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错失灭赵良机?
原创

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错失灭赵良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在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约占全部军队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赵国正规军只剩下十五万左右。若是白起挟胜利之威。长驱直入。赵国恐怕就要完蛋了。

可是这个时候。秦昭王却下了个退兵的命令。着实非常蹊跷。

秦昭王为何会下命令停止进军呢?原来这都是范雎的主意。

据史书所记。长平之战后。不仅赵国举国恐慌。韩国也惶惶不可终日。唇亡齿寒。要是赵国早上完蛋了。晚上就轮到韩国。怎么办呢?韩王想到一个办法。派个说客说去游说范雎。阻止白起继续挺进。

派谁去呢?一般人可不行。乃是著名的纵横大师苏代。苏代见范雎后。先献上奇珍异宝。然后问:“武安君白起杀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吗?”范雎回答说:“是的。”苏代又问说:“那么武安君接下来就要攻打邯郸吗?”范雎答道:“那当然了。”

表面上看。范雎与白起。一文一武。是秦国致胜的两大法宝。然而。在范雎心里。对白起十分防患。为什么呢?因为范雎是靠打倒魏冉上位的。而白起则是魏冉一手提拔的将领。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苏代一眼就看穿范雎的内心。他与白起决不会同舟共济的。

于是苏代开始挑拔范雎与白起的矛盾。他说:秦国的最大对手就是赵国。要是赵国亡了。秦国就无敌于天下了。那么秦国最大的功臣是谁呢?不是你范雎。而是武安君白起。白起这些年攻下的城池超过七十座。从楚国那下夺下鄢、郢、汉中。再北破赵国。就算历史上的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的功业也不能超过他。白起若灭了赵国。地位还能在你范雎之下吗?

自从范雎帮秦昭王夺回王权后。昭王对他言听计从。地位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这玩意儿。一旦得到。没有人肯放手的。要是白起竟因灭赵之功。爬到范雎头上。范雎哪里受得了。

计将安出?

苏代早帮范雎筹划好了:打仗你不如白起。搞外交白起就不如你了。现在趁赵国战败。让赵王割让土地求和。这割地之功。不就是你范雎的吗?

范雎听了直点心。作为一名客卿。范雎又不是秦国人。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他来秦国。是为了权力。不是来爱秦国的。秦国灭得了赵国与否。说实话。范雎并不在意。自己地位能保住。才是硬道理。

于是范雎便对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损失颇大。需要休整。不如同意赵、韩两国割地休兵。”秦昭王这个人。在范雎到来之前。当了四十年的傀儡帝王。根本也没多少主意。他对范雎向来是言听计从。范雎讲什么。他就听什么。

于是秦昭王下令白起停止进军。赵国无力再战。当然同意谈和。割六座城池给秦国。韩国也割垣雍给秦国。秦昭王心满意足。可是他哪里知道。灭赵的良机。就这样白白错失了哩。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许多朋友都为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错失良机。没有一鼓作气灭掉赵国而惋惜。对这个问题笔者有些自己的看法。下面分享出来供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认同长平之战后秦国具有一鼓作气拿下赵国的机会。毕竟赵国已经精疲力竭、军心士气也接近崩溃了。兵败如山倒。单纯从军事方面看此时秦国灭赵是有机会的。但是。秦昭襄王为什么采纳范睢的建议下令撤军。难道秦昭王不想灭赵吗?实际上。他做梦都想。只是时机还不成熟!

一是秦国的实力还达不到。长平之战前。秦国实力很强。经过长平之战这样旷日持久的消耗。秦国应该累得不轻。无论是粮食储备、还是兵员后备都基本用完了。然而。在那个时候秦国需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一个赵国。还有楚、魏等强敌。秦国实力强大的时候。楚、魏等国畏惧。一旦秦国实力消耗过头了。其他强敌随时都可能扑上来吃掉秦国。实际上。秦国举全国之力在长平与赵国博国运。都已经冒了不小的风险。在实力下降不足以震慑强敌的情况下。秦国如果继续攻打邯郸灭赵。结果可能是为别人打工。甚至有可能把自己的国家都玩完了。这个教训。在商纣王身上就有前车之鉴。商纣王四处用兵。首都空虚。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只能临时武装战俘和奴隶。结果这些士兵临阵倒戈。被周武王一举灭国。

二是秦国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秦昭王雄才大略。善于审时度时。合理确定自己的战略。在他执掌秦国期间把齐、楚、赵、魏等国基本上都弱了一遍。比如在弱齐这件事上。当齐国灭掉宋国后。秦国积极协调各国伐齐。差点就可以灭齐了。为什么没有灭齐。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因为弱齐比灭齐对秦国更有利。当时如果把齐国灭掉。得利最大的是楚、魏、赵、燕等国。而秦国因为离得远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保留一个弱齐国存在。对其他各国尤其是魏国、赵国都是一根扎在背上的刺。反而于秦有利。长平之战。虽然没有灭赵。但对秦国来说已经达到了弱赵的战略目的。

三是先灭赵国未必是秦国最好选择。看看地图可知。如果先灭韩、魏等国。秦国疆域是连成片的。稳步东出。如果先灭赵国。秦国领土则不是这样。与魏、韩、燕、齐都有接壤。有时候接壤就意味着矛盾、意味着战争。

不少人认为秦昭王下令撤军。是因为范睢谗言蛊惑。实际上。作为一代雄主秦昭王是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的。难道他不懂一鼓作气、兵贵神速的道理、难道他看不到摆在眼前的灭赵机会?如果范睢的建议不是和他想到一起去了。他是不可能采纳的。借着赵国求和的机会。体面地撤回秦军。顺便成就一下范睢的地位。同时又把秦军将领的怨气引向范睢。让白起和范睢互相掐一掐。更有利于国内权力的平衡。这才是一举多得。

其他观点: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武安君白起一战坑杀赵国兵卒四十万。赵国主将赵括阵亡。这一战是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遭遇的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赵国主力基本全部埋在了长平战场。国内几乎无再战之兵。正当白起准备乘胜彻底灭亡赵国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在关键时候下令白起撤军。使得白起功败垂成。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昭襄王关键时候出昏招。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不世功业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被全歼。赵国在军事上已无法抵御刚得大胜的秦军。在秦军分两路攻占皮牢、太原之后。韩、赵举国恐慌。在这种背景下赵国派出了苏代带着大量的财货出使秦国。意图劝说昭襄王退兵。孙子兵法上说。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有时候。动用几十万士卒。耗费亿万钱粮都做不到的事情。可能人家动动嘴皮子就做到了你几十万人都做不到的事儿。苏代很好的诠释了孙子的这段名句。

到达秦国的苏代重金秘密买通了当时秦国宰相。应侯范睢的门客。得到了面见应侯的机会。面对这范睢。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范睢辅助秦王多年。提出远交近攻的国策。多年来成绩显著。凭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白起这样的良将。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先后败韩。弱魏。破楚。使得秦国国力冠绝诸侯。有着这样的成绩。他也颇受昭襄王重用。受封应侯。担任秦国相邦。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人在高位久了。难免会贪念权位。范睢也不能免俗。就如苏代所说的。武安君战功卓著。此次已经尽歼赵军四十五万。如果再让他成就灭赵的不世之功。那地位岂不是要远在自己之上?出于私心。因为贪恋权位。范睢被苏代的话打动。于是劝说秦王。成功下单了让白起班师的诏令。

二、秦军损失同样惨重

长平之战不是一日一月的短暂接战。而是秦赵两国两方近百万兵力历时两年的长时间对峙以及最终决战。两年时间里。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人吃马嚼所耗费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赵军是本土作战还稍微好点。秦军是远征。所耗费的物资比赵国大得多。在损失大量粮草以及军事物资的同时。人员损失也是个天文数字。为了消灭长平的这四十五万赵军。秦国可谓拼了老命。不但国内精锐尽出。在围住长平的赵军之后因为兵力不足。秦王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这一战。作为秦国的最高指挥官。白起是这样描述秦军损失的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自古杀敌一万。自损三千。长平之战秦军虽然全胜赵军。坑杀四十万。但是秦军付出的代价也可谓惨重。参战的秦军损失过半。国内空虚。可以说这一战完完全全是比拼交战双方国力和意志力的一场战争。不但战败的赵国不好受。赢了的秦国同样不好受。可以说一场长平之战打下来。秦赵基本是两败俱伤。此时在进攻赵国腹地。补给线继续拉长。秦国的后方就要给出更多的粮食来支撑军队。后勤能否跟上。兵员是否能补充。攻打赵国时。其余诸侯国会不会乘机以逸待劳攻击秦军。或者直接围魏救赵。这都是秦国国君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放弃冒险攻赵。给国内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稳扎稳打也不算是错误的决定。

三、武安君权势过重

武安君白起登上历史舞台时官阶并不高。只是秦国爵位里面的第十级左庶长。从军数十年。用无数六国军人的首级一级一级的升到了秦国武将最高阶的位置。可以说他的地位都是自己用实力一点点打出来的。有本事儿的一般都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在以军功说话的秦国尤其如此。武安君白起在秦国军队中的威望可谓是空前的。在他从军三十七年的军事生涯中可谓从无败绩。攻韩、伐楚、破魏、败赵。整个战国一共阵亡两百余万人。白起有记录的斩杀数字就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伴随着杀敌数不断上涨的。还有一大批跟随白起征战四方的将领的官阶。可以说从军三十七年。跟着白起升官发财的大小将领遍布秦军各个阶层。毫不夸张的说。白起在秦军中的声望甚至超过了昭襄王。声望高固然不错。但高到一定程度就是可能危及生命的祸事了。一般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功高震主。执掌秦国五十七年的昭襄王不是傻子。白起的权势如此之大。声望如此之高不能不引起他的猜忌。长平之战。秦国全国的军队基本全交给了白起。秦国国内是空虚的不能再空虚。如果白起一举灭了赵国。声望到达顶峰的他万一有了二心。自己哪来的军队抵挡。所以。让白起班师。收回部分军队让自己对于突发的情况有足够的兵力缓冲。也是成熟政治家的考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8:07

    秦国,赵国,秦王,之战,可以说,襄王,损失,自己的,国内,实力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8:07

    没想到大家都对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错失灭赵良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8:07

    在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大军。约占全部军队的四分之三。也就是说。赵国正规军只剩下十五万左右。若是白起挟胜利之威。长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