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历史上晋国本来是很强大的。从晋文公成就霸业开始。一直到晋平公时期。晋国和楚国轮番坐大。最后到战国被肢解成韩、趙、魏三国。纠其原因:
年年战争是晋国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晋国在晋献公手里迅速崛起。在其儿子晋文公手中终成霸业。为了和楚国争夺天下老大。晋国从公元前632年开始。到公元前532年结束。一百年时间里。前后数十次大规模对楚国和其他国家发动战争。虽然胜多负少。但却耗尽了国力。加剧了国内人民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为最终被肢解埋下了祸根。
晋平公政治腐败是晋国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晋国到晋平国手里。打遍天下无敌手。重新夺回霸主地位。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新的危机正在走来。作为一国之主。晋平公政治残暴腐败。生活荒淫无度。相传其后宫佳丽无数。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朝政。加上其大兴土木。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深受战争之苦的国内百姓再次雪上加霜。苦不堪言。这是晋国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大权旁落和卿大夫坐大是晋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晋平公整日忙于吃喝玩乐。把朝政交给卿大夫代理。使晋国从他手里大权开始旁落。直到后继几代之君都没有收回旁落的君权。直到后来晋国被卿大夫瓜分和肢解。
历史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晋国为了争霸天下。不惜屡屡发动战争。最终没有逃脱衰败的命运;晋平公政治腐败。生活堕落。懒于朝政。导致晋国大权旁落。最后走上被瓜分和肢解的道路。谢谢!
其他观点:
春秋末年。由于雄霸中原近百年的晋国。因为内部公卿士大夫的势力崛起。最终引发了国家的解体。这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此后。中原各国为争霸天下。纷纷变法图强。拉开了战国争雄的盛世风光。不禁有人会问。如果晋国没有衰落解体。秦国还会统一天下吗?其实。晋国在春秋中期以后一直是中原霸主。而晋国称霸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晋国外星贵族崛起的过程。早在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内部就进行了多场宗族残杀。我们所了解到的是重耳回国。依靠名将贤臣。霸中原这一历史事实。
但在这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正是重耳为中点。之前的晋国是由宗亲贵族势力所把持。晋文公之后晋国公族势力已经掀不起太大的风浪。而全国的主要职位都在跟随重耳流亡国外的这几家贵族当中。 而韩。赵。魏等多家贵族势力也是在此时扎下的根基。此后。晋国的内外部都在进行激烈的权力争夺。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赵。当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掉智氏之后。建立了实质上的盟友关系。共同支配晋国的朝政。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三家联合共同对敌。这也使得身处四战之地的三个国家能够在新的环境当中迅速崛起。并在中原争霸过程当中率先进行变法图强。 战国时期的第一个变法。是魏国。其实韩。赵。魏三家各有优点。魏国有吴起变法之后的魏武卒。韩国素有劲韩之称。赵国地理位置偏北儿民风彪悍。与胡人匈奴多次作战。实力也很强劲。当时齐国刚刚被田氏所取代主要应稳定国内形式为主。楚国依然在贵族纠纷当中。损耗自身实力。而秦国当时地处西部几近沦为蛮夷。
此时最为风光的就是三晋。晋国最大的弱点便是晋武公时期晋国的掣肘。 晋国阉割自己的方式就是晋献公时期。扶持心腹打压公族。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即便晋文公称霸天下。宗室贵族也不受待见。相比之下。秦国在这一方面。却有着一个优势。那就是秦国自立国以来一直倚重赢氏贵族利益集团。且与其他族姓之间结成紧密的利益团体。秦国即便在秦献公之前经历四世之乱。国家也没有分裂。也没有一个宗族内部和外部的权倾朝野的大臣一手控制国家事务。
因此。秦国的政局在表面上虽然混乱不堪。但其根基一直未变。这也是秦国为何能够一直立于西垂而不败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中原各国悲情和草原游牧部落对秦国边疆的袭扰。秦国一直保持着浓烈的尚武传统。三晋最先改革和变法富庶文华消耗了当年的锐气。在战国变法大潮再一次来临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进行彻底的变法。只不过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赶上了这最后一次变法浪潮的末尾。
其实晋国相对于秦国而言。他们优势仅仅在于外部。晋国拥有着非常优势的地理方位。不仅可以阻断秦国的商路。对秦国实行经济制裁。而且在军事部署过程当中也可以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的地理优势。秦国在之后夺得河西占据函谷关。北平义渠。南灭巴蜀之后。三晋的战略优势才逐渐丧失。而这时距离秦国商鞅变法已经是20年之后的事情。不是秦国统一六国。实际上是谁变法最深彻谁统一六国。
其他观点:
晋国的第一代受封者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受封时的国号是唐。后改为晋。晋国位于今天的山西。北方是各族混居的大草原。晋国国内生活着大量戎狄部族。周公制定周礼颁行天下。唯独晋国以戎狄习俗治国而不依周礼。这可以说是西周版的一国两制。晋国就是特区。长期和戎狄混居的晋人为了生存就必须不停地战斗。渐渐养成了尚武好战的民风。按说这样一个国家应该是战斗力爆表才对。可在春秋早期晋国人愣是眼睁睁看着郑庄公、齐桓公、楚武王纷纷加入争霸天下的行列。而晋国却无动于衷。这并非晋国国力军力不足。而是因为晋国内部出现了动乱。这场动乱被后世称为曲沃代翼。这是整个春秋时代历时最长的一场内战。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国山西省闻喜县)封给其叔成师。是为曲沃桓叔。这在当时几乎是天下诸侯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小儿子大多分封在外地。绝大多数小儿子也会守着自己受封的一亩三分地安安心心传给自家后人。不过这位曲沃桓叔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地。倒是打起了侄子晋昭侯的国君之位的主意(类似于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为取代晋国国君的地位曲沃桓叔不断在自己的封地内发展势力。可直到他死也没能踏足晋国国君的宫殿。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继位。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连续三代曲沃领主不断和晋国国君发生军事冲突。可以曲沃一地之力如何能抗衡偌大的晋国呢?连续两代曲沃领主都没能斗得过晋国国君。如今听闻武公继位晋国国君立刻派兵进攻曲沃。甚至还拉拢了名义上的天下工作周天子以壮声势。晋国国君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知道一来武公刚上台根基未稳;二来武公在晋国割据一方。以臣子身份反对君主不合周礼。至少在道义上就不得人心;如今自己又得到周天子的支持可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就像美国打朝鲜战争用联合国军的名义一样(虽然晋国国君不可能知道美国和朝鲜战争。但讲究师出有名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
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联军赶到了曲沃边境。派人给曲沃武公送了战书。从这点来看晋国国君和周天子也跟宋襄公一样严格按周礼摆下堂堂之阵明确宣战。还约定好了交战时间。武公收到战书匆忙把整个曲沃的部队全都调集起来。然而在那个年代信息的传递是相当不流畅的——别说手机电话。连驿站都没有。完全靠口口相传。所以很多人没能准时赶到集结地点。武器也没来得及分发到位。反观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联军由于是蓄谋已久的进攻方。他们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兵马早已在指定地点集结。粮草和武器也早已到位。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将领互通姓名后随即开打。兵力不足、武器不足、粮草不足的曲沃军队完全不是联军的对手。只用了前后两天时间联军就将曲沃城团团包围。此时此刻的武公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敌人把他干掉;要么他被敌人干掉。面对大军压境武公的下属们表示誓死抵抗。
面对下属们的群情激奋理智的武公怀着满腔激情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求和。下属们一听瞬间石化。一个个在心里暗想:我靠。老大这节操掉得也忒特么快了吧?当时的民风重荣誉轻生死。极端鄙视苟且偷生。几乎每个下属都保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武公却选择做一块保全自己的瓦。他现在唯一的信念就是带着手下这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好好活下去。他坚信只要保存下这些种子总有一天自己会把破碎的玉璧亲手复原。面对武公的求和晋国国君觉得自己也没法一下消灭曲沃就答应了武公的求和。晋国国君得意了。甚至公开羞辱武公。他忘了:对于一个志在天下的人而言不必赢得每场战争。但一定要赢最后一场。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武公虽然求和了。但他只是把从他爷爷那辈起就萌生的夺取晋国君位的野心埋藏在心底而已。
求和后曲沃获得了暂时的安定。武公趁机积极扩充军备。他攻击曲沃周边一些小的诸侯国:一来解除他们可能会支持晋国国君的不确定风险;二来扩张了自己的地盘。在积极准备各种物资的同时。武公以其敏锐的眼光注意到此时中原各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根本无暇干涉晋国内政。恰巧此时周天子又驾崩了。新天子暂时也无意干预晋国的内部事务。武公明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既然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对自己有利。于是武公抓紧扩军。不久就像晋国都城翼城发起了进攻。这次武公一举攻破了翼城。洗刷了多年的耻辱。此时的武公已是晋国实际上的掌权人。但从名义上说要成为合法的晋国国君还必须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认可。于是武公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至此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被封于曲沃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彻底打败原来的晋国君主。夺得君位。这更进一步加速了周礼的解体进程。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晋武公曾活捉戎狄首领诡诸。于是就给自己的嫡长子起名为诡诸。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在位时期政治清明、任人唯贤。起用士蒍、荀息、里克、郤芮、郭偃等一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与此同时晋献公开始对自己太爷爷曲沃桓叔的兄长(原来的晋国国君一系)下手。当初晋武公夺取君位后只诛杀了当朝晋君的直系近亲。并未往前倒三代对原国君的所有后人赶尽杀绝。晋献公一上台就开始实行斩草除根的政策。最终曲沃桓叔之兄晋文侯的子孙被悉数屠杀殆尽。此后晋献公另迁新都。命名为“绛”。开始以“绛”为都城。
当时晋国都城东郊村民祖朝上书晋献公说:“我是东郊村民祖朝。想听听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晋献公派人出去告诉他说:“高官大吏已考虑好了。老百姓还管什么政策!”祖朝回答说:“大王就没有听说过古代将领桓司马。早晨朝见君主。起行迟了。驾车的催马赶路。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也催马赶路。驾车的用肘触及骖乘说:‘你为什么越过本分?为什么从旁喝马催车?’骖乘说:‘该催的时候就得催。这是我的事。你应该掌好你的缰绳就是了。你如果掌不好缰绳。假使马突然惊骇。就会轧伤路上行人。如果遇上强大的敌人。下车奋战。到尸首堆中厮杀本来就是我的事。难道你能放开缰绳下车帮助我吗?迟到了灾祸亦会降临到我头上。对此我有深重的忧虑。我哪能不催马赶路呢?’现在大王说‘高官大吏已考虑好了。老百姓还管什么政策’。假如大官们在朝中决策一旦有失当之处。像我这样的百姓。哪能不惨死于中原的土地之上呢?这灾祸亦会降临到我身上。我对此亦有深重的忧虑。我哪能不关心国家的决策呢?”晋献公正式召见了他。和他谈了三天。他再也没有可担忧的了。于是决定以祖朝为老师。
按周礼的规定:诸侯国只能有一支军队。而周天子拥有上中下三军。这就是古代所谓“号令三军”的来历——不是海陆空三军。而是上中下三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天子始终保持对诸侯的军事优势。可如今的周王室要兵马没兵马。要钱财没钱财。穷得靠接受晋武公的贿赂过活。为此不惜违背周礼而册封篡位的晋武公为合法诸侯。在这样的情况下晋献公索性把晋国军队扩编为上下两军。由他和太子申生分别率领。拿了人家老爹的好处。周王室自然不好再说什么。晋献公的扩军行动为晋国的崛起争霸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扩军的同时晋献公进一步安内:在此之前他已经除掉了原国君晋文侯的子孙。但当年他太爷爷曲沃桓叔传位给他爷爷庄伯。庄伯又传位给他父亲武公。武公传位于他。那么问题来了庄伯并非只有武公一个儿子。换句话说晋献公有大量的堂兄弟。为了消除对君位的威胁。继铲除文侯子孙后晋献公又对自己的堂兄弟们挥舞起屠刀。至此除了晋献公的亲兄弟、亲儿子们(也就是武公一系)外晋国公室子弟被悉数屠杀。可怜这些贵族子弟昔日都是人中龙凤锦衣玉食。最终落得身死族灭令人不禁唏嘘。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晋献公说:“早先我的先君庄伯、武公平定晋国内乱时。虢国常常帮助晋国讨伐我们。又收留晋国逃亡公子。终将作乱。不加诛灭。将给后代子孙留下隐患。”于是命令荀息用屈地出产的良马为礼物向虞国借路。虞国同意借路。晋国就讨伐虢国。攻下下阳后凯旋而回。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能借路给他。否则将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国与我是同姓。应该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季历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记在王室。藏在保存盟书的府库。晋军将虢国都要灭掉。哪会怜惜虞国?再说虞国与晋国的亲近能胜过晋国与桓叔、庄伯的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晋君竟全部诛灭了他们。虞国与虢国。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则牙齿就寒冷。”虞公不听劝告。就答应了晋国。宫之奇便领着家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冬天。晋国灭亡虢国。虢公丑逃到洛京。晋军回师时袭击虞国。俘获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和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嫁给秦穆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荀息牵来以前送给虞君的屈地所产的马呈给晋献公。晋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可惜也老了。”晋献公对虢国和虞国的军事行动一下就引出“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两条成语典故。晋献公在位时期兼并邻国。开拓疆域。除消灭虢国和虞国外。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当晋国成为天下四强之一时齐桓公的霸业正如日中天。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举行盛大盟会。晋献公因生病。去迟了。还没到葵丘。就遇见了周朝的宰孔。宰孔说:“齐桓公日益骄横。不修德政而专行侵略远方。诸侯心中不平。您只管不要参加盟会。他也不能把晋国怎么样。”加上晋献公正在生病。就返回了晋国。回国后晋献公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不知道自己死后晋国又将陷入内乱的漩涡。当然他更不会想到这场内乱竟悄然潜伏下了足以令晋国解体的隐患。
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晋献公有意废掉太子申生。就说:“曲沃是我先祖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晋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奚齐住在绛都。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之女。名叫齐姜。很早就去世了。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儿。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贤德。当晋献公得到骊姬之后。晋献公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兵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灭了霍国、魏国和耿国。凯旋后。给太子申生在曲沃筑城。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封他们为大夫。士蔿说:“太子您不能立为国君了。分给您先君的都城。封给您卿的爵位。预先把您推到人臣的最高地位。又怎能继位!不如逃走。免得大祸临头。效仿吴太伯的作法。不是很好吗?这样还能博得谦让的美名。”太子申生没有听从。他哪里知道自己这一选择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也会给晋国带来一场内乱。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十七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里克向晋献公进谏说:“太子是奉献祭祀宗庙社稷祭品、早晚问候服侍君王饮食的人。所以叫冢子。国君出行太子就应留守。有人代为留守就应随从。随从叫抚军。留守叫监国。这是古制。至于率师出征。须有专门军事才能的人方能胜任;发号施令。是国君与正卿的职责:都不是太子份内的事。军队在于服从将军的命令。如果太子一意秉从君命。就失去了统率的威严;如果独自把持军令。又对君王不孝。所以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统率军队。太子统率军队将失去他份内的事。又没有威信。怎么行呢?”晋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将立谁为太子呢。”里克无话而退。去见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说:“我将被废掉吗?”里克说:“太子努力吧!君王命令你统率下军。只怕不能胜任其职。为什么会废掉你呢?再说您只怕不孝。不要怕不得继位。严格要求自己又不责怪别人。就能免于危难。”于是太子申生掌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上左右各异的偏衣。佩带上金玦。里克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太子申生。太子申生于是去讨伐东山。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了太子。让奚齐做太子。”骊姬哭着说:“太子被立。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数次领兵。百姓都拥护他。怎么能因我这贱人的原因而废掉嫡子去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样。我就去自杀。”骊姬是表面佯装称誉太子。暗地里却叫人诽谤太子。想立自己的儿子。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说:晋献公曾梦见他的母亲齐姜。让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太子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他母亲齐姜。并将胙肉献给晋献公。恰好当时晋献公外出打猎去了。于是将胙肉放在宫中。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药。过了两天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奉给晋献公。晋献公要吃胙肉。骊姬从旁制止晋献公说:“胙肉来自远方。应试试它。”便把胙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宫中厮役尝。厮役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为何这般残忍呀!连他父亲都想杀了去接替他。更何况其他人呢?再说父君老了。是早晚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谋害他!”又对晋献公说:“太子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希望让我母子俩躲到别国去。或者早点自杀。不要白白让母子俩被太子糟踏。早先您想废他。我还反对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这件事上是大错特错了。”太子申生听说这消息。逃奔到新城曲沃。晋献公大怒。就杀了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放毒药的是骊姬。太子为何不去把话说明?”太子申生说:“我父君老了。没有骊姬。就睡眠不安。饮食不甘。即使向他解释清楚。又引起他对骊姬发怒。这不行。”又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您可逃奔到其他国家去。”太子申生说:“带着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我?我自杀算了。”十二月十四日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杀。
太子申生死后重耳、夷吾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两位公子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两位公子听到这消息。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恼怒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谋反的意思。就派兵讨伐蒲邑。蒲邑一个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出奔到翟国。晋献公又派人到屈邑讨伐夷吾。屈城防守严密。没能攻下。公元前654年(晋献公二十三年)晋献公调遣贾华等人讨伐屈邑。屈邑百姓逃散。夷吾准备逃往翟国。冀芮说:“不行。重耳已在那里了。您再逃去。晋国必定转移军队来证讨翟。翟人怕了晋国。您们就有祸了。不如逃往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等晋君去世后。您就可求秦国送您回国了。”于是逃往梁国。公元前652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晋军攻打翟国。翟国因重耳的缘故。也在齧桑进攻晋国。晋国撤兵退去。当时的晋国很强大。西面拥有河西地区。跟秦国接壤;北面临近翟国;东面到达河内地区。同年骊姬的妹妹为晋献公生下儿子悼子(《左传》作卓子)。至此在除掉文侯和庄伯的子孙后晋献公又逼死了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夷吾流亡国外。除了骊姬姐妹所生的孩子。晋献公身边再没一个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在下不得不感叹个人的情感在权力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虽然王室兄弟父子之间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可别的君主大多只杀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出头鸟。对绝大多数兄弟和孩子还是册封爵位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晋献公倒好。不管你有没有反心。只要你是先君后裔。有继位资格就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被逼自杀和放逐。当时除了齐国确立了三选制外。各国依旧沿袭世卿世禄制:各国君主首先重用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先君后裔。其次是各世家大族。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资格。晋国由于长期内乱。贵族子弟(尤其是和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大量被屠杀。于是晋献公大力提拔有才干的异姓子弟(甚至包括像祖朝这样的平民百姓)治国理政。这些人在朝中素无根基。与国君关系疏远。本就没有继位的资格。所以只能一门心思跟着提拔自己的晋献公。所以晋献公屠杀同族、提拔异姓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这对他个人是有利的。但对晋国而言就未必如此了:这些被提拔的异姓子弟因为在朝中没有根基背景。只能听命于晋献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展成新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起来后他们就像诸侯架空周天子那样一步步架空晋国君主。而晋国国君又没有实力强大的同族子弟足以与之抗衡。最终赵、魏、韩三大世家贵族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胜出。瓜分了晋国。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执政韩起寿终。魏舒继之为执政。但是在身后的诸卿中一双贪婪的眼睛对魏舒的位置觊觎着。这个人就是士鞅(范鞅)。士鞅(?—前501年):祁姓。范氏。讳鞅。谥献。其名范鞅。又曰士鞅。史称范献子。士匄之子。春秋后期晋国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个在春秋历史上以贪婪无度著称的人物。与魏舒的私仇与家族的利益的冲突。让他不断给执政魏舒制造麻烦。公元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士鞅代魏舒执政。更是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国家机器为范氏服务。国君形同虚设。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使范氏跃居为晋国第一大世卿。范氏与中行氏亲厚。党同伐异。晋政出私门。中原诸侯侍晋无所是从。晋国霸业一片迷茫。
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18路诸侯会盟昭陵。声言为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受拒。中行寅恼羞成怒。乃告士鞅:为蔡氏伐楚。无惠于范氏。士鞅思量中行氏为范氏世交。若为中行氏所弃。得不偿失。伐楚之举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天下诸侯大失所望。风雨飘摇中的晋国信誉与威严被士鞅最终损毁殆尽。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最大的阴谋家士鞅寿终正寝。士鞅死了。他的继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与中行氏勾结更为紧密。
公元前497年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赵氏发生内讧:赵氏家族庶出的一支被分封在邯郸地区。为与赵氏正宗区别。以下称之为邯郸氏。赵氏正宗和邯郸氏发生了冲突。范氏与中行氏贪婪的介入了这场战争。由于其时晋国六卿配置已经是矛盾重重:荀跞(知氏、智氏)与赵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中行氏)与韩不信相互厌弃;魏侈与士吉射(范氏)相互憎恨。于是荀跞及宠臣梁婴父、韩不信、魏侈与范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谋策划:驱除荀寅。以梁婴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赶走士吉射。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荀跞、赵鞅请命于晋定公。全权负责剿灭中行氏、范氏叛军。而朝中则完全交予荀跞。即“智氏主内。赵氏主外”。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际。赵鞅率领晋军向二卿盘踞之朝歌进军。听闻赵鞅率领大军前来。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齐景公求援。不久。晋军在赵鞅的领导下将范氏、中行氏团团围困于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围。野心勃勃的齐景公插手晋国内政。约定鲁定公、卫灵公于脾地与上梁之间会见。商讨救援范氏、中行氏。同时邀请宋景公也加入反晋阵营。同时向晋国开战的还有戎狄。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郑国和齐国进攻赵氏。这就是所谓铁(在今河北濮阳西北)之战。赵简子在前线向将士发布誓辞:“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誓辞明确表示了论功行赏的政策。不仅鼓励了广大将士。更为赵简子争取到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取得了铁之战的胜利。公元前493年。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前490年开春。赵鞅率领晋军再次攻击范氏、中行氏攻势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被彻底击败逃亡齐国。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被平定了。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十六年赵襄子在危机之时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067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晋国,国君,曲沃,秦国,太子,公元前,自己的,中行,周礼,中原
没想到大家都对晋国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历史上晋国本来是很强大的。从晋文公成就霸业开始。一直到晋平公时期。晋国和楚国轮番坐大。最后到战国被肢解成韩、趙、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