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2013年8月由新浪领投的一下科技推出现象级产品——秒拍。借助微博的独家支持以及众多明星资源的入驻。其用户量迅速达到千万级。短视频至此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14年5月。美图秀秀推出革命性产品——美拍。原创性的人像特效、视频特效技术。在广大女性中好评如潮。
15年5月小咖秀上线。其独特的对嘴表演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和分享。
此时。短视频拥有了第一批用户。开始在人群中传播。但由于缺少优质内容制作者、缺乏清晰的赢利模式、难度过高的大众参与门槛。短视频还未形成明确的产品定位。
16年9月抖音加入战局。独特的美颜效果、便捷的音乐短视频制作以及针对年轻人的定位。吸引了95和00后的大量关注。同年梨视频、papi酱等短视频创业者等的崛起。让投资者认清了短视频领域的投资潜力。
17年1月抖音获字节跳动天使轮融资。张一鸣豪掷重金强势扶持抖音。17年3月。岳云鹏转发了一条其模仿者的短视频。视频下方印有抖音字样——引爆了上线一年多的抖音。同年9月。抖音开始与爱彼迎、雪佛兰、哈尔滨啤酒展开视频广告合作。开启商业化运作之路。
短视频如何兴起
天然的需求
凡是能形成市场。必要有需求。上到航天。下到海底勘探。甚至地下产业链以及黄赌毒。莫不如此。
短视频是天生的娱乐工具。幽默、街搭、表演、烹饪技巧、美食、美妆、电影解说。内容五花八门。早上出门等公交时会极其自然的打开微博。看看热门短视频。午间上下电梯间。不由自主的打开抖音看看表演秀。短视频恰似为我们量身定制一样。挤满了日常的零碎时间。
其他观点:
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然而。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成名只要15秒。
随着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的迅速崛起。一批又一批的传奇网红在其中收获了机遇、财富和欲望。从最早的“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papi酱。到后来的办公室小野、大胃王密子君、温婉。她们的语气、笑声、表情。甚至一个咳嗽。都能聚集到数千万的流量。
同时。短视频的兴起也让普通市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单单是抖音快手两个头部app的月活数据。合计就已经超过五亿。
从15分钟到15秒。短视频新秩序正在重建。更短、更碎片的时间。正打破原有世界的规则。
01
短视频的发展历程
我们现在所说的短视频。一般是指那些时长在5分钟以内、内容题材灵动多样的视频内容。究其前身其实要追溯到2000年以后最早的那些长视频。
从2004到2011年这长达七年的时间里。随着土豆、优酷、乐视、搜狐、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相继成立及用户流量的持续升温。全民逐渐开始进入视频时代。
2011年以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网络的提速以及流量资费的降低。更加贴合用户碎片化内容消费需求的短视频。凭借着”短、快“的内容传播优势。迅速获得了包括各大内容平台、粉丝以及资本等多方的支持与青睐。
2011年
快手app诞生。初期主要以制作gif为主;
2012年
快手转型短视频。迅雷发布有料;
2013年
小影、腾讯微视、魔力盒、秒拍上线。秒拍与微博合作成为其内嵌应用;
2014年
美拍、小红唇上线;
2015年
蛙趣视频、小咖秀上线;
2016年
火山小视频、抖音、梨视频上线;
2017年
土豆转型短视频、头条发布西瓜视频、腾讯重启微视、360快视频、百度好看视频上线;
2018年
腾讯多次领投快手。头条收购海外短视频平台Faceu。爱奇艺推出纳豆。
越来越多的平台加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未来短视频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02
短视频为何会如此火爆
短视频成为如今互联网宠儿。除去受到一定的追逐和扶持。自身的特性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01
内容消费的升级
我们知道目前内容的展现形式经历了从文字。到图文。再到视频的表现过程。而短视频的呈现特点是能够在碎片化时间里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内容消费需求。
换言之。短视频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要高于图文的。因此在用户观看成本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结合了拍摄手法、音乐、故事、画面的短视频。可以更加多样地满足用户的内容消费需求。
02
智能算法的分发提高了用户消费效率
以用户匹配度、视频热度和发布时间为主要推荐维度的算法推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用户碎片化的娱乐消费体验。
也就是说。通过算法推荐。我们可以从纷繁的短视频内容中更快地获得更为精准而满意的内容。
03
主流媒体注重新媒体视频助力短视频发展
《赫芬顿邮报》早在2012年就将视频新闻作为新的突破口;华盛顿邮报调整视频业务发展战略。将Post TV改名为Post Video。视频生产趋向快速化、轻量化;英国广播公司同样提出记者应向新媒体视频学习。制作亲民、通俗、简洁的短视频。使观众获得亲近、随和的体验。
在国内。内容类机构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三家主流媒体为代表。投入其中的还有浙报集团的浙视频、《新京报》的我们视频、《南方周末》的南瓜视业、上海报业集团的箭厂等。视频生产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常态。
有数据显示。全球移动视频流量已经占移动数据总流量的一半以上。且持续高速增长。
03
反对的声音
行业过于快速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一些“短视频误国”的声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01
內容同质化、过度娱乐化
在短视频中。对同一首音乐进行多样化趣味演绎的内容占据很大比例。“对口型”与模仿更是短视频内容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视频内容的趣味性。但大量此类内容的出现也使平台内容趋于同质化。同时使得平台内容的价值性降低。
因此就导致了许多用户觉得刷短视频是在浪费时间、过度娱乐化。没有实际内容。
02
“三俗”、虚假、搬运、危险内容频现
虽然短视频的社区已经利用算法模型打压与人工多层审核进行内容审核与推荐。但社区属性还是无法避免各种不符合社区调性。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庸俗、低俗内容。
虚假内容。搬运内容以及容易因模仿不慎而引发危险的内容同时出现。
03
带偏未成年人
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媚俗表演、炫富、说脏话、虐待动物、早恋早孕、无底线恶搞等。这些内容的出现极易冲击缺乏自制力和缺乏父母良好保护的孩子的精神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塑造。
其他观点:
我打算分三部分来说这个故事:
-01-
视频应用的前世今生
大家都知道我们最初的信息是靠文字来传播。起初是刻在石头上。刻在竹签上。慢慢地发展到后期。我们是写在纸上。
到了中期的时候。传递信息的类型除了文字之外。还可以用图像和颜色来传递信息。画在墙壁上的、画在布上的、画在纸上的。
后期。人类发现。当图片切换速度较快的时候。当每秒连续变化超过24张图时。人眼就会无法辨别单幅的静态图片。基于视觉暂留的原理。看上去是平滑连续的视觉效果。然而这样连续的画面就称之为视频。
再后来。视频加上了音轨、字幕。又被应用在电影技术领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所有观影效果。但此时视频的信息量比单纯的文字大好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每个人都配备了高清的摄像头。大大降低了视频的拍摄成本。但在网络传输速度不好的年代。视频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手机的储存卡里面。
直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普及。在线视频这种内容载体才得以传播和广泛应用。网络的传输速度和技术承载能力不仅支持视频的播放、现场录制和分享。还能支持更多的即时互动元素。
再加上手机性能不断提升。视频后期编辑的产品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等于赋予了每一个人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身份。
而在科技进步的加持下。现代生活也越来越多姿多彩。从来不缺视频素材。视频内容的市场一触即发。
视频这个元素。就是这样子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以上便是外部环境的客观条件改变而带来的变化。并非如一些媒体所描述。视频应用市场也并非一夜爆发。
-02-
人在每个时候都追求性价比
除了关注外部的环境。我们也不妨看看内部环境。看看人的使用习惯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懒是人的天性。但泛滥和稀缺的互相更替就会导致人更懒。我在《大量产品服务“贬值”。才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篇文章中也曾说明过这个问题。
当内容稀缺的时候。用户会主动去找内容。这个时候无论好坏。能看就行。一个能帮用户自动找到内容的产品。就会省下用户大部分的时间。
用户会慢慢变得懒惰。慢慢都不想去找内容了。只想让你推荐给我。这个时候能迎合用户需求的。必定会培养用户短暂性的懒惰。
当内容变得泛滥时。鉴于审美疲劳。用户会主动去筛选好内容。又变得勤快起来。这个时候只要能帮用户找到优质内容的产品。就能省下用户的时间。
继而周而复始。直到有新的内容形式出现。不然只会对内容的质量越来越吹毛求疵。
不难发现。优质内容能带给用户“嗨点”。这种嗨点是能让人留恋的。人天然喜欢浸淫在这种感觉里面。而获得嗨点的成本。当然越少越好。
相对于短视频来说。电影和长视频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就大很多了。按现在主流电影长度普遍在90分钟来说。如果嗨点不够。不好看。一不小心就失去了90分钟。
短视频的出现。令用户寻找优质内容的“试错成本”大幅度降低了。15秒一个短视频。连续划10个都不好看的话。就直接放弃掉了这个产品。满打满算这个时候我也就损失了两分钟。
-03-
人时时刻刻都在追求情绪互动
以上是基于时间成本来说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也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习惯。那就是嗨点的形成模式。
假如把一个人获得嗨点这种行为比作是用细针刺了他一下。那么多次用针刺同一个伤口。人也许就会感到麻木。痛楚就没有原来那么剧烈了。
在同一种嗨点的形成模式下。用户经历得越多。也就会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不嗨了。要能让用户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奋。就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嗨点去唤醒用户。
电影。10min/次。模式相似
一场90分钟的电影。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嗨点一般是10分钟一次。整场电影下来你能嗨个八九次。因为是基于剧情延伸。部分嗨点你是可以提前预知的。
不过这种嗨。是单向的。你只能感受并抒发出来。没有即时的回应和共鸣。导演和演员并不能感知到你因为他们的表演而兴奋。
主播。3min/次。模式部分相似
一场60分钟的直播。主播可能每1~5分钟就会和观众来一次深度互动。尤其是游戏直播频率更高。互动的效果因人而异。
有些主播能歌善舞。才艺方面的互动就会略多一些。观赏性也会高一些。有些主播说话风趣幽默。思维敏捷。临场的互动反应也会更出彩。
好的主播千里挑一。再厉害的人也难以覆盖所有的技能。再说长时间的技能输出也需要脑力和体力。
但这种嗨是双向的。你的嗨可以及时反馈到主播那边。主播能及时回应。从而产生更深的互动和交流。往往主播前面刻意营造的互动并不能让用户感到嗨。更多更有穿透力的嗨点往往来自于主播和观众的反馈过程。
短视频。0.12min/次。模式几乎不相似
一个15s的短视频。往往在第7秒或者第8秒就会进入高潮。而且短视频让人获得嗨点的方式各不相同:搞笑、温馨、羡慕、妒忌、恐怖、剧情等。看完一个向上一划。立马进入第二场。在互动深度一样的情况下。互动频率变高了。而且是高了20多倍。
视频能被算法推荐到你面前的。质量不会很差。这个时候就等于众多主播用众多才艺在碾压你的视觉神经。正是因为单位时间内。获取嗨点的频率变高了。用户更爽了。
这么来看。如果我们像实体店一样计算坪效来衡量销售效果的话。抖音内容的坪效是十分高的。短视频与直播的较量。赢在了效率方面:
单位时间内所获得嗨点的数量
获得嗨点。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互动。短视频的互动频率最高。而且互动模式不尽相同。
俗话说。能放得下才能做大事。如今微视又给我们上了一课。捡起来的似乎也可以成大事。中国短视频行业没有模仿国外。只是中国自己走到了风口浪尖上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272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视频,内容,用户,互动,就会,主播,快手,时间,模式,这个时候
没想到大家都对短视频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是怎么兴起的,效仿的外国的模式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2013年8月由新浪领投的一下科技推出现象级产品——秒拍。借助微博的独家支持以及众多明星资源的入驻。其用户量迅速达到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