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比南方更适合建都?为何我国古代多将都城选在北方而非南方?
原创

古代北方比南方更适合建都?为何我国古代多将都城选在北方而非南方?

好文

热门回答: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来说。确实北方更适合在南方建都。建都主要考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中华文明首先兴起于黄河流域。北方经济、文化早期优于南方;中国两千年的压力一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从军事防御方面。也应优先考虑北方;南方各地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中国大统一王朝的建都迁移路线从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方割据政权割据政权的建都地点主要有三处:成都、荆州、南京。下图红圈部分是古代建都主要城市。其中优劣听我一一道来:

一、秦代以前建都原则:秦代以前的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的王国。每个诸侯国的国都都建在自己部落的发源地或核心区域。他们的统治由核心区域想往外辐射并逐渐减弱。分为直接统治区、诸侯统治区、安抚、教化区。在向外就是蛮夷之地。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当时的长江以南地区就被称为蛮荒之地。春秋时期的楚国尚被称为蛮荒之地。直到西晋灭亡后。五胡乱华。汉族遭遇第一次大屠杀时。北方的人民大量逃亡南方。才促进了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唐代之后渐渐的南方的经济才逐渐超过北方。

二、秦代以后大一统王朝建都原则:古代建都主要考虑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政治自不必说。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分分钟被游牧民族秒杀。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家迟早会被拖垮。因此古代都城的选择必须兼顾这两方面因素。并且军事优先。因此西安成了中国古代建都第一站。

汉代战略大师张良曾经对建都关中(西安)有过一番精彩的论断:“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翻译成白话文:“关中左边有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右边有陇山、蜀山。地势险要;关中肥沃的土地肥沃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两郡(雄厚的经济基础)。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富产马匹。可以培养强大的骑兵)。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地理险要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帝国抵抗侵略;再者。马匹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骑兵的素质。古代骑兵部队相当于现代的坦克机械化部队。战国时期赵国地处山西北部苦寒地带。但正是因为紧靠养马之地。才培养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跻身战国强国之列;汉代、唐代均因占据了宁夏地区的优秀养马场。才培养了优秀的骑兵部队。才可以横扫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创造万里疆域;成吉思汗更是依靠强大的骑兵部队。横扫欧亚大陆。所以西安受历朝历代青睐。秦、西汉、晋、隋、唐等前后有13个朝代建都西安。可以说是中国第一古都。不过西安确实有点偏西。所以一般洛阳会被选为副都城来加强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控制。或者在不能建都西安的情况下建都洛阳。

随着经济、文化东移。开封变成建都的又一选择。唐代以后。西安自此退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因为一方面西安代表了周、秦、汉、唐极盛时期的首脑。每次朝代更替。必历经战乱。残破。尤其唐朝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成了叛军、少数民族和唐代中央的拉锯战场。彻底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二来西安长期做为都城。在唐代时更是承载了百万人的生计。在当时以木材为主要燃料的时代。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极大地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经济基础彻底被破坏。彻底失去了建都的资格。由此可见生态保护是古往今来的大事啊!。开封做为都城的中间站。有它的经济、文化优势。但却缺乏天然地理屏障。加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所以导致北宋一直处于挨打的阴影中。先是宋真宗时被辽国打到河南濮阳附近。开封和濮阳仅有100多公里。骑兵一天的路程。导致北宋和辽国被迫签订了澶渊之盟;后是宋徽宗和宋徽宗被金国掳走。北宋灭亡。连给各地军队勤王的机会都不给。因此只有经济和军事相互支持的国都才是一个理想的国都。开封很快被淘汰。

国都的最后一站:北京。北京作为都城。与女真、蒙古的崛起有着直接的关系。北京作为金、元、明、清的国都。更多承担了政治和军事的作用。元朝定都北京可兼顾蒙古本部和中原;明朝最初建都南京。是因为朱元璋起家于江浙一带。反元战火从南方打起。北方作为元朝的核心统治地带。最后被攻克。所以朱元璋选择了南方最有龙虎之气的南京作为都城。但是蒙古几乎是明朝终其一生的噩梦。所以朱棣不得以迁都北京。并有了“天子死国门”的说法。这也是是明代为了防范蒙古不得以的办法。最后清代建都北京同样也是为了兼顾东北老家、蒙古诸部和中原。

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军事斗争除了内乱。就是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所以从军事防御角度来讲。建都北方则更利于集中全国力量防止游牧民族入侵。以古代的组织、物资运输效率。如果建都南方。对付游牧民族则显得鞭长莫及。

三、南方割据政权的建都情况。成都、荆州、南京作为南方建都的主要地点。则代表了长江上、中,下游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虽然沿江顺流而下容易攻占下游地区。但同时山地、湖泊众多。不利于军队机动。同样存在前进容易。撤退难的缺点。古代古代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时一般采用顺流而下和南渡长江合击的战略。同时因为古代机动力量全靠马匹。南方不产马。所以军事量相对较弱。因此南方相比较北方而言。防守有余。进取不足。

从各个地区和城市的优缺点综合比较。本人认为古代北方确实更适合建都。

其他观点:

准确的说。中国都城主要在中原、黄河流域。而不是北方。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在安史之乱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高于南方。建立都城的地方自然要考虑人口分布的因素。而且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都是兴起于北方(只有明朝是特例)。

从西周一直到唐朝。北方的都城一般都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变换。当五胡十六国时代到来时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南京逐渐成为南方国家的首都。到安史之乱爆发时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之后兴起的王朝例如:辽。金。元。清。都将首都定在北方。具体原因是北方人畏暑喜寒。才将首都定在北方。

明朝兴起于南方。但是靖难之役后朱棣考虑到北方边境问题时。又将首都迁到北京。

中国政治中心北移。经济中心南移就这样形成了。

其他观点:

之所以大一统王朝都把都城选在北方。甚至如朱棣等费尽周折把都城从南京迁移到北京。这其中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考虑的。

那么。影响国家都城选择的因素。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一、偏安不足取。安全价更高

遍观中国历史。在中原王朝统治阶段。国家的主要威胁来绝大多数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从这点上。我们看上去似乎南部更安全。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而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想把长江黄河作为天然屏障。抵御外来入侵。无异于痴人说梦。汉族起源在黄河流域 。在国家建设上。如果整体迁移到南方。面对咄咄逼人的北方游牧势力。就会失去国家大半国土。这是任何一个统治者不能容忍的。

那么要想保住黄河流域。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北移。否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难以有效应对北方战事。换一句话说。要保住中原王朝。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肃-山西-燕京-山海关长城一线。

二、开疆拓土时。唯北马平川

历朝历代离不开开疆拓土。图谋发展壮大。众所周知。中国南方水网密布。水运虽然便利。但是陆路反而不方便。古代交通更多的是依赖陆运。更为重要的是南方开发较晚。交通不如北方便利。比如蜀中、山西等地虽也各有优势。但光从交通问题上来考量。就不适合定都。

另一方面来讲。作为都城都不能离水太远。既要保证漕运和大量人口的用水、灌溉。但更重要的是要防水患。南方城市濒临长江黄河。都是水患的高发地带。宋都开封就是由于水患严重。宋朝以后再有没有作为都城的荣耀了。

汉族文化发源黄河流域。根在长江以北。中华文明的普及过程。基本上是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到岭南流域的扩散过程。作为都城。自然需要放在文化最昌明的地区。所以就是北方为主。

朱元璋因为发迹于南方。对自己有着强大的自信。因为儿子朱棣为之镇守北方。所以他定都南京。但朱棣接过皇位后。深知北方的凶险。更喜欢北方的文化。所以为了江山永固。迁都北京。这也就是大家有史以来称道的所谓“天子守国门”罢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几度无言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2:39

    都城,黄河流域,关中,西安,王朝,北京,中国,经济,游牧民族,古代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2:39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北方比南方更适合建都?为何我国古代多将都城选在北方而非南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2:39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来说。确实北方更适合在南方建都。建都主要考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