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原创

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统之后。因为中国的商业已经差不多凋零了。朱元璋指定的商税是三十税一。并且将盐铁牢牢的握在国家手里。制定了相关的中开法。

所谓的郑和下西洋。也是政府主持的以维系朝贡为目的的官方贸易。跟民间是没啥关系的。


到了崇祯年间。因为皇帝的“胡闹”。文臣们失去了对皇帝的忠诚和信任。转而开始自保。其中不只是东林党。啥派别的都有。总之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坚决跟皇帝对着干(皇帝对不起在先)。导致直到明朝灭亡了。也没有好好利用过商业资产。

其他观点:

明朝早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江山永固。当然。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但是放在明初的国际格局下。明朝自觉还是能够镇得住那些不安定因素。后期的朝廷也非常清楚的看到了此案正枯竭带来的危害。并做了适当的小修小补。

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朱元璋自己就带有浓厚的反商业色彩。当他的军队已经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方后。自然会对商业活动做进一步的限制的打压。因为按照他老人家的治国理念。商业会拉动社会资源和人口的流动性。这非常不利于他想要的那种人人落地生根式的集权控制。

所以在有明一朝。在商业占经济比重中成分较多的地方。往往损失惨重。这些地区也就和传统封建传统较为牢固的地方一起。成为了大量明朝农民起义的策源地。比较突出的几个地方是山西、广东、福建......

明朝朝廷很快也发现了商业衰退所造成的危害。但因为其主要财政收入源自农业税和日常各类盘剥、摊派。所以并不会觉得有多么重要或不妥。甚至于官营的市舶司。也通过朝贡名义掌握了少有的国际性贸易活动。很好的补充了明朝糟糕的财政结构。

而且在明朝初期的东亚大陆与周边地区。很多原来的地区性力量处于一个衰退期。那种过去逼迫宋朝开市的辽国、西夏。都不复存在。留下用朝贡贸易就能够应付的东察合台汗国、朝鲜、安南、琉球等次要势力。所以。那些与这些国家有贸易需求的地方民众。也很难借助贸易来提升自己的团体实力。面对明朝的国家力量打压。非常的脆弱不堪。

最后。还是因为内外形势的双重变化。促使明朝不得不做出改良让步。一方面是为维持高压控制而不断扩编的各级行政人口。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变化带来了日渐强势的周边力量。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这两种因素还是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既让明朝的财政日益吃紧。又让商业需求得到更多非官方力量的参与。

所以。在明朝后期还是搞了诸如月港开关一类的贸易改良活动。但请注意。这种只是改良而不是什么改革。因为明朝对于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控制方式并为做出任何调整。不断扩大的在编行政人员。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可同样也是明朝维系控制力的必要手段。所以。即便是限量开放的月港。都有专门的官员和皇帝委派的太监一起严格监督。目的并不是发展商业。而是为朝廷补充财政亏空。

其他观点:

明朝的财政问题并非因为重农抑商。财政枯竭这个说法本身也值得商榷。不过财政危机确实存在。朝廷也并非没有看到。最典型的就是张居正改革。史称万历新政。张居正最后虽然下场比较惨。但他的改革无疑为明朝续了几十年的命。

明朝财政危机主要原因是开支过大。尤其是皇室宗亲、官僚俸禄以及军费开支的无限膨胀。耗尽了有限的收入。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却远远赶不上开支。征税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业。缺乏弹性。明朝后期商业繁荣。但由于征税方法落后。朝廷从工商业以及海外贸易所征到的税收非常少。随着边患问题加重。腐败愈演愈烈。财政开支越来越大。税收的压力都加在农民身上。引起农民反抗。而朝廷为了镇压内乱。就需要更多的军费。也就意味着需要加征更多的税。就会引发更多的反抗。陷入了恶性循环。直至最终崩溃。

一、不断膨胀的财政开支

古代王朝的财政开支主要有个五个方面:皇室、行政、军费、河工、赈济。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厉行节约。皇室开支不大。官员数量相对也少。所需要的行政费用也不多。而军费方面。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避免对农民的干扰和压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宗亲人丁繁衍。开销越来越大。而官僚阶层越来越膨胀。官员越来越多。侵蚀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卫所制后来也没落了。战争的频繁。导致军费开销巨大。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来看不同的时间段。财政开支的变化。

1、宗室

明朝设立了一套独特的宗室分封制度。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都有分封。形成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养了一大堆吃白饭的闲人。朱元璋就有二十多个儿子。太子之外。全部封亲王。亲王的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儿子全部封郡王。郡王的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全部封镇国将军。以下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子全部封奉国中尉。皇宫每年就需要数额巨大的固定开支。加上数量日益庞大的宗室。每年所需要的财政开销数量惊人。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上涨。明初宗室不过一万多人。每年需禄米折银145万两。明末宗室的数量已经达到一百多万。每年所需的禄米折银约合2500万多两。下图可以看出明朝宗室开支的状况。

2、官员数量的膨胀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人们挤破了头去争着参加科考走上仕途。做官的好处显而易见。而读书博取功名的利益也非常大。考中秀才。就已经能够领到一些钱粮。而中了举人。不仅能免掉各种赋税。还能当个小官了。科举是定期考的。也就意味着取得功名的人数会定期增加。明朝的官吏人数超过了过去的朝代。虽然实行薄俸制。但数量的膨胀。为财政开支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有数据显示。仅仅是洪武年间到正德年间。一百多年期间。明朝文武官员数量膨胀了四倍。万历年间。仅仅是官员俸禄开支就超过400万两。这还是在明朝实行低俸制的情况下。


3、军费开支

明朝战事频繁。北方蒙古、后来的倭寇、再后来的辽东。不恰当的外交政策导致了边境一直很紧张。明朝必须在边界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后来又有内乱。又增加了一笔军费开支。

明初实行军屯制。也就是卫所制度。军粮不成问题。但是到了中期。卫所废弛。边军需要现银采购粮食。这笔钱就需要财政供给。数额逐年增加。正德年间需要40万两。到了万历年间就需要将近400万两了。卫所制废弛之后。募兵成为主流。军饷又成了一大支出。每年都需要几百万两。后期更是高达将近一千万两。

除了这三大支出。明朝每年还需要耗费上百万两银子维护漕运。而赈灾的开支却极其有限。太仓库用于赈灾的开支。最高只不过支出了39万两。总的来说。养皇室宗亲、养官、养兵耗去了绝大多数财政收入。

二、缺乏增长弹性的财政收入

明朝的财政开支越来越浩大。但是以田赋为主的财政收入却缺乏增长弹性。明朝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税、钞关税、以及徭役。海关税和商业税的征收比例极低。

田赋是一种土地税。是明朝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明初轻徭薄赋。征收较少。但后期不断加赋。但是在那个年代。农业产量是有限的。农田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人民的逃亡加剧。可征税的农田数量实际上在减少。也就是说税基在不断减少。由于天灾。战争等原因。一旦出现歉收。可以征到的税收就更少了。明朝初期征收的田赋以实物为主。张居正改革后部分地区折成白银缴纳。农民需要将粮食卖给商人换取白银。集中卖粮又导致粮食贱卖。农民遭受损失。

盐税是明朝财政的另外一项重要收入。数额增长惊人。但总量也极为有限。

田赋和盐税是明朝财政收入的支柱。那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商税和海关税收。

工商税是专门针对商户征收的税款。明朝的户籍制度中。商户是有专门户籍的。明朝的商业税收每年仅有几万两。一方面说明商户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说明征税手段极为落后。

至于海关。明朝初期闭关锁国。实施禁海。建立了一套奇葩的朝贡贸易体系。海外使团带着贡品来。明朝不仅不征税。反而还要倒贴一大笔。半路上还要地方还吃好喝招待。回去的时候还要给很多价值远超贡品的馈赠。后来的隆庆开海。也只是开了月港这么一个小港口。而且发放的许可证还极为有限。每年征收的海关税也不过几万两而已。

可以说。明朝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不仅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得财政收入缺乏刚性。相对于唐宋时期。是非常大的倒退。

三、改革的艰难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了一套极为复杂而且保守的制度。这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障君主集权。在这个体制下。官员们互相牵制。基本上难以对皇权造成威胁。反而非常依赖皇权。而低薪的一个后果就是腐败泛滥。监察体制也完全失效。因为监察部门也是官僚集团的一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大家都觉得不爽。包括皇帝本人也觉得不爽。但是谁也动弹不得。这个体制就像一张大网。把所有人都兜在里面。

财政危机加上愈演愈烈的腐败。朝廷上层能做的就是略微调整。目的是解决财政危机。张居正的改革背景就是源于这个动机。而他的改革措施也没有对体制有任何变动。他自己也是体制的获益者。当然最后也是体制的受害者。十年的新政为朝廷积累了数额巨大的财富。高层的危机感立即就消失了。张居正也就没用了。这些财富支撑了后来的万历三大征。不过三大征之后。张居正积累的财富也就消耗光了。明朝又陷入了原有的危机模式。

就仿佛一艘船。划船的人越来越少。喊口号的人却越来越多。船走得越来越慢。没有人愿意修理船只。最终一个大浪打过来。所有人都只能跟着船一起葬身大海。

我是迷蝶梦。以上是个人浅见。欢迎关注评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7:30

    明朝,开支,财政,财政收入,军费,朝廷,宗室,田赋,商业,数量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7:30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朝,过度重农抑商,带来的财政枯竭,政府没有看到吗,为什么不改革?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7:30

    一统之后。因为中国的商业已经差不多凋零了。朱元璋指定的商税是三十税一。并且将盐铁牢牢的握在国家手里。制定了相关的中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