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瓶梅》中潘金莲最后一天,是怎么描写的?
原创

关于《金瓶梅》中潘金莲最后一天,是怎么描写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潘金莲在最后一天的言行举止。总觉得有点社会经历的潘金莲还答应嫁给武松。有点不可思议。

年龄大了。才懂得潘金莲对武松一番苦心。 并不是说潘金莲有什么值得可怜之处。不过本来一位花朵似的女孩子。生在那个社会。那个环境。那样的人家。也是她注定的命运吧。

按小说中的故事发展来说。潘金莲嫁给武松。就没有一点顾虑。害怕吗? 从潘金莲最后一天的生活状况看。觉得作者写得不可思议。即便潘金莲觉得武大郎的死。武松并不认定就是潘金莲而为。而潘金莲作为武大郎的妻子。被西门庆娶进府里这么多年。武松那种脾气和血性。会容忍她?

以潘金莲在西门府中。与几个女人争风吃醋的能力上看。潘金莲不至于太傻了吧。相信武松会真娶她?是潘金莲太自信自恋。还是傻得一点常识也没有?

书中写到武松次日来到王婆门首。当时潘金莲正在帘下站着。见武松来。连忙闪了。

说明。潘金莲心里还是充满恐惧。作贼心虚。接下来。武松与王婆的对话。也是潘金莲消除恐惧。变得大意的一个原因。

从潘金莲答应嫁给武松。看潘金莲的性格和城府

时间过去了。潘金莲很快就忘记了武大郎。她也就忽视了武大带给武松的痛疼有多重。

听见王婆夸武松越发“这般知礼”。王婆夸武松比旧时会保养。且越发身材好了。

越得不到越觉得好的武松。更让潘金莲忘情。喜欢一个人。有时是控制不住的。哪怕知道是“飞蛾扑火”。青春年少的潘金莲。遇到武松。这个打虎英雄。也应该把武松当做初恋情人了吧?

再听到武松诚恳的向王婆说:

我闻得人说。我嫂子出来了。在你老人家这里居住。敢烦妈妈对嫂子说。她若不嫁人便罢。若嫁人。如今迎儿大了。娶得嫂嫂家去。看管迎儿。早晚招个女婿

(武松把将来的日子设想的多美好)

一家一计过日子。不叫人笑话。

(应该是这句一家一计过日子。打动了潘金莲。因为潘金莲心里还看重武松。所以不分辨真假就相信了)。

那妇人在帘内听见武松言语。要娶她看管迎儿。又见武松在外出落的长大身材。胖了。比昔时又会说话。旧心不改。心下暗道:我这段姻缘还落下她手里。就等不得王婆叫她。自己出来。向武松道了万福。既是叔叔。还要奴家家去。看管迎儿。把女婿成家。可知好哩”。

妇人走到屋里。又浓浓点了一盏瓜子浓茶。双手递于武松吃了。

然后又交代武松。既要娶奴家。叔叔上紧些。

吴月娘听说潘金莲嫁给她小叔武松时“暗中跌脚”。常言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以后死在她小叔子手里罢了。那汉子杀人不眨眼。岂肯干休?

这是旁观者清。感觉到事情的蹊跷处。可惜潘金莲情令智昏。亲自把自己的小命。欢天喜地地送在武松刀下。

假若潘金莲不遇到王婆。命运会怎样?

至于书中描写武松怎的把潘金莲用轿子娶回家。怎的把门插上。怎的拿出二尺的长刀。逼王婆说武大被害死真相。潘金莲又怎的惊吓狡辩。武松又把潘金莲剥去上衣。按在武大灵前。又怎的杀了这妇人。书中的这些细节太血腥。这里不再描述。

更主要的是。在潘金莲一五一十的坦白交代所有的事情经过。王婆骂到

“傻才料。你都说了却让老身怎的支吾?”

其他观点:

您好:


这时的武松早就備好了酒席。插了前后门。請王婆陪潘金蓮吃喜酒。

此時。見王婆要溜走。武松急忙甩開潘金蓮。大步趕上。把王婆一把揪翻在地。用腰間纏帶捆了起來。也把王婆拖到“武大郎”灵牌下。

這時候的潘金蓮由如烂泥堆在地上。

武松在武大郎灵位前洒了些酒。点燃了紙錢。說道:哥哥。你陰魂不遠。今日武松給你報仇了”说罢。手持鋼刀向潘金蓮心窩刺去。随後挖出五脏祭于武大郎灵前。

接著。武松翻墻來到了王婆家。打開箱籠。把那八十五兩銀子帶在身上。趁黑夜來到十字坡張青夫婦那裡躲避~最後被逼無奈。奔赴梁山泊。

其他观点:

在《金瓶梅》里。潘金莲的最后一天。充满了大喜与大悲。大喜者以为武松要娶她为妻。大悲者不知武松用的诱杀计。死期将临而不知。且大喜。而此时她最喜欢的人正是要杀她的人。

且从头一天看武松如何设计诱杀潘金莲。

武松一回到清河县。就有邻人告诉他:“西门庆已死。你嫂子又出来了。如今还在王婆家。早晚嫁人。”这话如火上浇油。潘金莲“又”出来了。提醒武松她曾害死武大嫁进西门府。“还”在王婆家。强调又与黑中介王婆沆瀣一气。报告她的藏身之地。“早晚”要嫁人。催促武松抓紧下手。防止她嫁人逃掉。这邻人显然憎恶潘金莲杀夫淫行。就等武松回来这一天替天行道。武松听了。“旧仇在心”。复仇之火迅即点燃。本来要用几天时间。来寻访调查潘金莲。没想到第一时得到确凿信息。经过一夜深思熟虑。第二天就去实施复仇行动。

第二天一大早。“理帻穿衣。径走过间壁王婆门首”。复仇心切。饭都没吃。而潘金莲还像往常一样。“正在帘下站着”。似乎在等着类似西门庆撞竿的好事。看到武松。“连忙闪入里间去”。是做贼心虚的敏感反应。武松先与王婆正面交锋。

听到武松说“一向多累妈妈看家。改日相谢”。原是内心紧张的王婆马上放下心来。一是认为自己有恩武家被武松承认。二是“相谢”一定是给她财物。所以立刻换了一幅“笑嘻嘻”的面孔。反被武松的缓兵之计骗到了。满嘴逢迎。夸武松“比旧时保养。胡子楂儿也有了。且是好身量。在外边又学得这般知礼”。这夸一通。那赞一句。不知说什么好。以为武松好骗好哄。然后武松提出要“娶得嫂子家去。看管迎儿”。要好好的“一家一计过日子”。言辞恳切。入情入理。由不得王婆不信。王婆故伎重演。“初时还不吐口儿”。说不知潘金莲想不想再嫁。好像潘金莲是她家里人。待到听武松说要“谢”她时。知是有大把银子好赚了。才转了口儿。还要与潘金莲“慢慢”说。做她的思想工作。显示她的重要。以利提高价码。潘金莲本是自愿嫁到西门府。如今被吴月娘驱离。却成了家养的丫头奴才。可以自由买卖。岂非怪事。

第二天武松如约而至。当银子“白晃晃摆了一桌”时。王婆喜呆了。“口中不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拜了又拜”。夸赞武松“知人甘苦“。还开玩笑。说武松娶嫂子过门。”且是好急性。‘门背后放花儿——你等不到晚了’”。她想把这事办得利索。急忙去找吴月娘。只给了二十两银子了事。吴月娘听说是嫁给武松。“暗中跌脚”。反倒替潘金莲小命担心。无论如何恨。害死她的心倒是没有的。知潘金莲将会暴残而死。顿生怜悯心。倒也真实。但这却是吴月娘一手造成的。而孟玉楼听了吴月娘分析“往后死在他小叔子手里罢了。那汉子杀人不斩眼。岂肯干休”。孟玉楼却一言没法。她也无可奈何。她比吴月娘更担心更同怜。在她看来。送潘金莲于死路的。正是她吴月娘。现在表示担心同心。又有几分真实可信?这时剩下她与吴月娘时。她知道自己已是吴月娘唯一对手。离开西门府的日子已不远了。她还能说什么?

这一段诱杀情节。前喜乐而后恐怖。充满戏剧感。警醒的是。王婆因贪财。潘金莲因贪色。而终至暴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18:20

    怎的,嫂子,嫁给,武大郎,西门,第二天,婆家,的人,的是,书中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18:20

    没想到大家都对关于《金瓶梅》中潘金莲最后一天,是怎么描写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18:20

    潘金莲在最后一天的言行举止。总觉得有点社会经历的潘金莲还答应嫁给武松。有点不可思议。年龄大了。才懂得潘金莲对武松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