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先后次序不能够颠倒。否则。我们就会很被动。就会舍本逐末。就会本末倒置!
因此。道德教化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道德是成才的根本!只有把人做好做到位。才能把学问事业做到家。这是自古以来成就事业的真理。
在孔子看来。人的品格是第一重要的。文化水准则是其次的。如果人品高尚。再去学习文化。那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如果人品低下。那么文化越高。造成的危害恐怕反而越大。
现代人注重文化教育。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注重文化而缺乏道德教化。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很容易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以孔子说有余力才学文。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品德的教育。
首先君子应该把仁爱做好。在道德上能够符合礼仪。做事情是正确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基础的行为准则。那还有精力的话可以去学习文章。读书学习。
扩展到我们现代人的应用。应该是我们需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紧急的事情给做好。然后再去在理论上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如果你行为并没有开始或者行为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反而去追求理论上的成功。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的做法。
这里关于礼仪和学习的关系让我联想到能力和价值追求的逻辑关系。
对古代来讲礼仪是必须完成的事情。是君子安身立命和“职场发展”的必备能力。你的礼仪水平越高。你的道德修养越好。那你越被人尊重。越获得“职场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而读书、学习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是让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让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值的筹码。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基石。
但这里面的逻辑顺序是先完成能力的提升。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和价值追求。如果连基本的处事能力都没有。而去追求读书和价值实现。就是好高骛远。不求实际。
对比到我们的职场。“礼仪”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文”就是我们在职场中对于自己价值满足的追求。
当我们能力不足的时候。往往是眼高手低。有一个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放下身段去做实际的事情。去踏踏实实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追求自己的价值。因为前者是你的价值追求。后者是你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
其他观点:
题主好。“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为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 学而》第六章句。“学而篇”主要谈为学的宗旨。我们还是先解释此章句。再来谈认识的问题。
孝指孝敬父母。弟通悌。指兄弟友爱。“入则孝。出则弟”属于互文。两句要放在一起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兄弟友爱。这样的话问题就出来了。难道兄弟在家就可以不友爱了。在外面就可以不孝敬父母了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年轻人无论在哪里(在家或在外)。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做人应该有的一些好的品德:为人谨慎而又恪守信用。博爱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了。
孔子所说的“文学”和我们现在的文学内涵是不同的。孔子也是分科教育。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就是古代文化典籍。可以差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书本知识。
孔子更重视做人教育。这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如果人有了问题。根本坏了。知识所起的作用将也会是坏作用。有知识的坏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今天重温这一章句。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观点:
1、古人和我们今人在认识上有许多不同。这主要由于古人生产力低下。平民百姓都没钱读书。所以孔子的“行有余力”的“行”不单只是“品行”这一问题。还是指各方面生活条件都能达标。如果不达标又怎么能够“学文”?
2、“行有余力”的“行”还是指“道德”。也许我们今天学道德也是要向书本学习的。因为我们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期。书本、网络等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多。可是在古代并不是如此。古人学习更多是向师傅和老师学习。向自己的父母学习。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很显然是在说我们需要主动向有道的人学习方能得到真才实学。体现的更多的是向活灵活现的人学习。而非单纯学习课本。
3、“学文”更侧重于学习诗文知识。例如《诗经》等书。但孔子并没有否定时刻向有德的人学习道德修养。并且孔子还认为学习道德修养是更重要的。首要的。并且要落实到行动上。
所以。孔子才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933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自己的,孔子,的人,行有余力,知识,学文,能力,文化,价值,就会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先后次序不能够颠倒。否则。我们就会很被动。就会舍本逐末。就会本末倒置!因此。道德教化对人才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