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盛时期的乾隆时代,为何不向俄罗斯用兵,收复西伯利亚?
原创

全盛时期的乾隆时代,为何不向俄罗斯用兵,收复西伯利亚?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因为乾隆时期与沙俄争夺的窗口已经非常狭窄。双方争夺的范围已经非常有限。

清朝和沙俄的交锋。共分为三个阶段:

1、东线——康熙时期

1689年。经过清俄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取得的对俄战争的胜利。将沙俄势力从黑龙江流域彻底逐出。确定了清朝对外兴安岭地区的宗主权。这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打下了基础。

谈判初期。清朝代表索额图主张以勒拿河作为中俄的界河。结果被传教士透露底线。最后清朝只能以外兴安岭作为界山。

2、中线——雍正时期

东线的南侵被遏制后。沙俄将主要精力放在中线的贝加尔湖地区。这里是漠北蒙古土谢图部的游牧区域。被沙俄侵占。土谢图部的南边。是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区域。也就是外蒙古。

此时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也在不断东侵。首领噶尔丹一心想要攻占北京。恢复大元帝国。因此喀尔喀蒙古形势越来越危急。

在沙俄和噶尔丹的围困下。最终喀尔喀蒙古决定投靠清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史称多伦会盟。正式将喀尔喀蒙古纳入清朝的统治版图。

1727年。清朝和沙俄在北京签订《恰克图条约》。对中俄中段边界做出了明确规定。条约规定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的边界走向。作为中俄中段两国边界。

很多人说条约将贝加尔湖以南十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割让沙俄。但实际上这片土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经被沙俄侵占。

3、西线——乾隆时期

1757年。准噶尔汗国内部爆发大规模天花。清朝趁机出兵。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

早在康熙年间。沙俄就在背后鼓动准噶尔进攻清朝。康熙两次击败噶尔丹且收复了被准噶尔入侵的西藏。雍正时期年羹尧又收复了青海。乾隆时期只剩下新疆以及中亚地区被准噶尔占据。

而消灭准噶尔后。清朝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稳固了在新疆的统治。乾隆皇帝志得意满。将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

新疆。以及新疆以西的中亚地区。是中俄争夺的最后战场。

此时的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是越往西。清朝的控制能力就越弱。而相应的。越往西就越靠近他们的统治核心。因此沙俄的控制力就越强。

所以在没有了东段和中段争夺的可能后。远在北京3000公里外的新疆。就更没有能力对沙俄发起绝地反击了。

事实上。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继承准噶尔的土地。已经是清朝在西线取得的巨大胜利。换句话说。清朝能守住新疆地区。已经很不错。如果强行北上和已经侵占和经营西伯利亚达200年之久的沙俄进行争夺。清朝的胜算实在不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观点:

简单来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难度。一个是不想。

清朝跟俄罗斯对领土都是有极大欲望的。清朝从后金到入主中原再到拿下新疆。领土扩大何止数倍。但北上西伯利亚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气候。

沙俄大部分地区跟西伯利亚是处于同一纬度的。自西向东发展气候是渐变。西伯利亚的植被和气候跟沙俄境内是相似的。最多是同纬度下冷了点而已。而从清朝自南向北发展。气候是突变。直接从温带入寒带。而且这个寒带对清朝吸引力有限。

时至今日。西伯利亚仍然不是俄罗斯的人口聚集区。地广人稀是这里的标配。当然此地蕴含的丰富资源是俄罗斯的命门。只不过这些资源。在清朝时期没什么用。

清朝虽是渔猎民族入主中原。但清朝也是典型的农耕国家。西伯利亚那些森林寒原拿来干什么?种地种不了。放牧放不了。拿来换兽皮?这片人烟荒芜、气候寒冷、没有牧草的土地对清朝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是清朝对西伯利亚并无多少兴趣。第一是农耕文明条件下。西伯利亚没有多少农业生产潜力。在清朝人眼中实际价值很低。

第二是清朝北上攻占高纬度的苦寒之地。所获收益连驻军都无法满足。只能从中原运粮。等于空耗国力。占领性价比极低。原本西伯利亚只是一些散居的土著和游牧部落。清朝通过朝贡体系跟他们交易就能得到所需皮毛这些当地唯一的特产。没必要征服。而沙俄进入西伯利亚后。更增加了清朝征服的成本。可就算花大力气拿下来。所获得的也只是动物皮毛之类的。对清朝非常不划算。

第三是统治基础的稳固。清朝统治核心是满蒙联合。清朝皇帝同时也是蒙古大汗。清朝大力笼络蒙古各部。给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大量的物资补贴。借助它们的游牧武力。制衡中原的庞大汉族势力。但蒙古毕竟不是满族。如果有机会。再出一个噶尔丹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清朝对蒙古是既倚重又压制。要防止蒙古坐大后反噬自身。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更乐意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挫败沙俄南侵东亚的图谋后。更愿意与沙俄媾和。以放弃进攻西伯利亚为代价。换取北方边境的长久安宁。

所以1689年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和沙俄在尼布楚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东部边境。1727年。清朝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中段边界。

乾隆延续了父祖的政策。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并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彻底稳固了在新疆的统治。但新疆离北京超过3000公里。再往西进入中亚。清朝的影响力并不比沙俄强。沙俄也没进攻新疆。西段边境自然而然。

其他观点:

清朝统治者对西伯利亚不感兴趣。也没有占领过西伯利亚。19世纪中叶库页岛被日俄偷偷瓜分了清政府都不知道。连自己的领土都不管。还管你西伯利亚?再说西伯利亚那么冷的地方你让八旗子弟去驻守。这算是戍边?还是发配啊!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古代人的世界观和现代人完全不同。今天的世界各国都是寸土必争。而在古代有些土地是白送都不要的。

在清代以前。中国汉族王朝的领土主要就是在关内。关外除了辽东地区。一般没有什么汉人居住。因为汉族是个农耕民族。而关外的土地不适宜耕种。虽然东北地区的土壤非常肥沃。但以古代的生产力而言是很难开发的。

东北的气候非常寒冷。冬季天寒地冻。汉人是很难适应那里的生活。要知道古代是没有集体供暖的!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让人怎么过冬?南方没有暖气冻不死人。但东北没有暖气绝对能给你冻成冰棍。而且古代也没有羽绒服。老百姓能有个棉衣就不错了。到了冬天难道冬眠吗?

由于没有汉人去居住。古代汉人王朝在开疆拓土的时候就只能派兵驻守。而守军的所需要的给养大部分必须从中原运过去。这给中央政府造成了极大的财政压力。

为了减少财政负担。从汉代开始。在西域驻守的汉军就开始屯田。自己养活自己。军人平时除了训练外还要亲自下地种粮食。这样可以节约一大笔的粮食运输费用。

但即便如此。一旦边疆要塞被敌人攻破就很难再恢复了。因为边疆除了少数军人外根本没有老百姓。没有人是看不住土地的。也建立不了长久的统治。

清代的版图在历史上是仅次于元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满族人的扩张性还是比较强的。而且清代皇权极为强大。仗打不打完全由皇帝自己说了算。可谓是只手遮天。若是在明代、宋代。只要是花钱的活动大臣们一般都不支持参加。尤其那些没有收益的劳师远征。朝臣们就更不同意了。

当然清代辽阔的版图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地通过对外战争慢慢获取的。到1760年清军消灭了盘踞西北百年之久的准噶尔汗国。领土面积进入全盛时期。

但是即便是全盛时期也并不代表着清军可以击败沙俄。在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的同时。沙俄也趁机占领了准噶尔汗国北部地区。与清军共同瓜分了准噶尔。这时的沙俄同样也是处于上升期。武力值是绝对不逊于清军的。而且清朝也没有向西伯利亚扩张的欲望。原因如上文所说。这些土地对清朝没有价值。起码在清朝统治者眼里占领这些土地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发配犯人也不至于去这么远的地方。有新疆和黑龙江就够了。

而且不要说是西伯利亚。就连东北地区的库页岛。清廷也不是很在乎。

根据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领土。其中库页岛也包含在内。但是清政府从来没有在岛上派驻过守军。对于该岛的监控也不是很严密。

到18世纪末期俄国人和日本人分别从北部和南部登陆库页岛。并在岛上建立货栈、教堂、监狱等管理机构。而清廷对此竟然一无所知。到19世纪初。俄国与日本已在库页岛多次爆发武装冲突。清廷对此仍旧是毫不知情。

1855年俄国与日本签订《日俄和亲通好条约》。该条约规定日俄两国互相承认对方在库页岛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瓜分了库页岛。但是此时库页岛在法律上仍旧是清朝领土。直到5年后的1860年清廷才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将该岛割让给沙俄。由此可见清廷对库页岛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地控制。甚至一点都不重视。

对于自己的领土尚且如此。至于西伯利亚。清政府就更不在乎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2:37

    沙俄,清朝,西伯利亚,准噶尔,蒙古,库页岛,新疆,条约,尼布楚,噶尔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2:37

    没想到大家都对全盛时期的乾隆时代,为何不向俄罗斯用兵,收复西伯利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2:37

    因为乾隆时期与沙俄争夺的窗口已经非常狭窄。双方争夺的范围已经非常有限。清朝和沙俄的交锋。共分为三个阶段:1、东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