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名字后来怎么不避讳了?
原创

清朝皇帝的名字后来怎么不避讳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你好。我是左担道。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帮关注哦。

避讳是历史上中原文化的一种:对尊长、君主直呼其名。意味着是对长辈。君主的不尊重。

中原文化在某一方面讲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璀璨的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而且也影响着世界。其体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之所以谈了这么多。看似与名字避讳不相关。但实际上。名字避讳实际上是清朝文化。从无到接受到拒绝改变的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清朝后期。西方文化已经渗入。而且在西方的洋枪火炮中。丧失了威严。那时候的人。或多或少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得相对开明了起来。也就演变了后来的新旧文化的相争。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您满意。满意帮点赞哦!谢谢

其他观点:

清朝的皇帝都是需要避名讳的。而光绪和道光都是皇帝的年号。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是清德宗和清宣宗。而庙号和年号这些是不需要避讳的。只有名字是需要避讳的。

避名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顺、天命、天聪。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

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时。“努尔哈赤”可分着写不避讳;“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也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不过有所变化。在官书中出现以上人名。需要盖黄签。但不用改字。

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

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皆需要避讳。假如考进士科的人不避讳就影响其考试前程。玄烨二字皆不可直书。

雍正也一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

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正”。就是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正”两个字。还有“正”字呢?“胤?”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正”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针对普通士庶百姓而言的。

对于官员。要求还要更深一层。比较出名的“科场案”。就是因为触及皇帝名讳。而被雍正皇帝下令革职查办。当时某省学政出了个题目叫做“维民所止”。结果被人诬告为谋反。致使主考官失官坐死。这个“维”被人称作雍正的“雍”字去头。这一下招致雍正帝震怒。认为僚属藐视皇权。因此严令申斥。可见。当时皇帝对名讳多么重视。

针对皇亲则有另一套举措。比如皇兄弟。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雍正时候做一个特别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成“允”字使用。这样就达到避讳的目的。这是雍正朝。

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以前有个书院叫“弘达学院”。发达的“达”。它就没这个点。当时看到并不明白。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那时侯很小。后来大了就明白了。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


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而后改写。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永、绵、奕、载”。“奕?”。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字。“?”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某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

皇帝的名讳在当时来说造成很多的不便。当时有人因为疏忽了。忘了避讳。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职。考试的落第。甚至有论斩之罪。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也有好处。你譬如说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聪、顺治都不避讳。第一次出现避讳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现避讳“玄”字。

某学术著作中出现了“玄”字多处。被认为是清朝时期。那么判定这本书不会迟于康熙年间出版。上限是康熙年间。下限不会低于光绪、宣统。因为这些帝王讳名在清朝整个后继之君之中均需要避讳。

另外对历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说皇宫的后门。明朝叫做“玄武门”。“玄”字和康熙玄烨的“玄”犯了避讳。所以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是康熙年间的事情。道光皇帝名字叫绵宁。这个“宁”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讳了。所以道光朝改“广宁门”为“广安门”。那就可以断定“广宁门”改“广安门”。时间应当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讳。对研究历史、对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视剧当中这些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名字不能混用。

其他观点: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属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着身价倍增。用今天的话说成了“吉祥物”。换句话说皇上喜欢什么。那东西一定能身价百倍。就象成语“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一样。

宋徽宗出生那年。按生肖属狗。当了皇帝后。有一年。一个叫范致虚的人借此来拍马屁。说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京城就不应再有有以杀狗为业的行当。这宋徽宗还真的就为此下令禁止杀狗。这还不算什么。更离奇的就得说是明武宗朱厚照了。这朱厚照。因为自己个儿姓朱。又属猪。据说有一年竟然下令全国百姓禁止养猪。

说起来。这倒不是皇帝要怎样。因为古代官员百姓要对皇帝名字里有的字要有所避讳。

秦汉以后。避讳非常严格。有的还写进了法律。吕后名雉。凡遇到“雉”字。就用“野鸡”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便把“恒山”改成“常山”;汉武帝叫刘彻。当时有个名士叫蒯彻。就得改叫“蒯通”;汉光帝名叫刘秀。把“秀才”一词改叫“茂才”;汉明帝叫刘庄。甚至把《庄子》改为《严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够。媾。购。遘等五十多个字。在清朝。康熙皇帝就把与他共字的所有文献全部改掉。雍正一上台便命令他的兄弟把他们同名的“胤”改掉。而乾隆上台却并没有要求他的兄弟改名。

历史记载。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避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

说起避讳的规矩这么几种:

这一是对皇帝。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一个是对上级辈。下属要讳长官本人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有句成语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这句成语。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还有唐代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终身失去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

下面说说有关避讳的技术性问题。按史料上说也有这么几种:

“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词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从宋代开始都要避丘字。写时往往要省去一笔。有的写作□或空格不写。

“改字音”: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赢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还有几种方法就是。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

看着上面这些“名讳”、“避讳”就头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2:48

    避讳,乾隆,皇帝,雍正,康熙,道光,这是,名字叫,名字,这一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2:48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皇帝的名字后来怎么不避讳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2:48

    你好。我是左担道。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帮关注哦。避讳是历史上中原文化的一种:对尊长、君主直呼其名。意味着是对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