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兵员来源不同。因此分为“兵”“勇”两种。后来沿袭兵勇这种服饰。演变出卒、衙、驿等字。
清朝立国。以满洲八旗作为主要武装力量。不过后来即使多次扩充。加入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等。满打满算不到20万人。作为国家机器来统治广大的中国。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此。在八旗外清朝统治者设立了绿营兵制。时间大约是入关之后。将投降的明军大批改造。成为世袭的绿营兵。这些绿营兵对清朝统一大江南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三藩之乱时。是康熙手中的第一强兵。
雍正八年(1730)。鄂尔泰镇压西南少数民族乌蒙部落时。就利用过乡兵。一般认为这是清代使用乡兵之始。乾隆末年。由于八旗兵业已腐朽。不堪战斗。绿营兵也暮气日深。渐趋腐败。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时。不得不招募地方“义勇”。与官兵并用。
到了清末。八旗兵和绿营兵被讥为“双枪兵”:一手烟枪。一手洋枪。尤其是在于太平军的交战中。绿营和八旗兵节节败退。溃不成军。逐渐为新起的湘军、淮军和北洋军阀所代替。
因此。清军中的汉人部队有了绿营“兵”和团练乡“勇”的不同来源。
于是。为了区分“兵”和“勇”。这个号坎上的补子有了用处。
这件坎肩叫做号坎。从此后标明了这些人的所属。后来大人们发现这样很方便。就进一步在上面写上兵、卒、捕、役、库、勇等字。
库丁就是看守粮仓、银库、货栈、码头等地的人员。类似于现在的内卫。
兵丁、卒丁是绿营的士兵。勇是地方团练士兵。
捕和役是衙门里当差的人。
晚清时代成立邮政局。邮局的雇员补子上还有个邮字。
所以。兵和勇。是区分清朝部队士兵来源的标志。兵是绿营兵。有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火毬、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仅比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差。
而勇最开始是地方义勇、乡勇。可以说是临时招募的当地战兵。后来到了与太平天国、列强作战时。团练乡勇成了主力军。成了国家招募的半职业武装。但实权掌握在招募者手中。
兵和勇的实力。就是绿营兵和团练乡勇实力的对比。如果是比较真实历史上两者并存时期的话。兵是远远弱于勇的。不然也不会被取代。
如果用绿营兵和乡勇最强的时候。也就是三藩之乱与太平天国时两者的战力来对比。个人感觉勇强于兵。因为虽然三藩之乱的绿营兵对手是正规军。但团练乡勇所面对的是被“拜上帝教”洗脑的大军。后者实力应该更强悍。
其他观点:
清朝士兵中衣服上的兵字表示他们是清朝的正规军队。而衣服上有勇字的清兵。他们是来自汉臣组建的乡勇之兵。在一开始不是正规军队。后来因为日益强大才会破格提升为正规军。这兵与勇字就是为了区分他们。清朝入关之前的正规军队是八旗子弟兵。不过当时清朝人口肯定没有汉族多。清朝入关之前统治东北地区。那地方面积也不大。所以满清的八旗兵士也够用了。而且因为入关之前。清朝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这些八旗子弟兵非常骁勇。毕竟经常打仗。不把自己的本领练好。就是拿命上战场送给敌人人头的。所以那个时候。清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但是清朝入关之后。要治理的土地面积翻了几倍。当时清军的八旗兵人数就大大不够了。因此清军便开始建立绿营兵。这些兵士其实都是汉人。不过这些汉人也不是一般的汉人。是清朝入关前的一些包衣出身。本来他们一直都是辅佐八旗兵的。后来这些人也成了清军的主力。可惜到了清朝晚期。不管是八旗子弟兵还是绿营兵。他们的战斗力都非常弱了。这个时候乡勇兵便出现了。这些乡勇兵就是汉人组建的军队。他们有战事的时候。便聚集在一起外出作战。当没有战事后。他们便安心务农。不过他们上了战场之后。战斗力很强。所以当时晚清便破提升乡勇兵为正规兵。于是他们的衣服上便有勇字。
其他观点: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统治的。在清代军队的“兵”又分为“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是由满人组成的。“绿营兵”是由汉人组建的。因为汉人人口众多且分布区域广。故而“八旗兵”负责保卫京畿的安全。而“绿营兵”则负责防卫京城及其他周边的安全。正因如此。“绿营兵”往往是“八旗兵”数倍或数十倍之多。
清朝前期开疆拓土。满族的战斗力还是不可小觑。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内平定。国家逐渐处于安定的环境中。曾经的“八旗兵”开始习惯于这种韬光养晦。战斗力减弱。无奈。朝廷只能将目光投到“绿营兵”身上了。康熙年间的几场重大战事中。比如“平定准格尔”“雅克萨之战”等。其中“绿营兵”功不可没。
雍正即位后。欲恢复其“八旗兵”地位。相应出台好多政策。最后还是收获甚微。不尽人意。从此以后再无“八旗兵”用武之地了。
乾隆以后社会稳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官兵内部开始贪污腐化。由于长期没有战事发生。士兵缺乏实战能力。此时“八旗”与“绿营”皆无战斗力可言。所以朝廷就在民间各地组建“练兵团”。俗称“乡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兵预备役”。只有在战乱情况下才启用。等战乱结束后就立即解散了。平时都只是忙于农活的农民。可以说不花朝廷一分钱。为政府节省大量开销。
到了清朝末年。起义部队纷纷揭竿而起。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再次启用“练兵团”并加以重用。因兵士主要来源湖湘地区。故而也称之为“湘军”。为了能和朝廷的正规军区别开来。所以就在其胸前印上一个“勇”。
若从此时来看的话。“勇”要比“兵”厉害得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53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绿营,清朝,汉人,团练,战斗力,入关,太平军,士兵,义勇,朝廷
没想到大家都对士兵用来打仗就行,为何清朝还分兵和勇?二者谁更厉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兵员来源不同。因此分为“兵”“勇”两种。后来沿袭兵勇这种服饰。演变出卒、衙、驿等字。清朝立国。以满洲八旗作为主要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