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原创

《儒林外史》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好文

热门回答:

说起细思恐极。其实。《儒林外史》还是很黑色幽默的。

但是这种笑之后。你感觉无尽的悲凉。因为发现没有出路。完全没有。

对比现在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几千年一直都没怎么变。比如人性。人心

举个例

第九回到第十二回。

这几章说两个姓娄的富家公子。因为功名不逮。所以格外仰慕那种魏晋风流的隐士人才。其实主要是因为自己考不中。于是就觉得那些考中了的都是乌烟瘴气之辈。无意中听到有这么一个人。于是就去找这么个人。

这个人是个什么人呢?

邹吉甫道:“杨先生虽是生意出身。一切帐目。却不肯用心料理;除了出外闲游。在店里时。也只是垂廉看书。所以一店里人都称呼他是个‘老阿呆。’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总管;后来听见这些呆事。东家自己下店。把帐一算。却亏空了七百多银子。问著又没处开销。还在东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画脚的不服;东家恼了。一张状子。送在德清县里。县主老爷见是盐务的事。点到奉行;把这杨先生拿到监里。坐著追究。而今在监里将有一年半了。”

二位公子一听。好家伙。这是真正的读书人啊。见识绝了。啧啧啧。而且不图功名。孤高贫寒。身陷囹圄。我二人不救。谁来救?

于是救了这位杨执中。二位公子还喜滋滋的等着人家主动上门道谢。谁知这杨执中没来人压根不知道谁救他的。能不坐牢就千恩万谢了好吗。还主动惹事?。于是。两位公子更加崇拜了:

看。传说中的高人就是这样的了。岂是受你一点小恩惠就会出山的?肯定要一请二请三请的啦!大家看着是不是有特别熟悉的感觉....

接着。二位公子也顾不得“施恩不图报”的君子之风了。亲自登门拜访这位杨先生。七拐八拐找到乡下他家里去。只看到一个聋老太婆穿得破破烂烂的。说老爷不在家。也不请二位公子吃茶。竟自“砰”的关了门。

接着。杨执中回来。他老婆告诉他有两个姓柳的找他(他老婆首先是把两位公子的娄姓。听成了刘。接着被二位公子纠正后。又听成了柳)。杨想了半天。以为是先前跟他打官司的姓柳的人找他。把他老婆骂的半死。又踢了几脚。说你傻逼了吗。还让他们改日再来?前些日子坐牢还嫌不够吗?第二天天一亮就躲跑了。

两位公子之后几天一直拜访不到这位杨先生。非常惆怅。结果遇到一个小孩子认识这位杨先生。并有他写的一首诗。两位公子把那诗一看。惊呆了。好诗好诗啊。这诗一般人就是写不出来啊。果然是高人啊。

然并卵。那首诗是前人所做的。等于杨只是抄了一遍。根本不是原创。也即是说。两位公子没有考中。那也是有原因的啊......

不得了了。两位公子更坚定了要拜访这位高人的决心。尽管遇到几个人都劝二位公子。两位公子不为所动。心里想的是。你们这些俗气之辈哪里懂真正的高人啊。只有我们两兄弟慧眼识英才!

于是经过一番波折。最终找到了这位高人。聊得风生水起。结果。杨执中很谦虚表示。我是平庸之辈。但是我倒是真正有位高人朋友想介绍给两位公子。

杨执中向两公子说:“三先生、四先生如此好士。似小弟的车载斗量。何足为重!我有一个朋友。姓权。名勿用。字潜斋。是萧山县人。住在山里。此人若招致而来。与二位先生一谈。才见出他管、乐的经纶。程、朱的学问。此乃是当时第一等人。”

那这个权勿用是个什么样的高人呢?

权勿用在城外上了岸。衣服也不换一件。左手掮着个被套。右手把个大布袖子晃荡晃荡。在街上脚高步低的撞。撞过了城门外的吊桥。那路上却挤。

他也不知道出城该走左首。进城该走右手。方不碍路。他一味横着膀子乱摇。恰好有个乡里人在城里卖完了柴出来。肩头上横掮着一根尖匾担。对面一头撞将去。将他的个高孝帽子横挑在匾担尖上。乡里人低着头走。也不知道。掮着去了。

他吃了一惊。摸摸头上。不见了孝帽子。望见在那人匾担上。他就把手乱招。口里喊道:“那是我的帽子!”乡里人走的快。又听不见。

他本来不会走城里的路。这时着了急。七首八脚的乱跑。眼睛又不看着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头撞到一顶轿子上。把那轿子里的官几乎撞了跌下来。那官大怒。问是甚么人。叫前面两个夜役一条链子锁起来。他又不服气。向着官指手画脚的乱吵。那官落下轿子。要将他审问。夜役喝着叫他跪。他睁着眼不肯跪。

权勿用惹了官。最后被一个叫张铁臂的旧识给解了围。然后。权勿用就把这张铁臂推荐给两位公子了。

张铁臂在酒桌上大展身手。这么说的:

张铁臂道:“晚生的武艺尽多。马上十八。马下十八。鞭、鐧、鐹、锤、刀、鎗、剑、戟。都还略有些讲究。只是一生性气不好。惯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最喜打天下有本事的好汉。银钱到手。又最喜帮助穷人。所以落得四海无家。而今流落在贵地。”四公子道:“只才是英雄本色。”

各位发现这段话的有趣之处没有?

一般我们看小说写某个人厉害的时候。都是旁人说我这位兄台如何如何。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来。而当事人一般都是在旁边谦虚的说。哪里哪里!愚兄过奖了。在下不才等等....

自己说自己多厉害的。不多见...

紧接着。有天晚上。张铁臂就半夜降到两位公子卧室了。

张铁臂道:“二位老爷请坐。容我细禀:我生平一个恩人。一个仇人。这仇人已衔恨十年。无从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级在此。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颗人头。但我那恩人已在这十里之外。须五百两银子去报了他的大恩。自今以后。我的心事已了。便可以舍身为知己者用了。

我想可以措办此事。只有二位老爷。外此。那能有此等胸襟?所以冒昧黑夜来求。如不蒙相救。即从此远遁。不能再相见矣。”遂提了革囊要走。两公子此时已吓得心胆皆碎。忙拦住道:“张兄且休慌。五百金小事。何足介意?但此物作何处置?”

两位公子被吓得要死的同时。也深深的被武林中的侠气震惊了。这就是英雄啊。这比官场里那些傻逼只知道做官贪污受贿巴结上司高贵多了啊。我们要等英雄报恩回来。给他大开筵席。庆祝这件事!

结果筵席的当天。等张铁臂怎么都等不回来。再到厨房一看。毛线的仇人首级啊。那革囊里是只猪头而已。

张铁臂讹了钱。跑了.....

大概这几章就这么一个情节。我就给吴敬梓跪了。为什么?

因为他的幽默感。也因为他的深刻。

这一段情节。我们会非常熟悉。熟悉在哪儿呢?

它是脱胎于很多古典小说的。但是作者把它反过来说。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恶搞”。在文学上来说就是“解构”。

俩公子不辞辛劳。四处寻访门客。救人危机。留在家里款待。分明是《史记》里孟尝君信陵君等公子行为。只是《史记》是留美名。这里是闹了笑话。

尤其是访杨执中那段。几次拜访不成功的场景。那简直就是《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访诸葛亮的翻版。而且吴敬梓非常缺德的还安排了一个小细节。聋老太婆把娄公子的姓听成了“刘”。不是影射刘备是什么?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是千古传佳话。而到了《儒林外史》这段。又悲剧了。有一种把美好的事物撕烂给你看的悲剧既视感。

然后到了张铁臂那段反讽。又是对《水浒》等草莽英雄的挖苦讽刺。

“恶搞”其实已经被我们的老前辈玩了八百年了。真不是从《大话西游》才开始的。《金PINGMEI》是从《水浒传》武松十回衍生出来讲的。这个“恶搞”很明显了。那么《红楼梦》呢?

记不记得贾母在宴席上批才子佳人的话:

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象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贾母说我们这样人家无有这样的东西。反对这样的东西。结果呢?两个最宠爱的孙子辈的孩子。黛玉在园中听到《牡丹亭》只觉得如痴如呆。而宝玉则更是对着紫鹃开玩笑。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叠被铺床?

这分明是《西厢》中的句子。《牡丹亭》杜丽娘为柳梦梅死而复生。恰是贾母所谓的。鬼不成鬼。《西厢记》张君瑞爬墙。莺莺西厢幽欢云雨。也当得起贾母所谓的\"贼不成贼\"。所以。这里也存在作者狡黠的嘲讽。

同样。看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怎么解构《红楼梦》的:

冷清秋是不是外像颇有点林黛玉的架势。金燕西是不是有点像贾宝玉呢?

但是事实上呢。两个俗人罢了。冷清秋未尝不爱燕西的财。燕西不图冷之貌。便图其新鲜。如此罢了。宝黛发展到最后。最终都毫无肉体上的情欲。而清秋若不是生米煮成了熟饭。金七爷还未必娶她哩!

吴敬梓的深刻来自于哪里呢?在于他不做对立的二分法。

官场乌烟瘴气。充满了讽刺感。比如范进中举的篇章。

那传说中遗世而独立的文人们呢?草莽英雄们呢?

答案是很有可能一样的乌烟瘴气。充满讽刺。

那种对立的二分法。浅薄的观念。哪怕现在的生活观念里和艺术作品里都还大量存在。

而吴敬梓是很宏观的看到了。在那个时代文人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官场早已腐朽。八股文当头。而隐士中多的是欺名图利的人。

他通过对古典小说和材料的解构。否定了所有的出路。这才是吴敬梓真正的深刻之处。《儒林外史》也因为这份深刻。而价值连城。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小说中的精品。推荐大家买来看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28:06

    公子,两位,二位,儒林外史,铁臂,都是,革囊,高人,东家,成了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28:06

    没想到大家都对《儒林外史》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28:06

    说起细思恐极。其实。《儒林外史》还是很黑色幽默的。但是这种笑之后。你感觉无尽的悲凉。因为发现没有出路。完全没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