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
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其中的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政令;门下省则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书、政令。以决定是否实行;尚书省为行政官署。简单的说就是中书省决策发布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监督审核的、尚书省就是听旨办事儿的!
宰相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三省的长官可不是说就3个人啊!尚书令仅有一人。中书令有两人。门下侍中也有两人。因此宰相最少的时候也有5人!为什么要说最少。因为后来宰相越来越多。下面会讲。
而唐代宰相品级低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
说清楚了这个我们就来看看到底位于宰相之上的都有哪些官位呢?
正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天策上将:这是专门封给功高盖世的秦王李世民的。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
亲王(爵位)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爵位)
注:所谓散官。是表示官员的等级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这个和某个官员担任具体职务相对应。
正二品
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只有李世民担任过)
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上柱国(勋)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
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十六卫上将军、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督、大都护
光禄大夫(文散官)
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勋)
其他观点:
唐朝一品、二品官。权力是低于正三品官的。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古代一品、二品官。权力肯定要比三品官大。毕竟品阶在那里摆着。再怎么也不应该比三品官小吧。
这种想法。从理论上来讲确实不错。不过放在唐朝。则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在唐朝。真正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一品、二品官。反而是那些品阶略低的三品官员。
像堂堂狄公狄仁杰。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其品阶也不过是一个正三品而已。
之所以会有这种“品阶低却权力大”的情况出现。还得从唐朝的中央官制以及宰相所行使的权力说起。
唐朝的中央官制。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起源于秦朝。后经过西汉、东汉时期的发展。最终在隋朝建立后成型。并在唐朝时趋于成熟。从而被后世的封建王朝一直沿用。
所谓三省。即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所谓六部。则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从行政级别上来讲。三省高于六部。比如在唐朝。六部就是三省之一的尚书省下属部门。
那么。这几个部门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地方官吏根据自己需要汇报的工作、信息等内容。分门别类的找到对应的六部之一。如官员升迁任免就找吏部。刑名案件就找刑部。以此类推。
之后。收到地方官吏汇报的部门首脑。也就是各部尚书。把信息汇集整理后。交给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审核完毕后。“上达天听”。也就是奏报皇帝阅览。
也就是说。门下省在这里面。担任的是一个皇帝行政秘书的角色。
像在隋唐时期。门下省的官员还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等事宜。并且。他们还拥有封驳之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审核奏报。发现奏报中有问题的。即可做驳回处理。
而在门下省审核无误。并上奏皇帝阅览后。皇帝就需要召集中书省的官员。一起就需要处理的事宜进行商讨。由中书省的官员出谋划策。最终在形成决议的情况下。交给门下省。由门下省盖章签发。并转交尚书省分发六部。进而推动执行。
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原理。要是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不是门下省和尚书省。也不是皇帝。而是中书省。
之所以关键人物会是中书省。是因为皇帝在拿到尚书省递上来的报告之后。需要召集中书省来商讨。并由中书省的官员出谋划策。最终形成决议。
也就是说。中书省的官员。自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皇帝的最终决定。
换而言之。他们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智库”、“智囊团”。而这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
宰相这一官职。在古代历来有之。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其名称也有所不同。最早的时候。被称为“相国”。再往后改称“丞相”。也有叫做“尚书”的。明朝时虽说没有宰相。但“首辅”、“阁老”也是宰相的另一种称呼。
不过。随着需要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为了简化办公。李世民把门下省与中书省进行了合并。这两个部门之间的高级人才。得到了一个新的官职称谓。叫做“同中书门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同中书门下”只是官职的前缀。在后面还要加上“从三品”或者是“平章事”这样的具体称谓。合起来念“同中书门下从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官职的准确称呼。
像名将李靖。就在贞观年间。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
那么说。既然担任这些官职的人。要么是在中书省工作。要么是在门下省工作。其工作内容。也都是干着宰相的活儿。干嘛不直接叫“宰相”。非要起这么一个复杂的名称呢?
其实说起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古代皇帝们那暗藏的的小私心。
古代封建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皇权集中。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简单来说。皇帝们心里一个普遍的概念就是这天下都是我家的。
既然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自然最高的权力也必须被皇帝牢牢掌握。但问题是。在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后。皇帝们发现自己的精力和能力不足以处理好所有的事情。
这个时候。皇帝就会需要找人征求意见。而被征求意见的人。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智囊团”。也就是所谓的相国、丞相、宰相等人。
而既然找人征求意见。总不能不给对方一点权力吧。但问题在于。假如权力给的太小。这些智囊团就发挥不了最大的用处。而权力过大。又与皇权集中的宗旨相违背。
为什么要设三省六部制。除了明确分工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把权力分散。不让一个人掌握太大的权力。只有这样。才会让皇帝睡得安稳。
像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分别干着宰相的活。有序分工。从而各司其职。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要取一个复杂的官职称谓。我们以“同中书门下从三品”这个官职为例。其中。中书、门下是两个部门的名称。而“同”和“从”二字。则是表达“等同于”的意思。
换句话说。所谓的“同中书门下从三品”。其完整的意思表达则是“有在中书、门下两省的办事资格”。也就是有做宰相的资格。但其官阶。顶破天也就是个“等同于”三品官。
品阶低却官职大。是唐朝宰相的一大特色。唐朝的皇帝通过官职名称的改变。既让宰相们干着应干的工作。又限制了他们的品阶。最终的目的。就是避免相权过重而威胁到皇权。
说白了。宰相的最高官阶。至多也是正三品。皇帝是不会让其官阶再往上升的。
前文讲过。狄公狄仁杰也是宰相。不过。他的的官名全称叫做“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名称。又与“同中书门下从三品”有没有不同呢?简单来说。两者基本一致。
武则天时期。为了体现女皇的与众不同。门下省改称“鸾台”。中书省则变成了“凤阁”。所以。狄仁杰既然是身居宰相之位。自然他的官职具体称谓就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不过。狄仁杰与当时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人还有些不同。按照武则天时期的规制。“平章事”在当时属于五品官阶。但狄仁杰的“平章事”却是三品。由此可见。女皇对狄公是多么厚爱。
通过唐太宗时期李靖以及武则天时期狄仁杰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唐朝时期的宰相。其最高的官阶也就是三品官。那么。在三品之上的一品、二品。又是些什么官职呢?
这还要说到唐朝的中央官制。根据官制。三品之上。还有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以及从二品。
具体划分的话。这四个品阶的官职分别如下: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
在这些官阶中。正一品的“天策上将”。整个唐朝只有一个人当过。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正二品的尚书令。李世民在当秦王时也干过。因此。在他之后。没有人再敢被授封整个官阶。
而其他的像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以及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也只有那些在唐朝初期为开国等事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才会被授予。寻常的官员。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而像三少(包括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官阶。基本上都是虚职。也就是荣誉职位。都是用来在表彰一些功臣时加封的。看上去很唬人。实际上没什么权利。
至于骠骑大将军、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这样的官阶。说白了就是一些散官。所谓散官。就是没有实际职务。其权力与被授予此官阶的人官职大小成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在唐朝之所以会出现正三品官就是绝顶级大佬的情况。是由于来自皇帝的限制。不想让相权过重。因此才会制定出了宰相“权力大却品阶低”的制度。
而那些官阶一品和二品的人。大多都是虚职和荣誉性职位而已。若是论权力。还真没有正三品的宰相大。
其他观点:
应该这么说。在唐朝的官僚体系中。掌握实权的官职最高就是正三品。再往上的一品、二品就都是虚职了。没有实权的。大部分是用来追赠和表彰的。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就是在中央官中。设立三个最高部门。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再往下。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简单来说。分工是这样的。中书省负责给皇帝出主意。起草诏书。属于决策部门;门下省负责帮皇帝把关。对中央诏令进行批驳和审定。属于审核部门;尚书省负责给皇帝跑腿。具体实施。属于执行部门。
这其中尚书省的权力是最大的。我们所熟知的六部。其实都归尚书省管。
尚书省的长官叫做“尚书令”。由于位置重要。所以一般不给外人当。隋文帝杨坚时。尚书令时由他的儿子杨广担任。后来做了皇帝;唐朝太祖李渊时。尚书令也是由他儿子李世民担任。后来也做了皇帝。
所以。当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就不再设尚书令了。而是由两个副职负责尚书省的工作。叫做“尚书左、右仆射”。“射”字读作“业”音。不可弄错。
中书省的长官叫做“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叫做“侍中”。这两人和“尚书左、右仆射”是所有官员中权力最大、级别最高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
这其中。“尚书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中书令”和“侍中”为正三品。这已经是实职中最大的官了。
由于“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力大、级别高。所以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给中书令和侍中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后缀。目的就是提高这两人的地位。使其能与尚书左右仆射平起平坐。
从此之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了参与政事的标准。甚至尚书左右仆射如果没有这个后缀。都不能称之为宰相了。所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成了宰相的代名词。
随着尚书省逐渐被边缘化。到了唐中宗年间。尚书左右仆射已没有宰相之实了。成为官员被罢相后的安慰性官职。彻底名存实亡。
尚书省式微。而中书省则逐渐成了权力的中心。宰相们议事的地方也搬到了中书省。中书令成为地位最高的“首相”。
但好景不长。中书令由于权力过大。皇帝也不放心了。开始削弱中书令的权力。于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就让一些四品、甚至五品的官员也参与朝廷议事。这些人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职务。“同中书门下三品”渐渐被搁置了。
这个职务有点绕口。“平”其实是“评”。评判分辨的意思。“平章”就是判断、决策。这也是宰相特有的参政权。所以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和中书省、门下省一起决策政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同三品”亦或是“同平章事”。二者本身并没有具体官职。所以如果要被赋予这两个头衔。被赋予者本身要有本职官职。且要五品以上。
以上就是唐朝宰相的构成。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在唐朝有一大特色。就是经常看到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宰相一起。在议事堂讨论政事。这些人就是唐朝官僚中的绝对大佬了。但也不过是正三品而已。
那么唐朝有没有一品、二品的官职呢?还是有的。只不过都是虚职。
担任正一品官职的。只有“三公”和“三师”。
所谓三公。还是秦始皇时候定下来的“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当时叫做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后来多次改名。唐朝时叫做司徒、太尉、司空。三公本来是位高权重的职位。但到了后来逐渐被架空。成了荣誉职位。
所谓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负责教导、辅佐、保护皇帝的。也是荣誉职位。
还有一个特例。叫做天策上将。历史上只有李世民担任过此职。是当年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地位特设的。在此前后都不曾有过这个职位。
担任从一品的是“太子三师”和文武散官。
所谓太子三师。就是降了一级的太子府的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中的“开府仪同三司”。散官就是指没有职务的官员。“开府仪同三司”是说你出行的仪仗可以和三司一样。三司就是上文中的三公。
武散官中的“骠骑大将军”。这还是汉武帝设立的职位。不过它从设立之初就是个荣誉称号。并不表示能带领军队。掌握实权。
担任正二品的。要么空置不设。要不还是荣誉职位。
尚书令时正二品。但自从李世民之后就不再设立了。一直空置。唐朝后期虽然也曾设立过。但那时尚书省都已经被边缘化了。尚书令自然也没什么实质权力了。
文散官中的“特进”。汉成帝时为老臣张禹特设的职位。到北魏时就已经是荣誉职位了。
武散官中的“辅国大将军”。这个和“骠骑大将军”一样。同样没有实权。
担任从二品的。同样没有实权
太子府的“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文散官中的“光禄大夫”。以及武散官中的“镇国大将军。”和前面的意思差不多。
还有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等。不过这些都是地方官。品级虽然高。但和中央官员比起来。其实权还是差了不少。而且还不是常设职位。
综上所述。唐朝的实权官员中。正三品的确就算是顶级大佬了。即便是宰相也不过如此。一品、二品的官职都是虚职。没有实权。但这些职位还是很有用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一是给宰相们留下了升迁空间。做官做到宰相。已经是位极人臣。如果皇帝要对其进行嘉奖表彰怎么办?既然没法再升官。那就升一个虚职。受嘉奖的大臣不仅表面风光。而且相应的俸禄也增加了。可以笼络人心。
二是可以用来追封。大臣们如果死在任上。追封一个官职。表示他生前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还没来得及升迁就死了。让死者风风光光的上路。对死者家属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和安慰。同样也是为了拉拢人心。
我是林长风。关注我。一起领略历史之美!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772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宰相,门下,尚书,中书省,唐朝,太子,官职,三品,皇帝,权力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朝的正三品官,属于绝顶级大佬,那么一品和二品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中央官制。唐朝的中央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下设了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又分设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