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看了某些回答。答主心里真是有无数句“XXX”。硬生生憋了回来。谁告诉你们。刘禅抄了诸葛亮的家?
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不少半瓶醋为了博眼球拉流量。硬是无中生有。搞出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说法。比如这个所谓的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对其抄家。还说的有鼻子有眼。大意是说诸葛亮辅政时。刘禅一直被压着。所以一等诸葛亮去世就展开报复。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期间病逝于五丈原。遵照他的遗言。人们将他埋葬在汉中定军山。在《三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我想。只要上过初中的朋友。都不难理解这段文言文的含义。诸葛亮在生前给刘禅上过一封表。告诉自己家里的产业有多少。特地表明态度。家里钱够用了。子孙吃穿不愁。让刘禅将来不用特别照顾自己。
诸葛亮为何要上这封表呢?很简单。就是不想奢侈。
按照汉三国时期的惯例。重臣死后。皇帝往往要给很多优厚的待遇。比如西汉宣帝时霍光去世。宣帝除了赐物。还允许以超规格的黄肠题凑来埋葬他。以诸葛亮的身份。如果遵循常例。自然也会被优待。
但是蜀汉底盘小、财力薄。连年征战。耗费巨大。所以诸葛亮这个渴求。完全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下葬时“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他确实采用了薄葬。连专门的寿衣都没有准备。
至于诸葛亮的家产。在他死后得到了验证。确实如同他自己所说。可是。史书连一个字也没提到“抄家”。
但正是这个。被一些人故意理解为刘禅对诸葛亮抄家。
难道说。了解一个大臣的家产。只能通过抄家吗?
诸葛亮犯了什么罪过。以至于要被抄家?
其实在古代。官员死后家产“曝光”的例子很多。这并不难操作。皇帝如果想要了解。只需要派个人打听打听就是。何须抄家呢?抄家是对付罪臣的。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府。
然而。诸葛亮死后得到了美好的谥号——忠武。他的儿子诸葛瞻当时只有八岁。继承了爵位。等他长大以后。刘禅把公主嫁给他。还不断重用他。假如说。刘禅真的对诸葛亮有这么大的仇恨。这些行为不是给自己埋雷吗?
对于那些不尊重古人、不尊重历史的造谣者。真想替诸葛丞相射你几连弩。
其他观点:
这个题目问得有点“过”了。刘禅根本没有抄诸葛亮的家。古代抄家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措施。一般都是犯了一定大罪的人才会被抄家。如果诸葛亮被抄家的话。也就意味着诸葛亮会背上一项严重的罪名。那么诸葛亮的子孙后代也将背上罪名。
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瞻承袭了诸葛亮的爵位。成为新一任武乡侯。诸葛亮去世之后。诸葛瞻的仕途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后来。诸葛瞻还娶了公主。仕途上一帆风顺。深得蜀中老百姓爱戴。
其实所谓的“刘禅抄诸葛亮的家”只是一个误会。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件事。刘禅并没有“抄”诸葛亮的家。不过刘禅确实曾经派人核查过诸葛亮的资产。
诸葛亮在世期间。蜀汉大权实际上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蜀汉政权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裁决。史称: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从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一直掌握着蜀汉的实权。诸葛亮在此期间也进行了五次北伐。诸葛亮不仅掌握着国家大权。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正直、清廉等的典型模范。诸葛亮被称为是千古贤相的典范。也被称为千古一相。诸葛亮个人品德等方面也非常高尚。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也是一个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人。
诸葛亮虽然身居高位。掌握蜀汉大权。但是却没有“攒下”多少家资。诸葛亮曾经上表给刘禅说: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
诸葛亮临死之时。也保持了自己清廉一生的品格。诸葛亮遗命要求薄葬。坟冢只要求能容下棺椁。陪葬品就是平时所穿的衣物。
做为大权在握的丞相。家中只有这些资产确实有些“寒酸”。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在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撺掇下。不相信诸葛亮掌握国家大权这么长时间。真只有这么一点家资。刘禅命人去到诸葛亮家中核查诸葛亮的家资。诸葛亮的家资果然就像诸葛亮上表所说的那样。真的没有多余的家资。
刘禅所派之人一无所获之后。非常震惊。也非常生气。诸葛亮掌权期间。刘禅一方面将大小事务交给诸葛亮。另一方面也对诸葛亮专权有所不满。刘禅觉得诸葛亮专权应该会有一些私心。也不太相信诸葛亮真得那么大公无私。
刘禅派人证实诸葛亮家中确实没有多余家资之后。才彻底意识到诸葛亮真得心中没有杂念。真得只是想辅佐自己北伐中原。诸葛亮确实一个非常难得贤相。是一个真心实意辅佐自己的忠臣。
诸葛亮已经去世。刘禅也彻底掌握了国家大权。刘禅也证实了诸葛亮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之后。刘禅此前对诸葛亮专权的种种不满也随之消失。刘禅对待诸葛亮之子非常不错。
诸葛亮去世之时。诸葛瞻年仅八岁。诸葛瞻十七岁之时。刘禅将公主嫁给了诸葛瞻。封为骑都尉。在古代。迎娶公主绝对是一项非常荣耀的事情。刘禅能将公主嫁给诸葛瞻。足见对诸葛瞻的重视与宠爱。刘禅之所以如此看重诸葛瞻。自然因为诸葛亮的原因。此后。诸葛瞻又被升迁为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仕途上一帆风顺!
刘禅“查阅”诸葛亮的家资。厚待了诸葛瞻。算是对自己的错误做出了“弥补”。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古代君臣的微妙关系。
诸葛亮如此忠心耿耿地对待刘禅和蜀汉政权。一生清廉、无家资。一生处事谨慎。最终也被刘禅怀疑。更不用说那些那么功高震主。又不懂勤勉自俭的功臣。
从诸葛亮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辅命大臣处境的尴尬。比如。霍光这样的辅命大臣没有处理好和皇帝的关系。没有注意防范、教育霍氏子弟。结果遭致家族被诛灭。
古代社会。像诸葛亮这样大权在握的丞相。最后能够得到善终。子孙后代也能得到善终的例子不是太多。能够得到善终。也算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公无私”、“清廉”。最好的回报。
其他观点:
刘禅对诸葛亮是非常尊敬、信任和配合的。而且是旗帜鲜明的绝对维护他。至于抄家一说。史无记载。它是史料误读。也有可能是谗言或间谍造谣。但这不能反映刘禅和诸葛亮的整体关系。这从大量的史料就可以看出来。
一、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1、刘备讨伐东吴夷陵兵败
他亲率军队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兵败。四位军师两死两降。一大批久经征战的老将或病死或阵亡。4万精锐损失殆尽。蜀国元气大伤。血本无归。
2、刘备白帝城托孤
公元223年6月。刘备病危。托孤诸葛亮。他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代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另外。“你也不必担心幼主。他生性仁厚。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仁慈的君主。”
《三国志》记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君臣肝胆相照。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流传千古。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做人原则。
《三国志》记载刘备让刘禅兄弟拜诸葛亮为父:“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刘备敕刘禅遗诏》:“---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记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 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3、诸葛亮面临的形势
刘备死后。诸葛亮面临的形势正如他在《出师表》所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诸葛亮国逢危难辅佐刘禅
1、诸葛亮精心辅佐刘禅
失去荆州。关羽被害。刘备兵败身死。打乱了诸葛亮的分兵两路进攻中原的隆中战略思想。也使诸葛亮心中的梦受到了严重的挫败。诸葛亮强忍悲痛。辅佐刘禅继位。自己以丞相兼益州牧。全面担起治理蜀国的重担。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他“西和诸戎。南扶夷越”。亲自率军平南中。攻心为上。兵战为下。用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感动少数民族。收降孟获。平定南中。
他对外坚持既定外交战略。派人修复孙刘联盟。《三国志·邓芝传》记载:“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乃遣芝修好于权。”
短短五年时间。诸葛亮大力发展农业。发现经济。发展军事。注重教育。赏罚分明。内平南中。外恢复孙刘联盟。精心辅佐幼主。事必躬亲。从不懈怠。兢兢业业。使蜀汉国力日益壮大。
2、诸葛亮继志北伐
为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为落实《隆中对》战略决策。公元228年到234年间。诸葛亮率领数万五次铁血北伐曹魏。但屡败屡战。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不得不说刘备和他的跟随者、继承者。都是坚定的贯彻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言纲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和三顾茅庐定下的国策《隆中对》。
诸葛亮立志做一个匡扶明主。济世安民、定国安邦立不世功勋的人!一生辅佐刘备十七年。辅佐刘禅十一年。前后共28年。感恩知遇。“士为知己者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死还上表报告自己的财产。直至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他的谋略与忠诚。留名千古。令人折服敬仰!
《诸葛亮传》“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刘禅继位后的作为
1、诸葛亮死前刘禅的作为
刘备白帝托孤。将蜀国的最高管理大权交托予诸葛亮。给刘禅的定位也就是一起和相父共事。学习而已。刘禅继位后。坚定不移地按照刘备的训示执行。全力支持相父诸葛亮执政。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可以看出。早在刘备称帝之前诸葛亮就总揽政务了。每次刘备外征。诸葛亮就是坐镇城都。为刘备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刘禅继位后一如既往。按照父亲的做法执行。而且为诸葛亮行使职权创造便利条件。
《魏略》记载。刘禅即位后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和器重。早就已经主动全权赋权诸葛亮总揽政务的权力。刘禅也就是继承父训全力配合。支持诸葛亮执政。
2、诸葛亮死后刘禅的作为
(1)为相父治丧、立祀。
《华阳国志》“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三国志·诸葛亮传》“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2)旗帜鲜明维护诸葛亮的地位
司马懿北伐时。押粮官苟安因好酒而误了送粮的期限。被诸葛亮责罚。接着投奔了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到刘禅身边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有怨恨刘禅的意思。想自己称帝。刘禅信以为真。下诏召回诸葛亮。诸葛亮无奈班师。错失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刘禅是非非常分明。他也曾因误听信谗言。中了曹魏的离间计。害得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他非常懊恼和后悔。也坚定的总结和吸取了教训。所以在攻击倒算相父的问题上。他是旗帜鲜明的绝对维护诸葛亮。也对外来奸计格外提防。所以。有人说诸葛亮贪墨。他就用事实给予强有力的回击。
《三国志·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及卒。如其所言。”实际上就是对有人馋害诸葛亮的事实回击。就是对相父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忠心耿耿、赏罚分明。致力于兴复汉室。为蜀汉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品行的坚信。而不是所谓的“抄了诸葛亮的家。”
(3)维护诸葛亮的既定政策
用人方面。一切按照相父的嘱咐办理。
《三国志·蒋琬传》“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4)恩待诸葛亮后人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17岁时。刘禅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他。并累升他的官职。最后都把大权相托。
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
综上所述:在诸葛亮生前刘禅只做礼仪性事务。全力配合和支持诸葛亮治理蜀国;诸葛亮死后更能遵照他的遗训。重用他培养指定的接班人蒋婉、费袆和姜维并且继续北伐。在位30多年。刘禅始终继承父辈的理想。尽自己能力去支持和实现它。怎奈个人能力和实力真不足以支撑这个丰满的理想。但刘禅是非常有人情味的好人。他和诸葛亮的帝相情谊整体看是全始全终的。
这个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用其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只有史实正确、详实。才有可能史论结合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历史正名。还其尊严。
图片来自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005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备,蜀汉,丞相,诸葛,武乡,益州,衣食,死后,大权,的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看了某些回答。答主心里真是有无数句“XXX”。硬生生憋了回来。谁告诉你们。刘禅抄了诸葛亮的家?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