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一个好有意思的问题。张仲景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需要史料证明。不是谁想说有就是有的。
《后汉书》、《三国志》没有提到他。并不证明他不存在。
再不济三国末期。人口也有七百多万。这在当时是有户籍证明的。他们不都是有历史身份的人。但确确实实是有历史身份证的人。
但由于历史久远。现在查不到他们的户口了。但不能就此否认他们的存在。
能够在《后汉书》、《三国志》留下姓名流传后世的人很少。但不能就此否认。没有在册就说他们不是真实人物。
但张仲景毕竟不是一般的历史人物。他居然没有蛛丝马迹。令人困惑。
不过在其他一些典籍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踪迹。
第一。《太平御览·何颙别传》中。记载了何颙对于张仲景的评价。
“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
这句话是说张仲景与何颙是同郡老乡。何颙认为他勤于思考。谨慎、全面、深入。思维缜密。但是性格过于低调。有些木讷。不善于张扬。不会咋咋呼呼的替自己炒作。这样就不会在仕途上有大的发展。但将来会是一个很好的大夫。
但这仅仅是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学习医术的情况。并不说明他没有做过官。
就像今天有些网红。没有多少技艺。但就凭着脸皮厚。热度不低。但不善于炒作的科学家等等。尽管非常伟大。但知名度却不高。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做不了高官。就别想蹭热度。
何颙可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牛人。著名的评论家。就像今天的媒体大咖。超级导师级别的大腕。他说谁行。不行也行的大佬。
《三国志》没有为何颙立传。但《后汉书》有其传。牛人荀彧被称作“王佐之才”就是何颙给炒作出去的。惊叹曹操的气度不凡。将来不同凡响。也是他炒作的。
在《太平御览》中。专门有《何颙别传》。此传中。就介绍了他对张仲景的评价。
《太平御览》是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编纂的类书。主要是一些道教、儒家、诸子百家关于养生保健的典籍。
这里提到的张仲景。是不是真人。豹眼认为没啥疑问。信不信就在友友们自己。
第二。有种说法。认为当时的长沙太守张羡。就是张仲景。
清代孙鼎仪所著《张仲景传》。就认为这个张仲景就是张羡。
其理由是。仲景是其字。仲说明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景是景仰之意。景仰与羡慕恰恰相同。
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公认。
因为张仲景做长沙太守这事。出自唐代甘伯宗所著《名医录》。但此前并没有记载。
豹眼认为。此事靠谱。因为正如何颙所言。张仲景太低调。不适合做官。因此做官的名声不大。不如行医留下的名声大。
再说。张羡一定会有字。张仲景一定也有名。史书一般是以政治成就记载个人传记。
就张羡作为长沙太守。在官渡之战时。经不住桓阶忽悠。反叛刘表。声援曹操来看。并不是很大的事。更何况张羡早亡。其子张怿代立长沙太守。又被刘表给灭了。就这点事迹还不足以树碑立传。
行医者的历史地位
华佗是同时期的历史名医。但其传记列在《魏书·方技传》。也是魏书最后一卷。
评曰: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昔史迁着扁鹊、仓公、日者之传。所以广异闻而表奇事也。
就是说。华佗看病救人。跟搞声乐艺术、相人、算命、圆梦的人凑在一起。尽管都是牛人。但却是些杂耍。不是读书人正儿八经的职业。不管道行多么高深。都入不了大雅之堂。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华佗的神技。出神入化。但作为士人。不能做官。却以医术见长。因而时常有悔恨之意。
同为名医的张仲景。恐怕是医者中官做的最大的;做官的人中医术最高明的。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传记留世。
尽管何颙断定张仲景在仕途上不会有很高的成就。可以做一个名医。但张仲景首先考虑从政。兼职行医。没有毛病。但影响了他的医学成就。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了一个故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仲宣。大约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张仲景曾经见过一次面。张仲景就断言王粲在二十年之后会眉毛脱落。而且半年后会死亡。但只要服用五石汤。就可以治疗。
王粲认为自己没病。更以为张仲景在扯淡。没有服药。结果。二十年后。王粲果然出现眉毛脱落。187天后病亡。
这是不是非常神奇哦。华佗传记载了许多事与这个差不多。至于刮骨疗毒根本就不算个事。
华佗能够入传。恐怕还是因为他与曹操的故事。当时名医不少。未必只有华佗一人。因为医者地位不高。也就没有很多人入传。入传者。除了帝王将相。皇后贵妃。其他人占据的资源很少。医者很难有一席之地。这很好理解。
这或许是张仲景没有在《三国志》、《后汉书》有传的根本原因吧。但这不影响张仲景其人的真实历史存在。
豹眼是相信确有其人的。信不信在你!
其他观点:
虽然正史中的《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有记载有关张仲景的生平事迹。但是史学界对于张仲景这个人是不是存在怀疑的声音并不多。基本可以认定张仲景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因为很多古代典籍都提到了他。并且认定伤寒杂病论是他的作品。一些和他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也都和他有关联或者评价过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史学界对他争议比较大的一个疑点是有书籍说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所以他又名张长沙。但是史书和地方史志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这并不能否认张仲景这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之所以称之为张长沙。或许另有原因。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人(今河南南阳)。出生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50~154年之间。去世的时间大约为公元215~219年。我们现在知道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古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但是在他的时代。张仲景却并不怎么出名。当时天下闻名的医学大师是华佗。只可惜华佗的医学著作以及理论与技术没有流传下来。而张仲景却写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中医学上最经典的著作!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奠基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症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发展到汉朝时期。已经趋向于成熟。张仲景十分好学。又有着丰富的医治经验。他认真研究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医学研究心得。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史学界认为该书成书于公元200年到公元210年之间。早期应当是写于木简或者竹简上。写成之后该书并没有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的时候。一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发现了这本书。看到了这本书的巨大价值。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才开始发扬光大。
不过王叔和发现这本书的时候。该书已是断简残章。他利用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但也只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杂病部分却没了踪迹。于是加以整理后命名为《伤寒论》。共有论著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
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那么世界上也就只有伤寒论了。但是令人惊喜的是到了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仁宗时期。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就是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王洙发现书中部分内容与《伤寒论》很相似。但有另外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将其与伤寒论对照。才知很可能是张仲景原著。于是将不同的部分更名为《金匮要略》。至此《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才并行于世。这两本书也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其他观点:
可以明确的告诉题主。张仲景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只不过。医生在过去是下流职业。被称为术士。故而在史书上能留下一笔的医生少之又少。当然。有人会说华佗也不过是一个医生。为何能够留下一笔呢?其实华佗能够留下一笔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与曹操家族发生联系。而且他本质上是一名士人。且治病流传下来的多是达官显贵。比如陈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华佗的结局。为曹操所害。所以他必须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张仲景有什么历史价值吗?目前可以看出除了《伤寒论》他似乎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事情。史书并不值得记载他。他受到后世的纪念是因为在后世伤寒爆发的年代。许多后来的医生采用《伤寒论》的治病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病。从而追认他为医圣。
实际上。他的医术和华佗的医术进行比较。也比华佗差之千里。华佗出门行医能治各种疑难杂症。而张仲景似乎只能进行一般疾病或伤寒病的治疗。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中记载的诸葛亮、关羽似乎都是神人。但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对于他们的传说越来越多。关羽成了神仙。诸葛亮也成了智圣。
历史上能进入史书的必然是一番有作为之人。倘若后汉书、三国志连张仲景这样的角色都要立传。那得写多厚的史书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082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华佗,张仲景,后汉书,伤寒,伤寒论,太守,长沙,史书,的人,医术
没想到大家都对张仲景到底是不是真实历史人物,为什么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没提到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一个好有意思的问题。张仲景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需要史料证明。不是谁想说有就是有的。《后汉书》、《三国志》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