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社会。父亲带着全家老小逃过难。讨过饭。挨过饿。吃了上顿愁下顿。饥寒交迫。
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人才安居乐业。结束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从此人丁兴旺。
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现在有些人死咬那时穷、饥饿、饿死人。把那些吃观音土、啃树皮、成堆饿死人旧社会发生的事。移花接木。有意栽赃。企图否定前三十年。从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配合西方搞颜色革命。这才是某些人的真实目的。
在新中国。只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过短暂的缺粮。只是定量减少了。但绝不是完全没粮食吃。而不到三年就挺过去了。且还清了苏修的全部逼债。1962年以后就逐步好起来了。全国人口迅速增加了一倍。八亿人口吃饭问题全靠自给自足解决。还向友好国家支援粮食。这些事实。有的人装瞎。挖空心思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以所谓的“饥饿”、“贫穷”、“小脚老太太捡麦穗挨打”的谎言。再怎么忽悠。人民大众已觉醒了。靠编故事、写小说、拍“老农民”。再也唬不住人了。
其他观点:
饥饿的感觉大同小异。我只想以几个片段映衬我的饥饿记忆。
一、1984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了师范大学。按照学校规定。需要把户口本和粮食关系一并迁往学校。在办理迁粮食关系手续过程中。我清楚地知道。我每个月的供应粮食标准是32斤。其中包含细粮和粗粮两类。细粮就叁种。白面、大米和掛面。粗粮包括玉茭面、高粱米、小米、红薯干等等。32斤供应粮里面。究竟有多少斤细粮、多少斤粗粮。各占多大比例。实在记不起来了。为此我曾专门问过母亲。母亲也不曾记得。这就是一个18岁青年。每月除了蔬菜和肉食(肉食凭票供应。每人每月1.5斤)之外的粮食消费标准。
一个叫“凌寒独秀”头条友。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这道题不适合80后回答。因为我们的那个年代。就算吃得差点。温饱已经解决了。已经没有饥饿记忆了。这道题适合那些耄耋老人来答。他们可以回忆他们的饥饿记忆。也算是一种口述历史吧。”
是的。尽管80后没有饥饿记忆。但我希望你们设身处地的想想:一个月32斤的供应粮。给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年青人吃。能不能吃饱?更遑论吃好!
二、到大学。我们的每月供应粮由每人每月32斤。增长成了每人每月36斤。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我们班的生活干部在解释这一变化时说:现在我们是大学生。每天从事脑力劳动。脑劳重体劳。所以国家给我们的供应粮标准是每人每月36斤。这里往后说一下。待到我们1988年毕业分配到中学任教时。我们的供应粮标准又重新降回到每月32斤。因为老师不算脑力劳动者。这里插说一句。同一年大学毕业的一位高中同学和我说:他的供应粮没有降。依然是36斤。他学临床医学。分配到一家骨科医院做临床大夫。估计国家考虑到骨科大夫每天刀枪棍棒、斧钺钩叉、十八班兵器轮番上阵。所以算重体力劳动吧。事实也是这样。
三、我们那会儿学校吃饭都自带饭盒。吃完饭路过水房都要用饭盒接点热水喝。我们叫“灌缝”。“灌缝”这个词是嫁接的建筑术语。本意是指把垒墙时留有的砖缝用水泥灌结实。我们所说的“灌缝”就是把肠胃里尚未充实的部分。用水充实。
四、学校打饭窗口负责卖饭的都是一些外聘的小姑娘。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同学们中很吃香。头脑灵活、嘴巴又甜的同学。不论男女。都愿意和他们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混”个脸熟。每天三次打饭。一来二去。她们就能照护到你。一个个硕大的盆。盛满了炒菜。小姑娘们高高举起手中的勺子。动作娴熟地挖向盆里的炒菜。待到勺里满是炒菜后。平举到盆的上方。轻轻一哆嗦一摇摆。把勺里满满当当而又容易掉下的炒菜重新抖落到盆里。然后一回身。盛到你的饭盒里。奥妙就在这一哆嗦一摇摆。轻重之间。别有乾坤。别开生面。我们班一位男同学和其中一位小姑娘找对象。每天他的饭盒里菜品又好、数量又多。羡慕煞我等同学!毕业后小姑娘放弃工作、背井离乡随她去到巴盟。即现在的巴彦淖尔市结婚生子。男同学是不是有怨言。他没有说。我们至今也不得而知……
其他观点:
解放前挨饿。三年自然灾害。挨过饿。六十年代以后。没有挨饿。胡说那个时代挨饿的。都是故意抹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481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饥饿,粮食,细粮,饭盒,炒菜,粗粮,都是,记忆,几个,这一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有挨饿的经历吗?可以讲讲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社会。父亲带着全家老小逃过难。讨过饭。挨过饿。吃了上顿愁下顿。饥寒交迫。新中国成立后。全家人才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