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上官仪反对武则天垂帘听政。成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武则天利用心机和唐高宗对她的宠爱。当上了皇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参与朝政。他利用高宗与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在短短几年内。就杀了长孙无忌。罢免了20多个反对她的重臣。武则天对拥护她的大臣全部重用。李仪府、许敬宗因而青云直上。当了宰相。到了后来。武则天甚至和高宗一起垂帘听政。当时朝臣并称他俩为*二圣*。即称高宗为天皇。武后为天后。武则天作威作福。高宗的一举一动都受她约束。唐高宗很不满。就密昭上官仪。让他起草废武后的诏书。
武则天知道这个消息后。她历声问高宗:‘这是怎么回事?’唐高宗很害怕。就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干的。’武则天立刻派人杀掉上官仪等反对她的人。从此大小政事。都由武则天一人定夺。
其他观点:
上官仪谋反的证据。史书一个字都没有。按照武则天做事的风格。显然是个冤案。上官仪此时的官职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西台就是中书省。同三品就是宰相。此前。上官仪还有一个身份——太子舍人。那么。武则天为何要冤杀自己的儿子李弘的舍人呢?
表面原因。上官仪纯属受累于帝后之间的矛盾。活生生被皇帝高宗李治出卖了。背后其实还有更深的政治背景。
李治与武则天的矛盾
面对王皇后的“好意”。李治没理由反对。他欣然笑纳。不过。武则天进宫后。“三国演义”的剧本。没按照王皇后的意图展开。她和萧淑妃鹬蚌相争。便宜了武则天。不久。曾经掐得你死我活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双双死于武则天之手。凤冠戴到了武则天头上。
做了皇后的武则天。与李治像神仙眷侣。一个无影剑。一个销魂掌。二人密切配合。一连串的组合套路。把当初反对她封后的褚遂良、于志宁、韩瑗、长孙无忌、来济等一帮骨干重臣。或贬黜。或迫害致死。
与此同时。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谕等一批武则天的亲信大臣。纷纷走上枢要岗位。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渐渐地李治发现一个比他的风疾还要头疼的事。原先对他百依百顺的武则天。开始变得不听话起来。常常逆着他的意思安排政务!当李治试图改变时。他发现。大臣们往往听从武则天。跟他打起太极拳: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以武则天这种神来杀神鬼来杀鬼的魔性。很难相信她会对“压胜”感兴趣。十有八九被对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重点是。李治发怒了。
李治生生把上官仪卖了
上官仪父祖。在隋朝累世高官。他本人“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考中进士后。被授以弘文馆直学士。擢秘书郎。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成了御用文人:
“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随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批元老级宰相退出历史舞台。上官仪的位置变得非常重要。对李治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相位大多被武则天的亲信把控了。不可信了。
李治见了上官仪。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并问上官仪有什么建议。上官仪也不废话。坦诚相言:
“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陛下您太英名了。上官挺你!OK。李治很满意。那就烦劳你替朕拟废后诏书吧。
李治很有趣。见了武姐姐(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竟然吓成了孙子。听由武则天跟他一顿叨叨。一顿发泄。一顿抱怨。说着说着。李治竟然心生惭愧。乃至于后悔自己的冲动。
后悔那就撤销呗。反正圣旨还没颁布。李治心理猥琐得。居然害怕遭受武则天的怨恨。撤销圣旨都不足以弥补心里的忧虑。于是。他恬不知耻。一脸无辜地说:“都是上官仪唆使我这么做的!”
碰上这么个领导。该着上官仪倒霉!李治自己摘清楚了。上官仪倒霉了:
“后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十二月。丙戌。仪下狱。与其子庭芝、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
上官仪遇害的两个必然因素
上官仪遇害。直接原因是武则天的陷害。和李治的不负责任。除此而外。还有两个隐含的原因。才是根子:
1.上官仪看不透政治本质
武则天为何能获得李治的信任。进而手握大权。乃至于“二圣”并称?一个“宠”字是无法解释得了的。其实。李治与武则天在政治诉求上的一致性。才是武则天走向政治前台的基础。
一次废立皇后事件。王氏、萧氏、柳氏、长孙氏等一批豪门士族倒下了。从此以后。李治才真正意义上摆脱了门阀官僚集团的控制。走向了皇权独裁。
李治为何选择武则天?因为武则天不是门阀集团。她的家族。从他父亲追随李渊开国。才走向政治中心。李世民在修《氏族志》是。武氏根本没资格入选!
所以。武则天生来就是门阀势力的天敌。她与李治一拍即合!这才是根!
李治光是看到了武则天跟他的权力矛盾。但是离开武则天。谁是他支持者?面对这个问题。冷静下来的李治。能不心生悔意吗?
在这种情况下。他盲目出手。殊不知。没人能拆散帝后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最后倒霉的只能是他自己。
2.上官仪身份的尴尬
上官仪急于表态。其实也有本位主义的嫌疑。他也是门阀势力的一员!
武则天已经在一步步清除门阀势力。宰执位置上换上了很多寒门士族。上官仪对她来说可换可不换。一切取决于他的政治立场。这个大方向。其实李治是认可的。
面对身份上的尴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习李勣。旗帜鲜明地拥护皇权。不介入矛盾。可是上官仪却一脚踩进了帝后之间的矛盾。忘记了从利益上。人家才是一家子。他是外人。乃至是敌人。等人家冷静下来。吃亏的自然是他。李治说是上官仪唆使。恐怕不全是推卸责任。很可能是恼怒于上官仪差点误了他的大事。甚至怀疑上官仪的居心!
所以。上官仪的悲剧。可以说是他自己糊涂。没认识到自己身份的尴尬。或者居心叵测!
其他观点:
唐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进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高宗因为不满意武则天的专断,就和宰相上官仪商量废掉武则天。后来武则天即位后。为了报复他。于是让许敬宗捏造上官仪和已经被废的太子李忠图谋反叛,将上官仪父子处死,籍没其家。
可怜了上官仪一家。除了上官婉儿之外全都被武则天处死。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248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上官,武则天,高宗,长孙,门阀,皇后,自己的,宰相,矛盾,政治
没想到大家都对武则天为什么要杀上官仪?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上官仪反对武则天垂帘听政。成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武则天利用心机和唐高宗对她的宠爱。当