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原创

曹操为什么要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好文

热门回答: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精典语录。体现了他的处世哲学和做人的原则。因为说出这话他并不是自我膨胀。他当时还没发达。甚至还是个性命难保的逃犯。


两人在逃亡中途经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就往去借住一宿。吕伯奢为招待他们往外村去沽酒。曹操多疑。怕他去告官。所以特别留心。忽听外面有人磨刀并且小声说:\"绑起来杀掉。如何?\"就马上叫起陈宫。两人持刀杀掉吕伯奢全家。直到后院才见到一头猪被绑在案上待杀。这才知道错杀好人了。两人赶快逃离。不远正好碰到吕伯奢骑驴沽酒回来。见他两人要走就赶紧挽留。并说家里杀了猪一起饮酒休息一宿。曹操口里应付。却突然袭击一刀杀掉吕伯奢。

前面因多心误杀别人全家。这却是故意杀人。陈宫惊问何故。曹操却说留活口怕他报官。干脆一起杀掉。当陈宫十分愤怒。指责他残暴不义时。曹操则说出了他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暗杀董卓失败。又怕被别人暗杀。错杀吕伯奢全家后。为掩饰错误又故意杀吕伯奢本人。这对曹操有个重大的思想暴露。生在乱世。如自身都不能保全何以争天下。对于一般人而言。逃亡中多一份疑心都无可厚非。但可多一份警惕而已。曹操则不同。内心不可存疑。为排除心中的疑惑错杀多少人也不在乎。而且全无自责。唯我至上。

曹操是乱世中的成功者。这与他存有这份心境有关。或许乱世当如此。

其他观点: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曹操所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只存在于《三国演义》。并不见于历史记载。历史上唯一和这句话相似的是孙盛的记载: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段记载的背景是董卓进入洛阳。废杀汉少帝。更立汉献帝。当时的曹操认为董卓这样倒行逆施并不能够长久于是偷偷变更姓名逃出洛阳。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路上经过故人吕伯奢的家里时发生的事情。按照孙盛的记载是曹操在晚上听到食器的声音认为。吕伯奢要杀自己。于是拿起剑杀了吕伯奢。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于是继续逃跑。

我们先不着急分析这个故事。再看看另外两个关于这件事情的记载。

《魏书》的记载是: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带着几个随从经过吕伯奢的家。当时还在逃亡。于是在吕伯奢家里居住。但是吕伯奢的儿子和家里养的宾客(在汉代语境下宾客不是客人。可以理解为养的一些侍从)。想要抓住曹操。夺取曹操的马匹和财务。但是曹操杀了几个人之后逃走。

另一篇《世语》记载则是: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这里记载则是也是吕伯奢不在家里。但是吕伯奢的儿子和家里人好生款待曹操。但是曹操担心自己已经违背了董卓的命令。这吕伯奢的家人会不会把自己抓住了领赏。正是这个担心使得曹操晚上拿着剑杀了八个人。连夜狂奔。

以上三个记载都是曹操杀人的记载。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面那么血腥。不仅杀人全家。连吕伯奢都不放过。但是我们需要关于这个故事几个问题。

汉末三国时期。人名都是两个字的。比如曹操。刘备。孙权等等。诸葛亮。皇甫嵩。淳于琼。这个是复姓。其实也属于两个字。名字有三个字的十分少。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里面说的“二名非礼”。随后的王莽改制以双名为贱。这导致汉末凡是有点文化教育的人基本上都是两个字。于是再看吕伯奢这个人就比较奇怪。要么他姓吕伯。要么伯奢是他的字。

其次一点和曹操这样的贵族子弟是故交。最低他的家庭也不错。最次也应该是一个豪族。像《新三国》里那种草皮房应该是不可能。最有可能的记载是《魏书》或者《世语》里面的记载。很有可能是曹操当时逃到吕伯奢家中。在晚上睡觉时。心里怀疑。于是杀人亡命而去。

很有可能“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都没有说过。

其他观点:

曹操杀吕伯奢一案是历史上一桩疑案。小说中的情节相对被人熟知。而其他记载又与小说版本有所不同。我们看看都是怎么记载的。

先说说小说中的曹操: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中遇到陈宫。二人相伴而行。在谋出路的时候。曹操想起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就去投奔。吕伯奢亲切接待。表示家里无好酒。立即去外出打好酒。曹操在休息的时候听到磨刀声。又听到“捆起来杀掉”的话。曹操先下手为强把家里的人都杀了。后来看到一口猪才明白怎么回事。曹操陈宫外逃时碰到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心狠也杀了。然后就说出来上面的那句话。

(《三国》剧中曹操杀人后对陈宫的话)

其他版本介绍的情况不一样。《魏书》记载曹操经过吕伯奢家时。吕伯奢不在。后者的孩子与宾客想劫持曹操。曹操怒而杀之。这里面曹操的行为在当时完全可以定义为“正当防卫”。

《魏晋世语》则写到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出行。而其五子在家。曹操怀疑对方要图谋自己。就下了死手。

《杂记》写曹操听到有器具碰撞之声。怀疑对方要动手。所以杀了对方。完事后还说了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和《三国演义》那句颇为接近)不过他是“凄怆”着说得。并非《三国演义》中曹操理所当然的奸雄口气。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曹操杀了人。

那么回到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就不正面。这次杀吕伯奢一事作者就是想明明确确地告诉读者。曹操就是当世奸雄。基调就这样彻底定下来了。他突出的特点就是权谋。而权谋之中就不可能不掺杂心狠手辣。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并非杀了人之后的“豪迈之语”。而且面对陈宫的质疑说的话。

陈宫的质疑是:明明曹操你都知道了自己误杀。为什么还要继续杀归来的吕伯奢。曹操于是乎有了那句“名言”。多少有一些狡辩的口吻。也有一些懒得理会之感。生于乱世。曹操已杀吕伯奢家人。曹操倘若不心狠手辣。那他必然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所以在“刀俎”和“鱼肉”二者中选择了做前者。

在生存面前。道德到底为何物呢?只有太平盛世。道德方能起到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得也是道德和环境的关系。朴素的观念确实会将曹操定义为恩将仇报的人。但同时他也是个保全自己的人。我们大可以谴责曹操的行为。但是对于个体而言。曹操不想死。仅此而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夜深时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9:13

    杀了,都是,太祖,天下,两人,家里,的人,演义,宾客,乱世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9:13

    没想到大家都对曹操为什么要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9:13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精典语录。体现了他的处世哲学和做人的原则。因为说出这话他并不是自我膨胀。他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