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功盖霍去病,为什么却被历史忽略?
原创

窦宪功盖霍去病,为什么却被历史忽略?

好文

热门回答:

公元89年。窦宪率兵北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斩获1.3万。北匈奴部众降者20余万。这是北匈奴覆灭的关键一役。两年后。东汉军队再次在金微山之战大败北匈奴。持续三百年之久的汉匈战争。至此以大汉帝国的全胜而告终。

应该说。窦宪北伐是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战。但是。作为汉军总司令的窦宪。却从来都没有被当作名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窦宪根本不会打仗。汉军的灵魂人物是耿秉

窦宪北伐固然是汉匈战争的关键一役。但是真正建立不朽勋业的人。却另有他人。这个人。就是窦宪的副手耿秉。

耿秉的军事才华。在当时的汉军将领中。无人出其右者。在东汉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将门之家。便是耿氏家族。出过非常多的名将。耿氏家族的著名人物。包括开国大将耿弇。浴血疏勒城的耿恭。指挥金微山之战的耿夔等。当然还包括耿秉。

耿秉文武双全。体魄强健。腰带八围。且博闻强记。精通《司马兵法》。富有韬略。是将帅之才。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耿秉多次上书皇帝。请求发动讨伐北匈奴的战争。主动出击。以以保护北疆的安全。在他的坚持下。明帝发动北伐之战。耿秉作为兵团司令深入匈奴。匈奴人望风而逃。公元74年。耿秉作为窦固的副将。进军西域。先后击破车师后国与车师前国。威震西域。后来他的堂兄耿恭力守疏勒城。耿秉坐镇酒泉。策划对耿恭与关宠的救援。耿秉几乎全程参加了对匈奴的重要会战。是汉军的灵魂人物。

公元88年。归附大汉帝国的南匈奴休兰单于上书朝廷。请求讨伐北匈奴。在休兰单于的上书中。提出一个特别的请求:请求朝廷派耿秉率部北伐。

当时东汉朝廷真正掌权者是窦太后。她召耿秉入朝。征求他的意见。耿秉慨然道:“臣深受朝廷之恩。自当率军出征。为国效命疆场!”

那问题是。为什么对军事一窍不通的窦宪。会成为北伐军的总司令呢?

第二。窦宪杀人犯法。窦太后希望他立功赎罪

窦宪是窦太后的哥哥。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平日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他心胸狭窄。睚眦之怨必要报复。因为有妹妹窦太后撑腰。窦宪胆大妄为。终于摊上大事了。习惯于杀人放火的窦宪。竟然派刺客杀了齐王刘石的儿子刘畅。诸侯王之子。他都敢杀。此事曝光后。公愤极大。窦太后一时也不知所措。

正好在这个时候。南匈奴休兰单于上书请求北伐匈奴。窦宪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向自己的妹妹窦太后提出来。愿意领兵征讨北匈奴。将功赎罪。窦太后一听。这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要是能为国家朝廷建立丰功伟绩。那么自然可以把所犯的罪行一笔勾销了。

就这样。窦宪绝处逢生了。还当了北伐军总司令。所以。窦宪根本不是个名将。也不是个英雄。而是一个恶棍而已。

北伐的真正英雄是耿秉以及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等。好家伙。耿氏家族占了三人。耿秉行军作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军令简单。不烦琐。每当队伍行军时。他总是身披战甲。走在部队的最前头。耿秉十分擅长使用远程侦察兵。如果远程侦察兵没有发警报。士兵们便可以安稳睡大觉了;一旦有警报。军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摆好战斗阵型。正是耿秉指挥有方。才有汉军的伟大胜利。

第三。窦宪北伐与卫青、霍去病没有可比性

窦宪北伐尽管战绩显赫。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但是与卫青、霍去病的北伐没有可比性。

卫青霍去病时的匈奴正处于最强盛时期。匈奴是统一的而非分裂的。而到东汉窦宪北伐时。匈奴早已衰落。且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早就归附大汉。故而北伐军只是打击北匈奴。与卫霍北伐的难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那么。窦宪北伐之前的北匈奴。是怎么样的一个局势呢?

首先。在公元72年与74年。东汉两次发动北伐。北匈奴遭到沉重的打击。公元76年。北匈奴南下与南匈奴争夺地盘。在东汉援军的帮助下。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在一连串失利后。北匈奴在北方的霸权已摇摇欲坠。

公元83年。北匈奴大人稽留斯。率三万余人。到五原郡边塞。向东汉政府投降;公元85年。北匈奴共有七十三批人叛逃到东汉。

在北匈奴衰微的同时。东部崛起的鲜卑人乘机发动攻势;一时间。北匈奴四面楚歌。西域诸国进攻北匈奴的西疆;南匈奴进攻北匈奴的南疆;丁零进攻北匈奴的北疆。

公元87年。鲜卑发动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军事打击。北匈奴的优留单于亲自率军迎战鲜卑的军队。这一战。匈奴人遭到惨败。优留单于被鲜卑人杀死。这是匈奴历史上。第二位在对外战争中被杀死的匈奴单于。前一位被杀的单于是郅支单于。被西汉名将陈汤万里长征击杀。

这次惨败使北匈奴国内一片混乱。北匈奴屈兰储等五十八个落部。共计二十八万的人口。分别在云中、五原、朔方、北地诸郡向东汉帝国投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北匈奴早已经大势去矣。就算北匈奴没毁在东汉手中。也要毁在鲜卑手中。因此。窦宪北伐的难度系数。与卫青、霍去病的北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其他观点:

汉朝四百多年。和匈奴打了三百多年战。从汉高祖平城之围开始。最后基本结束在一个人手里。他就是窦宪。他征战匈奴光耀史册。据称卫青、霍去病两位“民族英雄”被历史课本删除了。这两个人和窦宪一样都是外戚。不一样的是:1、卫青和霍去病没有给匈奴致命的打击。而窦宪使匈奴差不多从漠北消失了。2、卫、霍是自然死亡。而窦宪被杀。3、卫、霍家喻户晓。而知道窦宪的人就不多了。4、卫、霍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举全国之力多次征战匈奴。国家疲耗。民不聊生。人口减半。死亡的人口和被杀的匈奴人相当。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至于穷竭武力。言尽用天下之财。历纪岁以攘之。寇虽颇折。而汉之疲耗略相当矣。汉武好征。户口减半。即是死亡与杀匈奴相当也。”

而窦宪率领的是多国部队。无举国耗费。很快重创并完胜北匈奴、使其灭国。

汉朝皇帝的天下是和外戚、宦官共享的。充满着权势的交织与斗争。显贵的时候皇帝都要敬三分。一旦失势。性命难保。像王莽的王氏家族做了三代皇帝的外戚只有一例。

窦宪。字伯度。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而窦融的七世祖是窦广国。窦广国的姐姐就是西汉孝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窦融的弟弟窦友娶了涅阳公主。窦友的儿子窦固也娶了公主。窦固也大败过一次被匈奴。窦融的长子窦穆娶了内黄公主。窦穆的儿子窦勋娶了沘阳公主。窦勋就是窦宪的父亲。窦氏一家显赫。

《后汉书·窦融列传》“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此。”

汉章帝一死。窦皇后和她兄弟就立了刘肇为皇帝。才十岁。是为汉和帝。窦皇后就成了太后。太后临朝称制。俗称垂帘听政。她的兄弟帮她掌管了禁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自古这样。窦宪在宫廷行走并掌握机密。发布诏命。弟弟窦笃为宫廷警备司令。窦景和窦瓌为亲要侍从。都在要害的岗位上。

《后汉书·窦融列传·附窦宪》“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肃宗(汉章帝)遗诏以(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笃弟(窦)景、(窦)瓌并中常侍。于是兄弟皆在亲要之地。”

并且明升暗降了两个重要人物。太尉邓彪升为太傅。本来是掌管天下兵马的被升成了皇帝的老师。屯骑校尉桓郁也变成了皇帝的老师。屯骑校尉为北营五校尉之一。掌宿卫禁兵的精锐。所以内外一致。军队、朝廷都是窦家的人了。

《后汉书·窦融列传·附窦宪》“(窦)宪以前太尉邓彪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以为太傅。令百官总己以听。其所施为。辄外令(邓)彪奏。内白太后。事无不从。又屯骑校尉桓郁。累世帝师。而性和退自守。故上书荐之。令授经禁中。所以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汉章帝驾崩了。当然要举行葬礼。诸侯王都要来吊丧。有一位叫刘畅的的皇室成员来吊丧。史书记载非常受窦太后的宠爱。而窦宪嫉妒。怕他分享了权力。所以把刘畅杀死了。地点是在兵卫之所。也就是警卫部。

《后汉书·窦融列传·附窦宪》“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来吊国忧。畅素行邪僻……得幸太后。被诏召诣上东门。宪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于屯卫之中。”

窦宪怕权力被分享这条理由值得商榷。他和兄弟掌管了禁军。并且行政命令都通过他发布。刘畅只是一个皇室的侯爷。什么权力都没有。让人猜测是不是个小鲜肉。窦太后喜欢?于是窦太后大怒。又有人上书告状。说杀人犯就在京城。不知道谁敢审理这个案子?估计是窦太后直接问窦宪本人。窦宪承认了。还有一种可能。凶手不是窦宪。而史书故意这样写。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韩)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窦太后怒。以切责(韩)棱。(韩)棱固执其议。及事发。果如所言。(窦)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

窦宪就主动请缨北击匈奴。匈奴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汉。正好这时候北匈奴内乱。饥蝗交迫。且投降的很多。南匈奴请汉兵攻打北匈奴。于是封窦宪为车骑将军。金印紫色的绶带。以耿秉为征西将军。耿秉是老将。曾经在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与窦固击匈奴。十七年。破车师。汉章帝时封为征西将军、度辽将军。朝中一班子大臣大大的反对。司徒袁安(宰相)、太尉宋由。司空任隗(主掌大工程及进谏)以及九个部长到朝堂上书进谏。认为匈奴又没主动打来。劳民伤财。谏书连上。都被窦太后寝压了。太尉宋由不敢进谏了。而袁安和任隗复争。窦太后不听。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宪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惟(袁)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因为这是个绝佳机会。失不再来。窦太后询问过曾经与匈奴作过战的耿秉。他说:从前汉武帝穷极天下的力量。想使匈奴臣服。没有好的时机。事情最终没有成功。汉宣帝时代。正好呼韩邪单于前来投降。所以边境的百姓得到安宁。内外成为一家。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六十多年。到王莽篡位。改变匈奴的称号。无休止地侵害他们。单于才背叛。光武帝禀受天命。又对匈奴安抚接纳。沿边被破坏的各郡才得以恢复。乌桓、鲜卑都想归顺德义。威震四方的夷人。其功效达到如此境地。现在幸运的是赶上天赐良机。北部的敌虏分裂相争。以夷攻夷。对国家有利。应该答应。耿秉说自己受到恩遇。按理应该为国家献身出力。太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耿)秉上言:‘昔武帝单极天下。欲臣虏匈奴。未遇天时。事逐无成。宣帝之世。会呼韩来降。故边人获安。中外为一;生人休息。六十余年。及王莽篡位。变更其号。耗扰不止。单于乃畔。光武受命。复怀纳之。缘边坏郡得以还复。乌桓、鲜卑。咸胁归义。威镇四夷。其效如此。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秉因自陈受恩。分当出命效用。太后从之。”

窦宪出击匈奴。而他弟弟卫尉(掌宫门屯卫兵)窦笃、执金吾(掌京师治安)窦景各专威权。公然在京师使门客拦夺他人财物。窦景又擅自使用驿站的车马到各个边境的郡县发布征兵公文。征用能够骑射有才力的人。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密云)、雁门(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三郡各遣官吏和将士送至窦景的府第。官员很畏惧。没有敢发言的。司徒(宰相)袁安弹劾窦景擅自征发边兵。还有别人贿赂的窦氏的案子。窦太后都寝压了。拒而不纳。这是窦太后支持的出击匈奴的计划。而首先需要兵力。所以史书上写窦景“擅自征兵”可信度不高。永元元年(公元89年)发北军五校(卫戍北营的五校尉兵。精锐力量)、黎阳兵营(治所在今河南省浚县)、雍县兵营(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组成多国联合部队。兵力为五万精骑左右。分三路挺进。目的地为涿邪山(今蒙古国古尔班赛汗山)。

窦宪与耿秉各帅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lùlí)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西北)。南单于屯兵屠河(今辽宁锦州市)。帅万余骑出满夷谷(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度辽将军邓鸿及边界羌胡军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在今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沟沿岸)。窦宪这一路军队抵达涿邪山的时候没有遭遇到北匈奴。所以继续向北。到了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与北匈奴遭遇。因而奋力攻打。北匈奴全军崩溃。北单于逃遁。继而追击。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萨泊)。斩北匈奴名王(名声显赫的王爷)以下一万三千多人。虏获的俘虏加上马、牛、羊、骆驼一百万多头(俘虏按头算。当牲口)。想象一下百万多头牲口一眼看不到边。于是八十一部落率众投降。前后二十余万人。

《后汉书·窦融列传·附窦宪》“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于是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在远离边塞三千余里的地方。立石刻铭。宣扬大汉威德。令史学家班固亲自撰文。这时班固的职位是中护军(掌军中参谋)。文辞威严优美。《后汉书》收录全文。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燕然勒石”。这是完胜北匈奴的一战。只可惜记载太简约。前后百来字。具体战略战术。作战指挥。以及作战经过都没有详细记载。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以研究。成了历史遗憾。

然后窦宪一面派遣人送给北单于金帛。宣明国威。意在招降。一面派兵紧随其后。北单于逃亡以远。窦宪决定班师还朝。北单于的溃军军心涣散。所以窦宪派的使者一到。前后投降的就有万余人。北单于于是派自己的弟弟做人质。而窦宪认为北单于没亲自到来。诚意不够。所以奏报送回单于的弟弟。这时朝廷派人到五原封窦宪为大将军。大将军于第二年(公元90年)五月再次打击。派副校尉阎槃帅二千余骑兵攻击北匈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市西北)的守兵。并获胜。车师国(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震服。给在西域的班超极大的声援(班超就是班固的弟弟)。把北匈奴搞定了。西域就自然臣服了。班超接着定了西域。设置了都护府。

《后汉书·西域列传》“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二年。宪因遣副校尉阎槃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

对北匈奴第三次的打击。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七月。窦宪复出屯凉州(治所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北单于恐。派人求和称臣。而南单于上书欲灭北匈奴。朝廷同意。于是夜围北单于。北单于帅千骑迎战。大败。仅与轻骑兵几十人马逃走。此战得到了北单于的玉玺。并俘获匈奴皇后。斩首八千。俘虏数千。最后的打击。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派遣右校尉耿夔(耿秉的弟弟)、司马任尚、赵博出居延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击北匈奴于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大败匈奴。虏获丰厚。北单于逃走。不知所终。北单于再三遭遇惨痛打击。其国遂亡。

《后汉书·窦融列传·附窦宪》“明年、复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复立北单于。北单于逃遁不知去向。窦宪请立北匈奴的投降者、左谷蠡王阿佟为北单于。并派军队守护。与都护府相当。窦太后把这件事让朝中大臣议论。太尉宋由、太常(掌礼仪祭祀)丁鸿、光禄大夫(掌论议。大夫中地位最尊显)耿秉等十几人同意。而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反对。认为应该让南单于返回北方。最大的理由是每年供南匈奴的费用高。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今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而窦宪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和袁安吵得不可开交。这件事因久未决。这时北单于的弟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单于。派了几千人到窦宪那里请和。并请立他为单于。窦宪上报了这事。朝廷又议论。袁安又反对。于是两人激辩。窦宪扬言要灭了袁安。但这时窦宪应该在凉州。不知史书上记载的是不是真的。朝廷最后终于立了於除鞬为北单于。这是以夷制夷的方法。如果让南匈奴到北方复国。又变成了一个北匈奴。那这场灭北匈奴的战就白打了。

和帝政变。大将军窦宪克平北匈奴。威震天下。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为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下。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任朝廷。窦景为执金吾(职掌京师治安)。窦瓌为光禄勋(职掌宫殿门户宿卫。兼侍从皇帝左右)。窦景因为犯法被太后免管。以特进(加官)就位。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在卫戍北营五校尉之上)。窦霸的弟弟窦褒为将作大匠(掌领修建宫室、宗庙、陵寝)。窦褒的弟弟窦嘉为少府(职掌宫廷生活用品的供应和财宝)。其他为大夫、将、郎吏的还有十几人。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又封邓叠为侯。邓叠的弟弟步兵校尉(卫戍北营五校尉之一)邓磊与他母亲。还有窦宪的女婿射声校尉(卫戍北营五校尉之一)郭举、郭举的父亲长乐少府(掌皇太后宫中事务)郭璜更相交接。互为党羽。这是多么坚强的阵容啊。朝中所有重要职位都被窦宪和他的党羽占据了。尤其是军队。军队都是窦家的。这看起来是牢不可破的。而十四岁的小皇帝刘肇要扳倒窦家。他所依靠的只有中常侍郑众。就一太监。这时太监的权力并不大。不是东汉末年。又怎么发动政变呢?遗憾的是《后汉书》记载简单。细节不明。让后人诧异。窦宪是大将军。并且威权大盛。他的人掌握了卫戍部队南北两大营。只听令于窦宪。

小傀儡皇帝和一个太监根本不可能调动军队。但史书的记载是:汉和帝刘肇与郑众谋划诛杀窦氏。因为窦宪在外。怕他作乱。所以隐忍未发。及窦宪班师回朝。使大鸿胪(掌管外交封授等)慰劳他们。窦宪刚回到京师。汉和帝马上到了北宫。下令执金吾和北营五校尉屯兵南北宫。关闭宫门。搜捕窦宪及他的党羽。收了他的大将军印。并一网打尽他的党羽。都下狱诛杀。驱逐窦宪和他的弟弟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然后逼他们自杀。家属都流放到合浦(今广西合浦)。因他提拔的官员都免官回老家。

《后汉书·窦融列传·附窦宪》“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以宪在外。虑其惧祸为乱。忍而未发。会宪及邓叠班师还京师。诏使大鸿胪持节郊迎。赐军吏各有差。宪等既至。帝乃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邓)叠、(邓)磊、(郭)璜、(郭)举。皆下狱诛。家属自徙合浦。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窦)宪及(窦)笃、(窦)景、(窦)瓌皆遣就国。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窦)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本郡。”

这成了历史之谜。汉和帝是怎么调动禁军的?调动军队要有兵符。没有兵符天王老子也调不动。兵符分为两半。要合符、要对得上。也就是没有造假的可能性。而窦宪大将军回朝。军队都在他手里。南营的兵也归窦家人管。汉和帝和他的太监郑众是怎么调动军队的?没有其他资料。没办法破解这个谜。但能够相信的是十四岁的汉和帝赢了。他政变成功了。窦氏被诛杀了。窦太后倒是没有被杀。而被幽禁。只到五年后去世。因为窦宪是权力斗争的失败者。所以他的功业被提及不多。他灭北匈奴的功业是卫青霍去病望尘莫及的。后来班固也被逼自杀。蔡伦也被逼自杀。权力震动时期。“自杀”的总是很多。

用《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的话结尾:“卫青、霍去病靠着强汉的支持。连年攻打匈奴。国家耗费了一大半。也没有战胜匈奴。但是他俩世代都被称作良将。原因是历史机遇好。名声大。而窦宪帅胡人羌人混合军队。一举拿下了匈奴的朝廷。追到稽落山。饮马比鞮海。刻石记功。祭告祖庙。他的功勋比前人大得多。而后世没有人记得。因为和帝政变。窦宪身败名裂。名声下流之人。遭到君子的厌弃。”

《后汉书·窦融列传》“论曰: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饮马比鞮之曲。铭石负鼎。荐告清庙。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恶焉……”

其他观点:

西汉霍去病。封狼又居胥。饮马瀚海边。东汉窦伯度。燕然又勒石。纵马杭爱山。同为冠军侯。均为汉家郎。共谱两汉威。

这首小诗是笔者有感而发写出的。其中的霍去病和窦伯度分别是西汉和东汉对匈奴作战获取巨大战功的杰出将领。霍去病封狼居胥。窦伯度燕然勒石。这两大功绩算是中国历史上两汉最杰出的战绩。一个威震漠北。将匈奴彻底赶出漠南漠北。一个威震西域。将北匈奴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是说到霍去病。几乎人人都知道。但说到窦伯度。却没几个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霍去病与窦伯度的身世比较

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外戚。不同点是:霍去病出身低微。私生子+奴隶出身。而窦伯度则是出身世家大族。

霍去病

霍去病的母亲是平阳侯府上的女奴。父亲是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两人私通生下霍去病。霍去病年轻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后来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并被立为皇后。霍氏及卫氏一门才开始显贵。霍去病也因为外戚身份被汉武帝任命为侍中。

窦伯度就是窦宪。伯度是他的字。窦宪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而窦融则是西汉汉文帝的皇后窦皇后弟弟窦广国的七世孙。所以窦家也是流传几百家的世家大族。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东汉。窦宪的妹妹又是汉章帝的皇后。两汉一直有重用外戚的传统。所以窦宪被封为虎贲中郎将。成为权贵。

霍去病与窦宪从政的原因都是因为外戚身份。只不过霍去病出身低微。窦宪出身贵族。

二、霍去病与窦伯度出战匈奴的原因比较

霍去病能够率军打匈奴。是汉武帝慧眼识人才。把他挑出来。让他带兵打仗的。霍去病从此开始了一生开挂的军事生涯。霍去病有一句名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话的意思是说:匈奴都没有被消灭。我怎么能成家呢?这话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汉人报效国家。

霍去病

窦宪能够率军出战匈奴与霍去病完全不一样。窦宪作为当时皇后的哥哥。因为谒者韩纡当年审理过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就把韩纡给杀了。这分明就是仗势欺人。汉章帝去世后。窦宪因为担心自己的妹妹窦太后会重用东汉皇族宗室刘畅。居然暗中派人把刘畅给杀了。这在当时可是死罪。要不是窦太后掌权。新皇帝还没有亲政。窦宪早被灭门了。正因为这事。窦宪而被囚禁。他提出打匈奴来将功赎罪。窦太后同意了。任命他为车骑将军率军作战。

所以。从出战匈奴的原因上来看。霍去病就是一个为国作战的爱国将领。而窦宪则是一个被迫以建立功绩来赎罪的纨绔子弟。

三、霍去病与窦伯度的功绩比较

霍去病是两汉历史上的天才军事将领。他17岁的时候。第一次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数百里。斩获敌人2028人。因功受封冠军侯。一战成名。还只有17岁的年龄。搁现在就是一个高中生。但霍去病已经成为老练的将军了。

窦宪

霍去病19岁的时候就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骠骑将军。相当于西汉帝国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这一年。霍去病作为骠骑将军两次与大将军卫青一起参与了河西之战。在春季攻势中。霍去病率领一万精锐骑兵。6天急行军1000多里。在皋兰山与匈奴主力决战。歼敌9000多人。缴获了匈奴祭天用的金人。打败匈奴浑邪王。斩杀匈奴二王。

在夏季攻势中。霍去病率领万余骑兵孤军深入。先渡过黄河。越过贺兰山。跨过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深入匈奴境内2000多里。在没有援军和后勤补给的情况下。霍去病率部对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部发起进攻。歼敌3万余人。俘虏2500人。其中122人是都尉以上的贵族。包括5个匈奴王及5个王母、单于的妻子、王子59人。整个河西之战彻底将匈奴赶出河套地区。

霍去病北征匈奴图

霍去病21岁的时候。单独率领一支5万精锐骑兵从代郡出发深入漠北作战。长途跋涉2000多里。与匈奴左贤王作战。此战歼敌70443人。俘虏都尉以上的匈奴贵族86人。其中3人是匈奴王。匈奴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同时。霍去病还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仪式。一度到达瀚海边。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打到瀚海。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光辉战绩和最高荣耀。从此。整个漠南与漠北再也没有匈奴的王庭。匈奴被赶到更远的中亚地区。

霍去病与匈奴的作战中。歼敌数合计11万余人。俘虏匈奴都尉以上的军官和贵族208人。同时还逼降了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连同投降汉朝的匈奴军民合计20余万人。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不算卫青的战绩。霍去病一个人差不多就打败了整个匈奴。霍去病的功绩放在整个两汉都没有人比得上。

再来说说窦宪的战绩。窦宪第一次出击攻打北匈奴一共有三支军队。第一支是窦宪及耿秉率领的8000汉军骑兵。第二支是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领一万多南匈奴骑兵。第三支是归顺汉朝的8000多羌胡骑后与匈奴左贤王率领的一万多南匈奴骑兵。三支军队合计有4万军队。由窦宪担任主将。

封狼居胥图

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古国阿尔泰山)会师。然后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相遇。双方展开了激战。北匈奴大败全军溃散。此战一共斩敌13000多人。俘虏马、牛、羊、骆驼合计百万余对。北匈奴前后有20多万人投降窦宪。

随后窦宪、耿秉等人在燕然山的石头上刻字记功。这些石头2017年在蒙古国境内被发现。上面依稀可见当年窦宪所刻的文字。已经1900多年了。当时东汉史学家班固也随军出战。真实地记载了这次的战争。此战迫使北匈奴单于的弟弟到汉朝进贡求和。但是北匈奴单于仍然活着。窦宪也因为这次巨大的战功而将功赎罪。并在汉和帝一朝被任命为大将军。

两年以后。大将军窦宪派出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率兵从居延塞出关攻打北匈奴。在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斩敌5000余人。北匈奴单于逃走。从此不知去向。根据英国史学家的研究。这些北匈奴人逃到了欧洲。并且重创了罗马帝国。对于华夏来说。北匈奴再也没有出现过。北匈奴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窦宪破北匈奴地图

比较霍去病与窦宪的战绩就会发现以下特点:

1、窦宪的战绩远远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的斩敌数差不多是窦宪的十倍。从数字上就能看出来。而且霍去病四次出战保持全胜。窦宪就打了一次。

2、霍去病对付的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匈奴。而窦宪对付的是比较弱小的北匈奴。

西汉时期。匈奴还是一个整体。力量强大。同时汉武帝时期的匈奴算是匈奴历史上较为强大的时期。而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汉朝。算是汉朝的附庸。北匈奴才是汉朝的敌人。本来实力就衰弱了。再加上分裂。北匈奴的实力就更弱了。所以霍去病面对的匈奴比窦宪面对的北匈奴强得多。

3、霍去病打败匈奴凭借的是战略战术+实力。而窦宪打败北匈奴凭借的是实力。

汉军威武

霍去病打败匈奴几乎都是率领精锐骑兵以闪电战+长途奔袭。再依靠汉军强大的实力和战斗力。以出其不意的战略战术。深入匈奴后方。才打败匈奴的。而窦宪打败北匈奴的这一战中。汉军占了少数。绝大多数是南匈奴的军队。再加上投靠汉朝羌人和其他胡人骑兵。窦宪完全就是靠实力打败北匈奴的。由于北匈奴实力已经衰弱严重。所以两战就彻底消失了北匈奴。

所以无论怎么比。霍去病打败匈奴的含金量和影响力远超窦宪。另外霍去病在性格上也远超窦宪。至少他为了国家而放弃自己的小家。而窦宪后来则成了东汉第一代掌权的外戚。成了东汉政权安全的威胁。被后来的汉和帝铲除。也就是说霍去病的名声比窦宪要好得多。所以霍去病名声大。影响力广。而窦宪显得低调。名气不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空夕醉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58:48

    匈奴,单于,后汉书,太后,校尉,东汉,西域,的是,列传,公元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58:48

    没想到大家都对窦宪功盖霍去病,为什么却被历史忽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58:48

    公元89年。窦宪率兵北伐北匈奴。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斩获1.3万。北匈奴部众降者20余万。这是北匈奴覆灭的关键一役。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