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原创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其他观点:

我是小黄鸭。我来答题。

题主说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重的泥鳅。身上还长刺。这是什么啊?难道是泥鳅穿上刺衣不成?带刺的泥鳅好拉风。

原来喜欢在村里的水塘钓鱼。经常钓起来刺鳅。但是都不大。刺鳅在水里非常有劲。奔奔跳跳的。身上有刺不敢取钩。直到它累了。身体放直了。刺也收起来时。才可以抓到桶里面去。拿回家有面粉搅拌。油炸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味道很好。

其他观点: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小时候我生长在安徽的农村。每到夏天放暑假的时候。隔三差五地就会邀约一些平时玩得很好的小伙伴们。到附近的小树林和池塘里玩耍。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池塘里去抓鱼。抓到之后将之前带过来的小铁锅随便一支。里面再放点盐。找些柴火点燃。过不了多长时间。一锅热气腾腾的鱼汤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在物质资源不太丰富、生活水平还很低的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打了一次美美的“牙祭”。

记得有时候会从池塘里捕到泥鳅、黄鳝和螃蟹。我们一样是照吃不误。但有时会抓到和泥鳅相貌差不多、但体型要大一些的鱼类。背上居然还长有一排排刺。一不小心还会将手扎伤。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这样的“泥鳅”不能吃。有毒。于是我们便很不舍地将其扔掉。后来才知道。这种“泥鳅”不但没有毒。而且肉质非常鲜美。很是后悔。现在再去农村。估计也很难再捕捞到这种鱼类了。

这种鱼的学名叫“刺鳅”。也叫“刀鳅”。隶属于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虽然刺鳅和泥鳅仅有一字之差。但从生物学分类上却不属于一类动物(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从形态上看。刺鳅的身体更为细长。重量要大一些。身体的形状呈长扁形(泥鳅的身体为椭圆柱形)。另外。与泥鳅相比。刺鳅的头部要小一些。嘴部更尖。嘴上的鱼须较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刺鳅的背上长有硬刺。它们的游动速度很快。力道更大。如果我们稍不留意被背上的刺扎到。被扎之处极容易一下子同时造成多个“出血口”。这也是很多人讨厌它的原因。

刺鳅主要生活在我国中东部的河流、水库和大型池塘内。以底栖为主。经常藏匿在河湖浅水区底部的泥土和砾石中。主要以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和一些水生植物为食。营杂食性。喜群居。由于刺鳅的性情比较凶猛。爆发力也较强。在进食食物时往往用力一口吞下。所以经常垂钓的人士在钓到这种鱼时。往往都会发现鱼钩被深深地吞进鱼肚之中。鱼钩很难取下。

在上世纪80、90年代时。在长江流域及其附属河湖中。能够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但是由于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随着农田农药、化肥的广泛施用。再加上畜禽养殖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很多河流的水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剧。对水生生物的捕捞强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人工养殖这种鱼类沿没有形成商业规模。因此野生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该种鱼类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再发现了。

刺鳅由于平时活动量大。其肉质比较紧致。口感很好。而且还富含多种氨基酸。脂肪含量又少。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也较多。所以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由于这种鱼的生长速度很慢。野外很少有发现可以超过1斤多的。所以人工养殖的利益驱动动力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这种鱼很少有人工养殖的原因。

所以。能够在水库中抓到2斤中的刺鳅。实属不易。也非常少见。至少可以表明你那里水库的水质还是非常不错的。抓到这种鱼后。要尽量避免身体与鱼特别是背刺的直接接触。否则被划破感染的风险还是挺大的。另外。在处理鱼的过程中。要把它的内脏全都处理干净。因为它的内脏特别是胆部含有微毒的物质。人一旦吃进去有可能会产生头晕、呕吐或者腹泻等轻微中毒的问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52:05

    泥鳅,抓到,水库,鱼类,很好,很难,身体,水质,鱼钩,肉质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52:05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52:05

    其他观点:我是小黄鸭。我来答题。题主说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重的泥鳅。身上还长刺。这是什么啊?难道是泥鳅穿上刺衣不成?带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