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报怨以德”。我们该怎么样解读这两句话?
原创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报怨以德”。我们该怎么样解读这两句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感谢邀请

首先说下《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样才是完整的一句话。大小多少是个前置条件。大小多少在我看来简单来说就是公平取中。抱怨以德也是取中。和化学一样只有取中。没有偏私才能安稳长久。天地大道就是如此。

然后说下《论语》。原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这个“直”有很多种解释。我个人的理解是采取一种“直”的态度。这个的态度就是公正。所谓正直公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最后。我认为两位古人。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一个在说天地。一个在说人。只有不以己之私去判断“德”与“怨”才能了解天地运行之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更好的做事做人。

多说一句。我们看问题也好。看人也好一定要全面一些。正如现代大数据一定要充足后再做判断。另外我们的先贤们都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的道理往往不会是字面上。还有就是这些书籍经过无数时光和无数的人。我们看到的不全是那些先贤们所表达的。正如《庄子》轮扁斫轮说的那样。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建议不要读死书。一个字一个句去弄。当然如果是学术研究另作他论。作为国学爱好者。我个人认为了解主旨大意。知道道理就好。更不必刻意背诵。



其他观点:

这两句话。单从字面意思看。很难理解其丰富的内涵。甚至会产生与原文相反的意思。所以必须放在这两句话的原文出处进行理解。原文并不赞成“报怨以德”。而简单地把两句话连在一起理解的话。则似乎变成了提倡“报怨以德”的意思。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出自《论语》。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从原文的意思来看。孔子不赞成“以德报怨”。而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报怨以德”。其实就是“以德报怨”的意思。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如下: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从这一章全文的意思来看。老子也不赞成“报怨以德”。并且也说明了不赞成的理由。即:“和大怨。必有余怨”。

孔子和老子。分别作为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他们都不赞成“报怨以德”呢?《论语》中只提倡说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但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论语》的其他章节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从《论语·学而篇》可以找到原因。原文如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另外。我们从《道德经》的相关语句中也能找到答案。

老子不赞成“报怨以德”的原因。就是“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怨恨的人。必然的是因为互相碰撞。碰撞的很厉害了。才会造成伤害并留下怨恨。要让怨恨和解。就相当于强行把两个必然会产生碰撞的人融和在一起。双方越退让。反而越会觉得心里更怨恨。这就是和大怨。必有余怨的道理。

老子并不赞成。无条件地和解怨恨。无底线地宽容伤害自己的人。老子认为。唯有以德相交。才不会造成相伤相怨。不以德相交。即便表面上和解了。两者依然是合不来的两个人。

其他观点:

“以德报怨”与“抱怨以德”同意:

何以报怨?答曰:“抱怨以德”。以德报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59:01

    以德,以德报怨,的人,论语,原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道德经,老子,怨恨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59:01

    没想到大家都对“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报怨以德”。我们该怎么样解读这两句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59:01

    感谢邀请首先说下《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样才是完整的一句话。大小多少是个前置条件。大小多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