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真正到寺庙皈依了佛。皈依了法。皈依了
僧的并未出家的人。不管男女。都叫居士。
居士的法名由所归依的寺庙赐予。
寺庙取法名。也论辈分。她取“易安”。说
明是“易”字辈。你再年老。也要称为你做
三皈依的法师为师父。称比你先皈依的年
轻和尚(同一字辈)为师兄。
“易安”。乃上赐予“易”。下则“安”也。
其他观点: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飞之女。其词委婉清新。为时人推重。被称为'易安'体。所以她就自称'易安'居士。
其他观点:
李清照(1084年——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李清照氏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以婉约著称。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早期生活优裕。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家中藏书甚富。史载:(李格非)善属文。工于词章。
李格非崇尚陶渊明。而且刚直不阿。具有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个性。而父亲李格非的性格也深深的影响了女儿李清照。以至于后来李清照在青州期间。就秉承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写到)
李清照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她从小耳濡目染。加之好学。并在家庭的文学氛围熏陶下。为她后在诗词文学方面展现出的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才貌双全的女子自然会赢得众多男子的追求。李清照的才华赢得了一个人的芳心。那就是学识渊博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加上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和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步入婚姻殿堂。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建中辛巳就是指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以上这段引言摘录于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后序》2000多字。是南渡之后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的金石学名著《金石录》一书所作的序言。
(赵明诚《金石录》书影)
“易安居士”的来历
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去世。受党争的影响。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也受到牵连。经历了仕途的跌宕和家庭的双重打击后。夫妻二人于公元1107年离开北宋都城汴梁。回到家乡。从此屏居青州乡里达十年之久。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回到家乡青州后。李清照忆起昔日朝中事情。突发奇感。往昔如同一场梦般。回家乡过起远离官场那种尔虞我诈的“归隐”生活。品酒论诗。赏花填词鉴赏古玩金石也是生活的一大乐趣。也是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打发业余时光的最好途径。
在青州期间。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两人每得一本奇书。便共同勘校。整理题签。得搭配书画器物。便仔细把玩。互相给予评价。同时。夫妻二人在饭后还时常坐在“归来堂”中烹茶。两人指着满屋的书籍互相拷问对方。猜中的人先饮茶。以此为乐。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他们在青州的居所为什么要取名叫“归来堂”呢?其实都是李清照追慕东晋陶渊明的原因。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李清照在青州期间仰慕陶渊明。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中的“易安”二字。自号“易安居士”。
其实在青州生活期间。一直困扰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两人的问题就是一个安身之处。所谓的“易安”:易有改变的意思;安的本义是家属有稳定住处。引申义为后院平静。后方稳定。
其实李清照的想法在简单不过了。她只是向往安逸的生活而已。换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居住而已。而李清照在青州时期虽然谈不上富足但是“易安”的生活竟然成了她后半生魂牵梦萦的追求和思念。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易安”生活
南渡之后的李清照饱经沧桑。在1139年。李清照又遇到了丧夫之痛。丈夫赵明诚在这一年去世。一切灾难都伴随而来。
“易安居士”李清照由此一直过着寓居漂泊的生活。这之后的生活可以说是凄凉的。她内心渴望的“易安”也一直没有实现。青州安逸的生活、“易安”的生活永远成为了她的回忆。如她在词作《菩萨蛮》中就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在多少个白天黑夜里。李清照不止一次引颈北向。遥望故乡。对故乡的思念深刻沉痛。她唯有借酒浇愁。只有醉乡中才能把故乡忘掉。清醒时则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正因为思乡之情把李清照折磨得无法忍受。所以只有借醉酒把它暂时忘却。可见它已强烈到何种程度。
李清照后半生飘零度日。美好的期望变得遥不可及。闲余之时。只有忧伤。诗词成为她唯一打发时间的途径。
而此时的李清照仍然忘不掉的就是陶渊明超脱世俗的思想。晚年她写过一首《鹧鸪天》的词。词中就明确表达了这种思想。词里写道: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词作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结句“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是词人的超脱。深秋时节。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她开始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赵明诚逝世五年之后。李清照整理丈夫生前未完成的《金石录》。他在《金石录后序》中这样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李清照的后大半生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少女时期。是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两人度过了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
即使在青州期间。尽管物质方面一度匮乏。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在共同研究金石学。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就像她的自号一样。是一种“易安”的生活。
南渡之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丈夫赵明诚去世。李清照一直过着寓居飘零的生活。
小结
李清照毕竟是一位女子。她渴望的是幸福的生活。亦或是安逸的生活。这些对她来说就足够了。可是晚年的李清照流寓吴中。对故乡的思念。对“易安”生活的怀念就愈加浓烈。
如果说南渡前。尤其是在青州期间。李清照对“易安”是一种追求的话。那么南渡之后。流寓吴中的李清照对“易安”就是一种执念了。也成为她魂牵梦萦的渴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532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李清照,青州,金石,居士,两人,陶渊明,建中,故乡,词人,二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清照为什么叫做“易安居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真正到寺庙皈依了佛。皈依了法。皈依了僧的并未出家的人。不管男女。都叫居士。居士的法名由所归依的寺庙赐予。寺庙取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