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魏晋风骨后来也用于指书法风格取法乎上。趋向于晋人尚韵的书风
其他观点:
谢邀。
“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
这里面有概念混淆。而这种混淆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风衍变。逐渐从家国民生的大情怀零落成文人宴乐、归隐的个人小情调的过程。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容易让人混乱的词汇:“汉魏风骨”、“魏晋风骨”、“建安风骨”、“魏晋风流”。人们容易把这几者混为一谈。实际上在诗风传承演变上确实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有侧重点。
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写文章的正道被抛弃。已经五百年了。汉魏风骨。晋和刘宋都没有传承到。但是有足够的文献可以体察前人的正道风格。
很显然。在陈子昂心里。晋朝之前的文章风格才是正道。而这个时期实际上是指两汉和曹魏时期的文学。其实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两汉。文学(诗、文)还是掌握在上层知识分子手中。秉承《诗经》以降文治天下的功用。诗文必然是以论道(治国之道)为主。而相对的个人感情抒发作品都是从民间收集的乐府作品。比如《江南》之类的。也就是说诗文的上层功用是国事。而下层民声因为没有文辞修饰一说。也是朴实无华的。
而朴实无华的表达方式、内容丰满的主题叙述就是文章的正道——这个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汉魏的诗文正是这种风格。才会被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奉为圭臬。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汉魏时期的朴是“拙朴”、“古朴”。是文艺创作本身没有提升到修辞的阶段。而并非文人创作之时的有意为之。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骈文、齐梁体这些极尽修辞的形式主义文体之后。无论陈子昂、初唐四杰、杜甫、欧阳修等大文人如何纠偏文风。写作风格都难以再回归到原来的路子上。
因为修辞也是文艺的必要手段。这种手段一旦从曹植手中诞生。就不可能再磨灭。所以我们只能说“返璞归真”。尽量回到最真的状态。而“真”并非就是“拙”。这其中是有区别的。
这也就是“汉魏风骨”和“魏晋风骨”的形式上的区别。汉是天然淳朴。晋就有了文采。
文艺修辞这种手段正如后来的平仄格律一样。一旦产生了。就会在无意中影响创作。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我们号召返璞归真。学习汉魏风骨。实际上是反对齐梁体、骈文的过度修饰。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反对格律。是格律真的不好么?当然不是。我们要反对。也只能反对格律的滥用。格律本身是近体诗入门的一种规则。无所谓好坏。
那些不了解而反对的人。根本不必在意。这些人就类似于北宋初年的“太学体”。为反对晚唐体后延的“西昆体”。而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为了反对而反对。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却同样险怪奇涩。这就是追求本真过度的表现。
相对于艰难晦涩的“西昆体”。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白居易的“香山体”就好多了。既通俗易懂。又不流于江湖。所以成为北宋初最大的诗歌流派。直接影响了日本诗坛。
所以。任何一种形式。任何一种文风。其初衷都是对前面文风的发展以及修正。我们要反对的都是他们的矫枉过正。我们要学习的也只是他们能够适用于现时代的正道。
“建安风骨”其实是指建安时期的文学。“建安”实际上是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也就是说不管曹魏如何权倾天下。这个时期还是汉末。但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人物“三曹七子”基本上都是曹魏集团的人物。除了一个孔融。这十个人对这一时期的诗、赋、文的发展都做了贡献。在诗的领域。对建安风骨的推崇甚至高过汉魏风骨。因为汉朝的诗。除了乐府之外。和其他时期比起来实在是太不显眼了。
这个时期的诗歌。内容上关注社会、热心政治、心在民生。风格上雄健、疏朗、悲壮。格式上上承两汉敦厚淳朴。下启晋朝玄思空灵。
而题主之所以把“魏晋风流”和“魏晋风骨”混为一谈。就在于正始时期的诗风衍变。“正始”是魏帝曹芳的年号。这个时期。司马氏逐渐势大。他们代表的士人集团和宗亲集团的冲突就慢慢凸显。上层的士人、门阀也到了必须要站队的时候。高层文人大部分是曹魏门生或者血亲。不愿意出仕司马氏。但是又不得不面对司马氏的邀请。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疯子文人。如著名的“竹林七贤”。
现在有很多人崇尚自由浪漫的“魏晋风度”。其实当时那些高级文人都是逼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这些人嗑药、醉酒、滥交、裸奔。全都瞎胡闹。就是要作给司马氏看的。司马家本来就是出于稳定局面想邀请这些高人出仕。一看个个都是疯子。也就放弃了。
这正是魏、晋的过渡时期。所以后人称这些特立独行的名士风格为“魏晋风度”、“魏晋风流”。在不是很熟悉诗歌、文学发展史的人眼中。就和“魏晋风骨”混淆起来。
这个时期的高层文人的理想破灭了。没有了经国济世、建功立业的想法。只求平平安安、隐居活命。思想决定风格。所以诗风就不再关注社会民生。而更多地开始进行个人追求——肉体追求和精神追求。
实际上从“汉魏风骨”到“建安风骨”。再到“魏晋风度”。再到后来的“左思风力”。是经历了“建安时期”、“正始时期”、“太康时期”的不同时代政治权利变更倾轧之下的结果。
最终南北朝宋齐梁陈的诗歌风格在文人朝不保夕的政治生态下、修辞风格的大流行下。逐渐放弃了对家国情怀的关注。进入了形而上的空洞、颓靡的诗文表达方向。后来的发展就主要集中在音韵学的变化。从“永明体”到“宫体”。也就是“齐梁体”。为唐诗的平仄格律打好了形式上的基础。
盛唐诗歌在形式上承袭并发展宫体。在写作上效仿“汉魏风骨”。融入大唐奋发向上的意象。终于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盛世飞歌。
其他观点:
魏晋风骨。哈哈哈
相信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间已经百度过不少答案。以下纯粹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先从两汉说起。选拔官吏的制度为察举制。就是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这些制度造成的结果就是“朝中无人难做官”。
三国时期以各种世家。姻亲等串联的形式。各种结义。各种联合。诸葛家族的各为其主。夏侯、曹氏家族的错综复杂。都从侧面证实一点。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综上。很多有才能的魏晋读书人。有很大的天地但是不经过多代的沉淀积累。想在当时的官场立足是很难的一件事。他们不崇尚自然。不洒脱怎么办?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托物言志展雄心。“淡”看庭前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143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风骨,魏晋,汉魏,建安,时期,诗风,文人,格律,司马,风格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那后来怎么又成为崇尚自然,洒脱的名士的代名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魏晋风骨后来也用于指书法风格取法乎上。趋向于晋人尚韵的书风其他观点:谢邀。“魏晋风骨”本来是三曹用来表达建功立业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