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好清谈,而不做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原创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好清谈,而不做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对于魏晋名士们。大家都喜欢他们反世俗的行为。比如嵇康的打铁、阮籍的青白眼看人。何晏的吃药。刘伶的醉酒等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清谈。

什么是清谈呢?与现代喝酒划拳还喝茶调情有什么区别。

清谈是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人参与。相当于过去大学生辩论赛。弄一个矛盾的命题。让大家争来争去。看谁反应能力好。并用言语争出个一二三来。主要辩论的东西是老、庄、《易经》等。全是玄而又玄的东西。

什么玄呢。就是不确定。没有固定的答案。怎么说都有道理的话。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道啊就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让你看得见。摸不着。这句话说了。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这就是玄。

这些士人们。天天在一起争论这些。是吃药养生还是喝酒养生的话题。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比如只要一张嘴是。贸易战之趋势。美国乱之始末。中国股市预测等话题。那这个人完了。众人会学阮籍白眼相视。

一。政治上需要。

比如清谈的开创人何晏同志。就是曹操的养子。太祖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曹操的爱好真是广泛。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东晋名士谢安。标准官二代。任东晋宰相。经常开清谈会。并“自叙其意。作万余语”。侃侃而谈。见解独特。说完以后。肃然自得。四座没有不佩服的。

这些贵族名士们既是土地财富的拥有者。又是政权的掌握者。他们用清谈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或者舆论导向。让贵族们不再追求政治生活为主。而是追求虚无票渺的精神生活为主。当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大家一起聊聊养生话题有意思。使天下名士们安于现状。逃避现实。

他们的清谈就是做事。因为东汉末年士族官僚集团与皇权及其衍生的外戚与宦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中央皇权为了整肃士族官僚集团发动了“党锢之祸”。而士族官僚集团为了与之对抗引西凉军阀董卓进京。酿成“董卓之乱”。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灭。而出现了四世三公的军阀集团。曹操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从全国引进各种人才。不问出身、道德。只问能力。而他的儿子曹丕一上台。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恢复了士族官僚系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现实政治需要一种理论思想来证明皇权不干预、清净无为的合理性。玄学就应运而生了。玄学正是为了从思想层面为门阀士族重建社会秩序所做的理论准备。晋朝也是如此。因为司马家本身也魏朝时的士族官宦。为了解决官宦子弟们对皇权的非分之想。必须弄一些精神艺术生活吸引他们主动放弃追求权力。东晋南北朝继续把玄学发扬光大。清谈是为了安抚一部分人。为自己后代的掌权减少竞争力量。许多人不再关心经济国运。不再操心皇帝将相。任由这些执政者为之。清谈是执政者很好使用麻醉剂。他们一直在利用清谈做事。并不是夸夸其谈。

二。清谈可以换名利。

《晋书》记载关于“魏晋清谈”。有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晋代的太尉王戎素闻玄学家阮瞻声名卓著。有一天王戎见到他。问:“老、庄与孔子有什么相同和差异呢?”阮瞻回答道:“将无同?(恐怕没有什么不同)”面对这样模棱两可的答案。王戎竟觉得非常有道理。当即征辟阮瞻为属官。当时世人都称阮瞻为“三语掾”。

在魏晋南北朝时。没有科举制度。为普通士人上升之路扩宽。有门第的士大夫他们垄断着士族进阶制度。既然上层喜好。那么下必从之。清谈之风盛行原因之一。比如阮籍。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太慰蒋济听说阮籍的名声才去招见他。许多名士们好清谈就为引起某些执政者的注意。来换得官位。清谈变成一种上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都在做事。只是做事方式不一样。如同八股文章中举性质相类似。这是在考场获得。那是在清谈场一样获得名利。

三。政治压迫无奈的清谈。

到了与司马懿父子掌权后。凡忠于皇帝或者疑心忠于皇帝们的士大夫。大批被杀。比如。何晏同志、嵇康同志。何晏是曹操的养子。而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他们都是支持曹氏的士大夫。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士人只能用清谈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都不关心政治。我们只喜欢咸扯淡。更用反世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满。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嵇康已经说明在外不媚俗。内不失正心。绝不同流合污。其实他更渴望政治清明。无奈。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谁让他是曹氏的宗亲呢。嵇康只能举起锤头打打铁。与士人谈玄。对于政治一概不论。

他们不是不做事。是不敢做事。怕政治这个混水。把自己给淹了。

以是魏晋名士们为什么喜欢清谈的原因。首先他们都不是白丁。他们在社会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知。他们为什么不肯在社会做事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其实是现实的环境不允许。他们只能用清谈来打发自己的时间。其次。他们都在政府中都有任职。无论参谋还是大夫。都是拿工资的人。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最基本的生存。表面看他们不做事。但他们一直食禄中。

对于清谈。他们自己什么态度呢。

嵇康被杀时。儿子十岁。特意写《家诫》。告诉儿子做人要小心。别人争论时。不要旁边观看。以免惹事非。包括与别人喝酒时不要拒绝。一定要客气的拿着杯子。当阮籍的儿子阮浑也想喝酒掺与七贤清谈时。阮籍说道。吾家有阿咸就够了。连高傲的嵇康大夫要教儿子最基本社会生存方式。看来清谈并不是他认同的东西。如果。他们自己认同。为什么阮籍不让自己的儿子掺与呢。清谈只能让他们更痛苦。每天谈着虚无。使他们更加厌世。

道教与佛教后世的盛行都与当时士大夫的清谈有很大关系。清谈使人们的心态更平和下来。任由天下腐败。他们漠不关心。晋朝是中国最混乱的王朝。什么八王之乱。不食肉糜最白痴的皇帝司马衷等。终于把中国弄成五胡乱中华局面。军阀帝国石勒与晋国打仗。俘虏了包括宰相王衍在内各种官员。王衍在当时清谈高手。他对石勒大呼小叫。声称天下大乱没有他的责任。石勒说。你高居庙堂之上。每天高谈阔论。在宰相这位。名扬四海。说现在不问政事。简直天下奇闻。使国家败坏的就是你们这些清谈的人。然后把王衍给砸死了。清谈误国误民。

其他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这些士大夫们不满当时黑暗的封建政治。所以空谈避世、游离于世俗之外;也就是说。这些清谈家都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世外高人。

笔者只想送给上述说法一个字:呸!魏晋南北朝的士人之所以坐谈空苦、不干实事。是因为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关心家族利益过于政权安危。在意个人得失远超百姓疾苦。为了避免给自己的利益带来负面冲击。他们选择了“清谈”这种名利双收的处事模式。

东汉时期。发生了好几起“党锢之祸”。恒、灵二帝在位时。宦官专权的情况愈演愈烈。他们公开拉帮结派、卖官鬻爵、兼并土地。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由此导致了士大夫、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相对清正的外戚联合朝野的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针锋相对、激烈对抗。他们多次向皇帝上书。请求清除宦官乱政的不正之风。同时也得到了民间的大力声援。

但所谓谄谀易合、正直难亲。相对于士大夫阶层。皇帝更加信任身边的奴才——宦官。在汉恒帝时期。大量官员因此被贬、被捕、被杀。并被称为“党人”。即结党营私。到了公元167年。汉恒帝终于大赦天下。许多被禁锢的党人恢复自由。但从此贬回乡里。终生不得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汉灵帝即位后。这一情况仍未得到改观。甚至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大量官员、士大夫被诛杀。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出于对政权稳定的担心。汉灵帝汉才大赦天下。免除了对大部分党人的禁锢。

而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那时的很多士大夫不再参与政治。转而醉心于“清谈”。即不谈俗事(国事、民生、执政之道等)。只聊关于老庄之术的相关理论问题。并进行逻辑分析、辩论。直至分高下。

但随着东汉大乱的到来。这些士大夫们身上的“迫害”随之消失了。

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族靠着强大的人力、财力影响力。纷纷组织自己的武装。并逐渐演变为地方军阀;而到了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后。执掌朝政的外戚何进意图诛杀宦官。却反被对方所害;出身豪族、四世三公的官员袁绍领兵进宫把宦官杀戮殆尽。终于一举结束了持续数十年的外戚、宦官专权。

此后。随着董卓进京、朝政旁落。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门纷纷拥兵自重。他们联合当地豪族。各自为政。拉开了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时代大幕。

而熟悉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当时的各股军阀。背后都离不开当地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无论是袁氏。还是江东孙氏。乃至曹操、刘表等等。实际上都是一方豪强的利益代言人。此时的士大夫阶层。终于一跃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再也不用遭受宦官的欺压。

到了曹丕时期。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实际上已经把政权与世家大族挂钩、打包。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但没了迫害。士大夫们仍离不开清谈。不过一度处于曹氏的压制之下。

随着魏明帝曹睿去世。何晏、邓飏等人辅佐曹爽掌握朝政后。再次将清谈推向了新的高峰。史书称。何晏、邓飏沉迷老、庄之书。整天和夏侯玄、王弼等人“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谓《六经》为圣人糟粕”。

这些大佬们的行为。看似无比高雅、风轻云淡。还可以远离国计民生大事的折腾。极大契合了文人的心理;更何况。通过这种活动。还能结识同道中人、开启飞黄腾达之路。于是瞬间在士大夫阶层中激起了巨大反响:

由是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风流。不可复制焉。

司马氏掌权后。清谈家更迎来了黄金时代。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成了这一群体的代表;他们的特殊符号。除了清谈。还有游山玩水、饮酒作乐、才华横溢。以及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言行

那么。你以为竹林七贤都是不理俗事、超然物外的清高之人?刚好相反。这些人绝大部分身居要职。甚至是仆射级别的朝廷肱股之位:

山涛比较优秀。他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长期主管官员选拔。成了晋武帝司马炎眼前的红人;

阮咸。则先后担任散骑侍郎、始平太守。也是高级官员;

向秀。也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王戎出身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世袭父亲的爵位、一出场即惊艳。其后更是当过刺史、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高官;

阮籍担任步兵校尉。享受了司马昭的多次保护。

只有俩人比较例外。一是嵇康。山涛曾举荐他担任吏部侍郎。但这位老兄却以故意侮辱商汤、周武王来体现自己对朝廷的不屑。当然。这属于赤裸裸的找死。司马昭痛快的满足了他。而刘伶曾在王戎幕府下任参军。后来因为工作表现差劲被罢免。其后他可能对工作产生了恐惧。多次喝酒避免征召。

那么这些人身居要职。平日里干啥呢?看几个例子:

王戎贵为三公。却从未在匡扶朝廷、安抚黎民等方面进行过哪怕一丝的努力。他热衷于游山玩水、点评人物、进行辩论。至于提拔官员。他只采取一个标准:是否有名。同时。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经商。家族产业遍布全国各地。他甚至不厌其烦亲自记账;为了避免自家的优良李子品种外流。他让人把每个李子都钻核后才出售。

山涛则热衷于占地。公元267年。他被人以侵占公田之罪举报。但晋武帝司马炎竟然对此一笑了之。公田都敢占。老百姓的田会是什么下场?

后来。王戎的堂弟王衍担任尚书令后。他完美继承了堂哥的作风。视曹魏时的何晏为精神导师。将清谈发扬到新的境界。以至于当时的士大夫“皆以浮诞为美。弛废职业”。

而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这些身居要职的清谈家普遍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随波逐流。没有对匡扶朝政进行过任何努力。甚至在匈奴人刘渊起兵、各地战乱频发之际。王衍首先考虑的仍是家族利益。他以职务的便利。安排弟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以实现“足以为三窟”的目的。

依靠这样的一群达官显贵治国。西晋王朝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公元311年。东海王司马越在讨伐匈奴刘渊的途中病死。将十万大军交给了王衍。但后者却放弃平乱。转而护送司马越的灵柩返回东海国。不久后。他们一行被羯族将领石勒追上。晋军十余万将士被方“围而射之”。没留下一个活口。王衍等官员被俘虏。

接下来。石勒与这些西晋大员侃侃而谈。研讨西晋衰落的原因。王衍发挥嘴炮本色。全程强调自己对官场毫无兴趣。这事与自己无关。

但石勒不是清谈家。不会被这一套忽悠。他这样回复王衍:

君少壮登朝。名盖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无宦情邪!破坏天下。非君而谁!

石勒虽出身奴隶、文化水平不高。但这句话没有说错:天下被破坏。不怪你们这些人怪谁?其后他甚至感叹:“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此辈人!”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其后命人把王衍等人砸死。留了一个全尸。

但是。晋王朝南迁后。世家大族仍保持着对朝政的掌控。王与马、共天下。司马家名为皇帝。但掌权的永远是王家。也就后来崛起的谢家、桓家能与其抗衡一时。他们仍旧将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来没有考虑过王师北定中原。甚至对致力于恢复旧土的祖逖等人大加阻挠。这些家族对朝政的影响力。直到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全面推广科举制后才被彻底消除。

这应了一句话:空谈误国。将个人与家族利益凌驾于全体利益至上的清谈家们。对魏晋南北朝的乱局负有头号责任。

其他观点: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也很有意思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演绎的转折。分化。分裂。动荡时期。前后持续了长达三百多年。

黄巾起义。不仅撼动了汉朝统治根基。而且颠覆了汉朝“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面对纲纪毁坏。崩溃与战乱所造成的满目疮痍。诸多贵族阶层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寻求治国之道了。最典型而有代表性的就是曹操了。

曹操倡导法治。为了网罗人才。唯才是用。并弄了一个《求逸才令》说:“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旳人亦可。真是不拘一格啊!

毋庸置疑。曹操此举。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要求的。同时也加速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崩溃。

缘于此。魏晋时期。逐渐出现。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理论基础。表现形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玄学。

魏晋玄学内涵很复杂。思想倾向也不尽一致。事实上。魏晋玄学属于一种思辩哲学。

谁在做?就是一帮上层士大夫。以及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大致还有一伙佛教徒吧?他们对宇宙。人生。人类社会进行了广泛而庞杂。并带有思辩性的纯哲学性的思考。探索。这就是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兴盛的“清谈”风习。说实话。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尽管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但是新的社会思潮。以及“清谈”风习。改变了士大夫。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生活习惯。时尚慕求。价值观。儒家的道德规范。教条。以致礼教约束。均失去了效力与作用。一种符合人性的。返朴归真的自然形态的生活。成为他们追寻的目标。

因此。从文学创作。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意趣。学术思想。风气等等方面。魏晋南北朝均有特殊的建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34:05

    士大夫,宦官,士族,自己的,司马,玄学,都是,朝政,大夫,名士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34:05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好清谈,而不做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34:05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解答这个问题。对于魏晋名士们。大家都喜欢他们反世俗的行为。比如嵇康的打铁、阮籍的青白眼看人。何晏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