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
原创

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唐初年并无节度使这一官职。行军打仗多以皇帝任命某高级将领为主。以大唐帝国突袭突厥为列就任命李靖为行军道大总管统领节制几十万大军。战事一但完成。大权归复于中央。这一制度有効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权司政于皇命。为大唐天下安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形势有所不同。天下大事纷争缘缘不断。为治理天下的各重要辖区。才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但府兵制以名存实亡极大的制约了军队的运行。才又采用了募兵制以战养战。地方军分区也参与了财政事务。这一切均形之有效的运行着。地方蕃镇也不敢轻举妄动。自唐玄宗老眼昏花重用倚重安禄山始制度形同虚设。一个杂胡将领仅独领三镇节度使大权。岂会天下不乱。天下大势正可分而制衡必心有敬畏。谁敢胡为造次。因此安禄山提拨任命了千余名将军。成为化外重地天王老子天下第一。才丧心病狂的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安史之乱。从此天下大乱经八年的坚辛剿乱。终于平息了这一场祸国殃民的暴乱。但大唐也由此由盛而哀积重难返。在众多节度使大将中起初中央尚可有効的任命和撒换。但这一切皆积于有品德知恭顺的将领和节度使。如郭子仪。李光弼等众多将领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形成了大大小小势力不圴的地方割据势力。唐德宗再时也曾一度令李塑大力平剿有利的筑固了中央集权。到唐未黄巢举义时天下大乱中央失去了向心力。采用了用贼防贼的烂掉牙政策。才令大老粗流氓叛匪朱温登上了大雅之堂。开始了恶梦的般的掘墓自坑之路。否则天下岂会失控覆水难收。









其他观点:

总体来说。节度使制度是唐朝军事管理的需要。唐睿宗景云年间。朝廷对边将军职调整有了节度使之名。并开始成为了正式的官职。唐玄宗时期。设立了采访使以发展节度使的制度。使得节度使开始做大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后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而主宰了唐王朝的命运。

边疆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唐太宗、高宗在位期间。先后攻灭周边来犯之敌。又征调各少数民族为其征战。军力强大无比。大唐威严遍及四海。武则天执政时。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断壮大。并开始袭扰唐边境地区。到了唐睿宗景云年间。边疆局势日益严重。为应对军事态势的重大变化。唐统治集团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一改之前御敌于千里之外的军事战略。采取军事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节度使制度的巩固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玄宗继位后。励精图治。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盛唐时代到来。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流民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维系封建统治。唐玄宗采取了多种举措予以解决。如允许部分流民充军处理。以消除带来动乱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算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也缓和了社会矛盾。不过。这等于是改变了唐朝的兵制。即由府兵制变为了募兵制。变相促成了军镇的合一。壮大节度使的力量。另外。土地兼并严重的趋势依旧没有改变。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唐朝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既是边疆形势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加成的结果。设立之初。节度使统治者只是为了方便边疆军事力量的管理。而衍生出了的军事制度。至于后来节度使发展的变质。恐怕既不是统治者所乐见的。也不是设立者的初衷罢!

其他观点:

唐朝的节度使是从南北朝时的地方军政长官都督(也称总管)演变过来的。

都督

都督全称“都督诸州军事”。是曹魏时期始设的一种总揽几个州的军政事务的军政长官。到了北周和隋朝。都督的名称改为总管。隋炀帝时撤销了这个官职。到了唐朝建立后。又开始设置。并重新改回“都督”的名称。唐代不仅是边关州郡。连内地也会根据州郡大小和地位的重要程度设大都督、中都督和下都督府。成为常置的机构。

不过唐代设置的都督和魏晋时期的都督有一些区别。这就是持节与不持节的区别。在魏晋时期。都督通常都是持节的。所以实际权力很大。这些都督持的节也不一样。有“使持节”、“持节”和“假节”三种。权力也有高下之分。其中“使持节”是最高的。可以掌握二千石也就是太守以下的官员的生杀予夺。而“持节”只能杀六百石以下的。“假节”更只能对违反军令政令者才有生杀大权。另外魏晋的都督通常会兼任自己驻地的刺史。同时掌握军事和行政之权。而这些在唐代都督中都是看不到的。

“节度使”

“节度使”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唐高宗时期。因为当时有些边关的州郡面临少数民族地区。常与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各种冲突。这就需要当地的都督能随机应变。做出一些必要的决断。为了让他们名正言顺。从高宗时起。就让一些特殊地区的都督“持节”。将这种持节的都督称为“节度使”。以此区别于其他都督。

节度使的权力大了。相应的僚属也增加了。唐代节度使之下设一名节度副使。一名管军队的都知兵使。一名管军法的行军司马。两名管后勤的判官和四名曹事。一名管文件往来的掌书记。还有两名参谋、四名随军、一名都押衙等等。这些是朝廷规定的编制。实际上节度使府经常突破这个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命自己的属官。而中央政府基本上不会干涉。所以致了唐玄宗的天宝年间。有些节度使的属官就达到了一百五十名以上。

节度使制的形成

唐玄宗时期。是唐代节度使制度的基本形成时期。全国共有安西、北庭、朔方、河东、河西、范阳、平卢、陇右和剑南九镇节度使。这九镇节度使全部兼任采访使。成为州刺史的上级。所以他们全部都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开元年间。在州之上又设置了新的一级行政机构。称为“道”。采访使便是道的行政长官。

另外。绝大多数节度使还兼任了辖区内的营田使和支度使。这又使得辖区内的土地经营权和财政权也落入节度使之手。形成了集地方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的土霸王。他们有管辖的地域。有管辖的子民。手上有军队。有钱。逐渐有了割据的资本。

安史之战后。很多有战功的大将都被封为节度使。使得节度使的数量迅速增多。由边境地区向内地蔓延。从唐肃宗到唐德宗的这一段时期内。节度使便增长到四十二个。这些新增的节度使中。魏博、淮南、淮西、泾源等镇都是辖区广大、人口众多的大镇。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已经形成“权归一家”的尾大不掉之势。这时的节度使。夺走了唐朝中央政府最后一点任命官吏的权力。甚至节度使成为他们世袭的职位。老子死了。儿子可以顶上。形成了“藩镇世袭制”。

起初各镇节度使每年在辖区内收取的税赋是要上交中央的。但是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们越来越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开始截留这些税赋。这股风气很快蔓延开来。到了最后。不仅仅是截留了。变成了完全不用上交税赋给中央。地方上的税赋。成为节度使们的私家财源。有了这些财源。节度使们又开始大量征兵。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他们征聘孔武有力的男性充当自己的亲军。号为“牙兵”。并且父子相袭击。是只接受节度使本人指挥的私人武装。连朝廷的命令也不去遵守。这些牙兵动辄上万。是节度使对抗中央、在地方割据的保障。

节度使为什么权力大

唐代统治者并不是傻子。要让地方将领掌握军权财权和行政权。让他们有壮大的机会呢?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唐高宗时期。面对吐蕃的挑衅。狄仁杰上书建议“敕边兵。谨备守。远斥候。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如此数年。可使虏不击服矣”。这个方针对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也是正确的。

为了将战略防御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唐朝在边境地区构建了许多防御工事。边兵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自古与匈奴战。非士马相资不可”。所以唐朝在边境地区重组了骑兵部队。号为“武骑团”。并向突骑施购买了大量战马。并招募善骑者入伍。

(唐朝边军)

唐朝边防军的后勤保障主要靠屯田的收入。不足部分中央政府进行补贴。为了满足不断增多的边军的后勤保障。屯田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为了管理的方便。政府只能将屯田交予节度使管理。这也意味着节度使开始染指财政之权。而唐玄宗时期将节度使、采访使、屯田使和支度使尽委于一人的做法。又为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开启了方便之门。

所以说。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为了对游牧民族军事防御的需要。而他们同时掌握行政与财政之权。也是为了更好的解决边军的后勤问题。更好的执行军事防御任务。自从唐朝改主动出击为被动防御之后。这种战略变革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唐朝政府对节度使的政策也比较宽容。只要他能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定。对节度使发展自己的力量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自己都自顾不暇。对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只能听之任之。只能安抚不能用强。加上朝廷本身党争严重。比如牛李党争时。双方都有与自己形成共同利益集团的节度使阵营。每个集团都拼命的给自己阵营的节度使扩张大开绿灯。使得节度使的地位更加牢固。势力也更加扩张。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集团与节度使沆瀣一气。也是节度使割据的重要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大大小小的豪强地主掌握了大量的田地。对于这些豪强地主来说。这些节度使对自己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勾结。满足各自的利益。所以节度使们背后。往往有豪强地主集团的支持。有些节度使本人就是豪强地主集团的一员。所以他们有着强大的社会阶级基础。

安禄山

我们以安禄山为例。看看节度使的权力是如何一步步扩大。最终又如何威胁到唐朝中央政府的。

安禄山在天宝年间极得唐玄宗的宠爱。一人兼三镇节度使。还有铸币之权。这是他能够反叛的基础。他出身低微。只是由于骁勇善战。又善于巴结奉承。所以升迁得很快。

安禄山花费了重金贿赂唐玄宗身边的官员。不断的在玄宗面前说自己的好话。自己也不失时机的向玄宗表忠心。又迎合杨贵妃的虚荣心。认杨贵妃为义母。又加上他在天宝四年对奚族和契丹族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所以在天宝三年起。他便坐上了范阳节度使的宝座。还兼领平卢、河东三道节度使。并得到了造币铸钱的特权。

唐玄宗这么关照安禄山。其目的不过只想利用安禄山守好边境。可是安禄山一心想进入核心权力圈子。他勾结温吉。想排挤掉李林甫。当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是唐玄宗因为安禄山文化太低而不允。只给他加了左仆射这样一个虚衔。

节度使制与唐朝灭亡

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和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们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后期特别是黄巢起义之后。许多节度使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壮大。他们渐渐脱离了唐朝政府的控制。五代十国的很多国家。都是原来唐朝的节度使建立的。这些节度使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生火并。战争不断。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的人民死于战火。许多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往异乡。又造成了土地的大量荒芜。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辉煌了两百多年的大唐终于倒下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的关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8:35

      节度使,都督,唐朝,玄宗,大唐,自己的,制度,地方,藩镇,时期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8:35

      没想到大家都对节度使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为什么唐朝的时候要设节度使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8:35

      大唐初年并无节度使这一官职。行军打仗多以皇帝任命某高级将领为主。以大唐帝国突袭突厥为列就任命李靖为行军道大总管统领节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