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
原创

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约过了一刻钟后。老者精力涣散。再也不能坚持。最后一次紧握者年轻人的手。竭尽全力向他说出了最后一句嘱咐:

“孙儿牢记!我宁藩的这些屈辱。后世子孙千万千万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在心。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讨回公道。报仇雪恨。否则我死不瞑目!”

话音刚落。老者便气衰而倒。溘然长逝了。年轻人一边大声哭喊着“王祖”。一边跪地叩首。悲恸不已。殿外侍从女婢们也慌忙鱼贯而入。开始处理后事。整个王府也随着老者的去世而立即换上了举哀典仪。一片肃穆之色。

这个刚刚去世的老者。就是移藩南昌已经四十五年的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他死前嘱咐的年轻人是他的嫡长孙、宁世孙朱奠培。为什么即将离世的宁王朱权要屏退外人。拉着孙子的手细细叮嘱。说出“报仇雪恨、否则死不瞑目”的话?这件事。就要从五十年前的那场“靖难之役”说起了。

大宁卫东连辽镇。西接宣府。是大明北方防御线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也是明军出塞的必经之地。位置特别重要。所以太祖特别重视此地的驻守力量。给就藩大宁的朱权在额定的王府三护卫之外再赐予统辖节制地方卫所的权力。整个宁藩所统辖的兵力最后竟达到了“甲士八万、兵车六千”的规模。此外。宁王还可以管辖依附于大明的蒙古兀良哈三卫数万骑兵。如此雄厚的兵力。使得宁藩成为大明沿边九大塞王中第一强藩。即使如燕王朱棣、肃王朱楧这两位统兵数万、实力在各攘塞藩王中名列前茅的亲王。加起来也比不过宁王朱权的护卫军力。就藩后。朱权多次联合诸王或者单独出征漠北。讨伐北元。宁藩护卫大军在历次出塞中悍勇能战。屡建功勋。号称天下第一强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七十一岁的太祖在京师驾崩。因皇太子朱标早逝。所以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即建文帝。之后。建文帝听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议。发动针对诸叔的“削藩策”。其中边地塞王是重点对象。而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更加是朝廷欲除之而后快的首要目标。但由于燕王朱棣年纪最长、地位也最高。所以建文朝廷的第一要务是铲除燕王。一时还来不及对宁王动手。但如果“削藩”顺利地话。朝廷的刀子早晚会落在朱权的头上。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在建文朝廷连削周、齐、代、湘、岷五王、并将矛头指向了最重要的目标:朱权的四哥朱棣的时候。燕王朱棣在忍无可忍之下为了死中求活。主动举兵向朝廷发难。发起“靖难之役”。展开了武装反抗建文帝的军事行动。

此后燕军迅速占据北平、永平附近。并先后击败南军耿炳文、李景隆所率领的数十万大军。攻克真定府。但建文朝廷占据正统。兵力物资资源源不断。在长期对峙中。燕军逐渐显露出后劲不足、军力短缺的劣势。情况极为不利。

在情势危急之下。朱棣想到了在大宁卫藩地作壁上观的十七弟宁王朱权。以及他麾下庞大的护卫军队。如果能借机收编这支实力强劲的军队。那么燕军将如虎添翼、实力大涨。反过来如果朱权遵从朝廷命令出兵攻打北平。那么燕军方面将凶多吉少。于是朱棣力排众议。冒险率领少数护卫出北平城。抄小路直奔大宁卫。准备采取措施将宁藩拉到自己一方来。

抵达大宁后。朱棣表明身份。要求面见十七弟。朱权闻报四哥来请见。不敢怠慢。命开门接纳燕王。兄弟俩见面后。朱棣紧紧握住朱权的手。放声大哭。慌称自己起兵反抗朝廷。但是出师不利已经途穷。所以前来向十七弟求情。请代为上奏朝廷。向皇帝侄子请罪。以获得朝廷的宽宥。

朱权不知道燕王使诈。同时他也内心也不想朱棣落败。那样的话朝廷击败燕藩后必然即刻对实力最强的宁藩下手。那么自己接下来就被动了。所以考虑再三后。朱权决定接纳朱棣。

朱权以兄弟之情诚恳相待朱棣。没有防备。但燕军精税则在朱棣事先安排下已偷偷来到大宁郊外埋伏。朱棣又在暗中交往驻扎在大宁卫的蒙古兀良哈三卫。并以重金贿赂其首领。取得了他们暗中归附的承诺。

几天后。安排妥当的朱棣按原计划向朱权告辞。称将离开大宁返回北平。不知有埋伏的朱权亲自送把四哥送到郊外。准备为其饯行。此时早就预先设伏的燕军突然出现。朱权错愕茫然中稀里糊涂被朱棣拉着手前行。同时燕军在四周簇拥“保卫”。半请半押地裹挟着朱权就奔向北平方向而去。

随后大宁城内的兀良哈三卫趁机发动。击溃驻守将领。控制了大宁城。留在城中的宁王妃妾及世子等眷属也均被“请”到北平。燕军随后完全控制了群龙无首的宁藩军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长驱南下。渡过长江攻克京师。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终于成功。在拜谒了太祖的孝陵后。朱棣登基即位。成为大第三代明皇帝——明太宗(成祖)。

成祖登基后。面对宁王时再也不提当初的“平分天下”之事。而朱权也很有自知之明。一样选择性地遗忘了这件事。但是天下可以不分。自己“参股靖难”后应得的待遇。朱权心想那总还是要争取一下吧。

于是朱权向成祖正式提出:宁藩封国大宁卫孤悬塞外。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实在不是个好藩地。请求皇上四哥能够体谅一下弟弟。把宁藩內迁。最好是迁到苏州。也让自己后半生能够享享福。朱权心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富庶的苏州府比苦寒贫瘠的大宁卫强多了。要是能移藩苏州。自己当年被四哥绑票、在裹挟之下参与“靖难”(其实就是造反)之事也算是扯平了。

但成祖却不想把赋税重地苏州轻易封给朱权。于是回答说:“苏州为畿内。不宜建藩(苏州位于南直隶内。属于京师左近。确实不好封藩)。”

朱权一时抓瞎。而成祖的理由又冠冕堂皇。不好反驳。于是朱权退而求其次。改请赐钱塘(杭州)为封地。心想钱塘在浙江。又不是畿内。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没想到成祖又驳回了他的请求:

“钱塘在吴。父皇(指太祖)曾称吴王。洪武时五弟封吴王(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封吴王。后改周王)。父皇终觉不妥。所以改封开封。建文不尊祖制。封其弟于吴(建文帝封三弟朱允熥为吴王)。也不得始终。所以不要提了。建宁、荆州、重庆、南昌都是好地方。弟弟你自己选一个即可。”

朱权得到成祖的诏令后。怄得要死。又悔恨交加。大呼上当。但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成祖的建议。最后选定了江西南昌府作为宁藩新的藩地。永乐元年(1403年)。朱权正式移藩南昌。

就国南昌后。朱权心里知道成祖猜忌自己。于是收起当年的勇武。开始醉心于琴棋书画。以韬光养晦。永乐初年的南昌远没有日后成化弘治年间的繁华。物质并不丰沛。人烟也不稠密。但朱权也不予多计较。他平日里不出府门。只在筑好的精庐内弹琴、绘画、研习书法。在成祖在位的二十二年里。朱权一直小心翼翼地守在南昌、谨慎寡言。所以没有遭祸。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北征归来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即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已经低调了二十多年的朱权心想可以争取一下了。于是上书仁宗说南昌原不是自己的封地。请求移藩。仁宗回信说:“南昌。是皇考文皇帝亲封予叔父。已二十年矣。何言非藩也?”婉拒了朱权的请求。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不到一年的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承袭皇位。即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朱权又想显现一下存在。卖一卖老资格。于是在宣德三年(1428年)、四年(1429年)接连上疏。请宣宗赐予南昌附近民田。又建议宗室不应确定品级。宣宗本来和这个叔祖就没什么感情。看不惯他倚老卖老。于是毫不客气地下诏申饬:

“亲藩赐田。祖宗有定制。不可随意增减。宗室品级乃高皇帝(朱元璋)亲制。朕不敢有违。叔祖为高皇帝子。应为宗室表率。持正严谨。不可妄言祖制!”给这个叔祖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朱权几番受挫之下。才明白无论是侄子还是侄孙。都不是自己能够凭借长辈身份所能影响和随意指手画脚的。只得讪讪上疏向宣宗告罪。从此后再也不轻易上奏朝廷求取利益。只是在南昌与当地文士往来。探讨诗词。并自号月瞿仙。以一个与世无争的温文老者形象示人。其中是非曲折。不为外人道也。

在宁藩始祖朱权的临终授命下。自朱奠培起。历代宁王在先王的教诲下。深怀祖宗遗训。无时不以“讨还公道”为诉求。时刻准备着抓住机会发起对帝系的反击。一雪祖宗当年被羞辱、贬斥之耻。

朱权去世后。被在位的侄曾孙、英宗皇帝朱祁镇追谥为“宁献王”。“献”字在谥号里的含义是“识相知趣”的意思。此后宁藩经历了宁靖王朱奠培(朱权之孙、朱权之子宁世子朱盘烒早亡未及继位。儿子朱奠培继位后被朝廷追封为宁惠王)、宁康王朱觐钧(朱权曾孙)两代。在朱权去世五十年之后。弘治十年(1497年)。宁藩传到了朱权玄孙、朱觐钧之子朱宸濠的手中。

自朱权移藩南昌。至朱宸濠承袭王爵。宁藩宗人在南昌繁衍生息、瓜绵椒生。历时近百年。分出了若干支系。除了大宗亲王一系。其余郡王分别是:

宁献王朱权之下:次子临川康僖王朱盘烨。三子宜春安简王朱盘烑、四子新昌安僖王朱盘炷、五子信丰悼惠王朱盘㷬。

其中临川王朱盘烨在天顺五年(1461年)犯事被废。子孙不得袭爵。新昌王朱盘炷、信丰王朱盘㷬死后无子承嗣。国除。宁献王位下。只有宜春王朱盘烑有后嗣继位。

宁惠王朱盘烒(宁世子)之下:次子瑞昌恭僖王朱奠单(土旁)、三子乐安昭定王朱奠垒、四子石城恭靖王朱奠堵、五子弋阳荣庄王朱奠壏。

其中石城王传到第三代时。于弘治十二年(1499年)被革爵。后来虽然复封。但是石城大宗没有子嗣。第三代石城王去世后藩国除封。其余石城支系宗人有存。其余诸王则有后嗣继位。

宁康王朱奠培之下:三子钟陵恭懿王朱觐锥、四子建安简定王朱觐东(金旁)。

另外。宁康王长子朱觐钧在未承袭宁王爵位前。被封为上高王。后来朱觐钧的独子朱宸濠在没有继承王爵前。也是先承袭了上高王。不过父子俩在继承宁藩。成为大宗之后。都自动去除上高王封号。这算是一个特殊的宁藩郡王。

合计宁藩位下诸郡王。共有: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乐安、石城、弋阳、钟陵、建安等十国。另上高一国。其中新昌、信丰两王无子除国;临川、钟陵两王犯事被废、子孙不得袭;上高王承袭宁藩不再复封;石城王大宗无子去世后其余支系宗人不得袭封。宁藩支系只有宜春、瑞昌、乐安、弋阳、建安五王保有王爵传承。但是石城王、临川王、钟陵王依旧有支系宗人存在。所以宁藩除大宗以外。一共是八支支系。

朱宸濠在弘治十年(1497年)承袭宁藩成为第五代、第四任宁王后。牢记祖宗们的教诲。悄悄积蓄力量。一步步恢复宁藩的实力。而历代宁王们忍耐百年之久。一直韬光养晦、恭顺低调。朝廷对于宁藩也逐渐消除戒心。平常视之。在这种情况下。朱宸濠得以扩张势力。收买死士。以谋划将来更大的企图。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孝宗驾崩。十五岁的武宗朱厚照即位。武宗忱于玩乐而疏于理政。并宠幸刘瑾为首的内宦集团。导致大明朝政开始紊乱荒怠。朱宸濠趁机贿赂当权大太监及文臣。将永乐年间被朝廷收走的宁藩三护卫恢复。更增长了自身实力。

除此之外。朱宸濠在南昌藩地依仗权力强夺地方田产。又窝藏盗贼。暗中劫掠来往商贾。积蓄了大量的钱粮兵器。同时。他拉拢了致仕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王纶等一批怀有野心的官员士绅。日夜策划。密谋趁武宗不理朝政务、朝野颓废之际。起兵造反。再来一次“靖难之役”。以实现祖宗当年未竟的向帝系报仇雪恨之夙愿。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暗中准备了二十多年的朱宸濠自认为起兵之事万事俱备。于是借口武宗荒废朝政、宠幸佞臣。昏庸无道的理由。于南昌聚集党羽。正式起兵“匡难”。号称自己“奉皇太后诏。起兵匡扶国家”。并发檄文至各地藩王官员。要求他们放弃正德朝廷。参与自己的“匡难”。在起兵时。朱宸濠为了震慑地方。还杀了不肯附逆的江西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然后革除正德年号。改元顺德。

朱宸濠起兵造反时。宁藩诸郡王中。第五代宜春王朱拱樤、第四代瑞昌王朱拱栟参与了作乱。并对朱宸濠跪拜、口呼“万岁”。此后朱宸濠率叛军主力沿长江而下直驱南京时。朱拱樤、朱拱栟奉命和宁王妃娄氏、宁藩內官万锐等镇守南昌大本营。

而宁藩其余在任郡王:第三代乐安王朱宸前(水旁)、第三代弋阳王长子朱拱樻(尚未袭爵)、第一代建安王朱觐东(金旁)。则没有参与叛乱。还主动向朝廷汇报朱宸濠的举兵作乱之举。和宁藩大宗划清了界限。

朱宸濠在安庆前线正全力攻城。突然得知大本营南昌失守。大惊失色之下急忙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二十一回军南昌。匆忙返回途中。叛军在南昌东北黄家渡被早有准备的王守仁安排在这里的伏兵截击。官军诱敌深入、南北夹击。导致本来就因老巢丢失而心慌意乱、军心不稳的朱宸濠叛军一战而溃。大败逃散。其中被斩杀或者被淹死者数以万计。

已经穷途末路的朱宸濠不甘心失败。在第二天拼凑起最后的力量。向王守仁大军再次发起进攻。妄图做困兽之斗。但是又被官军击退。朱宸濠无力再战。只能退往南昌东北方的樵舍。将残余水师船只用铁链接在一起。结水寨以抗拒王守仁来攻。在随军的万安知县王冕献计之下。王守仁在七月二十四日凌晨用小船载油柴乘风而下。点火冲入朱宸濠水寨中。第三次大破朱宸濠叛军。斩杀、烧死、溺毙叛军又达数万。朱宸濠辛苦几十年所积攒的私兵几乎全军覆灭。王守仁这一仗。重演了当年赤壁之战的精彩历史。

一片混乱中。朱宸濠的座舟也在大火中被焚毁。只能弃舟上岸。狼狈逃窜。随侍其身边的嫔妾都来不及逃走。纷纷赴水自杀。此后王守仁一鼓作气。督促各军紧紧追赶。片刻不停。终于在七月二十六日追上并擒获了宁王朱宸濠及其诸子、仪宾等宗人。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附逆官绅也全部被官军拿获。朱宸濠自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举兵谋叛。到七月二十六兵败被擒。仅仅四十三天。

朱宸濠叛乱已经平定。而没有及时得知消息的武宗于八月二十二才发布诏令。“御驾亲征”。八月二十五武宗到达涿州时。王守仁的平叛捷报抵达御前。但是武宗决意继续“南征”。此后御驾一路游山玩水。直到闰八月才抵达南京。而王守仁早就将朱宸濠押到南京。等待皇帝“亲征”多时了。

在王守仁及诸臣的一再催促、并将擒获叛王的功劳都归功于“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其实就是武宗本人)的前提下。武宗才在南京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并亲自出场。身着戎服。号令将除去刑具的朱宸濠围在军队包围中。然后一拥而上“伐鼓鸣金而擒之”。再作凯旋状而归。总算是结束了这场儿戏般地“御驾亲征”。

之后。玩得尽兴的武宗在文臣们的提醒下。终于打起精神清算朱宸濠叛党。他下诏历数了朱宸濠罪状。宣布即刻废除宁藩。将朱宸濠及其诸子、诸婿、妃嫔等全部押往京师。朱宸濠在正德十五年十二月(阳历是1521年1月)被处死在通州。诸子婿皆一同伏诛。至此。历经四代五王、一百二十八年的宁藩被废封。宁藩大宗宗族全部被处死。

在处理了宁藩作乱的大宗之后。武宗对参与谋反的宁藩支系: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及其亲属也做出判决:朱拱樤、朱拱栟押送京师。勒令自尽。直系子孙全部废为庶人。发往凤阳高墙禁锢。宜春、瑞昌两藩除封。旁系宗人改隶乐安、弋阳、建安三府分别管理。(此后宜春、瑞昌两藩先后在嘉靖、万历年间得以本府支系宗人任宗理。相当于复藩。但是没有复封郡王)。而对于没有附逆的乐安、弋阳、建安三王。武宗大加赞赏。并将他们和宁藩大宗及附逆的宜春、瑞昌两府区别开来。授予他们各自独立处理宗人管理的权力。

武宗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驾崩后。继任的世宗嘉靖皇帝因为出身地方宗藩(世宗是武宗堂弟、宪宗之孙、兴献王之子。因武宗没有儿子才得以凭借“兄终弟及、伦序当立”的原则入承大统)。所以对同样身为宗藩、又因大宗作乱而不得不各自单独行事、多有不便的宁藩支系宗人们报以同情之心。嘉靖二年(1523年)。世宗册立宁藩弋阳王长子朱拱樻承袭弋阳王爵。并授命他担任宁府宗理。兼管宁藩全部八支支系的宗人事务。嘉靖三十年(1551年)。弋阳王朱拱樻去世。世宗又授命乐安王朱拱椤继任宁府宗理。兼管宁藩支系宗人事务。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第二任宁府宗理朱拱椤去世。世宗没有第三次任命宁府宗理。而是将宁藩尚存的八支支系宗人分别交由乐安、弋阳、建安三府管理。分而治之。从此。宁藩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状况。直至明末。再往后。经历了朝代更替的宁藩宗人都成为了平民。其中有些朱权后裔至今还居住在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璜源村。守护着位于村旁缑岭东麓的始祖宁献王朱权的陵墓。已经历时五百多年了。

明清相交之际。宁藩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极为有名的杰出画家——八大山人朱耷。他原名朱统金(林字头。念劝)。是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弋阳荣庄王朱奠壏的七世孙。原为弋阳辅国中尉。明朝灭亡后先是削发为僧。后来又蓄发当道士。他在书画艺术上成就极高。前承古人。后启来者。被尊称为“国画一代宗师”。有这么一位艺术方面出类拔萃的优秀后裔。也稍微可以告慰一下晚年因心中郁闷、落寞而以文辞书画自娱的宁献王朱权了吧。

其他观点:

宁王谋逆。是明代最后一次亲王造反。但和之前分封未久的汉王之乱不同。自宁王一脉始祖宁献王朱权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以来。宁府立国已近130年。期间宗室繁衍。支脉甚多。朝廷显然不可能对人数众多的宁府宗室实行无差别处置。今天笔者就简述一下宁王作乱的过程和事后朝廷对宁府宗室的处理方式。

宁王府和朝廷的矛盾

宁府的首封亲王宁献王朱权之所以被封为宁王。是因为他的封国在大宁(大致在今内蒙古宁城县附近)。在燕王朱棣所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宁王作为合作伙伴。得到了事成之后中分天下的承诺。当然以“善谋”著称的朱权显然不会天真地以为四哥真的会信守承诺当真。

朱棣登基之后。宁王求国杭州。目的就是求个富贵。不曾想依然被拒。最终只能无奈迁国江西南昌。朱棣此举。无疑是对朱权的猜忌。此后朱权一心求道。这才为自己换来了善终。但整个宁王一脉对于朝廷肯定是有怨气的。

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朱权去世。享年71岁。由于世子朱盘烒早逝。最后由世孙朱奠培袭封宁王。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朱奠培去世。享年74岁。因其并无嫡子。由庶长子上高王朱觐钧袭封宁王。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朱觐钧去世。享年49岁。朱觐钧同样并无嫡子。由庶长子上高王朱宸濠袭封宁王。

朱宸濠这位第四任宁王极有野心。他通过行贿的方法。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宁王护卫。并且在阴谋败露后。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起兵谋反。最终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所平定。

王守仁画像

宁王府宗室情况简介

宁献王朱权共5子。长子追封宁惠王朱盘烒、次子临川庶人朱盘烨(天顺五年以罪降为庶人)、第三子宜春安简王朱盘烑、第四子新昌安僖王朱盘炷(无子国除)、第五子信丰悼惠王朱盘㷬(无子国除)。

追封宁惠王朱盘烒共5子。长子宁靖王朱奠培、次子瑞昌恭僖王朱奠墠、第三子乐安昭定王朱奠垒、第四子石城恭靖王朱奠堵(弘治十二年时任石城王朱宸浮以罪革爵)、第五子弋阳王朱奠壏。

宁靖王朱奠培共3子。长子宁康王朱觐钧、第三子钟陵庶人朱觐锥(弘治十八年以罪降为庶人)、第四子建安王朱觐鋉。

宁康王朱觐钧共1子。即宁王朱宸濠。

宁王朱宸濠共4子。尚未受封。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宁王形象

敲小黑板划重点:

宁献王一脉宗室:宜春国(现任宜春王朱拱樤。宜春安简王玄孙)

追封宁惠王一脉宗室:瑞昌国(现任瑞昌王朱拱栟。瑞昌恭僖王曾孙)、乐安国(现任乐安王朱宸湔。乐安昭定王嫡长孙)、弋阳国(现任弋阳王朱宸汭。弋阳王朱奠壏之孙)

宁靖王一脉宗室:建安国(现任建安王朱觐鋉。即首封郡王)

宁王府宗室下场

朱宸濠叛乱失败后。宁王妃娄氏自尽。朱宸濠及诸子被押赴北京后明正典刑。时年44岁。宁国除封。宜春王朱拱樤、瑞昌王朱拱栟参与叛乱。兵败被擒后均被押赴北京处决。其子送凤阳高墙监禁。宜春国、瑞昌国均遭除国。而没有参与叛乱的乐安王朱宸湔、弋阳王朱宸汭和建安王朱觐鋉则没有受到追究。

宁国除封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新任弋阳王朱拱樻兼暂理宁府事。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朱拱樻去世后。由时任乐安王朱拱欏兼暂理宁府事。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朱拱欏去世后不再设宁府宗理。改由建安、乐安、弋阳三国分理宁府八支封国府事。

我们前面说到宁府宗室众多。虽然宜春王和瑞昌王因参与叛乱而被处死除国。但宜春国昌和瑞昌国还有许多未曾参与叛乱的宗室。这些人也需要对其进行后续管理。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结语:宁王朱宸濠之乱。给当时的江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灾难与混乱。而明武宗不顾宁王已经就擒。坚持御驾继续南下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其后来在清江浦落水。并由此驾崩。可以说明世宗嘉靖帝的上台。最应该感谢的便是这位宁王朱宸濠。

其他观点:

现江西南昌的明藩王墓仍然有人祭拜看护。这些人就是宁藩后裔。也就是说宁王之乱虽然至宁藩被革除。但宁王系子孙并未遭遇清洗。祸首朱宸濠被俘后处死。并焚尸扬灰。宁王诸子伏诛。除正妃投河自尽外。其余妾室或被迫改嫁。或不明下落。宁国被除后。由三王分治封土。宁藩正宗算是终结。但宁藩还有宗支旁系的封土。并不是全受株连。

(宁王朱宸濠剧照)

宁藩的来历

朱元璋开国之后便一心搭建维护朱家统治的制度。最终创立了亲王分封制。而由于开国之后北方边境不稳。朱元璋又以宗王出镇制度加以补充。形成了所谓的“九塞亲王”。其中先后分封了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由于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所以称之为塞王。每个王府约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约有万余人。

朱元璋共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皇子中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26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而未封。其余24人皆封亲王。朱权是朱元璋第16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封为宁王。三年后就藩。大宁就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附近。位于喜峰口外。是绝对的军事重镇。所以宁王可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属下的朵颜三卫骑兵更是明朝骑兵中的精锐。

(朱元璋剧照)

同为塞王的朱棣在起兵时就想拉拢宁王。所以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因此宁王在靖难中对朱棣的助攻很大。主要体现在兵马支援上。而且靖难檄文就是朱权帮着起草的。然而朱棣称帝后。中分天下是不可能了。朱权也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于是主动提出解除兵权。想迁藩于苏州、钱塘一带颐养天年。朱棣虽然早有内迁塞王的意愿。但不可能随着藩王的要求进行。所以最终将宁王安置在南昌就藩。这件事其实也是宁王系与皇帝产生矛盾的开始。朱棣的承诺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宁王提出的要求未得认可。这一系等于是被“发配”到南昌的。

朱元璋在世时就给自己的子孙想好了宗谱。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名字重复。他给每一宗支都拟下二十字。代表辈分。又规定以火、土、金、水、木为偏旁的字为名。辈分加名字就组成了每个宗支后裔的全名。朱权算是宁藩始祖。这一支的辈分为“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朱权的五个儿子都被封为郡王。长子朱磐烒为宁惠王。次子朱磐烨为临川康僖王;三子朱磐烑为宜春安简王;四子朱磐炷为新昌安僖王;五子朱磐㷬为信丰悼惠王。

朱磐烒本为世子。而且很贤明。但他没能熬过父亲。在正统二年(1437)先宁王去世。未能袭爵。所以第二代宁王由朱权嫡长孙朱奠培继承。也就是朱磐烒的嫡长子。后来宁王都是由这一脉传承的。类似朱标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一样。朱奠培一共做了43年的宁王。于弘治四年(1491年)去世后。由其庶子朱觐钧继承宁王位。朱觐钧仅在位五年便去世。宁王位由其庶长子朱宸濠继承。

“宸濠世子外不请名。盖有异志。它日欲自赐名。立嗣立国也。故宫中止以行叙。曰某哥某哥云。”——《涌幢小品》

朱宸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但他在起事时遇到了王阳明这种对手。有些生不逢时。30多天的造反就是被不掌兵权的王阳明给平定了。结果就是明武宗革除宁王爵。废为庶人。朱宸濠与几个儿子被处死。值得一提的是朱宸濠的儿子在历史上并未留名。《涌幢小品》解释为朱宸濠早有谋反之心。所以在府上给几个儿子按大小陈号。如老大、老二。其意图是待称帝后更改宗谱。重新拟订后裔名谱。所以宜春王朱拱樤不是他儿子。而是朱宸浍的儿子。算是朱宸濠的堂侄。至于朱君照这些就纯属编造了。这种名字就不符合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另外。宁王妃娄氏投水自尽。翠妃被一位知县纳。趣妃被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芬纳。朱宸濠死后还被焚尸扬灰。

(唐伯虎做过宁王朱宸濠的幕僚)

宁藩其余宗支

朱宸濠的造反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嘉靖帝。因为明武宗是个玩世不恭的人。王阳明活捉朱宸濠并不能解武宗心头之恨。他非要御驾亲征体验一下平叛的感觉。也就是在平叛凯旋的路途中。明武宗游镇江。于瓜州渡落水。回京后不久便一命呜呼。这才有了嘉靖帝即位。嘉靖前期并未将宁藩除国。而是以旁系代管。如嘉靖二年以戈阳王兼理宁府事务。这个戈阳王最早就是朱权的儿子。即朱奠培的弟弟朱奠壏。这一脉到了宸字辈儿仍有嫡子。名朱拱樻。嘉靖帝就是以他作为“宁府宗理”。即代管的意思。

(明武宗御驾亲征)

在朱拱樻去世后。嘉靖帝又以宁藩另一支系中挑选了一人代理。即乐安王朱奠垒。他也是朱权嫡孙。景泰三年封的乐安昭定王。嘉靖二十四年。朱奠垒——朱宸湔这一脉的嫡子朱拱椤袭爵。待嘉靖三十年朱拱樻去世后。嘉靖帝又以乐安王朱拱椤为“宁府宗理”。八年之后。朱拱椤去世。嘉靖帝才彻底以建安国、乐安国、戈阳国分治宁国八支。至此宁国宗理撤除。

(宁藩涵盖的范围)

除这三国外。其余八支分别是临川、宜春、新昌、信丰、瑞昌、石城、上高、锺陵。其中临川国是朱权庶二子朱磐輝的封地。但两代临川王都因罪贬为庶人。至拱子辈儿就没有子嗣的文献记载了。很可能一直处于“宗理”状态。宜春国是朱权庶三子朱磐烑的封地。这一脉一直到南明永历三年仍在续封。此时已是议字辈。而庶四子朱磐炷的新昌国、庶五子朱磐㷬的信丰国都因无子除国。

(宜春国概况)

瑞昌国是朱权孙子开国的。即朱磐烒的庶二子首封瑞昌王。但文献只知奠字辈儿。具体名字失考。朱宸濠叛乱时。瑞昌王为朱拱栟。他是受到叛乱连坐的一位。因此解京自尽。并将儿子送往凤阳看护祖陵。瑞昌国并未除国。而是由旁系宗理。直到隆武年间才得以续封。但此系已经不是原来一脉。而是宗理一脉得以正式续封。即朱宸渥嫡三子朱拱树这一脉。瑞昌国传至南明到了中字辈儿。最后一位瑞昌王名字失考。但他父亲。即倒数第二任瑞昌王名叫朱议沥。是在隆武二年(1646)抗清的战斗中战死的。

(瑞昌国概况)

与瑞昌国相同的是锺陵国。这是朱奠培庶三子朱觐锥的封地。第二代锺陵王名为朱宸湤。父子俩都在弘治十八年(1505)坐罪。废为庶人后押往凤阳看护祖陵。只不过锺陵国没有实行宗理。经一代半传承便除国。石城国也与瑞昌国相似。这是朱盘烒庶四子朱奠堵的封土。传至朱宸浮时被格爵。嘉靖二十四年复爵。但因无子而除国。到了万历年间。以宁藩旁系朱多燽续奉石城王祀。之后又因无子而被宗理。第一任石城宗理名叫朱谋㙔。后来便无记载。直到南明永历三年。才有记载称石城王朱议淄于福建大田起兵抗清。之后战死。这也有可能是为起兵造势的自称。因为按谱查询。其父朱统鍡并无石城王的爵封。

(凤阳明皇陵)

比较特殊的是上高国。这是朱奠培任宁王时。其嫡长子朱觐钧的暂封之土。即天顺八年建立的郡王封土。待朱觐钧于弘治五年嗣宁国封土后。朱宸濠就成了上高王。待朱宸濠于弘治七年袭宁国封土后。郡爵就自然废止了。也可以说上高国在朱宸濠这一代除国了。

(宁王朱权王妃墓)

综上所述。宁藩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能反应出明朝宗室的特点。朱元璋分封的子孙繁衍越来越多。为大明王朝带来极其沉重的财政负担。宁藩体系并没有因朱宸濠叛乱而全部遭到清算。只是几个典型被格爵除国。无直接参与反叛者都是发往凤阳看护皇陵。就像朱棣把建文帝的儿子废为“建庶人”一样。不至于全部杀害。毕竟都是老朱家的血脉。时至今日。江西南昌还有一些朱姓后裔时常拜谒宁王墓。在此墓旁边还有一个朱家自然村。据说都是宁王朱权后裔聚居而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0:30

    瑞昌,乐安,弋阳,宜春,石城,大宁,南昌,嘉靖,建安,朝廷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0:30

    没想到大家都对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4:40:30

    大约过了一刻钟后。老者精力涣散。再也不能坚持。最后一次紧握者年轻人的手。竭尽全力向他说出了最后一句嘱咐:“孙儿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