思明也并不怎么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部队是曾经安禄山部队中的精英。
范阳正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安禄山称帝后。史思明做了范阳节度使。安庆绪上位后。史思明继续领范阳节度使。但这时候却慢慢出现了不同。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在提防对方。安庆绪吃了几次败仗。长安和洛阳都被大唐收回。安庆绪不得不退守邺城。当时安庆绪从各地调兵。但是史思明就是不肯出兵。实在被安庆绪逼得急了。就囚禁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然后降唐。仍领范阳节度使。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史思明并不是真心想要归顺朝廷。只是想有一个缓冲时间。而且他利用这重身份还收编了不少叛军。把安庆绪的相州变成了一座孤岛。
自此。叛军首领就成了史思明。到了761年。史思明走了安禄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这时候叛军更没有了凝聚力。领导叛军更加吃力。终于在763年兵败自杀。其部下大部分降唐。被唐将仆固怀恩上表请求授以原职。安史之乱从此换了一种形式存在。那就是藩镇割据。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859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安庆,安禄山,叛军,节度使,叛乱,河北,安史之乱,洛阳,节度,手下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史思明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史思明啊。来。我跟你讲!提起安史之乱。我们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安禄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气上。安禄山比史思明名气大很多。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