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唐王朝在以黄巢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下。更加陷于分崩离析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拥兵自立。唐王朝名存实亡。
当时。全国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割据势力。它们之间经过不断的兼并。逐步形成势力最强且严重对立的两大集团:
一是。据有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等地的梁王朱温(后称帝建立后梁)。
二是。据有河东(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南)等地的晋王李克用(其子李存助建立后唐)。
后唐对后梁的战争。是五代十国初期两个封建割据集团之间的一次兼并战争。这场战争。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至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持续长达十四年之久。终以后梁的失败和后唐的胜利而告结束。
那么为什么后梁的朱温会败给后唐的李存勖?从双方胜败得失方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1、后梁政权的丧失民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2、在后唐对后梁的长期战争中。李存勖在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是优于梁太祖朱温的。
(唐军袭汴灭梁示意图)
一、后梁方面
朱温取代唐王朝建立后梁以后。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开垦荒地、奖励耕桑、减轻租赋等发展生产的措施。但仅限于宣武镇(今河南开封、洛阳一带)的局部地区。
朱温及其继承者为维持其统治和对晋战争的需要。用“黥面”(在脸上刺字)的残酷办法限制士兵逃亡。用屠城和烧杀劫掠的残暴手段来对待新占地区的人民。
又不顾河南广大地区人民的死活。多次掘开黄河来挽救其败局。从而大失人心。加之连年用兵。横征暴敛。更加激起人民的反抗。
贞明六年(920年)。爆发了毋乙、董乙领导的农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陈(今河南准阳)、颍(今安徽阜阳)、蔡(今河南汝南)三州。建立农民政权。
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说明后梁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了。
后梁统治后期。其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帝位。子杀其父。兄弟相残。
朱友贞在政治上极其昏庸腐败。他深居宮中不理朝政。一切军国大事皆操纵在其妻族张汉杰兄弟和朱温之婿赵岩手里。
他们依势弄权。离间将相。接收贿赂。买官卖官。致使统治集团四分五裂。在危急存亡之际。众叛亲离。不可收拾。正如宰相敬翔所说:“纵良(张良)、平(陈平)复生。难以转祸为福”。
(朱温)
后梁在战争初期。就其所占地区和军事力量看。比晋占优势。但最终被晋(后唐)灭亡。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看。主要问题是:
1、树敌太多。使自己陷于孤立地位。
李存勖是后梁的主要敌人。力量也较其他割据势力为强。并极力策动河北诸镇合力反梁。
河北诸镇力量较弱。为了保持其各自的地盘。利用梁、晋争夺河北地区的矛盾依违于二者之间。以图自存。在此形势下。后梁未能采取积极措施争取河北诸镇。集中力量对付李存勖。
朱温迷信武力。根本不懂得争取同盟者对于战胜晋的战略意义。结果由于对河北诸镇采取了兼并政策。把本来已经归附于己的力量。推向李存勖方面。壮大了对方。孤立了自己。
这是朱温在策略运用上的重大失策。
2、兵力分散。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河北是双方势所必争之地。后梁面对李存勖步步东进河北的形势。虽有兼并河北的打算。但没有集中兵力阻其东进或歼其于河北。
当时。后梁是有力量这样做的。但朱温父子却逐次使用兵力与全力以赴的李存勖交战。这就失去了战场主动权。结果几乎每战必败。
魏州之战。李存勖几乎倾全力而出。远离河东。久战于魏博地区。使晋的后方处于空虚无备的状态。
面对此种有利形势。后梁未能派出较大兵力乘虚袭击晋阳、迫使李存勖不战自退或邀击于撤退途中。以解魏博之危。
朱友贞虽曾派王檀率兵出阴地关进攻晋阳。终因兵力不足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以致失去了挽救河北败局的战机。
3、盲目进攻。加速了灭亡。
晋夺得河北后。梁、晋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待到黄河沿岸争夺战结束后。晋已成兵临黄河直窥大梁之势。后梁已处于攻则力所不及、守则或勉强自保的困难境地。
这时。后梁如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转取守势。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或可争取转机。但朱友贞仍遣兵大举北进。而且任帅不当。造成大梁极度空虚。给李存勖奇袭以可乘之隙。
(后唐和后梁魏州之战示意图)
二、后唐方面
李存勖即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和对后梁进行战争的需要。一改其父李克用纵兵殃民的残暴行径。采取了一些收揽人心、团结内部、整训军队、巩固后方的措施。使国力得到加强。为进行灭梁战争打下了基础。
李存勖在用人方面较朱温父子为优。比较注意笼络有才能的文臣武将为其效力。
(李存勖)
在后唐对后梁的长期战争中。李存勖在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是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用矛盾。争取反梁势力。
李存勖即位后。面临的形势是:
盘踞河南的朱温力量最强。极力北进争夺河北。河北诸镇力量虽弱。但其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既想保持独立的割据局面。又慑于朱温的压力而不得不表面臣服于梁。晋虽欲争夺河北。但地狭兵少。力量不足。难以与朱温抗衡。
李存勖能较好地利用河北诸镇与后梁之间的矛盾。采取了结好诸镇、孤立朱温的策略。
多次发兵援救王镕等。不仅破坏了朱温先并镇定、再图河东的战略企图。而且与三镇结成了反梁联盟。为夺取河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2、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李存勖在对后梁的长期战争中。常处于南有后梁进攻。北有契丹侵袭。中间还有幽燕、镇定割据势力干扰的多面作战的不利地位。
面对此种形势。如分兵应付。势必陷己于更加被动。易被击败。李存勖看到了这一点。成功地运用军事政治手段摆脱了濒临多面作战的不利地位。争取了战略主动权。
当李存勖集中兵力在柏乡予后梁军以严重打击之后。燕王刘守光南下进攻定州。威胁晋的后方安全。
对此。李存勖适时转移兵力。北上消灭大燕。然后转兵南下。接着乘后梁魏州兵变之机。集中兵力向梁军发动攻势。从而控制了河北大部地区。
这样。不仅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削弱了后梁。而且在各个击破敌军的作战中壮大了自己。
3、善择战机。发挥骑兵的特长。
在柏乡和魏州两次作战中。李存勖运用了围困袭扰的战法以疲惫消耗守城之梁军。尔后用智谋调动梁军出城。
这就避免了骑兵不利于攻城的弱点。为骑兵进行野战创造条件。并抓住有利战机。迫使梁军在平原旷野决战。从而取得了数次歼灭梁军大部的战果。
唐军在夺取郓州之后。李存勖乘梁军主力北进。大梁空虚无备之机。以一部兵力坚守黄河南北要地。牵制梁军。亲率精兵对大梁实施迂回奔袭。高度发挥骑兵行动快速的能力。长驱西进。直取大梁。获得了奇袭作战的胜利。
李存勖在指导灭梁作战中。也发生过过失。造成一定损失。
如:在胡柳陂之战中。由于其“轻行徼利”。为梁军贺瓌部所迫。名将周德威战死。后虽挽回败局。却使攻汴灭梁的计划遭到失败。
但总的看来。李存勖在分析情况、采纳建议、战略决策、掌握战机。以及决心果断、勇于进攻等方面。都比较突出。
故在对梁长期争战中。能逐步取得战略优势。并最后取得胜利。
总结
综上所述。五代十国时期。后唐之所以能战胜后梁。从战略决策、作战指导方面。李存勖是优于朱温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方面。梁太祖朱温在争战前期树敌太多。使自己陷于孤立地位。同时在兼并河北的过程中兵力分散。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在后期于己不利的情况下。还要盲目北进。最终加速了灭亡。
另一方面。李存勖即位之后。能够利用诸镇之间的矛盾。争取反梁势力。然后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最后选择有利时机。迫使梁军在平原决战。从而取得了歼灭梁军的胜利。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其他观点:
梁晋争霸是李克用、朱温父子两代人持续近四十年的争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李强朱弱。但双方并不接壤交手次数不多;第二阶段是强弱逆转。朱温全面压制李克用;第三阶段是两个老的都死了。李存勖全面压制后梁。直到攻入大梁城。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哪方犯的错误多就会失败。哪方犯的错误少就会胜利。
(朱温、李克用)
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双方都在对外扩张。李克用受限在出身沙陀。为人又桀骜不驯。唐王朝朝廷及幽州、吐谷浑、成德等周边势力都把李克用视为敌人。于是。李克用在西进河北攻略横跨山西、河北的昭义镇五州时受到太多干扰。又有李存孝带着昭义邢洺磁三州叛逃的内乱事件发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直到灭吐谷浑、降服成德镇、攻占幽州之后。李克用才达到人生顶点。但同样是四周皆敌。各势力明里暗里都在想方设法削弱李克用;
与此同时。朱温先是与黄巢作战。又与同样是反贼的秦宗权作战。这两战都是“正义”的战争。一定程度上洗白了朱温黄巢降将的出身。在朝廷和周边各势力看来。这是个舍得钱粮士兵和反贼作战的老实人。于是在朱温发展最早期得到了唐王朝传统势力的支持。甚至同样有争霸天下野心的各藩镇也认为朱温是一个能够并肩作战的好战友。所以。这一阶段虽然朱温也从宣武军一镇之地偷偷摸摸的拿到了义成、河阳二镇。还有了蔡州赵犨、洛阳张全义两个长期坚定盟友。但周边如徐州时溥、山东朱瑄朱瑾兄弟等在内的各势力只有羡慕妒忌。并没有把朱温当做真正的敌人。
这个阶段李克用、朱温双方交手次数不多。较大规模交战有两次。第一次是围绕河阳三城的归属。双方也就是各万人级别的中小型战役。朱温全胜。并因此得到了河阳三城;第二次是朱温取巧得到了山西南部地区属于昭义镇的潞、泽二州。但被李克用派兵撵走。朱温白忙活了一场。
这个阶段双方军队战斗力及将领的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李克用稍强但也有限。这两次胜负的根本原因就是距离。河阳三城离朱温近所以朱温取胜。潞泽二州紧挨着李克用的河东。所以李克用取胜。当时双方还都不具备兵力远距离大规模投放的能力。只能一波流。所以战争规模有限。战事持续时间也较短。主要看领军将领的随机应变能力。
(唐代中后期藩镇形势图)
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朱温越战越强。李克用开始走了下坡路。
李克用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不容易和周边势力及自己的盟友处好关系。另外多次参与关中保护援救唐昭宗的战争。虽然都是大胜。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更加让朝廷和关中李茂贞、韩建等藩镇忌惮。浪费时间不说还一无所获。在幽州刘仁恭自立背叛后。李克用开始走了下坡路。不但昭义镇河北邢洺磁三州被朱温占领。原本倾向李克用的河北成德、义武两镇也倒向了朱温。李克用几乎被压制在了河东一地。
朱温较好的利用了这段时间。先是克服了李克用的干扰。用时数年占领了徐州、天平、泰宁三镇之地。又把山东淄青平卢镇、河北魏博镇收为盟友。虽然在南下江淮时在杨行密那里吃了一个大败仗。但未伤筋骨。已经超过了李克用成为天下第一藩镇。随后朱温进入山西拿下河中镇。又西进关中夺取了唐昭宗。开始了挟天子令诸侯的篡位新阶段。
这个过程中。李克用救援徐州、山东投入兵力数量有限。对朱温来说只是干扰。双方有过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战役都在朱温转守为攻后发生在河北。李克用攻打魏博镇时朱温救援。在魏州城下大败李克用。朱温还杀掉了李克用被俘的儿子李落落。此战朱温手下大将葛从周步兵对骑兵取得全胜。打得李克用彻底失去了信心。随后朱温攻打李克用的河北邢洺磁三州能够轻易取胜。就是有李克用已经失去战斗意志的因素在内;朱温进入关中后。曾经连续两次顺手攻打河东。兵临太原城下。但李克用运气不错。朱温军都是因为其他原因退兵。这才有了后来李存勖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个阶段朱温是处在上升势头。而李克用不但下降。而且下降的速度极快。被朱温全面压制。但朱温这时已经把控制唐昭宗当做第一要务。一直没下定决心不惜代价也要彻底消灭李克用。这是朱温一生当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朱温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
李克用缩在山西数年。地盘只剩下河东一镇加上山西南部的潞州。自己也在救援潞州时病发身死。李存勖继位。李存勖首战援助潞州破了朱温的夹寨之围。夹寨之战也成了李存勖的成名战。但即使如此。朱温也仍然没有认为李存勖是个威胁。又给了李存勖休养生息的时间。并且等到了朱温再犯错误的机会;
朱温之前压制李克用。河北成德、魏博两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朱温称帝后。先是要削藩成德。使成德镇倒向了李存勖。双方爆发了梁晋争霸转折点战役柏乡之战。李存勖大胜。朱温从此开始走了下坡路。随后的幽州之战。李存勖手下大将李存审又六百破十万。使本来想着报仇的朱温狼狈溃逃。并病重回到洛阳。又被儿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当皇帝不久被朱温另一个儿子朱友贞杀死。后梁帝国在内耗当中实力大损。
而朱友贞当上皇帝后又犯了与朱温同样的错误。准备削藩魏博。造成魏博镇反叛投靠了李存勖。双方爆发了河北大决战。李存勖再次取胜。全面控制了黄河以北地区。梁晋双方隔着黄河对峙;
后梁帝国实力犹存。李存勖有些冒进的渡过黄河。却在胡柳陂之战双方打了两败俱伤。晋军第一名将周德威阵亡。推迟了晋梁大决战的进程;
之后双方在黄河两岸爆发了持续数年的夹河之战。中间还有个山西河中的分战场。李存勖军再次在河中战役中取胜;
最后的决战到来了。后梁帝国由于内部争权夺利内耗严重。仅存的后梁大将王铁枪王彦章也不能挽回败局。李存勖先败王彦章。又绕过朱友贞制造的黄泛区突袭大梁城。大梁城守将投降。朱友贞自杀。后梁帝国灭亡。
(李存勖取得河北后梁晋吴蜀天下四分)
以上已经是尽量简洁的梁晋争霸四十年进程。朱温前期二十年多年打得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并未影响根本。而李克用“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熊瞎子劈苞米走一路丢一路;朱温称帝后过于自大。昏招频出。内部不稳。往往是因怒兴兵。犯下了很多兵家大忌。实事求是说。即使朱温柏乡之战失败有一定偶然性。但之后的幽州之战朱温输的毫无道理。这也是由于朱温后期愈发多疑猜忌。非要自己领兵亲征。否则以当时后梁帝国的实力。任命几员大将。设置好奖惩机制。靠人去堆也能推平河东。而李存勖年轻气盛。战略上是积极主动的。又有张承业、周德威、李存审、李嗣昭等文臣武将辅佐在战术上漏洞较少。虽然也走过弯路造成了损失。但在关键性决战上总是能够取胜。对军心士气提振影响极大。这就不单单是战略战术问题了。“气运”这种唯心的东西还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梁晋争霸四十年大战小战无数。前期朱温犯的错误少。才能生存下去并有了超越李克用的实力。而李克用犯的错误多。就处在了下风;后期李存勖犯的错误少。朱温、朱友珪、朱友贞父子三人一直在不断的犯错误。还都是严重错误。这才让李存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战事再持续几年。必定是李存勖首先坚持不住。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其他观点:
朱温逼哀帝禅位。然后自已代唐称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后梁共历三帝。前后16年。这后梁王朝为什么这么短命呢?
原因是:自朱温起……后梁内部矛盾不断。内耗严重……朱温因削除异己。听信谗言。斩杀大将。引起部下造反。导致国力衰弱。军事实力直线下降。
朱温称帝前后。与占据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相互争夺战。从没间断过。内耗加上外耗。不耗死他才怪。
随后李存勖所部。以小股部队袭扰的方式。攻击至柏乡。弄得梁军疲惫不堪。人困马乏……然后李存勖全军出击。一举击溃梁军。柏乡之战改变了梁晋争霸的战略格局。晋军一方从此占据了战略主动地位。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率部五千骑。连夜冒雨渡河。一举攻破郓州。后来因兵力不济被追放弃。十月李存勖再一次进抵郓州。
唐末以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朱温历时二十余年的中原争霸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战术上:李存勖采取的避实就虚袭击战术。以弱胜强。
战略上:李存勖利用后梁内部矛盾瓦解分化后梁。收拢降将为已所用。最后终于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425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后梁,河北,兵力,后唐,河东,作战,之战,黄河,势力,柏乡
没想到大家都对终结大唐王朝的后梁,为何最终败给了后唐?请从双方战略运用和作战指导上分析原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唐王朝在以黄巢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下。更加陷于分崩离析的局面。各地节度使在镇压农民起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