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三农方面的问题说多了。有发“怨气”之嫌。不说还不行。咱就是农民。咱不发声谁发声?
我以我所处的当地情况就从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方面说说。
农村。现在的农村可以说成是福利院。因为基本上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和儿童。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农村没有了往日三夏大忙、抢收抢种、龙口夺食的忙碌景象。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把土地调整成不种庄稼了。都改种经济作物了。啥赚钱种啥。啥来钱快种啥。
就拿我白鹿原上来说。种粮食虽然都是机械化。但一料子庄稼下来除过化肥、种子外。剩下的钱都不够农机操作开支。纯粹给别人挣钱呢。粮食价格在那摆着呢。能挣啥钱?最后唯独能落下的是那几十块的粮食补帖。
前几年跟风种西瓜。多少能赚点。这两年把地都转租给种白皮松的客商。收点租金过活呢。长在地里的白皮松象城市的房子一样等着炒作发财。这与农民无关。
这就是农业现状。
农民。分两种:
一种是真农民。出身农民的农民。能动的都到城里当“新市民”去了。农村再也不是他们的战场。头脑灵活的在外做生意。有门路的在厂子里混个稳定的工作。其他剩下的蹲在“人市”上。干日子工。有手艺的挣“大工”的钱。没手艺的吃点苦挣“小工”的钱。稍上了年纪当个门卫、扫扫大街。这农民都跑城里混去了。一种是新农民。出生城市。有文化、懂技术。他们从城市走向农村。用新科技搞设施农业。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把真正的农民赶下了历史的舞台。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农民从最初的没饭吃、没钱花。到现在的有饭吃、没钱花。以后可能会没饭吃、有钱花。
因为地里不种粮食了。
其他观点:
右上方红色“关注”点一点。更多涉农政策、惠农消息早知晓!
要来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这个范围有点大。笔者没有在全国层面上进行过调查。但是笔者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只能通过本地区三农方面的现状加以概括总结。下面。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方面
一方面。家庭承包责任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农民种地。不再追求地里能产多少东西。能够取得多少效益。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农村土地的不舍。爷爷经常说“种了一辈子地。现在看到那些被撂荒的土地。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或许是大多数老一代农民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的现实写照。
另一方面。规模化经营还未真正完全发展起来。近些年来。为了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国家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土地改革、三权分置就是典型。但是。发展速度不够快。真正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还没有发展起来。即使流转了土地的个人或者合作社。规模较小。而且没有品牌意识。市场抗击打能力很弱。
农村方面
从人员组成来看:大量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常年留在农村的只剩下妇女、老人、孩子。而且部分老人为了照顾孙子孙女读书。也到城里陪读。以前农闲或者饭后村口人们纳凉的地方。现在往往只剩下三五位孤寂、落寞的老人。很是凄凉。
从思想状态来看:以前农村人的善良、淳朴、勤劳等优点在现在的农村人身上越来越少。相反的。斤斤计较、“一切向钱看”、懒惰等负能量甚是盛行。导致了高价彩礼等怪相的发生。
农民方面
60后是真农民、种地是一把好手;70后是半个农民、种地已不是主业;80后只能算农民的儿子、对种地没有一点兴趣;90后跟城里人差不多。已经基本脱离了农民的范畴。这是现在农村农民的一个典型现象。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的影响。种地不挣钱、不挣钱就没有资本、没有资本就没有事业、没有事业就没有媳妇、没有媳妇一辈子还有什么意义。
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分享。更多涉农政策解读、更多农村现象诠释。请关注“农策分析”。
其他观点:
如今三农无去处。十村九空尽荒芜。
一村尽剩老幼人。男女当家难回去。
绿过山川荒地头。四野茫茫高低树。
直待秋风萧杀时。一山苍黄向天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89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农民,农村,农业,三农,的钱,笔者,的是,承包责任制,白皮松,土地
没想到大家都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典型现状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三农方面的问题说多了。有发“怨气”之嫌。不说还不行。咱就是农民。咱不发声谁发声?我以我所处的当地情况就从农村、农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