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玲读历史。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张太后在世时。大臣们请她垂帘听政。但被张太后以不能破坏祖宗规矩为由拒绝了。其实。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便制定了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因此。宣宗孙皇后也并未有把持朝政一说。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时。朱祁镇年仅9岁。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去承担不该属于这个年龄的责任。张太皇太后更是对小朱祁镇给予了厚望。每天要求他学习儒家经典。如何处理政务等。剥夺了朱祁镇的童年乐趣。
由于父亲的早逝。朱祁镇过早的失去了父爱。陪伴他成长的只有奶奶和母亲。在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下。让朱祁镇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且。照顾英宗日常起居的宦官王振。很善于察言观色。当时英宗年龄尚小。很容易对他亲近的人产生依赖性。所以王振就故意逢迎英宗喜好。让他对自己言听计从。
有王振这样的小人陪伴在朱祁镇身边。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成长。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三朝元老“三杨”的相继离世和退隐
朱瞻基去世前为儿子朱祁镇留下了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一班德才兼备的老臣。但此时的三杨年事已渐高。精力自是不能和“仁宣”两朝时相提并论。
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而此时的三杨也只剩下杨士奇和杨溥两位垂垂老人。英宗的母亲孙太后更是无力管束这个儿子。
没有了张太后和三杨的管束。朱祁镇也是自由了许多。而且王振也终于可以明目张胆的开启他的宦官专政之路。至此。这二人算是正式的开始了放飞模式。
玲读历史认为:朱祁镇自小缺乏父爱。导致他对宦官王振过于依赖。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土木堡悲剧。
至于说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我是不认可这个观点的。因为明朝祖训对后妃行事标准要求极高。而且张太后去世之时。朱祁镇已经长大了。古语言“儿大不由娘”。此时的朱祁镇正值年轻气盛。他自然也不允许母亲过多的干预政事。
后来。朱祁镇被俘以后。被瓦剌人作为人质要挟大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孙太后采用了于谦的建议立朱祁钰为帝。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可以说这是孙太后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综上所述。我认为孙太后并没有把持朝政。至于朱祁镇后来干的那些事。和他的童年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有极大的关系。当然和王振的误导更是脱不了干系。
其他观点:
实际上。张太后在世时。是王振夺权路上的一道障碍。一个女人能拥有比文官集团更为强大的力量吗?是的。在我看来还不仅如此。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但能够左右朝政。还能废立天子。此人就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
朱高炽朱瞻基驾崩后。张太皇太后擦干眼泪开始辅佐自己的孙子。实际上。如果不是他的决定。朱祁镇是当不了皇帝的。刚开始有传言说太子(朱祁镇)不是孙贵妃所生。而是由宫女带生的。所以他的地位很不稳固。甚至有请外地藩王来当皇帝的谣言。在当时谣言那是传的满天飞。在这关键的时刻。张太后坚决的支持了太子朱祁镇并拥立他为皇帝。
朱祁镇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5位顾命大臣是十分感动。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位太皇太后叫他们来。绝不仅仅是要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她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过了一会儿。张太皇太后命令宣王振进宫。王振立刻入宫。王振想不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一场噩梦即将开始。张太皇太后一下子从慈母变成了扼杀。突然对王振大喝。你侍候皇帝的起居。不过是个宦官而已。却多有不法的行为。今天我要杀了你。就在太后大喝的同时。大殿里的侍卫拔出了亮闪闪的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怒骂完后立刻就动手招呼都不打一个。从他的动作熟练度和时间连接上来看。相信这一连串的举动。应该是经过预先彩排的。原先一团和气的大殿突然就杀气腾腾。王振顿时魂不附体。顾命大臣们这才明白。这位平常神色温和的太后竟然还有这么凶狠的一面。让他们到场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交代事情。还同时给他们安排了观众的角色。
其实啊。张太皇太后并不是真想杀掉王振。因为当时的王振实在算是个老实人。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于是他便顺水推舟。饶恕了王振。但同时恶狠狠的警告他:今后不准你干预国事。以后王振见了张太皇太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马上退避三舍。逃之夭夭。
王振也无奈了。三杨可以应付过去。但那个老太婆那是应付不过去的呀。隔那么几天王振总要被拉过去骂一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王振没有办法。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前辈是他惹不起的。只能怎么着呢。只能等着他了老人家自然死亡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正统7年10月。经历四朝的张太祖太后离开了人间。王震夺权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此消散。三杨也已年老多病。王振的机会来了。他从此大权独揽。控制了锦衣卫。还收了很多属下。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圣人门徒。
至此。一直到正统14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国家的大事小情都他一个人说了算。王振一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把持朝政。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最终土木堡之变。搞的大明帝国差点灭国。实在是历史一大罪人!!
其他观点:
谁说孙太后把持朝政了?而且英宗在土木之战中被俘。明朝损失惨重。是因为英宗听信王振之言不走寻常路。自然是出其不意必自毙。单单就英宗亲征这件事来说。虽然不靠谱但也不能就说朱祁镇乱来。孙太后并没有理由阻止。
以前受到不靠谱的电视剧影响。觉得皇太后能够说一不二。尤其对于涉世未深的小皇帝更是能够牢牢捏手里。所以。也确实曾经好奇过。毕竟孙太后能够在土木之变中临危不乱。断然另立新君。这样一个女人为什么能放任英宗胡来。然而后来仔细想着。就能发现孙太后虽然有听政辅政的权利能力。但还没到她的婆婆张氏那样的程度。阻止英宗。她没这个能力也没完全合理的理由。
孙氏原本只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侧室。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当时的太孙正妃乃是胡氏。孙氏则只是个太孙嫔。朱瞻基登基之后胡氏为皇后。孙氏虽然受宠却也依旧是个贵妃。仍旧低一等。
明朝后宫队伍后妃们的性情记载甚少。大多都来自于风闻传说。所以并不是太可信。然而有些角度也能看得出孙氏的为人。那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氏的态度。按照各种风闻之中的说法。还有宣宗执意废后的行为来看。足能看得出孙氏就算不是个心机女。也不是白璧无瑕。
当年的胡氏乃是明成祖朱棣给朱瞻基选定的正室。而孙氏则是朱瞻基的外祖母。也就是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给亲自挑中的。朱瞻基对母亲非常孝顺。母子关系和谐。而孙氏又是自己亲娘给儿子选的。但张氏对孙氏却并不喜欢。
之后胡氏被朱瞻基废黜。孙氏成为继后。然而张氏依旧很疼爱胡氏。经常召其入宫居住。宫廷宴会上也让胡氏坐在孙氏的席位之上。张氏为何更喜欢胡氏。而非孙氏。很显然孙氏的为人方面可能有些让张氏觉得不好的地方。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城府太深。
明朝太祖时期开始。就严禁后宫干政。话虽如此。尴尬的是明朝太祖、建文帝、成祖、仁宗时期都没有皇太后。直到宣宗登基之后尊奉其母亲张氏为皇太后。明朝这才有了太后。因为紫禁城本来没准备给皇太后的专门寝宫。张氏成皇太后以后。宣宗才正式定仁寿宫为太后寝宫。可以说。明朝本身就缺乏后宫外戚干政的因素。
明朝后妃几乎都出身寻常。而一旦成为外戚。则只能富无法贵。就更别说在朝廷上兴风作浪了。仁宗驾崩后。宣宗侍母至孝。所以大事小情经常禀报张太后裁定。然而这并不代表张太后就是名正言顺临朝听政。宣宗驾崩以后。张太后平定朝中流言鼎定太子朱祁镇登基。虽然当时朝臣都请张氏垂帘。但被其拒绝了。只不过朱祁镇年龄太小。张太后这才代为临朝。
英宗朱祁镇登基之初。年纪太小无法执掌朝政。当时前朝的事情主要都由“三杨”为轴的内阁处理。张太皇太后掌握着大致的方向。而这个时候的孙氏虽然贵为皇太后。却没啥影响力。在朝中也没有自己的力量。
太皇太后张氏离世之后。没过几年英宗也基本长大成人了。直接就亲政临朝了。当年张氏能在宣宗朝听政完全是因为宣宗的态度。在英宗登基前期听政是因为皇帝年龄太小。而孙氏完全没这两方面的因素。根本无法对朝政有太大影响。所以说。后来英宗想要亲征瓦剌。即便孙太后再怎么反对。也没有足够的权利强行拦阻。
瓦剌太师率大军南下。这时候涉世未深临朝未久的朱瞻基开始跃跃欲试。眼高手低的小皇帝还在做着能够像其父祖们那样扬名立万的美梦。所以坚持想要远征漠北。皇帝亲自远征风险太大。而且朱祁镇又不像成祖、宣宗那样本来就久经战阵。这要是真上了肯定要出事。但英宗执意如此。而当时太皇太后张氏已去。三杨或是或贬。内阁根本就阻止不了皇帝。既然阻止不了那就只能安排好一切以策万全了。
在英宗出征前。孙太后与内阁把各种路线什么的全都给研究定好了。实际上也就让小皇帝去跑一圈也就算了。然而英宗出了门。所有的事就另说了。在王振等人的蛊惑之下。明朝大军完全偏离了本来规划的路线。最终被瓦剌大军打得七零八落一朝丧尽。对孙太后来说。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始终还是拗不过。总不能把他给废了吧。所以对孙太后来说她只有帮其兜底而无法真的阻止朱祁镇。土木之变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551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后,王振,明朝,英宗,张氏,朝政,太皇太后,宣宗,皇太后,土木
没想到大家都对张太后去世后,宣宗孙皇后把持朝政,为什么会任由朱祁镇乱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玲读历史。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张太后在世时。大臣们请她垂帘听政。但被张太后以不能破坏祖宗规矩为由拒绝了。其实。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