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坦。仄就是曲折。
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其将四声进行二元简化。使其基本能满足诗词的声律要求。
平仄的划分非常简单。就四个字。非平则仄。也就是说除了平声字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属仄声。而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分派各声。所以依《中华新韵》规则。第一。第二声(上、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庂声。就这么简单。
记得初习诗词时。半小时就能分清古音的平上去入四声了。当然。这有懂粤语的优势。但普语地区的。大不了就是多记几十个派入平声的入声常用字。能有多难?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称为格律。这也不难。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头两字)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然后。通过粘。对就可组成各种律绝格式。根本不用背记。
难点的就是在实际应用中。你能做到说出一个句子。就是基本合律的。这点就一定要通过创作训练提升了。我说过。在头条做对联。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也说过。这个月。要开个头条号和大家分享做句的训练方法。并且和大家一起做句对句。学诗词创作。我以上写这么多。可以说都是废话。这类文章。你看一万篇也对你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只有真正拿起笔。你才可以通过做句。对句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从而做出流畅合律的诗词。
从零开始学诗词。有兴趣的可关注我。本月会开始分享。
其他观点:
我曾经也对格律一头雾水。所以绕了很多弯路。但是现在我可以很确切地说。不用去背什么公式。只要掌握一条规律。格律就是轻而易举之事。
什么是平仄?
在掌握格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格律中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在古韵中。声有四调:平、上(读“赏”音)、去、入。除了平声之外。其余三调皆称仄;
而在新韵之中。没有入声。我们如今的拼音四声依次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因为可以这样认为。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
平仄的规律
在了解平仄之后。我们接着了解平仄的规律。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格律中最难的一部分。其实都是被教材的公式误导了。只要知道其原理。便不需要看书或者借助格律工具。
我们经常听到“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句式这样的词。这里的“收”大家都知道是指首句的的最后一字。但有不少人存在误区。以为“起”指的是首句的第一个字。其实是第二个字。这是为什么呢?
自古平仄规律有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当然这是有条件的。我们先来弄明白这句口诀的意思。
这是我之前做的图。我们以这首诗为例。可以发现:双数字的平仄都是有规律变化的。概括起来就是:相错、相对、相粘。因此我们可以确定。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就决定了整首诗双数字的平仄。而一般情况下。单数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是这里有个条件:不能犯孤平和三平尾。
孤平和三平尾的定义
孤平:如今有两种争议。一种以王力为代表。认为在韵句(押韵的句子)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另一种是以启功为代表的。认为韵句中两仄夹一平即是孤平。对于这两种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平尾:顾名思义。句末连续用三个平声。
不论孤平或是三平尾。都被认为是写近体诗的大忌。初学者在写诗时尤须注意这两点。而与三平尾对应的三仄尾。历来也是颇有争议。但我认为三仄尾在唐人写诗中并不少见。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说到底。格律只是赋予诗的韵律美。真正决定一首诗的水平只由文字组成的意境而非格律。可谓。律在言中。意在诗外。
其他观点:
爱好写古诗词。才用得着诗词平仄格律。那么我首先要说明一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付出。特别快速的办法不存在。吃饭还要一口一口地吃是吧?你莫看古人写的诗那么高超。实际上说到格律。那是看不见的功夫。杜甫有言‘老来渐于诗律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在讲究格律这点上。是不断地在学习。琢磨了几十年。人都到老年了。对诗歌格律的讲究才越来越精细了。老杜都这样。还何况我们常人?所以要想学好古诗格律。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你有耐心。看完我写的所有内容。并且善于运用。那学会写格律诗应不成问题。
诗词平仄格律。这是个笼统的说法。我想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分类:中国古诗。有不讲格律的。如诗经的诗。楚辞。汉魏间的五言诗。都不讲格律。那样的诗今天也还可以写的。如‘青青园中葵’。基本押韵。五个字一句。只要诗意精警。就堪称好诗。格律诗是唐朝以来形成并且蔚为风气。讲到格律诗。那就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当然还有排律。如《琵琶行》。就是用律诗手法写很长的诗。我认为。学格律诗。不妨从七绝学起。对七绝格律写法掌握了。写其他律诗就容易了。那么。怎样理解七绝的格律呢?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至少熟记。甚至于背诵五十首古代七绝。最起码的。这几首要晓得:李白《朝辞白帝》。王之涣《凉州词》。刘禹锡《石头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我讲起来你才有个基础。我将从平仄。押韵等方面细致道来。
(一)平仄问题:
主要掌握两类。一类叫仄起式。可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为代表;一类叫平起式。可以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代表。再直接说一点。你就记住这两首诗的平仄。甚至就按它们的格律写。记住些古诗词。写的时候按它们的格律写。这其实是最简便的古诗写作诀窍之一。
既然讲到平仄。那你首先应该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吧?我们的普通话是有四声的。这个知道吧?知道这个就好办。因为平声。就是指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就是指普通话的三四声。古代有所谓入声。先不管他。因为古代所谓入声字今天大都分别归于四声中了。你就按普通话去套。总之普通话一二声的字就是平声字。三四声的字就是仄声字。按这个办法。我们看看《回乡偶书》的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少小离家老大回)。平平仄仄仄平平(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仄(儿童相见不相识)。仄仄仄平平仄平(笑问客从何处来)。格式如此。个别字有出入。那是有变化的情况。先可以不深究。因为首字是仄声。故叫‘仄起式’。再看《早发白帝城》: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平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平仄仄(两岸猿声啼不住)。平平仄仄仄平平(轻舟已过万重山)。你就这样去经常推敲古代格律诗佳作的平仄格律关系。相信你很快就可以提高写作古代格律诗的水平。
(二)押韵问题
平仄。其实就是讲的声韵。属于一句话中间的声韵。平仄相间。错落有致。读来就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当然也涉及到与下一句的配合。即律诗或绝句的上一句与下一句的相同位置。平仄声调应该刚好相反。上句此一二字是仄声。下句此一二字就用平声字。这没别的什么深意。就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假如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改为全部是平声。大约可以这么写。我们体会一下:‘渭城露珠浥轻尘。酒家青青柳芽新’。好像意义也行。还读得通。但语气一直是平声。显得缺少变化。绝没有王维的原句那么动听。所以讲究平仄。就是要调整好句子内部的字音关系。收到很好的听觉效果。
押韵。讲的是句子末尾。韵脚要相同。每句诗句末都押韵。这样的诗古人也写过。但流传的名诗很少。至于绝句。只要求一。二。四句末尾押韵。有的首句也可以不押韵。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只有二四句押韵。同样是绝句名作。
格律诗的写作。一般要严格遵守押韵规则。所以古人编了很多韵书。如《诗韵集成》。《佩文韵府》。《中原音韵》。这些写诗的爱好者都可以参看。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写的《诗韵新编》比较简明。书店容易买到。当然。写诗以立意为上。不可照着字典写;但在有了好诗底子以后。按照字典再推敲一下韵律问题。这叫加工润色。是可以提升诗词质量的。不可忽视。
这里再归纳讲几点:第一。绝句(含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人把平声韵分得较细。一共三十韵。上平声以十五个字代表。它们是:东。冬。江。支。微。鱼。虞。齐。隹。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也有十五个字。即: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每个字下还有若干同韵字。看起来很繁琐。但要想精于此道。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第二。押韵有宽窄之分。宽韵指字数多的韵。如阳。同韵字肯定比‘支’字的同韵字要多。字数少的即窄韵。所以选择字韵也值得注意。除非你觉得字韵窄但够用。一般以选择宽韵为好。第三。押韵也要与情感一致。这个怎么讲呢?有些字。韵律洪亮。适合表达豪迈之情。如李白《早发白帝城》用‘间。还。山’押韵。能很好表现那种在三峡行船之快。从而心中抑制不住的赞美。愉快。豪迈之情。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抒发历史兴亡感慨。用‘在。回。来’这样的韵字。体会得到感情很低沉。或很深沉。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吟’。也应该包括吟诵韵脚的字。究竟一首诗用什么字做韵脚。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内心情感。那是要在写作时反复地‘吟’才能搞准确的。古人并非天生那么会写诗。而是在最后定稿之前不知经过几天几夜的推敲。才有流传千古的佳作的。要学习古诗词写作。要从这种精神上去学。才有可能成功!
(三)平仄和押韵的几点讲究
讲平仄和押韵。最终目的是使诗句音韵和谐。有的人说。什么时代了。还讲平仄?这个就看你自己对传统诗歌抱什么态度了。我认为既然前人。主要是唐宋诗人。创造出了那么完善的格律诗形式。而且至今我们仍然公认他们的唐诗宋词写得好。还从中汲取文化营养。那为什么不可以更深入地向他们学习?而亲自动手写。就必须按规则。不要认为那些规则束缚人的脑筋。任何规则都有个熟悉过程。没熟悉就觉得难。熟悉了就不难。今天在这里再讲几个平仄声韵的小问题。会有助于深化格律诗的学习与写作。
所谓‘粘连’
律绝诗一般把每两句称为一联。一联诗句内容比较独立。下一联意义有转换。古人让第三句开头二字的平仄与第二句开头的平仄一样。这就叫粘连。我理解为从声音上起到连贯作用。诗歌内在似乎有一条感情的纽带。由声音将他们贯穿起来。你可以试推敲那些绝句名作的二三句头两字。平仄大都相同。这个小技巧很不起眼。但它绝对是格律诗的特别讲究之一。我们看看王之涣《凉州词》二三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注意‘笛’字古音是入声。所以是仄声。一片(仄仄)。羌笛(平仄)。正好粘连。(羌字平声无所谓。按古人说法。一三五不论)。我只找到一个特例。就是二三句不粘连的。是陈毅《梅岭三章》之一:‘’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陈毅曾与毛泽东讨论过写古诗的问题。他是精于写诗的。另外二章都合律。但这一首不合。‘此头’是仄平。‘后死’是仄仄。不粘连。那这是为何?这就是当格律与意义表达有冲突时。可以不管格律。古人叫‘不以辞害意’。我估计陈毅写到这里。肯定反复思考过。这是他有意安排的。你看。三四句平仄都有所调整: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么安排。也很协调!
所谓‘孤平’与‘拗救’
在绝句(含律诗)中。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声字。按平仄规律。第一字也应该是平声;但可能因为表达意思的关系。第一字又只能用仄声。这样可能前后都是仄声字。这个字就叫犯‘孤平’。有孤平的字。诗句读起来不顺口。所以必须避免。怎么办?古人指出。像这种情况就一定要把第三字用平声字补救。这就叫‘拗救’。其他位置都有可能出现孤平情况。出现孤平的诗句叫拗句。就要补救。在律绝诗中。出现一两句拗句。也就是平仄不太合乎格式要求的句子。是允许的。但如果都不合格律。那就不是律绝诗。而是古风诗了。贺知章《回乡偶书》后二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平仄(前面有提到)。是不合乎正规的。但一个‘何’字。用得非常好。它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既‘救’了上句‘不’字。又救了本句中的‘客’字。因为那两个字都造成句子犯‘孤平’。何字一用。两句音韵都和谐了!总之。精于拗救之道。你就可算真正懂律绝诗的写作了。这个靠自己多留心。多实践。这里篇幅有限。难以对拗救作更详尽的解说。且按下不表。
首句究竟要不要入韵?
1.五律和五绝第一句不押韵为常见。如祖咏《望终南余雪》首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七律七绝第一句押韵为常见。如刘禹锡《乌衣巷》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个熟悉古诗的话可以自行验证。
2.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二四两句必须押韵;而且两句的韵脚是平声都是平声。是仄声就都是仄声。
3.绝句也可以用仄声韵。但很少。举个例子。柳宗元《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酒。牖。臼押韵。第三声。仄声韵。可能是为了收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吧。读罢的确感到比较新鲜。(我是阴阳家6。谢谢读者!有这么多朋友关注古诗词平仄格律。说明中华诗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945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平仄,格律,平声,押韵,仄声,入声,一句,绝句,都是,诗词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坦。仄就是曲折。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其将四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