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原创

如何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人生天地间。孤独是常态。因此。孤独也是古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古诗词中。我们能读到各种各样的孤独。能体味到各种各样的孤独的境界。其中。将孤独的感觉表达得最为深邃的。就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间的孤独。在时光的长河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自已一人独立于此。而自已。也会很快被时光的长河淹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草没了。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化为尘土。在时光的长河中。一个历史的尘埃又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呢?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天地悠悠。是空间的孤独。天地是何等的广阔。而个人。又是怎样的渺小。

一个人面对历史的浩瀚。而对天地的悠悠。怎能不怆然而涕下呢?

西汉的「淮南子」有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空间是宇。时间是宙。陈子昂的这首诗。包含他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思考。写出了一个人独立于茫茫宇宙中最为深邃的孤独。

清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此诗道: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他曾是纨绔子弟。却浪子回头。写下登幽州台歌。有“诗骨”之称

首先来具体了解一下他: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文革新的代表人物。有“诗骨”之称。正是他在齐梁柔靡浮艳的风格还在盛行的时代。引领诗歌从绮丽萎靡走向刚健奔放。陈子昂的文风之所以是刚健奔放的。是因为他能够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同时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动人心弦的。俨然一首慷慨激昂的生命悲歌。其精彩的程度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来陈子昂怀着鸿鹄之志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学习。可是参加科举考试却两次名落孙山。随后他四处拜谒名人。进献自己的诗文作品。不料被一次次地拒之门外。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这段生涯也是陈子昂怀才不遇的人生阶段。落魄的他一直处于不得志的困境之中。但是他却一直努力地寻找着人生出路。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为了能够出人头地。他甚至愿意花千金购买宝琴当众摔坏来获得名声。虽然这种行为具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是相比于那些郁郁不得志之时就混迹于青楼而自甘堕落的人要好得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一定名声的陈子昂最终考中了进士。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这是他在不得志的困境中坚持奋斗的结果。这种成功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考中进士后。陈子昂春风得意地入仕做官。但是由于他生性耿直而且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忌恨与排斥。陈子昂的仕途也因为受到奸臣的陷害而受到巨大影响。纵使陈子昂有经天纬地之才。可他始终不得朝廷的重用。尽管女皇武则天曾经感叹他的才华与正直。封他作右拾遗(后世人因此称陈子昂为陈拾遗)。可是他却再度受到奸臣的诬陷而被迫辞职。因此怀才不遇的陈子昂最后被迫告老回乡。这种人生经历真的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是在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岁月中。陈子昂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志向与初心。哪怕是始终壮志难酬。甚至是被诬陷死于大牢中。

在了解了陈子昂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们再读他那些苍劲有力的作品时。或许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歌就是陈子昂在武则天时期受奸臣迫害而始终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所写的。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与壮志难酬的落寞之情。

开篇作者就是用大笔勾勒历史环境。写自己此时所处的时代是向前看不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也等不到未来的明君。因为这座幽州台就是当初燕昭王为了招揽天下的贤才所建的。陈子昂登临此地并发出这样的感慨。读者可想而知他郁郁不得志的愁绪是多么深重啊!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深感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因此内心充满了愁苦与哀伤。接着作者写自己登上幽州台上极目远眺。只能望见浩瀚宇宙与茫茫人世。这些事物都是长久地存在着的。而自己却终有一死。顿时悲怆之情从心中涌出。他也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作者面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环境。心中满是落寞孤寂的愁苦。所以作者就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了。

虽然陈子昂的人生跌宕起伏。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但是他却从没有放弃过努力拼搏与顽强奋斗。就算是受到奸臣的迫害与诬陷。他也始终不曾停止过奋斗。始终坚持自己正直的人格不受侵犯。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样看来。陈子昂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生命之歌。而且这首生命之歌在后世人心中一直存在着。始终不曾被抹去!

其他观点:

气韵苍茫承汉魏。格调悲凉启苏辛。

众所周知。中国诗以《诗经》为源。然而诗经里的诗毕竟以民歌居多。要么伤春悲愁。要么歌功颂德。要么就是日常的柴米油盐。大多气韵不足。有广度。也有深度。但没有高度。

春秋战国也是如此。以屈原和宋玉为例。不论是《离骚》还是《九辩》虽然有悲伤。但无悲壮。诗人的悲伤更像是被风吹落的树叶。无奈。低沉。失落。迷惑。总体来说。少了剑气。少了锋芒。少了雄浑。

当诗歌步入秦末的时候发生了转变。不论是西楚霸王的《垓下歌》。或是汉高祖的《大风歌》都可以看到不平之气。纵横一世。披靡天下之意。

当汉朝一统天下的时候。著名的文艺青年汉高祖受限于帝王之尊。只能玩一些柏梁体(可以理解为宫廷诗词)。于是乐府大行其道。对于后人来说。乐府最大的特点就是质朴平实。许多歌词有气韵加持。然而汉朝最为出名的应当是赋。尤其是司马相如。因此整个汉朝的赋都文采分明。若论气势稍逊一筹。是比不了乐府。

这种华美一直延续到曹操时。划了一个句号。诗中的气韵又宏大了起来。而且经历了数个王朝的更替。所有文人都会产生一种苍茫与轮回之感。不论是到哪一个地方。都会想起这一处曾有铁马金戈。曾有沉沙折戟。当年繁华巷陌。当年无限江山。如今不过是一堆荒丘。断壁残垣。

这首诗的本意并不难理解。就是诗人登上幽州台。想起当年的燕昭王求贤若渴。而如今自己却屡遭不幸。无人赏识。所谓的古人即指燕国明君贤臣。所谓的来者就是像自己一样孤独的人。

一个人面对苍茫大地。想及经年浮沉。于是倍感孤独寥落。是以感慨万千。脱口成诗。

但是如果把这一首诗从诗人的背景中剥离开来。就会发现此诗横越了空间。纵穿了时间。

从长安到幽州。南北两千里。

从战国到唐朝。上下九百年。

然而。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

燕子春风。帝王相将。名士风流。一幕幕地在自己眼前划过。这首诗瞬间便有了高度。历史。现实。时空。际遇。变幻。沧海桑田。白云苍狗。

之前的诗不是这样子的。

魏晋南北朝的诗大多雕琢。充满斧凿之痕。哪怕是自然流畅系列。也不过是陶渊明一人而已。

曹操之后。此诗之前。

从来没有这种苍茫的孤独!

浑若天成。读之怆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41:22

    陈子昂,幽州,人生,孤独,后不见来者,自己的,前不见古人,气韵,壮志,奸臣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41:22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41:22

    人生天地间。孤独是常态。因此。孤独也是古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古诗词中。我们能读到各种各样的孤独。能体味到各种各样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