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一点。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诛九族”这种事。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说明。会被株连的人有限。很好控制。
前面两个答案非要强调古代有户籍制度。还举了商鞅的例子。这个例子举得不对。因为秦法的严苛在后世比较少见。而商鞅最后也有能力回到自己封地发动叛乱。所以没那么不能逃。因此。真正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诛九族”包括哪些人。答案是。没多少人。
“九族”其实只是一个伦理概念。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三字经》里说“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也就是说九族就是自己这辈往上数四代往下数四代一共九代人。另一说法就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就是一个横向很大的范围。简单来说。九族就是告诉你。哪些是你的亲戚。这些人是给你认的。但绝大多数你都不认识的。不是等你犯罪的时候拿来杀的。
那存不存在诛九族的事情呢?基本不存在。唯一官方记载被诛九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隋朝杨玄感。他在隋炀帝在位期间发动叛乱。被族灭。但是“九族”一说也没有出现于正史《隋书》中。而是写在《唐六典注》里提了一句:“杨玄感反。诸九族”。这里的“九”更像是虚指实际上真实历史记载被杀的也就是杨玄感的兄弟子侄等。并没有特别多人。此外其他的所谓“诛九族”都是戏曲小说里的话。完全不足信。
古代株连一般都是“夷三族”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也不是杀死而是发配、为奴等。我们就举大开杀戒的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来说。朱元璋用胡惟庸案、蓝玉案将一干功臣治罪。朱棣夺取皇位后诛杀了那些不服从他的大臣(必须强调诛方孝孺十族一说纯属野史杜撰)。基本每家都被株连了几百人。甚至有的上千。我们现在看。几百上千好多啊。处置了几百个亲戚呢。其实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其实是下人。被株连的都是管家、家丁、护院、轿夫、马夫、丫鬟、厨子、老妈子等等。能被判处株连若干族的都是谋反等重罪。获罪之人都是达官贵人。所以一家都有几十个上百个下人不足为奇。而他们的兄弟子侄女婿等往往也都是官员。一家几十个上百个。那三五个兄弟、五六个儿子、三四个女婿。每家几十个人。那也轻轻松松成百上千了。而这些人难抓吗?很好抓。因为只要把这十几家府邸全都团团围住。一个人都逃不掉。
因此。基本不存在“诛九族”去抓一群八杆子打不着的外地亲戚。真的受到株连要被充军发配为奴的也就是关系最近的兄弟子侄女婿和他们的下人。这些人的府邸在朝廷准备对犯罪者动手的时候已经全部在军士或是衙役的控制之下了。里面的人插翅难逃。
其他观点:
实际上。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却又能够起到身份证作用的类似的“证件”。比如明朝的路引。
此外。中国早在商朝时期便已经产生了模糊的户籍制度。称之为“登人”。至汉朝的“编户齐民”则已经是一套相对完善的户籍制度了。此后再经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也更加趋于完善。
当时的统治者之所以制定户籍制度。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说白了是限制百姓的流动。只有百姓定居于一处。才能够更好的管理。才能够保证他们不会制造麻烦。即便制造了麻烦。统治者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他们的信息。从而解决麻烦。
所以。犯了事的人想要逃跑虽然不是不可以。但是会很麻烦。或者说很困难。因为官府不可能给罪犯发放能够让他离开所在地的“身份证”或者“通行证”。
我在这便以明朝为例。说一说为什么被诛九族的罪犯为什么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在家中坐以待毙。
《弘治大明会典》第一百二十三卷规定:“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仍许诸人首告。得实者赏。纵容者同罪。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捡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
不管是军是民。只要离开户口所在地。便得需要查验文引。文引由官府发放。既能作为一个人的身份证。也能作为通行证。
可是。如果你没有文引的话。你会被抓。对于你有没有文引这事。除了官府的查验之外。还允许别人告发。一经查明你确实没有文引的话。告发者还能得赏钱。相反。如果有人明明知道你没有文引却不告发的话。和你同罪。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重要地段设立巡捡司。专门盘查陌生面孔又没有文引的人。
对于没有文引的人的处罚。《明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边缘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外境者绞。”
没有文引想要偷偷过关口或者渡口的。一经发现则杖打八十;过关口不走规定的门的。过渡口不走规定的渡口的。杖打九十;偷渡边关的。没成功的杖打一百。判刑三年。已经偷渡出境的抓回来判处绞刑。
明朝已经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百姓的流动。真想去哪的话。老老实实找官府申请文引。没有文引就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出百里范围之内。
被判诛九族的罪犯。能有经得起盘查的文引吗?可能性很低。
除了制定出了文引这一政策由官府对百姓进行监督管理之外。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也给百姓规定了类似的“政治任务”。
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颁布了一个律令:“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府州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
这条规定的意思是老百姓自己一定要知道邻居家有多少口人。还要知道彼此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一家人全在里甲中。没有离开的话。必须报备给县、府、州三级政府知道。市集和村庄中绝不能出现游手好闲的人。
看看。游手好闲也是罪呀!因为游手好闲意味着没有收入。也就可能会干犯法的事。属于危险分子。
如果违反这条规定的话。将会受到惩罚。《大诰续诰》规定:“一里之间。百户之内。仍有逸夫。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夫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的不虚示。”
如果存在逸夫。里甲中的人坐视不理的话。一旦逸夫犯了事。里甲之人连坐。逸夫砍头。逸夫的邻居统统送去鸟不拉屎的化外之地。
这样的政策法律。想逃?你能逃到哪里去?所以。被诛九族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在家等着吧。反正也跑不了。
此外。除了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尽量堵住罪犯的逃亡之路以外。被诛九族之人自己本身的身份也注定他逃不了。
一个人能被皇帝叛诛九族。这个人得犯了多大的罪呀!换句话说。这个人非富即贵!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家族必然是一个地方的名门望族。一个名门望族根植于一个地方。他的底细哪能逃得过皇帝的调查?
这样一个罪犯。他家有多少地。有多少房产。又多少人口。这些信息。恐怕早在皇帝叛他诛九族之前已经摆在皇帝的案上了。
更何况。一个所谓的富家豪门。说白了他们一个家族的人基本是住在一起的。皇帝真要诛他九族的话。只要派兵将他的宅子围起来。想跑都跑不了。即便会有几条漏网之鱼也影响不了大局。
所以。古代那些被判了诛九族的人。除了尽量多弄走几条漏网之鱼以外。罪犯本人根本跑不了。也不敢跑。只能束手就擒。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
古代没有身份证、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
对于这一问题。其实有两点回答。
第一。 确实有人逃跑。第二。逃跑不是那么容易的。
古代能够被诛灭九族的。一般来说都是帝王发动国家力量来消灭的对象。比如明朝的方孝孺由于反对朱棣甚至疑似被诛灭十族。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前朝的皇室。比如说刘裕屠杀司马家族。南齐的萧道成屠杀刘裕的刘宋家族。萧衍屠杀萧道成家族。侯景更是把整个南朝的士族高门一锅端。还有唐朝宗室被韩建。朱温屠杀。赵宋的皇室集体被元朝逼得跳海一样。这些都是王朝后人。因为新朝惧怕他们重新建立国家才予以屠杀。所以他们可以说是插翅难飞。由于他们都是有玉牒和各种身份证明的皇族。所以杀起来也是非常容易的。毕竟他们都是有身份证的人。还有对他们屠杀一般都会秘密而血腥的进行。比如说南齐的明帝萧鸾屠杀自己的宗室诸王。都是用典签半夜进行。行动迅速而诡异根本察觉不到。所以说想跑也跑不了。而且古代人口流动少。你跑到人多的地方。除非有人接应。否则生面孔。一定会被发现。要是跑到深山老林里。贝爷可不好当。弄不好就挂了……
至于说一般的普通人。基本上也享受不到彻彻底底的诛灭九族的“待遇”。最多也就是杀几个而已。要想诛灭九族这种“待遇”。至少也得谋反之类的罪名才行。而且其实真正的夷三族。即夫母妻三族。
所以他们的九族也大可放心。而真正被诛灭九族的也有不少逃跑的。比如司马氏被刘裕诛杀的时候。就有人逃到北方。再比如萧衍屠杀南齐也有一部分南齐宗室北逃。
所以说。能被杀的人很难跑。能跑的人一般也轮不到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553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的人,都是,明朝,罪犯,南齐,官府,他们的,也有,逸夫,古代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没有身份证、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什么不选择逃跑呢?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一点。那就是:古代基本不存在“诛九族”这种事。强调这一点。就是要说明。会被株连的人有限。很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