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有人说中国只出过两个半圣人。也就是2.5个。两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和王守仁。另外半个是曾国藩。孔子的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被世人称作‘’孔圣人‘’。
据说有个外国人。在他非常珍贵的配剑上。刻有七个字:一生俯拜王阳明。王阳明就是王守仁。号伯安。号阳明。王守仁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个军事家。他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阳明心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王守仁自己有一个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王阳明的父亲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状元。在这样的家庭里。王守仁从小饱读诗书。可他偏偏是个不守本分的人。
王守仁13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成了脱缰的野马。15岁时突然离家出走。失踪了一个多月。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人骑着马去了边关考察。进入仕途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父亲王华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北京。可以说。王守仁年轻时。就是个让家人操心的主。并且坑爹。
但正是因为刘瑾的成全。大难不死的王守仁。在贵州龙场总结出了他的哲学思想。后人也把它称作‘’龙场悟道‘’。创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哲学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是个很让人头疼的学问。
阳明心学也属于儒家学说的一个派别。小时候我们经常说的孔孟之道。就是说孔子和孟子代表了儒家。王守仁是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改良。他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很大。但他的心学思想并非复制陆九渊。其实直接教化王守仁的是“陈湛心学”。
陈献章和湛若水是师徒。他们开创了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的不断丰富。‘’陈湛心学‘’有了自己的精髓。那就是‘’静养端倪”。王守仁“龙场悟道”的理论。与陈献章和湛若水的“静养端倪”基本一致。这在学术界是认可的共识。王守仁与湛若水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学术论辩。相互影响也是自然的事。
王守仁虽说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但他也信佛。并对道家的思想有所汲取。因此他的心学融合了很多派别的思想。他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的方法。程、朱学说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无穷无尽。让人烦累。
王守仁精简为“致良知”。从内心中感悟道理。道理在人心。心中有理。要知。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就是“知行合一”。王守仁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和东南亚。在世界范围内。王阳明心学影响都很大。
王守仁还是一个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他以微弱的兵力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用智慧的方法。清除长达几十年的赣南匪患。用自己的威名征服南方叛乱。不过这些功绩与他的学说思想相比。不值得一提。
其他观点:
第一。王守仁文武全才。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受推崇的杰出人物之一。也是在近现代依然很有影响的人物。毛泽东主席和蒋介石同时赞赏过他。王守仁同时受赞赏。这从历史人物来看。可能只有曾国藩可与之相比。王守仁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
第二。王守仁的心学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最后一个理论环节。也是宋明新儒学的总结。一方面。王守仁以其心学体系来批判和否定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朱熹理学。在当时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是新的哲学思潮。另一方面王阳明的心学在发展和完善心学体系的同时却是对宋明理学整体思想理论的一种终结。它以“心即理”的命题摧毁了客观唯心的理论体系。开启了明清实学这一新的思潮。也催生李贽的“童心说”等反传统的新哲学理念。心学的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以彻底的心学理念作为否定性环节。导引了对传统思想的否定。开启近代思潮。没有王守仁的心学。就很难从“内部”对儒学进行否定。后来也就不会有比较自觉的反传统思想。
第三。王守仁的一生一直都在为明王朝统治阶级尽忠。他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之一。多次镇压民众起义。他的“去心中贼”的愚民阴招是非常厉害的。对民众的伤害比较大的。这方面是应该得到谴责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王守仁又是古代儒者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合一的极有成就的一文人将军。而且。他平定朱振豪叛乱。有利于社会安定。避免生灵涂炭。也是有功德的。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
第四。王守仁的为人学问修养成就等。历来为有为之士所赞誉颂扬。他的著作很有后代学者推崇。他的哲学思想很深刻很有创造性。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在当代。他的思想仍具有励志的积极意义。也有用以反对功利观念的重要价值。
第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中心。利益观念太重。物质欲望太强。重利轻义观念盛行。利己主义横行。很多人虚荣心很重。缺乏荣耻心。非常需要能有“良知”。经济是基础。钱也是要赚的。生活水平要提高。但是。不能让物欲横流。不能缺乏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良知”。所以。在这个躁动的年代。更需要有宁静的精神家园。不安宁的时代更需要有回归本心。不失初心。在让心灵宁静方面。学一学王阳明的心学。或许是有积极意义的的。
其他观点:
第一部分
王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谥文成。
王守仁的主要著作为《传习录》。后人把他的思想材料编为《阳明全书》。共三十八卷。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曾经概括了王守仁思想的发展历程。他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始得其门。”
明确揭示了王守仁建立“心”“理”合一思想体系的曲折历程。
后来他被贬到龙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思考圣人处此将何所为。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史称“龙场悟道”。这次悟道引导王守仁得出一个实质的结论。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提出了心即是理和心外无物的思想。
第二部分
也就是说。心即是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表述为“心之条理即是理”。是指人的知觉活动的展开有其自然的条理。这些条理也就是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理”之根源不在心外。道德原则是人心固有的。
由心外无理的理论外推便是心外无物的观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但是这里的“物”主要是指“事”。因为王守仁说:“如意之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为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也就是说“物”并不是泛指山川草木等物。“心外无物”之“物”主要指事而言。
第三部分
王守仁在“心”“理”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人生理论。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在这里。王守仁的“知”只是主观形态的知。行则包括人的实践行为和心理行为。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关于知行的关系。王守仁还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个说法是从动态的过程来了解知行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意义。
意识属于知。若就意识活动是外部行为的开始来说。在此意义上。它是行为过程的一部分。从而可以说就是行。
同理行为属行。但就行为是思想的实现或实践是观念的完成来说。行可看成整个知识过程的终结。即知识过程的最后阶段。从而可以说就是知。
所以“知”中有“行”的因素。“行”中有“知”的因素。
王守仁还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在这里。他强调的“行是知的功夫”。是指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
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同时行也不是一匹瞎马狂奔。它有知作为指导。所以。行不能无主意。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故知不离行。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
第四部分
“致良知”不仅具有道德修养方法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王守仁“心”学思想的核心。并由此出发形成心学本体论体系。
王守仁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人的内在理性的凝聚。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
如何“致良知”。王守仁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致者。至也……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应扩充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把良知所知实在地付诸到行动中去。总之是指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第五部分
王守仁在晚年提出“四句教法”。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作为王守仁的“心学”宗旨是讲本体与功夫、道德的内心体验与日用常行的修养、悟与修的关系问题。
首句“无善无恶”讲本体。而本体即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对自性本质的体验。
后三句“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是讲功夫。而所谓功夫并不是指人在接触外物时得到的知识。及由此产生的是非观念。做事的动机意愿。仅是指良知内部的心(身)、意、知、物(事物)等自身的调节机制。
王守仁的“四句教法”为他的“心”学体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的弟子只能在他画定的圆圈内徘徊。虽然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可能导致近代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和宗教式的禁欲主义两种思想倾向。但这已不是心学体系应有之义。
因此可以说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555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良知,心学,思想,即是,自己的,圣人,是指,是个,天理,学说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王守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有人说中国只出过两个半圣人。也就是2.5个。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