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网络暴力、被恶意骚扰,如何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
原创

遭遇网络暴力、被恶意骚扰,如何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知道您说的网络暴力和恶意骚扰指的是哪一种。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2月2日新华社发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儿童网络色情案触目惊心。经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一些人非法拍摄、售卖儿童色情视频或图片。将肆意猥亵、侵害儿童的行为变现牟利。通过付费论坛、社交软件群组、在线直播软件、网络游戏社区等渠道散播售卖。已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r

当时。看到孩子们通过网络世界遭遇这样的侵害。我震惊于这样一群变态的存在。更震撼于这些孩子的片子是如何被拍摄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安排的。孩子们的父母知道吗?\r但是案件的调查结果更加惊人:有负责牵线的“代理”晒出了与两名男童色情交易的报价——每名男童每次2000元。

作为孩子妈妈。看到新闻的我真是心疼哭了?\r

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和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同一个吗?操控这些事情的人和我们是同一类吗?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竟有这样的黑暗世界存在!那些被作为模特的天真孩童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被猥亵的儿童甚至被用来做交易的儿童是哪里来的呢?\r

那一次曝光出来的通过网络世界遭遇猥亵、侵害的儿童。仅只是被侵害儿童的冰山一角。\r

看似平静的电子世界。并不平静。

而那些遭遇过侵害的孩子。人生的苦难才刚刚开始。有很多受害的孩子穷其一生都走不出阴影。终生都在痛苦中度过。\r

万幸的是。已经有很多人在为之努力。一些志愿者在努力。执法者也在努力。但是。光明打破黑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人们长期的努力和斗争。更需要的是父母从孩子抓起。保护好孩子。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能力。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r

第一。需要做好性教育。让孩子保护好自己。\r

告诉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私密部位。裤衩和背心遮挡的部位不能给别人看。更不能让人触碰。\r

第二。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避免孩子因为惧怕家人而自己走向犯罪分子的黑手。\r

很多儿童性侵案中的被害者都是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者父母忙碌无人照看而造成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为人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最基本的责任。要让孩子有话说。敢说话。才能随时关注孩子的动向。\r

第三。保护好孩子。警惕熟人作案。\r

根据已有案例。大部分的儿童遭侵害案件都是熟人作案。有诱骗作案。有威逼作案。做父母的一定要对孩子的去向有警惕。不要将孩子交给近亲之外不了解的熟人。最大程度地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r

第四。父母尽量不要在网络环境透露孩子和家庭信息。杜绝犯罪分子趁机窃取信息。

第五。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未成年人。关注身边的儿童。提高警惕性。弱小的孩子是最无助的。扶危助小应该是一种本能。\r

韩国著名的儿童性侵电影《熔炉》。男主人公说的一段台词振聋发聩。是为孩子保护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注解:“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我们被世界改变。”改变不了世界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维护一片美好的天空。\r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美好的蓝天。而不是被黑暗的世界所笼罩。\r



其他观点:

建议使用360安全软件保护正常上网安全。保护个人隐私。

其他观点:

在今年儿童节,全国的儿童收到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送出的一份礼物——5月31日下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通知,就《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为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意见稿提出,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儿童个人信息的,应当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儿童监护人,并应当征得儿童监护人的明示同意。明示同意应当具体、清楚、明确,基于自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的儿童已经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于互联网的接触和使用非常频繁,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也面临不少风险。规定的制定,意味着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变得更加精细化。

  对于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有着更多期待。

  “在互联网时代,《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的制定非常有必要,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儿童权益。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制定,建议将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作为专章,作出更加细致和更有可操作性的规定。”朱巍说。

  在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雪梅看来,对于儿童个人信息的保护,无论是单独立法还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设立专章,最关键的是要明确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要确保作出的规定更加细化、有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多数儿童不会保护个人信息

  将伴随互联网成长的“00后”“10后”称为“互联网原住民”,并不为过。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3月26日共同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93.7%。

  然而,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的“居住环境”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报告》指出,网络暴力、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仍然存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加强。15.6%的未成年人表示曾遭遇网络暴力,最常见的是在网上被讽刺或谩骂、自己或亲友在网上被恶意骚扰、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

  对于《报告》的结论,孙宏艳同样深有感触。孙宏艳曾经带领团队作过儿童上网方面的调研,她发现很多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在上网时最担心网络安全问题,他们担心自己在上网时个人信息会泄露,担心会因此遭遇骚扰、谩骂等网络暴力。

  “事实上,大多数儿童都不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把名字、年龄等信息告诉陌生人的儿童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而且,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脱节的情况。即使有的孩子知道信息泄露是不安全的,但在做到别的题目时,其不经意间选择的答案,却已经泄露了个人信息。”孙宏艳说。

  让人更加忧虑的是,即使这些儿童提升了主动防范意识,也未必能防止信息泄露。毕竟,连成人都无法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

  但正因为如此,更加凸显了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孙宏艳指出,儿童个人信息保护是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泄露可能是侵害儿童权益的开始,这些泄露的信息会成为侵害儿童权益的突破口。

  “同时,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还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保护,就是对儿童心理健康和价值观的保护。儿童个人信息泄露后,不仅会危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给他们造成一种‘信息泄露无碍’的错觉,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孙宏艳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25:33

    儿童,个人信息,互联网,孩子,的是,网络,未成年人,信息,父母,自己的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25:33

    没想到大家都对遭遇网络暴力、被恶意骚扰,如何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安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25:33

    不知道您说的网络暴力和恶意骚扰指的是哪一种。但这让我想起了去年2月2日新华社发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儿童网络色情案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