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邀。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后世武将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
燕然勒石的历史意义却很重要。汉朝从白登之围的耻辱为开端。到三百年后的燕然勒功。“大汉天声”最终扬眉吐气。“且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经此一役。匈奴再无战斗力。燕然勒石是当时匈奴人军事力量集结的地方。汉朝没必要再往北打了。正是有此意义。才能明白燕然勒功的威慑意味。班固在《封燕然山铭》中赞扬窦宪率领的汉军为“鹰扬之校。螭虎之士”。浴血奋战。克敌无数。堪称“陵高阙。下鸡塞。经碛卤。绝大漠”。直到“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此次功勋的历史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即使是颇有历史洞悉力的班固。此时也毫不谦虚了。
千年前的刀光剑影早已在历史烟云中黯淡、湮灭。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而落下帷幕。
其他观点:
其中最为典型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霍去病穷追匈奴两千余里。封狼居胥。大胜而归。另一个便是这“勒石燕然”了。说的是东汉名将窦宪。深入漠北。征讨匈奴。大胜之后。在燕然山刻功而返。
当然了。“燕然”这个地名是汉代的古称。在今天的名称已经变了。即今天的蒙古国杭爱山。它位于蒙古国中部。跟雁门关的距离有一千八百公里。
正是基于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窦宪的“勒石燕然”。当窦宪率领汉军大败单于军队。取得压倒性胜利。将领们登上燕然山。打了胜仗的窦宪等人十分高兴。心情不错。意气风发。怎样来抒发这样的高兴情怀呢?那就记录下来。让后人都知晓。
后来。很多的军事名将都以此作为荣誉的象征。成为心中向往的功业巅峰。这便有了范仲淹作诗而叹。
所以啊。历史上“勒石燕然”的是东汉名将窦宪。而“封狼居胥”则是西汉名将霍去病。至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则是出自西汉陈汤。大家不要搞错了。
最后说说窦宪的结局。此人武功虽盛。但他是外戚。功高盖主。骄横跋扈。专断朝政。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所以最终被汉和帝赐死。
其他观点:
谢邀!‘’勒石燕然‘’即《燕然山铭》刻石。为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在深入漠北歼灭北匈后在今蒙古杭爱山所刻纪功铭。
窦宪。字伯度。扶风平陵(今咸阳市)人。东汉名将、大司空窦融曾孙。建初三年(77)。其妹被立为章帝皇后。兄弟皆受宠重用。恃宠而骄。侵陵皇亲。永元元年(89)因派人刺杀皇太后宠臣、宗室刘暢获死罪。为以功赎罪请求北伐匈奴。时逢北匈奴反汉。南匈奴请求汉朝派兵征伐。遂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与执金吾耿秉。组织南匈奴、乌桓、羌胡等3万余军队。深入漠北。以万人首战稽洛山(今蒙古额布根山)。歼敌1.3万。俘降兵民20万。俘获牲畜百万头。为纪念此大胜。令随军的班固撰《燕然山铭》。刻石于今蒙古燕然山(今杭爱山》。为彻底清除北匈奴300年来汉患。又于永元三年(91)再次北上。消灭匈奴余部。其余少数西窜出亚洲。从此匈奴不再为汉患。
窦宪此次北伐。深入漠北3000里。以少胜多。使大汉威名远扬。其贡献比肩霍去疾。回朝后被加封为大将军。威势显赫。权顷朝野。然而盛名之下。恃功而益骄。危害汉和帝皇权。被剪除党羽后再夺窦宪兵权。其兄弟3人被勒令回封地。不久赐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908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匈奴,汉朝,漠北,名将,帝皇,蒙古,东汉,的是,王朝,中原
没想到大家都对请问历史上“勒石燕然”的是哪一位名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邀。封狼居胥。燕然勒功。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后世武将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燕然勒石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