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国军还能挡住日军,为什么5年后淞沪会战国军却失败了?
原创

淞沪抗战国军还能挡住日军,为什么5年后淞沪会战国军却失败了?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1932年爆发的“淞沪抗战”。双方兵力峰值是国军约60000人迎战日军90000余人。兵力对比大约是2:3。战役中干掉了10000多日寇。而1937年打响的“淞沪会战”。双方兵力峰值是国军约70万对阵日军25万。兵力对比约为3:1。整个会战中毙伤鬼子8万余人。数字在这里罗列的很清楚。你认为哪场仗打得更好些呢?

(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第19军军长蔡廷锴)

一定要区分开两次战役的性质。“淞沪抗战”源于1932年1月28日的“一二八事变”。中日双方都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严格来说它属于一场“军事冲突”;而“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八一三事变”。此时北平的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了一个多月。中日两国实际是全面开打。只不过战场暂时分为华北和华东两大块罢了。

战场上的胜负其实要看两个结果。第一是最后形成的战略态势。以及双方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战役目标;第二是战场上的代价交换比。普遍意义上。读者好像都认为淞沪抗战打赢了。其实谬也。如果真打赢了。又何必签署中国正规军必须全部撤出淞沪、只能留下保安队和警察的屈辱之《淞沪停战协定》?

(第五军军长张治中)

一个主权国家不能在自己的城市里驻军。堪称奇耻大辱。所以淞沪抗战的结局其实并不圆满。造成大家错觉的原因是日军最后也撤出了。上海没有沦陷而已。而五年多以后的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彻底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所有淞沪地区。直至1945年宣布投降。所以严格来说。两次战役都失败了。只是第一次败得不那么彻底。

至于伤亡对比。淞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了14000余人。毙伤日军10000人冒头。这个交换比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抗日战争每次战役都有这样的战绩。日本人早就撑不下去了;而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了20余万人。毙伤日军8万余人。虽然给日军以重创。但却是以倾国之兵(华北一部除外)应战。可谓元气大伤。不利于长期抗战。

从各方面的情况综合来看。1932年的淞沪抗战应该说打得更漂亮一些。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蔡廷锴)

一、中方参战主体确实是敢战的精锐。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正值老蒋第二次下野期间。是汪精卫和孙科主政。所以粤系的第十九路军才有机会驻防富庶的淞沪地区。在杂牌军中。粤军(后面基本都算中央军旁系部队了)确实是挺能打的。综合北伐战争的进程来看。粤系军队一点不输于黄埔系军队。蔡廷锴是什么人?曾经的第十一军第24师副师长。这个师是以铁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基干扩编起来的部队。蔡其实曾经是叶挺将军的副手。

该师也参加了南昌起义。不过后来在南下过程中蔡廷锴率部离队。也就是说。蔡的部队是北伐军的老底子。战斗力蛮强的。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是蒋光鼐。“路军”只是建制级别而已。其实只辖一个第19军。而蔡廷锴是该军军长。当时下辖三个师33000余人。齐装满员并且装备也还可以。得算是当时最能打的部队之一。

(主持军政部的何应钦)

而后面增援而来的第五军。则是由黄埔嫡系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当时还是加强团的编制)组成的。军长张治中将军。兵力约在25000到26000人之间。这三支部队都是黄埔系的绝对精锐。而且抗日热情也比较高涨。第87师的旅长宋希濂曾经在上海方面打响后。亲率全旅军官前往军政部请战。而第88师师长俞济时由于是铁杆嫡系。干脆直接致电老蒋。主动请缨驰援上海。

老蒋的复电原文是:“贵师行动。一听何部长命令。如运沪作战。务希奋勇自强。以保荣誉”。中央军嫡系加粤系王牌。某种意义上。这基本就是北伐时期的最强阵容。当然够鬼子喝一壶的。

(第88师师长俞济时)

二、日本当时并没有全面占领淞沪的打算。

1932年的日本。军部势力和法西斯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暴走”。文官政府还是挺有话语权的。包括之前对于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的态度。日本军部和内阁的矛盾和分歧就很大。军部想搞武力扩张。内阁不愿意违反《华盛顿公约》。所以内部一直在掐。但是对于在上海搞搞事情。文武两界又都是比较支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日军侵略东北的注意力。

策划“一二八事变”的是板垣和土肥原等人。也就是侵略东北的罪魁祸首们。在国际舆论对日本非常不利的局面下。他们迫切需要在遥远的淞沪地区挑起事端。以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而裕仁的文官党羽“十一人俱乐部”(成员都是重臣)。也主张日本在完成对东北的全部占领之前。需要有一个政治上的“思考间歇”期。以应付国内外的许多新问题。为此日本需要在上海发起一场“假战争”。

(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

板垣奉命回东京述职期间。根据日本高层的指示。曾经发电给驻上海公使馆的武官田中隆吉:“满洲事变按预计发展。请利用当前中日间紧张局面进行拟策划之事变。使列强目光转向上海”。所以说。日本在没有完全做好对华全面战争准备、需要消化东北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在上海挑起武装冲突是局部行动。并没有彻底占领淞沪地区的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日本人不会真玩命。而是差不多见好就收。

不过老蒋和南京政府倒是认真应战了。他们误判了日本人的企图。以为日军真的要觊觎上海。那可是南京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跟东北不同。是轻易丢不得的。因此双方的战略目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

三、日军的战斗力在1932年还不那么强悍。

从日俄战争到1932年。日本军队并没有参与过什么规模较大的战争。包括参与一战也就是在青岛混混。所以其军队训练虽然严格。但实战经验真心一般。尤其是从1925年开始。日本文官政府还在搞裁军削预算。使日军的装备水平也迟迟没有提高。我们所熟知的什么九二式重机枪、九二式步兵炮都是1932年才正式列装的(看型号就明白)。所以淞沪抗战时期。日军的装备也是大杂烩。

在东北不消说了。因为日军根本没有遭遇到强力抵抗。所以军事冒险成功。然而在上海。面对第十九路军的奋起反击和第五军的坚决进攻。日本人最初是被打得挺懵的。遂有毙伤3000多鬼子的“庙行大捷”。换句话说。在没有日军绝对海空优势火力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在战术层面上。还真不怵1932年的日军。并且从蔡廷锴到张治中将军。对日作战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战场)

所以首先是日本海军陆战队被揍得七荤八素。然后就是陆军分批前来增援。计有混成第24旅团、第9师团、第11师团和第14师团等部。到1932年3月下旬。淞沪战场上日军兵力已有三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加海军陆战队约90000人。而老蒋调动的胡宗南第1师、徐庭瑶第4师、蒋鼎文第9师等部队。还没有真正到达战场。国军在只有两个军的劣势兵力下。战局肯定日趋不利。不久第二道防线即被突破。

如果南京方面坚决点。军事运输能力再强一点。以上三个精锐师能迅速投入战场。估计跟日军形成战场僵持是没有问题的。结果这些部队还没有到达。淞沪抗战已经开始谈判。并且是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谈判。最后达成的条款当然不利于中国。

而淞沪抗战之后。日军各师团纷纷抽组混成旅团到东北作战。掳获东北的物资又增强了其装备水平。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军的战斗力其实是有所提高的。

(张治中在淞沪会战时是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四、国际局势也不利于日本的侵略行径。

1932年德国的小胡子都还没有上台。在欧洲尚没有德国的威胁。西方列强对远东的事务还比较关注。尤其是其在华利益主要集中在北平和上海等大城市。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当然反对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所以从1932年到1935年。老蒋“以夷制夷”之策还是有些作用的。淞沪抗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就曾正式警告日本。不得破坏华盛顿九国公约。

包括后面的长城抗战。在日军攻破长城沿线后。美英甚至做出了陆战队直接登陆秦皇岛的姿态。所以这一时期的日本还是有所顾忌的。一方面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慑于发动战争时机的不成熟。当然。其中也有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英勇奋战的因素。尽管日军增兵后取得了一定的战场优势。但是这两支中国军队仍然坚持在上海地区。使鬼子一时不能全部得手。

在这样的战线僵持情况下。在美英等国的强力调停下。最终达成了停战。尽管中国正规军被迫撤出了淞沪地区。但是日军除原驻闸北的部分海军陆战队外。陆军部队也分批撤离了上海。好歹主权保留了下来。因此总体而言。1932年淞沪抗战的结局要好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缺憾是老蒋的抗战态度此间并不太坚决。有点首鼠两端。希望国际干涉的心理更多一些。中国军队在后期的战场上比较被动。

淞沪抗战的意义也比较重大。它不仅保住了上海的基本主权。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不仅给南京政府赢得了五年多的备战时间。也迎来了全民族联合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更使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对日军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因其战役进程几乎就是未来淞沪会战的微缩版。所以对如何未雨缪绸保卫华东地区亦大有脾益。

加一句狗尾续貂的话。如果参战部队更多一些。效果恐怕会更好。

(第十九路军纪念阵亡将士大会)

其他观点:

一次是日本人使出了七成的精力。一次是日本人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把国军往死里打。于是。注定了两次战争不一样的结果。

我们分别看看这两场战争。

1、淞沪抗战的缘由、战况和结果

(1)淞沪抗战的缘由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而东北军却认了怂。拱手相让东北大地。一个个摇头叹息地入了关。

日本的第一步目标达成了。接下来就要干三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扶持溥仪担任傀儡皇帝。二是从日本计划移民。三是逐步开发东北。

日本人行为。不仅引起了我国内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和谴责。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

一时之间间。日本人在东北如坐针毡。继续计划。有可能会遇到大的阻碍。

于是乎。日本人的大计划出台了:

在上海制造国际纠纷、战争。借此转移国际视线。让东北的诸多事宜一步步完成。

此计划。包括两个最重要的部分。一为“故意生事”。二为发动战争。

生事的任务。交给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汉奸“川岛芳子”。川岛芳子一手炮制了“日僧事件”。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1932年1月18日下午。川岛芳子找了两个日本僧人。还有三个信徒。跑到中国人开办的企业三友实业社故意闹事。

就五个日本人数量不多。还凶得不行。中国人直接炸锅了。冲突马上起来了。然后就开始动手!

川岛芳子和自己的心腹混到里面推波助澜。混战就此加剧。

这一顿打。直接把一个日本人干死了。一个干成了重伤。

警察来了。因为是混战。也没有找到凶犯。于是。此事就暂缓了。

这下日本的侨民不愿意了。一些在中国的日侨青年。在第二天的晚上做了一件非常出格的“大事”:一把火烧了三友实业社。华人巡铺来救火。被日本人砍死一个。砍伤两个。

这下日本人找回场子了吧!没有的事。人家还是意难平。

就在1月20日下午。日本驻上海武官田中隆吉组织了1500民日侨开始游行。

那阵势。真的是人山人海。一路游行。一路打砸抢。

这太过分了!

过分的还在后面呢。

1月2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来个恶人先告状。直接给上海市市长提出了四个无理要求:

第一是市长公开道歉;第二是把凶犯缉捕归案。并判刑;第三。对死了和伤了的日本人进行赔偿;第四是取缔和解散所有在上海的抗日团体。

这要求。真特么的不要脸。砍死中国人的事怎么不说呢?烧了的中国公司怎么算?砸坏了的中国商行。又怎么办?

这事。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能答应吗?没法答应。

于是乎。日本人打着“保护侨民”的幌子开始调兵遣将了。

如此。日军渐渐的大军压境了。

(2)淞沪抗战开战

到1月27日。日军已经在上海集结了军舰34艘(其中还有两艘航空母舰)。飞机40余架。海军陆战队1830余人及武装日侨三四千人。分布在日租界和黄浦江上。

1月28日。日军分三路突袭上海的防卫部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正式爆发。这就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

因为此时的南京政府的蒋介石已经下野。而孙科软弱无比。无法掌握复杂局面。因此。在1929日蒋介石复出。

复出的蒋介石采取两手策略。一是不放弃抵抗。二是寻求和谈。

在其后的时间里。双方不断增兵。战争规模似乎有扩大之意。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日本先后三次增兵。四次发起总攻。皆告失败。期间。换了四次主帅。

国军起初是有蒋光鼎、蔡廷锴指挥十九路军作战。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的多次战役中。十九路军发挥不错。后来。蒋介石让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了第五军。有张治中带领。去进行支援十九路军。

整个战役。日军投入了9万人左右。死伤近万人。国军投入了4万左右。伤亡在1.4万左右。

打了一个半月。国际注意力再也不在东北地区了。纷纷关注淞沪抗战。

而在1932年3月3日。日军的司令官收到了日本参谋总长的通知:停战!

在3月24日。在上海英领署举行了正式的停战会议。

1932年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回头看这场战争。日本人做的其实就是:通过施压。让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服软。如果不服软。日军要延长战争时间。吸引所有的国际注意力。

说实话。日本人做到了。

那么。日军到底出了多少力呢?应该是七成力。并没有必须拿下的目标。也没有破斧成舟的决心。

而看国军。当时的抗日很坚决。十九路军没得说。加上蒋介石刚复出。后退是不可能的。他一定要展现自己坚决抗日的一面。如此。才可以团结大家。否则。和孙科有何两样?另外。蒋介石等人认为日军的目标是要夺了上海。再夺南京。于是。在上海坚决抵抗。就是在保卫首都南京。

此战。参战国军出了十二分力。大有誓死与城共存亡的架势。

一个出了十二分力。要坚决抵抗。

另一个出了七分力。夺了也行。夺不成也没关系。于是。造就了国军在淞沪抗战时期的辉煌。

但是。淞沪会战完全不一样。

2、淞沪会战的缘由、战况和结果

(1)缘由

日本有着自己的总体战略目标。那就是成为绝对的世界强国。而日本的本岛支撑不起日本人的野心。因此。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占了东北。

自此。东北的“伪满洲国”成了他们的一个支点。一个大本营。

野心就像不受控制的病毒。一旦爆发。控制不易。

日本的野心策略是以东北为支点。慢慢控制中国华北。再侵入全中国。

1937年7月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这个事变并不是日本政府刻意安排的。纯粹是日本军队的率性作为。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给天皇建议:大举侵入中国。

此时。那个高高在上的昭和天皇有些犹豫。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大。一口吞下不容易。

但是。杉山元等人信誓旦旦地保证:三个月内拿下中国(控制中国)。

看来。是“甲午战争的胜利”和“轻松进入了东北大地”。让日本人感觉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绵羊。可以随意宰割。

天皇同意了“全面侵入中国”。但随后的事情让他后悔不迭。因为光是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更不要说夺取全中国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了。

(2)战况

起初。日本的队伍并不多。中国的两个精锐师87师、88师。再加上两个装备了德国火炮的重炮团。绝对不落下风。且小有优势。

但是。国军在攻打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虹口的基地时。久攻不下。

而日本一次次的增兵。空军、海军、陆军的数量大大增加。到达最后的20多万人。

那么。国军增加人了吗?也增加了。增加到最后的80万人。

20万对80万。用数学计算法。日本人是要败了的。但。战争不是简单的算数。

最后。是日本人突破了国军的防线。日本的陆海空的配合。相当熟练。

国军的协同配合差太远了。看似有飞机、有战舰。陆军也有坦克。火炮也不缺。但放在一起。啥也不是。

做个比喻。如果海陆空军的配合是有等级的。那么日本的配合是“九段”。国军的配合就是“不入段”。

这也怪不了战士们。有军官后来回忆道:我们从来没有训练过海陆空的配合。配合当然不好了。

是啊。没有开展过对外战争。没有进行过实战训练。那么。开战了就是用尸体填了。

最悲催的是。在日本凌厉的攻势下。扛不住的时候。撤退也是乱成了一团。淞沪会战那伤亡的30万国军。不少都是在无序撤退时。造成了极大混乱。被日本飞机轰炸致死伤。

(3)结果和总结

整个淞沪战役。国军投入了约80万兵力。伤亡30万左右。日军投入了20万左右的兵力。伤亡在4万人左右。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被日军占领。

总体说来。在淞沪会战中。日本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而且海陆空协同配合良好。整体的武器装备也要优于国军(国军的一些德械部队装备不弱。但数量并不多)。

反观国军。爱国热情当然也是不缺的。输在整体武器装备的差距。输在陆海空的协同配合上。特别是陆空军配合、坦克兵和步兵的配合。不是一般得差。

于是乎。造就了国军在淞沪会战中的失利。

回到题目本身。一个是淞沪抗战。一个是淞沪会战。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大得很。

淞沪抗战时。双方投入兵力相对较少。以19路军为主的国军。在87、88师的辅助下。表现出了良好的作战能力和凝聚力。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整体配合尚可。而日军并没有竭尽全力攻打上海。他们的目的在于转移国际注意力。投入的兵力。也仅仅是八九万。鉴于此。国军取得了整体的成功阻击。

再看淞沪会战。日本的目标很明确。要最短时间内拿下上海。甚至整个中国。一开始。日本就是扮演了拼命的角色。而且整体装备更优。整体配合更好。国军虽然号称有80万。但这种大军团的配合。全面的陆海空的配合。都是有所欠缺的。再加上装备相对更差。蒋介石的整体军事指挥和协调能力不足。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如果。人数和装备不变。主要指挥者是八路军的骨干。日军夺取上海。可能就要更难了。

其他观点:

淞沪抗战国军还能挡住日军。为什么5年后淞沪会战国军却失败了?

在14年抗战新史观之下。两次发生在淞沪地区的对日军作战被提高了一个档次。

虽然两次抗战的结果来看都是失败结束。但是在精神层面都有不同的意义。

正如斯诺所说。“一二八之战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上产生了永久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他让中国 的年轻人相信。只要全国团结一致进行爱国斗争。中国必将不可战胜。”

这或许是中国能够在漫长的战争中最终战胜日本的原因。

一“一二八淞沪会战”。克制中的鏖战

对于日本人来说。“九一八事变”的收获是。他们料定中方政府不想打仗。因为“攘外必先安内”。而此刻最让蒋委员长头疼的并不是淞沪的日军而是红军。

这一点。后来委员长的行事作风中都能看的出来。是战是和。他一度的摇摆。

诚然。在淞沪抗战的初期。委员长是非常的投入和认真。

他曾制定了一个计划“坚守京沪。迁都洛阳。”

( 1) 要求十九路军全力守上海;

( 2) 前警卫军全力防守南京;

( 3) 各部迁往河南人员之行动归何应钦部长指挥。 同时规定: 军政部长何应钦“留守南京。所有政、党、军留守机关人员概归何部长指挥”; 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留驻京沪。所有上海行政人员归宋部长指挥”

这个计划确实非常的果断。

如果当时坚决执行的话。我想上海不一定会输。

可是当战争打了2个礼拜之后。委员长变心了。他不想离开南京而是选择跟日军妥协。

当日军不断想淞沪增兵的时候。他又对于必死一拼的做法产生的动摇。毕竟在没有军队的基础下。是无法推动他的军政大权的落实。

所以对于上海他采取了攻势防御态势。

不再向上海增兵。等于是卖掉了十九路军。

二、日本的盘算。保护即将成了的伪满洲国

日本人没有想到。中国的抵抗会

如此的激烈。一个月的时间竟然还没能吃下上海。

留给他们的时间也非常的紧张。毕竟国联即将开始对于“九一八”事件的庭审。

所以挑起淞沪战争。只是为了让国联来调停这件事的时候而忽略了东北

就在十九路军退出上海并宣布停战之后。

3月9日伪满洲国就成立。

这时间是否算的太精确了。只能说日本人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海获得的好处。远没有在东北的利益大。

很显然这场战争两者利益都已经好获得。他们的小算盘成功了。

三、“八一三淞沪会战”一场打给外国人看的战争

对于淞沪抗争的结果。委员长当然看的很清楚。

自己最精锐的部队也扛不住日本人的消耗。可以想见。当日军第二次再来的时候。组织会战那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

淞沪战场投入了75万军队。而日军只有25万。四个月时间的添油战术之下。国军损失极大。这一场战迫使日本的进攻速度降低。也让中国开始从速败论专向了必败论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还是打败仗。那么还有啥办法可以战胜日本人的呢?

片面抗战是不可取的。必须依托全世界和全国的力量

在抗战开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同意改编为八路军的协议。第二次国共合作成型。这是抗战以来最大的喜事。我们国内已经集中所有的抗战力量

正如当年淞沪抗战一样。团结的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所以外国人看到了一场中国坚决抵抗的姿态。而国人看到了团结的军队。

这或许就是淞沪会战的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22:24

    日本,日军,淞沪,国军,日本人,上海,中国,事变,兵力,战争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22:24

    没想到大家都对淞沪抗战国军还能挡住日军,为什么5年后淞沪会战国军却失败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22:24

    1932年爆发的“淞沪抗战”。双方兵力峰值是国军约60000人迎战日军90000余人。兵力对比大约是2:3。战役中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