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此说不准确。只能说各有特色。估计发问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本删除了《石壕吏》。而用上了《卖炭翁》。两首诗都是揭露封建王朝残酷压榨老百姓。反映老百姓凄惨的生活。从艺术特色来看各千秋。难分彼此。那为什么又换教材呢?慢慢看:
新版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删除了《陈涉世家》、《石壕吏》等文章。把2010版曾删除的白居易的《卖炭翁》重新纳入课本之中。
那么《卖炭翁》为什么能够挤掉《石壕吏》重新纳入课本之中呢?笔者下面将会对两篇文章做出具体比较:
首先。回顾一下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民疾苦的生活现状。批判了当权所施恶政对人民的残害。
《石壕吏》中。杜甫借宿民家。遇到酷吏抓丁。一家三子全部都被迫从军。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里还剩下老头和老妇还有儿媳和正在吃奶的孙子!即使如此。酷吏仍不罢休。老妇人被征入伍。天亮的时候。只能跟老头独自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但是却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为此。只能强行在洛阳以西到通关一带强行征兵。补充兵力!当时杜甫正好路过。看到战争之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写下了三吏三别!《石壕吏》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短的篇幅便把惨绝人寰的现状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们再来看一下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对细节的描写显然要更到位!卖炭老翁辛辛苦苦伐柴烧炭。以此养活自己。虽然自己穿着单薄。但是却希望天更冷一些。终于期盼到下雪天。早早便吆喝一车炭去集市。牛困人乏休息之余。却碰到宫中太监抢走了全部的炭。只给了半匹红绡和一张绫。
在唐德宗中期。宠信宦官。不仅仅让其掌握军政大权。而且就连宫内采办等这样的小事都交给他们去做。宦官权势颇盛。他们在宫外采办的时候倚仗皇家权势。各种强买强征。破坏市场秩序。公然抢夺百姓财产。让百姓苦不堪言!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未被制止。反而越来越盛。到唐德宗晚期。就连太子都惧怕他们的权势。太子在得知这种情况的时候义愤填膺。本想启奏皇帝。但是有大臣劝诫太子。最好不要管这种事情。免得皇帝大怒!因为当时的皇帝仍然十分相信宦官。连禁军都交给他们掌管。
对比《石壕吏》和《卖炭翁》
两篇文章都是写了社会弊政之下人民苦不堪言的境况!《石壕吏》表现的是战争背景下当权强征兵丁带给人们的伤害。而《卖炭翁》写的是当权被蒙蔽之下。宦官破坏社会秩序搞得民不聊生。都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对人们遭遇的同情。
拙以为相比之下。《石壕吏》读起来更顺口一点儿。而其本身的三吏三别可能在历史地位上要更高!而《卖炭翁》表现的要更加细腻。对细节和心理刻画更加到位。相比白居易。杜甫的作品在语文课程之中占据更多篇目。所以用《卖炭翁》顶替掉《石壕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短时间可能会让人们觉得不适。但是大家可以选择在课外阅读!
其他观点:
《卖炭翁》通过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于民间疾苦的深刻感知。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体会白居易叙事诗的明自晓畅。通俗易懂。
《石壕吏》:感悟杜甫与白居易的比较。白居易诗作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其他观点: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和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都是很著名的现实主义的诗歌作品。两首诗的题材都是反映我国唐代时期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现实情景。以老百姓卖炭和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生动场面。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鞭笞。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两首诗都是“新乐府”体裁。“新乐府”是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后来杜甫发起来“新乐府”诗歌运动。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以新乐府形式专门美刺现实。既用新题。又写时事。鞭笞时政。启发人的思想行为。同时要求作品能够入乐曲。能传唱。
白居易<卖炭翁>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的大意: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满脸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买吃买穿。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心里却嘀咕着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卖个好价钱。老翁在夜里驾着炭车碾轧着一尺厚的大雪匆匆忙忙往城里赶路。清晨到了集市上。牛累了。人饿了。太阳也已经老高了。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飘然乎来了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原来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把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算是充当炭的价钱了。
可见。皇宫里的太监们奉皇帝的命令行事。卖炭翁的一车炭相当于被抢劫了一样。没理可讲。有冤无处可申。由此反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凶恶残暴。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和现实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嘎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情的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形态、动作、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所以。白居易本篇的事件意境和人物形象刻画是深刻成功。优于杜甫的<石壕吏 >。
杜甫的<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为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余老翁别。
诗歌的大意: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上,看见有差役们在晚上抓人。老翁吓得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凶恶地怒吼要抓兵丁。老妇人啼哭着对差役说: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防守邺城去了。最近一个儿子捎回信来说两个儿子已经作战死亡。家里就剩下吃奶的孙子。儿媳妇连穿的衣服都没有。你看看我行不?让我这个老弱病残的老婆子今晚跟随你到兵营去。差役要吆喝着:赶快应征去河阳服役。准备明天给军队做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听不到了。好像听到有人哭泣。天亮时。诗人登路与老翁告别。
官家为了征兵。两个儿子已战死。最后连年老力衰的老太婆都征去服役。老翁这一家人真是悲惨。这是个什么世道?可见。统治者有多残暴。老百姓有多可怜啊!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乐府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中没有一个“残暴”的词。只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来白描。就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官吏的残酷;没有用一个“悲惨”的字眼。却衬托出石壕村老翁一家人的“悲惨”处境与结果;没有用一个“可怜、怜悯”的句子。却能反映出诗人的悲伤与同情。杜甫的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的诗风在诗歌里体现的很鲜明。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总之。白居易的《卖炭翁》是官家“抢炭”夺财。杜甫的《石壕吏》是官家“抢人”害人。都是揭露官府欺压老百姓罪恶。都是好作品。棋逢对手。不分伯仲。白居易的《卖炭翁》细致。杜甫的《石壕吏》精炼。两篇作品都内容很深刻。白居易的《卖炭翁》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更深刻一些。杜甫惜墨如金。白描不加修饰。不掺和个人立场情绪。讽刺无痕。艺术手法更高明一些。思想感情上更深刻一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084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杜甫,老翁,卖炭翁,白居易,都是,差役,诗人,乐府,社会,太监
没想到大家都对有人说《卖炭翁》比《石壕吏》写的更深刻,你怎么认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此说不准确。只能说各有特色。估计发问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本删除了《石壕吏》。而用上了《卖炭翁》。两首诗都是揭露封建王朝残酷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