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
原创

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

我们知道。自清朝末年。我国就被西方列强欺负。最耻辱的就是八国联军对我国的侵略。烧杀抢掠。瓜分中国。直到二战前。中国一直备受欺辱。可以说。当时的欧美国家都想在中国捞取好处。但唯独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却伸出了援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两国同病相怜。有相同的政治目标。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战败国德国的势力。除了割地赔款。还要限制军队数量。极大的压制了德国,虽然德国在军事压力之下只能低头。但思想上并不承认;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因为弱国无外交的原因。凡尔赛条约对我国也作出了不公平对待,在处理中日青岛问题时故意偏袒日本。无视中国利益。也使我国放弃承认凡尔赛条约的合法性。在相同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德国和中国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德国要帮助中国强军。

三是因为德国在东亚没有势力。急需找一个盟友。便选择了中国。我们知道。德国在欧洲、非洲等地区。都有一些盟友。但是在东亚是没有任何势力的(当时日德还没有合作)。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青岛德军打败。占领太平洋德国岛屿的就是日本。当时日本实力很强。又有强大的侵略野心。所以希特勒非常清楚与日本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相反。中国国力较弱。但潜力很大。以中国当时的国力。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德国作对的。所以。中国作为德国在东亚的盟友是非常适合的。但作为盟友。想要互相支持。根据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差。德国不得不帮助中国强军。因为中国军事强了。对他们也有好处。当然了前提是不能超越德国。

五是德国帮助中国强军。其目的是在中国练兵。实践一些猜想的军事理论。为德国的强军备战做准备。当时的德国备受美英法等国的关注。虽有强军扩张的野心。但不敢表露。所以通过帮助中国军队强军。进一步实验、实践、检验他们的军事理论。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同时。有战斗就有消耗。大量的吸收中国的经济。用来购买石油。为二战军备做储备。

六是因为德国发展军事装备。需要中国的钨锑等矿藏资源。而中国则需要德国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培训。两者各取所需。我们知道。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忍辱负重。一直想一雪前耻。为此大力发展军工企业。但由于德国矿产资源匮乏。尤其是制造军火必需的钨、锑等战略资源急缺。基本上都要依赖进口。但受到美英法的限制。德国只能从中国大量进口。并且中国也拥有丰富的钨、锑等战略资源。而中国军事一直较弱。非常需要德国的强军之道。所以。德国为了换取钨、锑等战略资源。不但承诺蒋介石。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帮中国军队强军。提升军事素养。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小编认为。德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军队整军备战。充实军队中的德制武器。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中德建立在自身战略需求上的。并非德国对中国特别好心肠。双方可谓各有所需。都对对方有所需求。因此合作是互利的模式。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我是岛主说事。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以偏概全。

一方面。一战后的德国特别希望找到一些合作伙伴。大家知道。一战结束后。德国上下并不认可英法强加给他们的战争赔偿和削减军备。为了恢复德国经济。德国政府广泛加强了外交和提升经济的工作。这一时期到二战爆发。德国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战败国和受气包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交往。包括美国苏联。都在与德国做生意。中国也不例外。由于人口众多和中国当时的内乱状态。给德国输出军火和工业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市场。

另外。一战以后。由于华尔街经济的影响。世界迅速进入大萧条时期。德国又刚从战火中重生。为了尽早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局。德国必须尽快找到经济发展所需要能源和原材料。中国是个新生的市场。不仅原材料便宜还常年处于军阀混战状态。客观上使德国看到了双赢的利益。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以后。加强了能源积累和军火出口。以积累财富扩充军备。而当时民国政府也渴望在欧洲找到合作伙伴。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另一方面。中国当时是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德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德国也在中国有扩张的领地和租界。但在美英帝国帮助下。日本将德国在中国的领地占有了。客观上讲。加强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就为德国在华建立各种联系。掌握军事情报和试图建立同盟搭建了平台。

二战爆发前。民国政府多次派人与德国接洽。不仅在武器装备上成为德国军火的较大市场。还建立了各种民间和政府间合作。此时。不仅美英苏在拉拢中国。德国同样也在拉拢中国。在或明或暗的较量中。德国一直以发达的工业产品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中国政府的肯定。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蒋介石和希特勒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基本上有共同点。这种默契为两国关系加了砝码。对德国来说。中国在二战爆发前已经受到日本关东军的扩张侵略。国民政府需要德国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对中国来说。与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又为德国实施闪击战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借鉴和试验场所。因此。这一时期。德国派出了军事顾问团指导中国军队作战。中国军队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攻防战术。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了解那一段历史。有些人认为是德国帮助了中国。但这个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德国也是无力不起早。没有利益吃亏的事他们是不会做的。一是经济上互通有无。就是说德国需要中国的钨锑等战略物资。中国需要德国提供的最好工业产品。包括武器装备。二是军事上相互帮助。由于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中国又屡遭列强凌辱。共同的处境使两国有同病相怜之感。三是德国想让中国选边站队。由于二战前期。美英苏都把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跳板。都想拉拢中国成其合作伙伴。所以。德国理所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其他观点:

明明是两个撸蛇抱团取暖。干嘛说的那么温情脉脉?吐槽机也懒得吐槽传说中在维也纳无私帮助元首的那对无名中国夫妇。因为大抵上他们属于另一个平行空间。总之那段时间两国的亲密无间只是一场真金白银的交易。最后终归是个利尽而散而已。

这事儿还得从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说起。这个条约把大约是历史上签约国不满意数量最多的玩意。叫嚣着弱国无外交不止有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还有战胜的意大利、中国、日本。甚至中国都闹起了五四运动。

1920年代的初期接触

1920年。卜尔熙率魏玛政府代表团来到中国。双方于1921年5月20日签订《中德协约》。这是中国近代少见的平等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德国赔偿中国400万的战争赔款(咱们终于拿到赔款了)。换取中国不再查封德国企业。并且同意接纳并善待中国留学生。

这段时间双方的主要合作集中于商业和工业。那阵子德国被限制的特别狠。很多武器都不能本国生产。所以他们是少数愿意输出技术的国家。虽然德国企业对中国的战乱顾虑重重。但他们也没有太多选择。

1930年代的深入合作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经成了德国在远东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单1930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就达到3.475亿马克。而同日本的贸易额才2.34亿马克。同时德国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东北的大豆。工业上对于中国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需求量也极大。双方互补关系明显。

但德国也不是完全索取。他们帮助中国建设了不少铁路。还投资修建了17座现代化工厂。到纳粹掌权后。又对中国出口了大量德国武器。并将部分兵工厂升级。让中国可以自行生产一些步枪和机关枪。

1941年的分道扬镳

实际上从纳粹上台开始德国就不怎么待见中国。只是元首是个实用主义者。在中国有巨大利益的前提下不会翻脸。但是随着中日战争逐渐推进。鬼子占的地盘越来越大。常队长又以里通毛熊威胁元首调停后。天平已经开始失衡。

到了1938年2月。元首悍然用亲日派的里宾特洛甫担任外交部长。同年4月禁止对华军售。并召回全部在华军事顾问。很多军事顾问直接跑到鬼子或者汪精卫那边干活。带走大量军事情报。差点把常队长给坑死。更缺德的是还扣留了中国订购价值高达2.82亿马克的军火。其中包括急需的鱼类潜艇。

那么总结起来吧。所谓二战前中德蜜月期起因就是两个失败国抱团取暖。其内容也只是各取所需。压根没有德国对我们伸出援手一说。所有的帮助都是我们用真金白银。矿石大豆换来的。没啥必要心存感激。况且一旦没了利用价值或者鬼子给的价码更高。人家可没顾及传统友谊。扣钱、断交、卖情报一点都没含糊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58:00

    德国,中国,日本,凡尔赛,条约,中国军队,英法,战败国,军火,军事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58:00

    没想到大家都对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58:00

    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我们知道。自清朝末年。我国就被西方列强欺负。最耻辱的就是八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