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原创

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好文

热门回答: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

用王阳明的话来讲。就是致吾心之良知。因为我还没觉得良知。其实每个人都有。但是呢。很多人的心事呗。欲望所蒙蔽了。因此才需要致良知。

那么良知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讲一个小故事。传说有一天一个小偷去王阳明家里去偷东西。结果被抓到了。那么王阳明呢。就想教导他。让他改邪归正。但是这个小偷说:我已经无药可救了。我已经坏的非常的彻底。我知道你很有学问。但是你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这时候王阳明就说:那既然你没有良知。你是否可以当着大庭广众之下把衣服脱光?

小偷一听震惊了。这件事情他实在是做不出来。这个时候王阳明就告诉小偷。这就是你的良知。

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通俗的理解。良知就是不用思考。是人的一种道德本能。那么良知到底有什么用?王阳明就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对错。知晓人心的善恶。

我们都知道良知是一件非常好的东西。但是如何做到的?这其实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讲个王阳明的原文案例。

王阳明说过这么一句话。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怎么理解呢?王阳明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他说一个人是否真的孝顺?不在于他嘴上讲的多好听。知道多少大道理。关键就在于他能否有这么一颗孝顺的良知之心。一个真正孝顺的人。首先是要有一颗孝心。然后可以实际的去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不只是嘴上说说。

通俗的说。嘴上说说。能不能成为知行合一。只有心灵有。然后能切实的去落实。那么这种行为才能称之为知行合一。能不能再孝顺父母是如此。在做学问也是如此。

但是很多人把知行分开了。所以王阳明说。知行本是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同样一个人想致良知。那么主要方法正是知行合一。

更多国学精彩文章。敬请微信关注:guiguzi7619299。

其他观点:

一、“良知”是阳明的本体论

良知学说发端于孟子的“性善”。孟子说人性本善。所以人要做的就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一点。也就是陆王心学学术渊源的起点。

阳明从孟子性本善的角度提出了良知。这个良知每个人都有。是不需要以经验为基础的(“以良知指示至善之本体。故不必假于见闻”——王阳明)。因此是先验的。这一点就和程朱理学不一样。

程朱理学实践的是一套经验主义途径。朱子在实践论是:先“即物”穷理(先“分殊”)。然后“致知”(再知“理”)。日积月累“豁然贯通”(再贯于“理一”)。最后才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最后圆融于“心”)。

二、“知行合一”是阳明的实践论。但王阳明本人也对此十分矛盾

其实早在阳明之前。程朱理学就提出了“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涵养就是宋明理学所谓的“德性之知”或曰“尊德性”。这“进学”就是宋明理学所谓的“闻见之知”或曰“道问学”。

但在程朱理学那里“敬”(尊德性)是第一义的。“学”(道问学)则是第二义。他们“详于论敬。而略于论学”也就不足为怪了(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因此。程朱虽然同说“涵养(用敬)”和“进学(致知)”。但因宋明理学的基本底色是义理之辨。这使得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必然重“德性之知”。而轻“闻见之知”。

如程颢、程颐: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德性之知。不假见闻。——程颐、程颢《二程遗书》

回到阳明这里。

因为王之前的宋明理学都侧重于“德性之知”的义利之辨。而忽略了“闻见之知”的“道问学”。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实际上是重申程朱理学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但他本人却仍然表现出重视“知”而轻视“行”的一面。这是有宋明理学倾向于义利之辨的底色。和陆王心学传统所决定的(阳明说“专求见闻之末。而已落入第二义”)。如:

以良知指示至善之本体。故不必假于见闻。......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见闻之末。而已落入第二义。——王阳明《传习录》

因此。阳明虽然说“知行合一”。但在实践上还是不免掉入了宋明理学的老毛病:重知(“尊德性”)轻行(“道问学”)。

而到了阳明弟子江右学派那一代。更是提出了“现成良知”。说“心不待澄 , 不习不虑 , 盎然出之 , 自有天则”。说满街都是圣人。重视“知”而轻视“行”的作风更为明显了。

其他观点: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但是王阳明却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2、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3、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曾说 :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2:59

    良知,理学,德性,快乐,就会,马祖,孟子,欲望,自己的,提出了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2:59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2:59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的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一用王阳明的话来讲。就是致吾心之良知。因为我还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