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原创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其他观点:

王阳明在历史上是公认“真三不朽”的人物。他一生建功立业。讲学四方。他的学说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致良知”可以说王阳明思想的精华。按王阳明的话说是“千难万险中体贴出来的”。王阳明晚年只讲“致良知”。

致良知来自孟子的“良知”和《大学》的“致知”。

“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有“良知良能”说。“良”是固有的意思。通俗的说也就是人天生就有。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朱熹把它拎出来。在儒家经典中有了重要地位。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有着不同理解。王阳明把“致知”结合孟子的“良知”。提出了“致良知”。

致良知的“致”有层意思。一层是说。人的良知被我们的私欲蒙蔽了。像镜子一样变得锈迹斑斑。我们要反省。“反求诸己”。把我们的私欲。把蒙蔽良知的锈迹清除掉。还良知的本来面目。

还有一层意思是。就是“行”良知。这也是王阳明思想的特点。实践性强。人有良知。还要“行”良知。把良知用在道德方面的实践。把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不但说。还要做。

所以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但是我们的良知都被私欲遮蔽了。之所以之“致”良知。就是克去我们的私欲。还良知本来的面目。

其他观点:

要理解王明阳的“致良知”。首先要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在中国哲学里。心与物。内与外。事与理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界线。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并不存在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非唯”论。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基石。然而在“良知”是什么。在其不同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也是许多人读王阳明心学时的困惑所在。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未能理解“良知”实际上有三层内涵。是由里及外。一层层拓展的。

第一层含义:本心

儒家一直强调“格物致知”。王阳明把“致知”加了一个字。叫“致良知”。良知这个词的出处。是孟子说的“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是不假思索的内心深处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本心”。

在儒家看来。本心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与生俱来。故而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所有人都有的。心学鼻祖陆九渊把孟子说的四心。称之为本心。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它不是器官。也不是物质。王阳明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如今死人的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心就是无影无形却能让人思考、判断、视听、言动的精神主体。

关于本心。有一个故事。

南宋时曾担任富阳主簿(书记官)的杨简是陆九渊的粉丝。有一回。陆九渊路过富阳。杨简把大神请来。虚心求教:“先生说要明心。究竟什么才是本心呢?”

正好此时。有人来告状。杨简只得把问题抛在一旁。先审案子。陆九渊一声没吭。坐在一旁瞧着。小案子对杨简来说没什么难度。三下五除二搞定了。审完案了。谦虚好学的杨简继续请教“何为本心”。

本心是什么。陆九渊摇着蒲扇说:“你审案时。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这就是你的本心。”怎知一件事是对或错呢?因为你的内心深处。便是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良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本心”。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存有一种能分别、判断、辨析的能力。

这就是良知的第一层含义。即本心。

第二层含义:正知或正见

为什么王阳明要用“良知”这个词。因为“良”包括有好的、善的、正确的意思。因此。良知就是正知或正见。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认知。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见解。用现代语境说。就是科学的认知。

如果说本心是良知的体。那知正知就是良知的用。王阳明有这样的表述:“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得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月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

多闻多见。就是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这种认识。在王阳明看来。也是“致良知之功”。很多人在读心学时。总有一个困惑。王阳明老说“致良知”。但“良知”有啥用呢?这种困惑的由来。主要是狭义地把良知理解为“良心”。即纯粹道德层面。这种理解不能说错。因为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心学里。良知的确更多指向道德层面。但是。倘若良知只是道德。那么就太狭隘了。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王阳明还是个著名的军事家。他带兵打仗只是靠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是非常精通兵法的。研究兵法。也是致良知。因为良知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正知。军事有军事的规律。弄明白了。就是一种正确的认知。

推而广之。今天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等等。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只要能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印证的学问。无一不可称为“良知”。

我们今天讲心学。不要总抱着古人的大腿。今天世界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比起古人。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要远远超过他们。我看到不少自诩研究心学的人。讲良知时举的例子。还是古人讲的“礼”啊。“孝”啊那一套。完全不能与时俱进。我一直在重复冯友兰先生的伟大见解:对于前人的思想。我们要接着讲。不是照着讲。

第三层含义:宇宙本体

这个跳跃性太大了。

一开始还在说我们的内心。一下子跳到宇宙本体了。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特色。王阳明写过几首以良知为题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时乾坤万有基。”

本心或良知。是“万化根源”。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还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把心或良知。扩充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在王阳明之前。陆九渊就表达过:“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要如何来理解。心之本体。即是宇宙之本体呢?

惠施曾说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与小只是表象。大一小一。本质都是“一”。在中国哲学里。“一”经常指代本体或本根。人在个体存在上是有限的。受限的。但是在精神层面上是无限的。因为精神是无形的。无形的就是无有边界。无有边界。又哪来的限制呢?从这点来看。人在精神性上。或者是说心的性质上。与宇宙的精神。或宇宙之心是完全等同的。

在一般人看来。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而存在。就不受你影响。人死了。宇宙不也照样运行着吗?世界不差你一个人。也不差你的心。把人的心提高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人类是不是过于自大傲慢了呢?

然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似乎在印证中国古代哲人直觉的正确性。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的提出者惠勒在2006年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万物成形的参与者。不只是近在眼前的事物。还包括远在天边和久远以前的事物。”他想象中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波。只有在观察它的时候。它才成形。这个看法。与王阳明说的“岩中花树”如出一辙。

这种理论。是否能在科学上完全站得住脚。我们这里且不论。但是其现实意义是巨大的。让我们能认识到。我们并非藐小的个体。而是具备催动世界改变的能量。这就是心学的意义所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17

    良知,本心,宇宙,本体,孟子,中国,这就是,儒家,心学,私欲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17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其他观点:王阳明在历史上是公认“真三不朽”的人物。他一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